一种碳粉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6936发布日期:2022-08-31 05:3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粉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打印成像领域,特别地,本技术涉及一种碳粉盒及其碳粉余量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2.打印设备(例如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等等)在打印过程中,需要如墨盒、粉筒和硒鼓之类的打印耗材,其中,墨盒中容纳有墨水,粉筒、硒鼓中容纳有碳粉。这些打印耗材相比打印设备具有更短的寿命,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打印耗材的使用寿命进行监测,也需要用户在用完后经常性的购买和更换打印耗材。
3.其中一种打印耗材是碳粉盒(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1010142920.9),碳粉盒包括粉仓和废粉仓,设置在粉仓内的显影部件、容纳在粉仓中的碳粉,以及在废粉仓上的感光鼓等配件。同时,为了检测粉仓内的碳粉余量,碳粉盒内还会有碳粉余量检测系统,通过在粉仓内部设置有检测部件,然后检测显影部件与检测部件之间的电信号,来确定粉仓内的碳粉余量。然而这样的碳粉余量检测系统,需要在碳粉盒内设置复杂的电路结构和机械结构,以满足打印机的检测需要。这些复杂的结构不仅增加了碳粉盒的制造成本,由于碳粉盒中的碳粉并非一直保持均匀分布,此外机械结构也难以确保精准装配,因此检测结果可能不是理想的,存在忽高忽低或者突变的情况,导致打印机认为碳粉盒异常,引发用户无法继续打印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粉盒,所述碳粉盒包括:
5.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容纳碳粉;
6.电容,所述电容与所述壳体电性连接;
7.其中,所述电容包括电容模块、第一接触电极和第二接触电极,所述电容模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接触电极用于接收检测电压,所述第二接触电极用于输出与所述检测电压对应的感应电压。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设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印刷电路板连接。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块为电容值固定的贴片电容或插件电容。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和第二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通过所述电容模块连接。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或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为硬质板,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第四印刷电路板,所述电容模块位于所述第四印刷电路板,所述第
四印刷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三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均设置于所述第三印刷电路板。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块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三印刷电路板的同一面。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三印刷电路板,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和所述第二接触电极之间。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容模块为插件电容时,所述电容模块凸出所述印刷电路板的高度小于10毫米。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容模块为插件电容时,所述件电容包括引脚和电容本体,所述引脚固定于所述印刷电路板,沿所述电容的高度方向的投影中,所述电容本体的投影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投影之外。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模块包括两个相对的电极,所述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介质。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介质为碳粉。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粉仓、废粉仓、端盖和第一电接触部和第二电接触部,沿所述碳粉盒长度方向,所述端盖与所述粉仓和/或所述废粉仓相连接;
21.所述粉仓设置有显影部件,所述第一电接触部与所述显影部件和所述第一接触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电极连接。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印刷电路板远离所述第一接触电极的一面设置有导电区域,所述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对应设置;
23.所述导电区域与所述第一电接触部连接。
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别设置有安装部位,所述印刷电路板能够通过卡扣、黏贴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安装部位。
2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部位设置有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与所述导电区域连接。
2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碳粉盒包括支撑部和传导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端盖,所述传导部通过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端盖连接,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和所述第二电接触部分别与所述传导部电性连接。
