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37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小型充电成像设备(例如小型打印机)中的充电装置。
近年来,台式个人计算机(PC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方便地打印PC生成的文件等资料,最好的选择是将打印机与PC一起放置在工作台上。为此,有必要减小打印机的尺寸。
对于个人用充电成像打印机,必需减小其成像部分的尺寸。而为了减小该成像部分的尺寸,就有必要减小用于对光感受器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的尺寸。
例如,在日本未检定专利刊物(Japanese Unexamined PatentPublication)No.64-88474所公开的充电装置中,钨放电导线的一端固定在该充电装置装配盒的某个预定位置,其间插接有螺旋弹簧。对该钨导线施加高压是通过将高压源的输出端与该螺旋弹簧的中部相接触而实现的。该文献指出,对该钨导线施加电压和应力均利用一个元件(即该螺旋弹簧)而实现,从而减小了该充电装置的尺寸。
然而,该公开的充电装置需要一个元件将螺旋弹簧固定在该盒上,从而就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容纳该元件。这种空间的要求就阻碍了该装置的尺寸。因此,现有技术的充电装置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尺寸缩减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型充电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包括相隔预定距离的一对支撑装置;延伸于该对支撑装置之间的放电导线,其一端固定在该对支撑装置之一上,而其中部则由另一个支撑装置所支撑;用以对该放电导线施加应力的螺旋弹簧,其一端与该放电导线的另一端相连;具有挂钩部的电极,该挂钩部用于连接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以及用于固定该电极的电极固定装置,它位于该另一支撑装置的附近。
利用螺旋弹簧与放电导线的钩形部进行啮合,该放电导线以预定的应力在该对支撑装置之间伸延,且该电极与电极固定装置相连。
在这样的配置下,螺旋弹簧同时起到了拉伸放电导线和将电极与电极固定装置相连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分别为固定该放电导线和固定该电极而提供元件,也就不需要为容纳这些连接元件而留任何空间。另外,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放电导线和电极相连,从而不需要用于固定该螺旋弹簧的特殊元件。这样,就实现了该充电装置尺寸的缩减。再有,减少了该装置的构成元件数,从而就可以提供成本较低的成像设备。
电极固定装置可以是电极固定板,它配置于充电装置框架的底部并具有开口。在这种情况下,电极最好具有基部和插入部,其中基部与该电极固定板相抵触,插入部竖直地配置于该基部之上并插入该开口,而该钩形部最好位于该插入部的端部。
各自具有开口的电极固定板可分别位于该对支撑装置的附近。在这种情况下,该对支撑装置可分别竖直地形成于该电极固定板的边缘。
该充电装置可包括其中装有放电导线、螺旋弹簧和电极的充电器配置框以及与刷装置相连的刷固定夹,该充电器配置框与该刷固定夹毗邻相连地形成一个整体。
在这种情况下,该刷固定夹最好具有用于容纳插入其中之刷装置连接板部的固定空间以及一组平行于该连接板部插入方向而沿伸的突起,该组突起垂直于该连接板部插入方向且沿该放电导线延伸方向而配置,并面向该固定空间。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点和效果将参考附图并通过以下优选方案的说明而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的透视图简略地描述了具有根据本发明一种方案之充电装置的打印机外观。
图2描述了当外罩关闭时该打印机从其左方观察的内部结构。
图3描述了当外罩打开时该打印机从其左方观察的内部结构。
图4为放大剖视图,它描述了从其左方观察时该打印机的成像单元。
图5的透视图描述了该成像单元从其左后方以一定角度观察时的情形,用以说明该成像单元的框架结构。
图6为沿图5中VI-VI线而取得的剖视图,用以说明根据本发明充电装置的结构。
