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的暗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463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有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的暗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摄影领域,具体涉及盛放胶卷的暗盒。更具体涉及一种胶卷暗盒其具有指示器装置,用于向摄影者报告暗盒内的胶卷尚未曝光,仅一部分已曝光,或基本全部曝光。
在传统的35mm胶卷制造商出品的暗盒中,诸如科达公司和富士摄影胶卷有限公司的出品中,胶卷卷绕在一个有突盘的轴上,轴可旋转地支承在一圆柱形壳体中。胶卷的引头段或前端部长约2 1/3英寸,一般称为“胶卷引头”,通常从暗盒壳的阻光槽缝或口中伸出。卷轴的一端有一个从壳中伸出的短的轴向延伸部分,使轴可用手转动。在将卷轴按松卷方向初始旋转阶段,由于胶卷内端在轴上固定,壳体内的胶卷倾向于径向膨胀,从隙缝中外伸的雾翳引头段保持不动。胶卷可径向膨胀,直至其最外圈与壳的弯曲的内壁之间产生一种不滑动关系。一旦这不滑动关系存在,胶卷与壳间便有一种约束作用,阻止卷轴进一步向松卷方向旋转。因此,将卷轴按松卷方向旋转并不能将胶卷推出壳体外,于是,典型的35mm照相机必需与伸出的引头段挂接,才能将胶卷从壳体中抽出。
曾有提出一种35mm胶卷暗盒,与通常暗盒不同,可通过将卷轴按松卷方向旋转,将胶卷引头自动推出暗盒壳外。胶卷引头通常不外伸,即完全位于暗盒内。具体如1984年1月3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423,943号所揭示的一种胶卷暗盒,其绕在卷轴上的胶卷的最外卷圈,在径向上受卷轴的两个轴向间隔开的突盘的分别的圆周突片的限制,而不能接触暗盒壳的弯曲的内壁。胶卷尾端与胶卷轴固定,胶卷的前端或引头端具有很小的锥度,其意图在于从圆周突片之间自由伸出,停靠在壳壁上。在将卷轴按松卷方向初始旋转时,将胶片的前端送到不防光胶卷通道处,从其中通过,送到暗盒壳外。于是,将胶片送出暗盒壳的全部工作,只需按松卷方向旋转轴。但是根据美国专利第4,423,943号,胶卷暗盒仅在不外伸引头伸出暗盒壳外之后,才装入相机。在此专利中是用手将卷轴相对于暗盒壳旋转,直到可用手持引头,然后挂在相机的送卷装置上。因此这种相机本身不被用来旋转卷轴,将胶卷引头送出暗盒壳外。
较近日来,在1989年5月30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834,306号,1989年7月11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846,418号,1989年7月18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848,693号,1989年10月24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875,638号,1989年12月12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887,110号,和1990年1月16日授权的美国专利第4,894,673,号中,公开了其它的胶卷暗盒,其中,不外伸的引头随卷轴的松卷方向旋转而被自动推出暗盒壳外。而在这些专利中,与美国专利第4,423,943号比较,没有提出用手旋转卷轴,将胶片引头推出壳外。
在传统的35mm胶卷制造厂出品的暗盒中,在胶卷完全曝光后,将卷轴按紧卷方向旋转,使胶卷引头再重新卷到暗盒壳中。由于随后不能将引头送出暗盒壳外(因胶卷与壳间的约束作用),故通常即以此作为胶卷已全部曝光的指示。与此相反,美国专利第4,423,943;4,834,306;4,846,418;4,848,693;4,875,638;4,887,110和4,894,673等号中公开的胶卷暗盒,按松卷方向旋转卷轴时,便可将胶卷引头自动送出暗盒壳。这种自动送出无论胶片是否未曝光,完全曝光,或仅部分曝光都可做到。这些专利中公开的某些胶卷暗盒,不能提供胶片曝光情况的指示,另一些可提供曝光情况的某些指示。