2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传导部的两侧;
28.所述电容设置于所述传导部,与位于所述传导部同一侧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电性连接。
2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接触部包括接触点,所述接触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接触部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支撑部,并与所述传导部电性连接。
3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端盖的侧壁,所述传导部位于所述安装槽。
3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并与所述第一电接触部抵接;
32.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限位板和限位钩,所述限位钩位于所述限位板远离所述端盖
的一端,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槽底壁活动连接,当所述传导部伸入所述安装槽时,所述限位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安装槽转动避让,当所述传导部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限位板复位,所述限位钩与所述传导部卡接。
3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碳粉盒包括钢片结构和安装板,所述钢片结构并位于所述端盖靠近所述粉仓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接触部通过所述钢片结构与所述传导部电性连接,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钢片结构表面。
3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碳粉盒包括导电钢片,所述导电钢片位于所述端盖靠近所述粉仓的一侧,所述电钢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接触部一体连接,另一端则与所述传导部可拆卸的电性连接。
3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传导部位于所述端盖靠近所述粉仓的一侧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位置。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位于所述端盖与所述粉仓之间或位于所述碳粉盒外表面。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无需在碳粉盒内设置真实的碳粉数量检测机构,打印机检测的结果不会产生忽高忽低和突变的情况,而且电容模块能够与打印机稳定的电连接。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与印刷电路之间的电连接框图;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与印刷电路之间的另一种电连接框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与印刷电路之间的等效电连接框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为贴片电容时的电连接框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设置在其中一个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框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独立设置在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框图;
4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立体视图;
4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侧视图;
4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之外的视图;
4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之外的侧视图;
4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模块为电容检测装置时的电连接框图;
49.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电容检测装置的电极为线圈时的电连接框图;
50.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印刷电路板第一面的电连接框图;
5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印刷电路板第二面的电连接框图;
52.图15为根据本技术的碳粉盒的立体视图;
53.图16为图15中a处的放大视图;
54.图17为根据本技术的碳粉盒去除端盖后的粉仓部分的立体视图;
55.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碳粉盒及电容模块的电连接框图;
56.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端盖处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0为图19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58.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传导部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端盖处的结构示意图。
60.附图标记
61.100-碳粉盒;
62.101-壳体;
63.102-碳粉;
64.10-第一印刷电路板;
65.110-粉仓;
66.111-显影部件;
67.112-壁面
68.120-废粉仓;
69.121-感光鼓
70.130-端盖;
71.140-电容;
72.141-第一端;
73.142-第二端;
74.150-第一电接触部;
75.151-接触点;
76.160-第二电接触部;
77.170-支撑部;
78.171-安装槽;
79.172-限位部;
80.180-传导部;
81.190-钢片结构;
82.200-安装板;
83.210-导电钢片;
84.20-第二印刷电路板;
85.30-电容模块;
86.31-引脚;
87.32-电容本体;
88.33-焊接点;