图7的透视图用以说明纸张粉尘收集刷的结构。
图8的平面图描述了纸张粉尘收集刷被刷固定夹所固定时的情形。
在图2和3中,打印机的轮廊用虚线表示以便突出其内部结构。
首先,将说明该打印机的特点和外观。该打印机的典型应用是置于工作台上为个人所用。该打印机与个人计算机(PC)等相连,用以即时打印PC生成的文件和宣传资料等。
如图1至3所示,该打印机包括机身1和馈纸盘2。机身1具有可开合的外罩3及上下外壳4和5,该上下外壳相互配合以便确定外形。馈纸盘2装载置于其上的打印纸并可以从该机身1上拆下。
如图1至3所示,外罩3与机身1相连以便覆盖该打印机的前上部。外罩3可绕支撑点6移动以便开启,其方向是如箭头A所示从该打印机的前侧到后侧。该外罩3的开启状态如图3所示。当要打开外罩3时,最好将馈纸盘2从机身1上拆下。
外罩3的侧后部形成有纸盘插入槽7。馈纸盘2从该纸盘插入槽7中插入和抽出以实现其装卸。
在上外壳4的后表面4a上装有接线器8。该接线器8用以将打印机与PC等设备相连。具体而言,打印机电缆9的一端与PC相连,而其另一端则接于该接线器8。
从图2和3中可以看到,接线器8和打印机电缆9从上外壳4的后表面4a上伸出。该伸出的长度L与所用接线器8和打印机电缆9的种类有关。
当馈纸盘2插入纸盘插入槽7时,它如图1和2中所示由机身1向后侧倾斜向上伸延。馈纸盘2的尺寸要求为,接于机身1的馈纸盘2的上边缘2a从上外壳4后表面4a处伸出预定的距离。具体而言,在打印机安装表面10上该馈纸盘2上边缘2a的投影11位于离开上外壳4后表面4a的预定距离处,该距离等于接线器8和打印机电缆9所伸出的长度L。
尽管如上所述该伸出长度L与所用接线器8和打印机电缆9的种类有关,该馈纸盘2尺寸和形状的设计考虑到了该伸出之最大可能长度。
例如,当准备将该打印机安装得使其后表面与后墙相平行时,安装维修人员将该打印机以这样的方式放置,即使其馈纸盘2的上边缘2a与该墙壁平行,从而防止接线器8和打印机电缆9与该墙壁相抵触。这使得维修人员更容易进行安装操作并防止了接线器8的损坏。
另外,如上所述,该上边缘2a在打印机安装表面10上的投影11离开上外壳4后表面4a的距离仅仅大致等于接线器8和打印机电缆9的伸出长度L。因此,可以满足减小安装空间的要求。
下面,将参考图2和3说明该打印机的内部结构。
如图2和3所示,该打印机具有馈纸部20,激光辐射单元30,成像单元40,显像单元50,转换单元60和定像单元70。在该打印机的前表面沿上外壳4与下外壳5之间的接口形成有输出端口80。
纸张从馈纸盘2沿虚线所示的传输路径90通过馈纸部20,成像单元40,转换单元60和定像单元70而在机身1中进行传送,并由输出端口80而输出。如图2所示,传输路径90从馈纸盘2到输出端口80以向下的坡度而线性延伸。这是减小打印机尺寸的最佳布局。
馈纸部20从馈纸盘2向机身1中的传输路径90馈送纸张。该馈纸部20固定于外罩3,并随着该外罩3的开启而一同抬升。
馈纸部20具有馈纸滚轴21。该馈纸滚轴21的安装位置是,当馈纸盘2插入纸盘插入槽7中时,它与该馈纸盘2的表面部相抵触。
馈纸部20还具有纸张感应开关22。该纸张感应开关22感知纸张的存在以便进行馈纸控制,并且紧接在传输路径90中该馈纸滚轴21的下游处安装。馈纸控制以如下方式实现。
在纸张置于馈纸盘2上的状态下,当发出指令而开始馈纸时,馈纸滚轴21开始转动。这样,纸张之一被该馈纸滚轴拾取并送至传输路径90。从馈纸滚轴21开始旋转起经过第一预定时间间隔之后,该纸张到达纸张感应开关22处,从而将该纸张感应开关22接通。
从纸张感应开关22接通时起经过第二预定时间间隔之后,该馈纸滚轴21停止转动。第二时间间隔的设定使得该馈送纸张能够完全到达定像单元70。纸张一到达定像单元70处便被该定像单元70所传送以便输出。当准备进行下一页纸张的馈送时,馈纸滚轴21从其停止转动起经过预定的时间间隔而重新转动。
如果馈纸滚轴21开始转动之后,在第一时间间隔内该纸张感应开关22未被接通,则认为纸张用完。
激光辐射单元30发射对应于图像信号的激光束。该激光辐射单元30安装于机身1的下外壳5之中。
激光辐射单元30具有激光源31和光学系统32。激光源31由半导体激光器件等组成。光学系统32(尽管未详细画出)包括一组反射镜、透镜和多棱镜等。激光源31所产生的激光束通过光学系统32而投射到成像单元40。
激光辐射单元30与接线器8电气相连。该激光辐射单元30根据经由打印机电缆9和接线器8从PC而来并施加其上的图像数据确定激光束的强度。激光源31根据由此而确定的激光束强度而发射激光束。
成像单元40、显像单元50和转换单元60用以在由馈纸部20所馈送的纸张上形成图像。