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胶卷曝光情况指示器的胶卷暗盒。
一种胶卷暗盒包括一个卷轴,其支承在防光暗盒壳中作旋转运动来将卷绕在卷轴上的胶片自动推出壳外,和一个胶卷曝光情况指示器,其被支承束相对于暗盒壳从一未曝光位置移动到一曝光位置,提供从胶卷未曝光的视觉指示,到胶卷已曝光的视觉指示。根据本发明,暗盒壳与状态指示器间有可互相接合的装置,将指示器锁定在未曝光位置上,以防人手将其移动到已曝光位置上,但也可用相机中的适当装置将其脱离接合,例如将指示器解锁,使指示器可机械地移动已曝光位置。
本发明用一35mm胶卷暗盒作为最佳实施例来说明。由于胶卷暗盒这种类型的特征已普遍为人所熟知,故下面的叙述特别针对构成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一部分,或与之直接配合的元件。然而应理解,其他未经说明或叙述的元件,可采用对本领域有一般了解者知道的各种形式。


图1为有本发明理想实施例中有胶片曝光状态指示器的胶卷暗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胶卷暗盒正视图,示出暗盒壳打开,露出卷在卷轴上的一个胶卷;
图3为与图2相似的胶卷暗盒的正视图;
图4为暗盒壳,胶卷和卷轴的局部剖切的端视图,示出胶卷在卷轴上的初始存放的状态;
图5,6与7为与图4相似的端视图,示出胶卷从卷轴上松卷的方式;
图8与9为胶卷与卷轴的正视图,示出胶卷在轴卷上的初始存放状态;
图10及11为与图8及9相似的胶卷的正视图,示出胶卷从卷轴上松卷的方式;
图12为无胶卷的卷轴的分解透视图;
图13为胶卷及卷轴的局部剖切的正视图,示出卷轴的一对胶卷限制突盘之一和卷轴固定,用于随同卷轴旋转的状况;
图14为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15为胶卷暗盒端视图,示出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在未曝光位置上;
图16及17为与图15相似的端视图,分别示出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移动到全曝光及部分曝光的位置的状况。
图18示出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在未曝光位置上固定的示意性的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与图18相似的示意图,示出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从未曝光位置上释放的情况;
图20及21为与图18相似的示意图,示出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分别移动到全曝光和部分曝光的位置上的情况;
图22为胶卷暗盒与照相机装置将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从未曝光位置上释放的透视图。
现参看附图,图1,2及13示出一改良35mm胶卷暗盒1,包括一个不透光暗盒壳3,和一个可在暗盒壳内,围绕轴线X沿松卷U或紧卷方向W旋转的胶片卷轴。暗盒壳3包括两个半壳部7及9,沿分别的凹凸边缘部11及13拼合。拼合半部7及9形成对正的上下圆孔15及17,容纳轴芯或轴毂23的较短及较长的相对敞口端件19及21,形成通向暗盒壳3外部的相当直的窄胶片通道25。轴芯23的长短敞口端件19及21各有环形圆周槽27,与暗盒壳3的开孔15及17相应边缘部29配合,以可旋转地支承卷轴5绕轴线X作松卷及紧卷方向(U及W)的旋转。将一种已知的黑丝绒或长毛绒材料31,铺衬胶片通道25的内部,防止环境光线进入胶片通道。
一个35mm胶片条F的卷筒33绕在轴芯23上,形成连续的胶卷卷圈。如图3所示,胶卷33有一个最外卷圈,其包括一个具有前端37的胶卷引头35,并有相邻内卷圈39,位于最外卷圈的后面。胶卷33最内圈40的内端或尾端,用图中未示的已知固定方法在轴芯23上固定。见图13。