89.40-第三印刷电路板;
90.41-第一接触电极;
91.42-第二接触电极;
92.50-贴片电容;
93.60-第一导线;
94.70-第四印刷电路板;
95.71-电极;
96.72-绝缘介质;
97.73-第二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9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9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100.实施例1
101.碳粉盒是一种可更换的打印耗材,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打印机中,如图15至图17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碳粉盒的结构视图,碳粉盒100包括:粉仓110、废粉仓120和端盖130,端盖130位于碳粉盒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与粉仓110和/或具有感光鼓121的废粉仓120相连接,粉仓110具有壳体和由壁面112围绕构成的容纳空间,在粉仓中设置有显影部件111,以及粉仓110的容纳空间内部还储存有用于显影的显影剂(显影剂的一个例子为碳粉),显影部件111可以为显影辊或磁辊,其两端架设在粉仓两端的侧壁面112上,使显影部件111能够旋转工作。
102.碳粉盒100还包括有电容模块(例如图中的电容140)、第一电接触部150,以及第二电接触部160。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可以为导电钢片、导电树脂件、导电丝等具有导电功能的构件。用以与打印机中相关的电触点/探针形成电连接,以接收来自打印机的电信号或检测信号等。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分别固定在端盖或者粉仓等碳粉盒上与打印机中相关电触点/探针相对应的位置处,可不做特别限定,在本技术中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均设置在端盖130的朝向碳粉盒底部的面上。
103.其中,第一电接触部150能够与显影部件111和电容140的第一端141(第一引脚)相接触(如焊接、黏贴)以形成电连接,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接触部150通过翻折的钢片结构接触显影部件111的磁芯轴端(当触显影部件111为磁辊时)或者轴芯的轴端(当触显影部件111为显影辊时),使自第一电接触部150接收到的电压传到至触显影部件111上;第二电接触部160与电容140的第二端142(第二引脚)相接触(如焊接、黏贴)以形成电连接,所述电容140的第一端141和第二端142可以通过导电线、导电钢片等形式自电容140本体延伸而出,用于将电容140与其它元器件形成电连接。
104.在现有技术中,第二电接触部160与设置在粉仓110内的导电构件(导电钢片/导电铁片/导电树脂片/导电金属丝)相接触,因此在显影部件111与导电构件之间形成两对的两个等效电极,在这两个等效电极之间,在碳粉盒内容纳的碳粉数量的变化,可以影响两个等效电极之间的电容值,因此可以检测这两个等效电极之间的电容从而得知容纳在粉仓中的碳粉数量。在打印机检测容纳在碳粉盒100中的碳粉的剩余数量/消耗数量时,打印机的电
信号源向第一电接触部150施加偏压(此时电连接到第一电接触部150的显影部件111也可以接收到施加的偏压),打印机的检测器通过与第二电接触部160电连接以检测粉仓内的导电构件的电信号,因此可以根据在第二电接触部160检测到电信号,换算出粉仓内的碳粉数量。然而就如背景技术提及的,碳粉盒在运输、使用时,会挪动、抖动容纳在碳粉盒中的碳粉,若在显影部件111与导电构件之间的碳粉并非均匀分布,则打印机的检测器在第二电接触部160检测到电信号,有可能不能准确反映碳粉盒中的碳粉数量,例如出现碳粉数量忽高忽低、突变等异常情况,导致用户不能正常使用碳粉盒。而且设置在粉仓内的导电构件需要较大的面积、长度和体积才能与显影部件111形成性能稳定的等效电容,这还需要较精准的安装和固定,这些要求无疑增加了导电构件的物料成本和碳粉盒的制造成本。
105.本技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在碳粉盒上设置电容值固定的电容模块,以替代设置在粉仓内的等效电容,从而无需在粉仓内安装用于检测实际碳粉数量的导电构件,这种方案下,打印机检测到的是额外安装的电容模块,不是碳粉盒内真实的碳粉的静电容值,该电容值固定的电容模块,可以具有表示碳粉数量充足的静电容值。另一方面,本技术还考虑解决电容模块与打印机的电连接不良的问题。
106.可以理解地,电容140的第一端141、第二端142可以直接作为第一、第二电接触部,即直接利用电容140的第一端141、第二端142(引脚)以接收、输出如电压、电流等电信号并完成对电容140的电连接。然而,如图16所示的将电容140夹持、黏贴或者焊接到导电钢片、导电树脂制造的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时,在导电钢片和导电树脂上是难以焊接电容的引脚,因为钢片和树脂是不沾锡的;至于夹持和黏贴的方式,在碳粉盒抖动时,电容140的引脚容易在第一、第二电接触部上松动,使得电容140与第一、第二电接触部接触不良,从而导致电容模块与打印机的电连接/电传导不良。即使将电容140的第一端141、第二端142(引脚)充当第一、第二电接触部,也存在第一、第二电接触部的面积过小、电容引脚容易松动、电容难以固定等问题。因此本技术也考虑解决此类问题。
107.关于电容14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将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内,例如可以设置在端盖130与粉仓110之间,具体可以将电容140固定在侧壁面112上,或者固定在端盖130内侧,使得电容140从碳粉盒外部观察为不可见的状态,不仅有利于碳粉盒的美观,还能避免外部撞击等可能造成的电接触断离,并且防尘、防潮、避免出现电传导不良的现象;另外,也可以将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外表面,例如可以伸出碳粉盒设置于碳粉盒100底部或者设置于端盖130外表面上,图15中示出为将电容140设置在端盖130的侧面上,只要不影响碳粉盒100的安装和打印的工作即可,这样从外部即可直观识别出碳粉盒100是否具有电容140,有利于碳粉盒100的型号、性能等的快速识别,以及便于对电容更换维修,无需进行对端盖130等相关零部件的拆卸操作。此外,无论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内还是碳粉盒100外,可利用其上引出的导电线(引脚)的折弯定型作用而搭置在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上,也可通过焊接、黏贴、卡合等方式将电容140通过固定在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上,上述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可以是碳粉盒100中的零部件,或粉仓110、废粉仓120、端盖130的壳体注塑件等,还可以是可分离地设置在碳粉盒100上的用于承载电容的支撑架,在此无需赘述。