有待曝露于激光束的光感受器41装在成像单元40之中。充电器42和纸张粉尘收集刷42配置于该光感受器41周围。用压缩尺寸的圆柱形光感受器(例如其直径为16mm)作为光感受器41以便减小打印机的尺寸。
在成像期间,光感受器41沿箭头B的方向以恒定速度旋转。在该光感受器41的表面通过充电器42均匀充电至预定高电位之后,该光感受器41被曝露于来自激光辐射单元30的激光束。当感受器41的曝光部具有较低的电位,因为电荷已从其上逃逸。因此,由较高电位部与较低电位部所限定的静电潜像便形成于该光感受器41的表面。
光感受器41进一步旋转以便将该静电潜像送至显像单元50。一旦到达显像单元50,该静电潜像便被该显像单元50显成墨粉图像。
显像单元50装于上外壳4之中并包括墨粉料斗51、辅助滚轴52和显像滚轴53。该墨粉料斗51之中装有墨粉。
辅助滚轴52和显像滚轴53各自沿相反方向旋转。墨粉料斗中的墨粉受到辅助滚轴52和显像滚轴53施转摩擦起电的影响,并且被静电吸取在显像滚轴53的周围。辅助滚轴52用于使墨粉更为有效地摩擦起电。
在辅助滚轴52与显像滚轴53之间施加预定的偏压。这样,随着在显像滚轴53圆周表面的墨粉只被静电吸附在光感受器41的曝光部分。因此,在光感受器41的表面便形成对应于静电潜像的墨粉图像。
光感受器41进一步旋转而将该墨粉图像送至转换单元60。一旦到达转换单元60,该墨粉图像便被转换到沿传输路径90传送而来的纸上。更具体地说,转换滚轴61配置于转换单元60之中。当墨粉图像的前沿与转换滚轴61相对时,该纸张的前沿被插入光感受器41与转换滚轴61之间。这样,形成于光感受器41上的墨粉图像便被转换到该纸张之上。
注意,转换单元60固定于外罩3,从而它在该外罩3开启时随之一道抬升。
未被转换到纸上的墨粉颗粒在该墨粉图像转换之后仍留在光感受器41的表面上。由于纸张与光感受器41的表面相接触,所以来自纸张的粉尘连同剩余墨粉颗粒一起附着在光感受器41之上。
当光感受器41在与成像单元40中纸张粉尘收集刷43接触的情况下旋转时,附着于光感受器41的纸张粉尘被纸张粉尘收集刷43的端部所捕获以至将其收集。此时,剩余墨粉颗粒被纸张粉尘收集刷43所驱散,且剩余墨粉颗粒与光感受器41表面之间的静电耦合在该光感受器41的墨粉剩余区域内被减弱。具有减弱静电耦合力的剩余墨粉颗粒在下一个成像操作过程中被显像滚轴53所移除。
完成图像转换之后,纸张被送至定像单元70。该定像单元70用于固定转换到该纸张上的墨粉图像,且其安装在传输路径90上上外壳4与下外壳5之间。
定像单元70具有上定像单元部71和下定像单元部72。下定像单元部72固定于下外壳5之上。上定像单元部71由支撑点73作枢轴支撑以便相对于下定像单元部72沿箭头C所指的方向进行枢轴运动。
下定像单元部71与下定像单元部72之间所定义的空间构成传输路径90的一部分,且其如上所述通常从馈纸盘2向输出端口80以下行坡度而线性延伸。上下定像单元部71和72分别具有上定像滚轴74和下定像滚轴75。加热器(图中未画出)沿轴向安装于下定像滚轴75之中。
当外罩3关闭时,定像单元70处于图2中所示的闭合状态。具体而言,上定像单元部71由外罩3内表面上伸出抵压部3a所抵压。上定像滚轴74与上定像单元部71相连且可沿垂直于其轴向的方向移动。上定像滚轴74总是沿箭头C所指的相反方向被弹性地偏置。因此,上定像滚轴74受到挤压而以预定的压力与下定像滚轴75相接触。
在成像过程中,外罩3被关闭。上定像滚轴74沿箭头D的方向转动,而下定像滚轴75沿箭头E的方向转动。完成图像转换之后,纸张被送至抵压在一起的上下定像滚轴74与75之间。此时,下定像滚轴75被加热器所加热。这样,墨粉颗粒被热及压力所溶化并被固定在纸上。
当外罩3开启时,定像单元70的压紧状态被消除,如图3所示。具体而言,当外罩3开启时,该滚轴74与75压紧状态的消除方便了移除卡住的纸张。此时,上定像单元部71的枢轴运动被上外壳4的前表面4b所限定。
定像单元70还具有上输出滚轴76和下输出滚轴77。具体而言,上输出滚轴76与上定像单元部71相连并适于沿箭头F的方向转动(见图2)。下输出滚轴77与下定像单元部72相连并适于沿箭头G的方向转动(见图2)。完成定像之后,纸张被引至输出端口80并在输出滚轴76和77的转动作用下由打印机输出。
以下将更为详细地说明成像单元40。
如前所述,成像单元40具有细长圆柱形光感受器41,它具有垂直于图4表面延伸的转动轴。充电器42平行于该转动轴安装在光感受器41的下方,以便面向其圆周表面。平行于光感受器41延伸的细长纸张粉尘收集刷43安装在充电器与光感受器相对位置关于光感受器41旋转方向的上行方并与该光感受器4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光感受器41,充电器42和纸张粉尘收集刷43由同一框架150所支撑,该框架可由树脂模制而成。