有一对非常薄而完全相同的柔性上下胶片限制突盘41及43,与轴芯23共轴并沿轴芯23间隔开,如图1、2、8、12及13所示。两突盘41及43分别有整体的圆板45及47,和各自的整体环形突片或裙部49及51,其沿圆周从圆板上伸出。两圆板45及47覆盖胶卷33的基本平坦的相对的侧端,侧端由胶卷的各连续卷圈的相应的相对纵缘53及55形成。圆板有分别的中心孔56,轴芯23从里面同心穿过,使轴芯可相对于突盘41及43旋转。见图12。在轴芯23上分别设圆周间隙57,将突盘41及43支承在其圆板45及47上,使突盘可分别绕轴线X旋转。两间隙57互相有沿轴芯23的足够距离,保持圆板45及47的分别的内表面45′及47′与胶卷33的各连续卷圈的纵缘53及55略有间距。见图13。环形突片49及51在引头纵缘53及55的径向外侧,搭盖在胶卷33的胶片引头(最外卷圈)35上,在径向上限制引头,从而防止了引头的径向膨胀,或尤如钟表发条作用,与暗盒壳3的弯曲的内壁作实质性接触。在胶卷引头(最外卷圈)35的纵缘55上,与前端37相当接近处有一个突片接收缺口59,用于接收环形突片51的周缘部51′。这样便使胶卷引头(最外卷圈)35的一个将前端37与缺口59连接的相当短的边缘部61可以径向向外搭盖环形突片51,以保持前端与相邻胶片内卷圈有一个径向距离D。见图4与9。前端37有前缘63,其从胶片引头(最外卷圈)35的纵缘53,向引头另一纵缘55倾斜,形成引头的最前尖或突片部65。最前尖65与边缘部61相似,径向向外搭盖在环形突片51上。见图1、2、8及9。
两突盘41及43有若干在各圆板45及47上切出的同心弧形槽孔66,在松卷及紧卷方向(U及W)上纵向伸展。设置在轴芯23的长、短敞口件19及21上的形状为分别的钩形件67的接合装置,一般位于同心槽孔66中,并可随轴芯相对于突盘在松卷方向U上的旋转而沿槽孔移动,达到与突盘41及47接合,还可随轴芯相对于突盘在紧卷方向W上的旋转而沿槽孔移动,达到与突盘脱离接合。见图12及13。最好每一钩形件67有斜坡端面67′,需要时将轴芯相对于突盘在紧卷方向上旋转一段距离,使将钩形件从槽孔中退出,当钩形件随轴芯23相对于突盘41及43在紧卷方向W上的旋转时,斜坡端面有助于钩形件退出同心槽孔66之一。
一个从暗盒半部7的内壁58上伸出的胶片分离导件68,设置在紧靠胶片通道25入口的内部,插在胶片引头35(最外圈)的前端部37与相邻内卷圈39之间,靠近引头的最前尖65,用于随轴芯23在松卷方向U上的旋转而将前端托起并将其引入胶片通道。见图1及4-7。前端部37被从分离导件68外侧送过,进入胶片通道25,而不从分离导件与相邻内卷圈39间通过,因前端部37与该相邻卷圈间被隔开径向距离D。因此,如图4所示,前端37由于与相邻内卷圈39有间距D,故将处在分离导件68所能限制的范围内。
当将胶片引头(最外卷圈)35的前端37,随轴芯23按松卷方向U旋转而越过分离导件68时,引头的纵缘53及55开始将两突盘41与43的分别弧形部分平缓地弯曲,使其互相远离,即相互分离,首先使缺口59与突片部51′分离,然后使引头的后继纵向部分在突盘之间松卷放出并被引到暗盒壳3的外面。见图10与图11。突盘41及43之所以发生弯曲,是因为纵缘53与55之间的胶片宽度W,略大于环形突片49与51间的轴向间距As。并且胶卷33的后继卷圈的抵抗横向弓起的阻力大于突盘41及43对被弯曲的阻力。两对弧形的平支承件69,从分别的半壳部7与9的内壁58上伸出,当突盘41与43互相远离向外弯曲时,平靠在两圆板45及47的连续弧形部上,只允许被支承件隔开的突盘部分进一步向外弯曲。见图1、2及4。支承件69的位置相当远离胶片通道25。因此,仅允许引头35从相当靠近通道25的突盘41与43的那部分之间退卷。见图7。
一个胶片展平棱71,在暗盒半部9中从胶片通道25的内口和分离导件68附近的暗盒内壁58上伸出,承托从前端部37开始的胶片引头35的连续纵向部分,当这些部分从突盘41及43间释放时使其横向上基本平坦,便利前端进入通道。见图7。将胶片通道25中的阻光长毛绒31沿通道增高,略高过通道的纵向中心线L胶片展平棱71如图4所示,几乎伸到中心线L上,支持胶片引头35的后继部分,使之在中心线上基本平坦。展平棱71的胶片支持尖或纵缘的高度,最好比到中心线L的距离短0.005英寸到0.030英寸。