108.电容140还能够以事先烧焊在电路板上后再采用上述各种安装方式设置在碳粉盒100上,一种实施方式,是将焊接了电容140的电路板设置在碳粉盒100上,再通过导电线路
连接到上述的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另一种实施方式,是在电路板上可以设置有上述的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从而克服电容模块与打印机的电连接不良、与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面积过小、电容引脚容易松动、电容难以固定等问题。下面将展开描述后面的一种实施方式。
109.本技术的电容模块并非仅限于图15-17所示的碳粉盒100,还可以适用于其他会被打印机检测其电容值的碳粉盒100。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碳粉盒100包括粉仓110而没有废粉仓12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碳粉盒100仅包括一个粉仓110而没有废粉仓120及显影部件111,在再一个实施例中,碳粉盒100是一个筒状的碳粉容器。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的碳粉盒100,可以是至少包括如下特征的碳粉盒:
110.如图18示例性的提供一种碳粉盒组成框图,碳粉盒100包括壳体101,其为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或者是注塑成型,可以由塑料、树脂等材料制造。在壳体101内形成容纳碳粉的腔室,其中碳粉在外部不可见,图中为虚线框内的碳粉102。碳粉盒100还包括设置有电容模块30以及与电容模块30电连接的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的电容与壳体101电性连接。
111.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设置在壳体101上,其中,第一接触电极41用于在于打印机中的相关触点/探针接触时,接收打印机发送的检测电压;第二接触电极42用于在与打印机中的相关触点/探针接触时,所述打印机可以在第二接触电极42检测到与检测电压对应的感应电压。
112.电容模块30可以是贴片电容50、插件电容(例如陶瓷电容)等具有额定电容值的元器件,也可以是由两个相对电极构成的等效电容,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电容模块30为电容值固定的模块。电容模块30与碳粉盒100中的实际碳粉数量没有实质关系,打印机通过电容模块30并不能检测碳粉盒100中碳粉102的实际数量。电容模块30的第一端电连接到第一接触电极41,电容模块30的第二端电连接到第二接触电极42。
113.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中,碳粉盒100上用于与打印机电连接的接触电极,优先地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接触电极可以是铜箔。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接触电极,具有可批量生产、通过锡膏焊接时连接稳固、便于安装等优点。图1所示的是将连接电容模块30的两个接触电极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两个印刷电路板上的例子。图1中,第一接触电极41设置在第一印刷电路板10上,第二接触电极42设置在第二印刷电路板20上,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10通过电容模块30(包括电容本体32和导电的引脚31)连接到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20。引脚31可以用导电背胶黏贴到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42上,也可以用锡膏、锡线焊接到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42上,图1中的黑点33表示焊接点。由于电容模块30的导电引脚31是焊接到印刷电路板的第一、第二接触电极,其连接非常稳固,不容易出现松动的情况,固定印刷电路板10和20后电容模块30也可以被固定,而且印刷电路板10和20可以是分开的,可以自由扭转及活动,因此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42可以设置在不同的空间平面上,适应碳粉盒上不平整的表面,更好地与打印机连接。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42的面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得更大,从而确认与打印机的电连接更方便和稳定。
114.现有技术中需要在碳粉盒100中安装和设置检测实际碳粉数量的导电构件,当出现检测结果突变、忽高忽低的情况下,为解决这种问题,有可能需要拆除碳粉盒100,清理碳
粉盒100中的碳粉、调整导电构件的形状和安装位置、更换被氧化等问题的导电构件,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本技术中,若打印机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只需要更换或者修理第一印刷电路板10、第二印刷电路板20或电容模块30即可,无需拆开碳粉盒和重新组装。对第一印刷电路板10、第二印刷电路板20的修理,可以是重新焊接黑点33,若重新焊接后问题仍未解决,则可以拆除和更换电容模块30即可。
115.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连接电容模块30的两个接触电极,均设置在同一个印刷电路板上。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同一面上,电容模块30的第一端通过焊接、黏贴的连接到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端也可以通过焊接、黏贴的连接到第二接触电极42。将连接电容模块30的两个接触电极,均设置在同一个印刷电路板上,对于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是有利的,尤其是碳粉盒100上要求第一接触电极41在距离第二接触电极42较近的位置时。这种实施方式,更适合要求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时的碳粉盒100。