两个基本平行的弧形胶片支承棱75及76从暗盒半部7的内壁58上突出,由胶片展平棱71纵向伸出,部分伸进一对从同壁上突出的支承件69之间。见图1,3和4。胶片支承棱75和76在纵向上伸展复盖了引头(最外卷圈)35在其将突盘41和43轴向向外弯曲时有可能摆脱突盘41及43限制的全部区域。胶片支承棱75及76如图3所示,当引头被限制在环形突片49及51中时,支承棱位置与胶片引头35略有间距。另一胶片支承棱77从暗盒半部7的内壁58上突出,与分离导件68相对。另一支棱77与上述两个支棱75及76基本平行而稍短。全部三个支棱75-77纵向伸展且与展平棱71垂直连接。见图1。
当轴芯23按松卷方向U初始旋转时,而突盘41及43暂时倾向于保持静止,胶卷33由于其内端在轴芯上固定,便在径向上膨胀,或起钟表发条作用,将胶卷引头(最外圈)35强压在突盘的环形突片49及51上。然而一般在胶卷33的径向膨胀,达到胶片引头(最外圈)35与环形突片49与51间产生不滑动关系以前,如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第4,834,406及4,848,693号所述,钩形件67已沿分别的槽孔66移动,与两突盘41及43挂接,将突盘在轴芯上固定。然后轴芯23的进一步旋转也带动突盘41及43旋转。于是胶卷引头(最外卷圈)35的前端37,将从较短的支棱77和分离导件68上通过,使突盘41与43的连续弧形部可被向外弯曲而相互远离,如图11所示。这样首先使缺口59与突片部51′分离,然后使胶卷引头35的连续纵向部分可从突盘之间,被送出暗盒壳3的外面。由于分离导件68将胶卷引头35的前端37。在最前尖65的附近初步托起,前端的前缘63将靠在展平棱71上移动,如图6所示。
当将胶卷引头35通过胶片通道25,推出暗盒壳3外时,通道由于有长毛绒材料31,对引头向外的运动产生某种阻力。这阻力使引头将突盘41及43进一步向外弯曲,从而使更大部分的引头从突盘之间释放出。假如半壳9中不设两支棱75及76,引头35将靠在半壳的内壁58上松卷。因此需要增大转矩,将轴芯23按松卷方向U旋转。但是两个支棱75及76严格限制引头35从突盘41及43间退卷的长度。
假如已有某一长度的胶存F已从暗盒3中送出,将轴芯23沿紧卷方向W旋转时,由于钩形件67可沿相应槽孔66移动,与突盘脱离接合,轴芯便可相对于两突盘41及43自由转动。这样便使突盘41及43可在紧卷方向W上独立于轴芯转动,虽然速度小于轴芯23在同方向上的旋转。在将轴芯23持续向紧卷方向W旋转时,各钩形件67可从一个槽孔66中退出,进入下一槽孔。而同时便将胶片F在突盘41与43间再绕在轴芯23上。将轴芯23沿紧卷方向W旋转,基本达到齿77的自由端79纳入胶卷引头35的槽孔75中,从而将胶卷引头挂在齿上。
图1-3,13与14绘出一个环形组件101,其具有一横向的长孔103,与轴芯23的长敞口件21对正,使环形组件可在轴芯上横向移动,从图5及18所示的正常位置,即未曝光位置,移到图16及20所示的全曝光位置,移到图17及21所示部分曝光位置,或退回到全曝光位置。环形组件101有一个边缘突片105,上有指示器107,当环形组件在全曝光和部分曝光的位置上时,指示器107分别与印在暗盒壳3外侧上的刻印“曝光”或“部分曝光”等对正。一个形成暗盒壳3一部分的盖109覆盖在环形组件101上,盖上有一个中心孔111便于接近轴芯23的长敞口件21,将轴芯按松卷和紧卷方向U和W旋转。盖109和环形组件101有分别的挂接措施,以限制环形组件在轴芯23的横向上移动到全曝光位置和部分曝光的各个位置。挂接措施最好为分别的半销部113和113′,从环形组件101的相对侧上伸出,插入盖109上形成的槽115中,一条槽117在暗盒壳3的端件119上形成,一个销121从环形组件的一侧上伸出,插入在盖下侧上开切的槽123中。
当环形组件101在未曝光位置上时,销121伸入盖109的槽123中的第一孔125中,将环形组件在未曝光位置上作可释放的锁定,见图15和18。这时如图14及15所示,轴芯23基本不能作松卷方向U的旋转,因为在轴芯的长敞口件21上形成的四个径向周齿127中的一个与从环形组件101一侧伸出到齿的环形路线中的销129啮合。与此相反,轴芯23又基本不能按紧卷方向W旋转,因为在分别的齿127之间,四个周缘部分131之一,也与销129进入啮合。