116.对于要求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近似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碳粉盒100,第三印刷电路板40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造,这时印刷第三电路板40为一柔性电路板,其可以根据安装的要求,安装后第三印刷电路板40以弯曲、弯折的形式安装在碳粉盒100上。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针对这种情况,第三印刷电路板40也可以是硬质电路板,只需要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之间,削薄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厚度,使得第三印刷电路板40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弯折性/挠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印刷电路板10、第二印刷电路板20为硬质板,电容模块30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为一个柔性电路板上,而柔性电路板用于连接第一印刷电路板10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0。
117.图3所示是电容模块30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时的等效电路图,电容模块30用符号c表示。电容c的两个信号端分别连接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的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
118.为了便于加工和生产,在将接触电极设置到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时,也可以考虑将电容模块30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沿着图2描述的实施例,图4中的电容模块30具体为一贴片电容50,其与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一起设置在同一个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由于贴片电容50的体积较小、占用面积小,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面积相对较大时,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更有利于安装、维护以及更换。
119.当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的两个接触电极之前有较多的闲余面积时,可以将电容模块30设置在于两个接触电极之间,也即电容模块30和接触电极可以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同一面上。图4中,贴片电容50设置在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之间,贴片电容50设置在与第一接触电极41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的相同的面上,该面可以定义为第一面;与之相对的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反面,可以定义为第二面。将电容模块30和接触电极均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同一个面时,第三印刷电路板40可以采用单面板,从而降低其制造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电容模块3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面上,即电容模块30设置在与两个接触电极不同的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另一个面,这样有利于缩小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面积,例如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第一面仅保留接触电极的面积,无需预留电容模块30的位置。
120.电容模块30为贴片电容50时,承载接触电极的印刷电路板,还可以是图5和图6的
形式。在图5中,第一接触电极41和贴片电容50设置在第一印刷电路板10上,而第二接触电极42设置在第二印刷电路板20上,第一印刷电路板10和第二印刷电路板20通过第一导线60连接。与之类似的,也可以将贴片电容50设置在第二印刷电路板20上而不是第一印刷电路板10上。
121.图6中,第一接触电极41、贴片电容50和第二接触电极4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三个印刷电路板上,即第一接触电极41设置在第一印刷电路板10上,贴片电容50设置在第四印刷电路板70上,第二接触电极42设置在第二印刷电路板20上。三者之间通过第一导线60电连接在一起,使得贴片电容50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端电连接第二接触电极42。
122.分开用两个不同的板来放置不同的接触电极,可以灵活地适应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距离较远、处于不同空间水平面的情况。而将贴片电容50设置在第四印刷电路板70上,例如图6的例子,有利于批量生产和固定贴片电容50。
123.将电容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时,需要考虑电容模块30的尺寸对碳粉盒的影响,例如图7所示的电容模块30安装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的立体视图中,电容模块30相对突出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表面较高,可能会导致安装的问题。因此,较佳的方式是,令电容模块30的体积较小和高度较低是相对有利的。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容模块30为插件电容,其包括电容本体32和引脚31,电容本体32设置在与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42相同的同一面(第一面)上,为了降低电容本体32突出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高度,引脚31基本上插入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过孔中以焊接固定,露出来的引脚31较短或者没有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电容模块30凸出所述第一面的高度小于10毫米,能够避免第三印刷电路板40对碳粉盒100的影响。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电容本体32也可以设置在不与第一接触电极41、第二接触电极42相同的另一面(例如第二面)。