假如推压盖109的切口135中的环形组件101的推压部133,则将销121推出第一孔125,进入槽123,如图19所示,环形件便被释放,移出图15及18所示的未曝光位置。因此,轴芯23可自由按松卷方向U(以及紧卷方向W)旋转。
假如将轴芯23按松卷方向U旋转,销121退出第一孔125,则一个齿127将推动销129,使环形组件101从图15与19所示的未曝光位置,移动到图16及20所示的全曝光位置上。发生这变化时,销121沿槽123移动,停止在盖109上的槽中形成的第二孔137中。同时,环形组件101的推压部133将离开盖109上的切口135,而环形组件的周缘突片105则从盖的下面进入盖的切口139。周缘突片105将停止移动,指示器107指在刻印“已曝光”上。
当销121在第二孔137中时,环形组件101可从图16及20所示的全曝光位置,移动到图17及21所示的部分曝光位置;但是环形组件不能回到图15及19所示的未曝光位置。这是因为第二孔137的一侧141倾斜,另侧143垂直,如图20所示。
通过将环形组件的周缘突片105滑动,使指示器107从与刻印“已曝光”对正移动到与“部分曝光”刻印对正,于是环形组件101从图16与20所示的全曝光位置移动到图17及21所示的部分曝光位置。发生这变化时,销121退出第二孔137,沿槽123移动,停止在盖109的槽中形成的第三孔145中,见图21。
当销121在第三孔145中时,环形组件101仅能从图17及21所示的部分曝光的位置,移动到图16及20所示的全曝光位置。这是因为第三孔145的一侧147倾斜,而另侧149垂直,如图21。
当销121在第三孔145中时,假如轴芯23按松卷方向U旋转,齿127中的一个便将一个从环形组件101上突出的块体151,推入齿的圆形路线中,将环形组件从图17及21所示的部分曝光位置推移到图16与图20所示的全曝光位置。发生上述变化时,销121退出第三孔145,进入槽123,沿槽移动停留在第二孔137中,见图20。
将图16与17比较可理解,当环形组件10在全曝光位置上时,销129不能与齿127接触,即基本退出齿的圆形路线,突块151可与齿接触,即位于齿的圆形路线中。与此相反,当环形组件101在部分曝光位置上时,突块151不能与齿127接触,而销129可与齿接触。这种布置使齿127可随轴芯23按松卷方向U旋转而将环形组件101从未曝光位置或部分曝光位置推移到全曝光位置。
图22示出用这种胶卷暗盒的照相机装置201。装置包括一个相机本体202,有一个装胶卷暗盒的腔室203,入口204用于接受纵向放置,即直立的胶卷暗盒1。一个释放销205设置在暗盒腔203的底部上,用于插入胶卷暗盒3的盖109上的切口135中,顶在环形组件101的推压部133上,从而当环形组件处在未曝光位置上时将销121推出第一孔125,环形组件弯曲,使销进入槽123。见图15,18及19。
一个传感器207放在通入暗盒腔203的槽口209中,由片簧211推送,围绕支轴213在图2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直到传感件的钩形端215伸入暗盒腔中。在静止位置,传感器207将钩形端215抵靠在暗盒壳盖109上的切口139中的暗盒壳3的斜表面217上。假如初步将胶卷暗盒1放入暗盒腔203,而环形组件101在未曝光或部分曝光位置上时,斜表面217便与传感器207的钩形端215接触,将传感器207摆动到避开斜表面的位置,使胶卷暗盒可进一步放入暗盒腔。然而假如将胶卷暗盒初步放入暗盒腔203时,环形组件101处于全曝光位置上,则环形组件101的周缘突片105(由于已从盖109下面移入盖的切口139),将被传感器207的钩形端215钩住,阻止暗盒进一步放入暗盒腔。
传感器207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22所示,其包括一个虚线所示的传感器钩形端215的延长部215′。假如初步将胶片暗盒1放入暗盒腔203中时,而环形组件101处于部分曝光位置上,则环形组件的周缘突片105将被虚线所示的钩形端215的延长部215′锁住、防胶卷暗盒进一步装入暗盒腔。由此可见,虚线所示延长部215′适用于不能接收部分曝光胶片的暗盒的照相机中。