124.为了降低电容模块30凸起高度对碳粉盒的影响,本技术还提供了其他的实施方案。如图9和图10所示,电容模块30的正投影处于第三印刷电路板40之外,因此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所在的第一面基本是平的。图10中示出了一种将电容模块30的引脚31近似90度弯折,使得电容本体32放置在第三印刷电路板40之外,这种仅突出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一点高度的实施方式,有效降低了电容模块30的高度对碳粉盒100的影响。
125.以上以插件电容、贴片电容50为例描述了电容模块30,电容模块30还可以是实际检测绝缘介质的电容检测装置。如图11所示,第三印刷电路板40上的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分别通过第二导线73(相当于电容模块30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到电容检测装置70,电容检测装置70中包括两个相对的电极71,在电极对71之间,填充有数量基本不变的绝缘介质72,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打印机通过第一接触电极41和第二接触电极42检测到的电容值是固定的(剔除公差、误差因素)。绝缘介质72可以是碳粉,或者具有其他介电常数的物质。为了避免打印机检测的电容值忽高忽低、跳变,其容纳的绝缘介质72的数量,不会随着碳粉盒100的使用而改变。这样设置的电容检测装置,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安装在碳粉盒100上,例如在碳粉盒100上设置一个相对封闭的腔室,其内容的碳粉数量的固定的,在这个腔室内设置一对检测电极,这对检测电解相当于图11中的电极71,腔室内容纳的碳粉相对于绝缘介质72,也能起到等效与贴片电容50、插件电容的效果。而且,检测电极可以
根据耐压需要选材和制造,不会出现贴片电容50、插件电容这些元器件因为耐压值不高出现的击穿等问题。如果电容检测装置70内的绝缘介质不会绝对的密封,其的电学特性与碳粉盒100所处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相关,在打印机检测时,可以体现出与环境条件相同的变化,能够更好满足打印机的检测要求,相比于电容元器件的环境同步性、匹配性更好。
126.图12所示的是将电容检测装置70中的检测电极绕制为线圈,也能构成对绝缘介质(图中未示出)检测电容的电极对。
127.图13所示是将电容本体32设置在与第一接触电极41所在的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上的实施例。第一接触电极41通过导电的通孔43,电连接到处于第三印刷电路板40的第二面的引脚31上,引脚31在焊接点33处焊接到通孔43。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机向碳粉盒100施加的检测电压,除了用于检测碳粉盒100内的碳粉的电容值,还用于辅助成像,例如将检测电压施加到显影辊或磁辊上。为此,在承载第一接触电极41的印刷电路板上,还需要考虑将该电信号引导到显影辊或磁辊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上第一接触电极41所在的面为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的反面是第二面,在第二面上与第一接触电极41相对的位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导电区域,该第一导电区域与第一接触电极41电连接。也即可以在印刷电路板上设置双面导电的区域,在第一面用于与打印机的触点/探针电接触,在其第二面用于与碳粉盒内的零部件(例如显影辊或磁辊)电接触。
129.接下来,结合图15至图17讨论如何在碳粉盒100上安装前述的印刷电路板。例如,在图16的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印刷电路板的安装部位(例如挖低为凹坑、凹槽),这些印刷电路板可以通过卡扣、黏贴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到安装部位处。
130.在考虑到需要将第一接触电极41的信号引导到碳粉盒100的其他零部件(例如显影辊或磁辊)时,安装部位处还可以包括导电材料(例如导电的钢片、树脂片等),当前述的印刷电路板安装到碳粉盒100上时,导电材料与印刷电路板背面(即第二面)的第一导电区域电连接。
131.在本技术中,上述的印刷电路板可以是硬质电路板,也可以是柔性电路板,也可以软板和硬板结合的复合板,对此若没有明确说明,则不作限制。电容模块30除了可以贴片电容50、陶瓷电容外,还可以是其他电容,例如钽电容等。
132.其中,所述存储器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闪存(flash memory)等。
133.所述控制电路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控制电路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13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技术的耗材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cpu),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该程序指令代码,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应用于耗材芯片的数据处理方法。本技术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技术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技术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135.本技术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136.实施例2
137.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电容模块30,未说明部分均与前述实施例中内容相同,为简便而言不再赘述。