据信本发明可解决上述有关有胶片曝光状态指示器的胶卷暗盒的问题。
对本发明已就其理想实施例叙述如上。但是可以理解,对本领域有一般专长者可作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参考图号如下胶卷暗盒-1;卷轴-5;暗盒壳-3;状态指示器-101;挂接装置-121,125;外部可触及的装置-133;盖-109;切口-135;中心孔-111;端部-21。
权利要求
1.一种胶卷暗盒包括一卷轴,可旋转地支承在不透光盒壳中,来将卷绕在该卷轴上的胶卷自动推出该壳外,并有一个胶卷曝光状态指示器,被支承来作相对于该暗盒壳的移动,从一个未曝光位置移动到已曝光的位置来提供末曝光到已曝光的视觉指示,其特征在于该暗盒与该曝光状态指示器有互相接合装置,将曝光状态指示器在未曝光位置上锁定,防止曝光状态指示器移动到已曝光位置上,或者脱离接合,将曝光状态指示器解锁,使曝光状态指示器从未曝光位置移动到已曝光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外部可触及的装置与该相互接合装置相关设置,被驱动来使相互接合装置脱离接合,将该曝光状态指示器解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该曝光状态指示器可相对于该暗盒壳弯曲,使相互接合装置脱离接合,使该曝光状态指示器解锁,与该状态指示器相关设置的外部可触及的装置,被致动来将状态指示器弯曲,使该挂接装置脱离接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该外部可触及的装置有一个致动件与该曝光状态指示器一体形成,可被致动来将曝光状态指示器弯曲,使该挂接装置脱离接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该暗盒壳包括一个盖,覆盖在该曝光状态指示器上,盖上有一个切口,用于仅在状态指示器处于未曝光位置上时通过切口接触该致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该盖有一个中心孔,供在该卷轴的一端上操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致动装置在与该暗盒壳相关设置,仅在该曝光状态指示器处于未曝光指示位置上时可从外面被触及,被致动来使该接合装置脱离接合,将曝光状态指示器解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致动装置与该接合装置相关设置,被致动来使接合装置脱离接合,使该曝光状态指示器解锁,该暗盒壳包括一个盖,当该曝光状态指示器处于已曝光位置上时,挡住该致动装置,阻止与致动装置接触,但在曝光状态指示器处在未曝光位置上时不挡住致动装置,便利与致动装置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卷暗盒,其特征在于当该曝光状态指示器处于未曝光位置上时,释放装置可从外部触及,并可被致动来释放该相互接合装置并释放曝光状态指示器,当曝光状态指示器在已曝光的位置上时,释放装置不能从外部触及,防止其被致动来释放曝光状态指示器。
全文摘要
一种胶卷暗盒有一个卷轴在防光盒壳中旋转,将绕在卷轴上的胶卷自动推出壳外,一个曝光状态指示器相对于壳移动,来提供从未曝到已曝光的状态的视觉指示。在本发明中,暗盒壳和状态指示器有相互接合装置,用于将指示器在未曝光位置上锁紧,防止指示器向已曝光位置移动,但可用照相机中的适当装置解锁,例如将指示器解锁,使指示器可机械地移动到已曝光位置。
文档编号G03C3/00GK1053135SQ9011017
公开日1991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1990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0年6月13日
发明者丹尼尔·M·帕加诺, 史蒂文·H·米勒 申请人:伊斯曼柯达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