138.碳粉盒100包括有电容模块30、第一电接触部150以及第二电接触部160,其中电容模块30包括设置在碳粉盒100内壁上的支撑部170、设置在支撑部170上的传导部180以及与传导部180电性连接的电容140。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可以为导电钢片、导电树脂件、导电丝等具有导电功能的构件。用以与打印机中相关的电触点/探针形成电连接,以接收来自打印机的电信号或检测信号等。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分别固定在端盖130或者粉仓等碳粉盒上与打印机中相关电触点/探针相对应的位置处,可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接触部150为设置在端盖130的朝向碳粉盒底部的面上的导电钢片,第二电接触部160为设置在传导部180上的导电触点,并通过传导部180与电容140以及第一电接触部150电性连接。
139.所述传导部180被支撑部170限位在端盖130上,其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导部180为与支撑部170可拆卸连接的pcb板,pcb板的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其形状可为长方体、六边体、圆柱体等,第二电接触部160分别设置在传导部180两侧的各个端面上,且位于传导部180同一侧并设置在相对两端面上的第二电接触部160通过与传导部180电性连接的电容140实现电性连接。
140.第一电接触部150则通过设置在第一电接触部150底侧并位于支撑部170内的接触点151实现与传导部180的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点151为设置在第一电接触部150底侧的导电板,所述接触点151的一端与第一电接触部150固定连接,其另一端设置在支撑部170内并与传导部180上的第二电接触部160活动连接。由此在不影响传导部180安装拆卸的前提下,实现了第一电接触部150与传导部180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功能。同时安装人员在传导部180安装过程中具有多个安装选择,即正面安装和反面安装,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避免安装人员在传导部180安装过程中出现安装方向错误而无法实现电路连通的情况发生,提高了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及便捷性。
141.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70用于对传导部180提供安装位置并对传导部180进行位置限定,由此实现对传导部180进行外观保护的同时,防止传导部180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导致第一电接触部150与传导部180接触不良进而影响第一电接触部150与传导部180之间的电信号传输效率。
142.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70由设置在端盖130朝向碳粉盒100底部的面上的安装槽171以及设置在安装槽171上的限位部172组成,所述安装槽171通过靠近第一电接触部150的一端由设置在端盖130与端盖130内侧的端盖130之间的间隙形成,端盖130以及端盖130分别设置在传导部180两端并对传导部180进行限位,使传导部180仅能两个相对方向安装。作为优选,所述端盖130位于传导部180的外壁为封闭状,使传导部180仅能从端盖130内侧进行安装,使传导部180在端盖130安装完成后处于密封状态,对pcb进行保护并避免传导部180被工作人员误操作从安装槽171内取出。同时所述安装槽171远离第一电接触部150的一端则由设置在端盖130表面的凹槽形成,本技术通过上述设置使传导部180上远离第一电接触部150的第二电接触部160处于开放状态,由此打印机的检测器通过与第二电接触部160电连接以检测粉仓110内的导电构件的电信号。
14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172对传导部180进行位置固定以防止传导部180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72包括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其中第一限位件即为设置在第一电接触部150底侧并位于支撑部170内的导电板,所述导电板与第一电接触部150底侧倾斜设置并具有一定的弹性性能,所述传导部180插入安装槽171的过程中则迫使导电板与第一电接触部150底侧的倾斜夹角逐渐降低,并在导电板内部形成一定的弹性应力,由此导电板在实现第一电接触部150与传导部180的电性连接的同时,亦实现了对传导部180的限位作用。
144.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凹槽底端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两侧与所述凹槽的槽底活动连接,且所述限位板靠近端盖130的一端与端盖130一体连接,使限位板相对于凹槽具有旋转自由度,同时所述限位板远离端盖130的一端设有与限位板一体连接的限位钩。由此传导部180在插入凹槽的过程中,所述传导部180迫使限位钩以及限位板倾斜以对传导部180进行避让,当传导部180在完全插入凹槽后,限位板则根据其材料自身的弹性性能恢复至原有位置,同时使限位钩对传导部180远离端盖130一侧的外壁进行限位。当工作人员需要拆卸传导部180时,仅需按下限位板则可使限位钩以及限位板倾斜并脱离其限位位置,进而暂时取消限位钩对传导部180的限位功能,然后即可轻易将传导部180从安装槽171内取出。
145.关于电容14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将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内,例如可以设置在端盖130与粉仓110之间,具体可以将电容140固定在侧壁面上,或者固定在端盖130内侧,使得电容140从碳粉盒100外部观察为不可见的状态,不仅有利于碳粉盒100的美观,还能避免外部撞击等可能造成的电接触断离,并且防尘、防潮、避免出现电传导不良的现象;另外,也可以将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外表面,例如可以伸出碳粉盒100设置于碳粉盒100底部或者设置于端盖130外表面上,图中示出为将电容140设置在端盖130的侧面上,只要不影响碳粉盒100的安装和打印的工作即可,这样从外部即可直观识别出碳粉盒100是否具有电容140,有利于碳粉盒100的型号、性能等的快速识别,以及便于对电容140更换维修,无需进行对端盖130等相关零部件的拆卸操作。此外,无论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内还是碳粉盒
100外,可利用其上引出的导电线(引脚)的折弯定型作用而搭置在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上,也可通过焊接、黏贴、卡合等方式将电容140通过固定在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上,上述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可以是碳粉盒100中的零部件,或粉仓110、废粉仓120、端盖130的壳体注塑件等,还可以是可分离地设置在碳粉盒100上的用于承载电容140的支撑架,在此无需赘述。
146.本实施例中电容140焊接在传导部180上并使位于传导部180同一侧并设置在相对两端面上的第二电接触部160通过与电容140实现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安装槽171的槽底设有用于对电容140进行避让安装的避让槽,使电容140在安装过程中设置在所述传导部180的底侧,对电容140实现全面保护,避免电容140在安装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外观损害、焊脚断裂等异常情况发生,提高了传导部180以及电容140的使用寿命。
147.实施例3
148.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碳粉盒100包括有电容模块30、第一电接触部150以及第二电接触部160,其中电容模块30包括设置在碳粉盒100内壁上的支撑部170、设置在支撑部170上的传导部180以及与传导部180电性连接的电容140。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可以为导电钢片、导电树脂件、导电丝等具有导电功能的构件。用以与打印机中相关的电触点/探针形成电连接,以接收来自打印机的电信号或检测信号等。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分别固定在端盖130或者粉仓110等碳粉盒100上与打印机中相关电触点/探针相对应的位置处,可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均为设置在端盖130的朝向碳粉盒100底部的面上的导电钢片,并且所述第一电接触部150以及第二电接触部160分别与传导部180电性连接。
149.第一电接触部150则通过设置在端盖130内侧并与第一电接触部150一体连接的钢片结构190与传导部180的电性连接。所述端盖130内侧并位于所述钢片结构190的表面设有用于对所述钢片结构190进行限位保护的安装板200,所述安装板200的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200的形状与钢片结构190的形状相对应,以使安装板200能够对所述钢片结构190进行全面地限位保护,防止所述钢片结构190出现损伤,影响第一电接触部150与显影部件111的磁芯轴端之间的电性连接。而第二电接触部160则通过设置在端盖130内侧的导电钢片210实现传导部180与第二电接触部160的电性连接,所述导电钢片210贴合端盖130内壁设置,并且所述导电钢片210的一端与第二电接触部160一体连接,所述导电钢片210的另一端则与传导部180可拆卸电性连接。
150.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导部180被支撑部170限位在端盖130内侧,其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接触部150和第二电接触部160呈可拆卸地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导部180亦为与支撑部170可拆卸连接的pcb板,pcb板的形状可不做特别限定,其形状可为长方体、六边体、圆柱体等,所述传导部180两侧的各个端面上均设有导电触点,所述钢片结构190以及导电钢片210则与导电触点抵接,以实现传导部180分别与第一电接触部150以及第二电接触部160电性连接的功能。同时位于传导部180同一侧并设置在相对两端面上的导电触点通过与传导部180电性连接的电容140实现电性连接。
151.关于电容14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将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内,例如可以设置在端盖130与粉仓110之间,具体可以将电容140固定在侧壁面上,或者固定在端盖130内侧,使得电容140从碳粉盒100外部观察为不可见的状态,不仅有利于碳粉盒100的美观,还能避
免外部撞击等可能造成的电接触断离,并且防尘、防潮、避免出现电传导不良的现象;另外,也可以将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外表面,例如可以伸出碳粉盒100设置于碳粉盒100底部或者设置于端盖130外表面上,图中示出为将电容140设置在端盖130的侧面上,只要不影响碳粉盒100的安装和打印的工作即可,这样从外部即可直观识别出碳粉盒100是否具有电容140,有利于碳粉盒100的型号、性能等的快速识别,以及便于对电容140更换维修,无需进行对端盖130等相关零部件的拆卸操作。此外,无论电容140设置在碳粉盒100内还是碳粉盒100外,可利用其上引出的导电线(引脚)的折弯定型作用而搭置在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上,也可通过焊接、黏贴、卡合等方式将电容140通过固定在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上,上述碳粉盒100的相关承载结构可以是碳粉盒100中的零部件,或粉仓110、废粉仓120、端盖130的壳体注塑件等,还可以是可分离地设置在碳粉盒100上的用于承载电容140的支撑架,在此无需赘述。本实施例中电容140亦焊接在传导部180的正面并使位于传导部180同一侧并设置在相对两端面上的第二电接触部160通过与电容140实现电性连接。
152.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70的安装位置设置在端盖130内侧并靠近所述安装板200的位置,使电容140安装部位于第二电接触部160与第一电接触部150的连线中点,缩短了电容140安装部与第二电接触部160以及第一电接触部150的电连接距离。且所述支撑部170由设置在端盖130内侧的安装槽171以及设置在安装槽171上的限位部172组成,所述安装槽171对传导部180进行限位。并且所述限位部172对传导部180进行位置固定以防止传导部180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72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槽171底旁侧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两侧与所述安装槽171的槽底活动连接,且所述限位板靠近端盖130的一端与端盖130一体连接,使限位板相对于凹槽具有旋转自由度,同时所述限位板远离端盖130的一端设有与限位板一体连接的限位钩。由此传导部180在插入凹槽的过程中,所述传导部180迫使限位钩以及限位板倾斜以对传导部180进行避让,当传导部180在完全插入凹槽后,限位板则根据其材料自身的弹性性能恢复至原有位置,同时使限位钩对传导部180远离端盖130一侧的外壁进行限位。当工作人员需要拆卸传导部180时,仅需按下限位板则可使限位钩以及限位板倾斜并脱离其限位位置,进而暂时取消限位钩对传导部180的限位功能,然后即可轻易将传导部180从安装槽171内取出。
1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