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位置和方向的表述是基于假设从图5中箭头H所指的一侧而观察该成像单元40。
参考图4和5,框架150具有一对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151和152。侧板151和152上各自形成有开孔153和154,用以容纳光感受器41轴杆的相对端部。左右侧板151和152由装有充电器42的充电器配置框155和固定纸张粉尘收集刷43的刷固定夹156所连接。
具体而言,充电器配置框155包括具有与光感受器41轴杆长度大致相同的矩形前连接板157和与该前连接板157在其相对方向相隔预定距离的共用连接板158。该对侧板151和152由前连接板157和共用连接板158相连。该对侧板151和152,前连接板157和共同连接板158共同限定空间159,该空间的平面轮廊为矩形。空间159中装有充电器42,该充电器包括放电导线170,它当预定高电压施加其上时用于放电,还包括栅板171,它用于控制来自放电导线170的放电电位。
刷固定夹156位于充电器配置框155之后。刷固定夹156包括与充电器配置框155共用的连接板158;离开该共用连接板158预定距离的后连接板166;以及底板167(见图4),它连接共用连接板158的下沿和后连接板166的下沿。在刷固定夹范围内定义了用以固定纸张粉尘收集刷43的固定空间168,其相对两侧为侧板151和152所覆盖。
支撑板169从后连接板166的上沿向上后侧倾斜延伸。支撑板169从后侧支撑纸张粉尘收集刷43,此时该纸张粉尘收集刷43被刷固定夹156所固定。
一组垂直延伸的线性突起250,252和254形成于与后连接板166相对的共用连接板158表面上。另外,一组线性突起251和253形成于与共用连接板158相对的后连接板166表面上。共用连接板158上的线性突起250,252和254以及后连接板166上的线性突起251和253以交错的方式配置。
加固肋基板160从充电器配置框155的前连接板157下沿水平向前延伸至预定的位置。提供了一组用于加固前连接板157的加固肋161以便连接加固肋基板160和前连接板157。该组加固肋161以预定间隔配置。
侧板151和152分别配备有单元装配部162和163,它们与该侧板一体化成形并从该侧板处向前伸出。各自具有C形截面的啮合部164和165分别形成于单元装配部162和163的端部,用以同装在打印机机身内的轴杆相啮合。
如上所述,光感受器41,充电器42和纸张粉尘收集刷43一并由框架150所装载,从而在打印机机身中不必为其连接提供独立的元件。因此,可以实现打印机尺寸的缩减。如果光感受器41和纸张粉尘收集刷43设计成具有大致相同的维修周期,则可以更换包括光感受器41和纸张粉尘收集刷43在内的整个成像单元40,从而方便用户。
光感受器41最好由有机光导材料(OPC)制成,该材料通过由充电器42放电而被充以正电。这样,光感受器41的表面被均匀充电,同时又抑制了臭氧的产生。这使得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下面将更详细地说明成像单元40中的各个元件。
参考图5和6,充电器42装于充电器配置框155内的空间159中。空间159垂直延伸贯穿充龟器配置框155。
首先,将说明充电器配置框155。电极固定板172沿前连接板157和共用连接板158的下边缘从左侧板151的下边缘向右延伸至预定的位置。用于支撑放电导线170的第一导线支撑板174竖直地安装于空间159内电极固定板172的边沿。电极固定板173沿前连接板157和共用连接板158的下边缘从右侧板152的下边缘向左延伸至预定的位置。第二导线支撑板175竖直地安装于电极固定板173的边沿。第一和第二导线支撑板174和175处于相对的位置,其间隔距离大致等于光感受器41的长度。
导线支撑板174和175各自具有形成于其上边缘中部的截去部178和179,用以容纳放电导线170。电极固定板172和173在其预定位置各自具有矩形开孔176和177。
充电器42包括当其上施加高电压时用以放电的放电导线170,用以控制来自放电导线170放电电位的栅极171和用以向放电导线170施加高电压的电极190。
电极190包括具有矩形平面形状的电极基板部191和从该电极基板部191的上表面垂直伸出的插入部192。电极基板部191和插入部192由金属等导电材料而一体化制成。插入部192通常具有倒L形截面,且在其端部预定位置处形成用于容纳螺旋弹簧195一端的挂钩孔193。
放电导线170伸展于该对导线支撑板174和175之间。放电导线170被支撑于截去部178和179,以便防止该放电导线170沿垂直于图6表面的方向移动。放电导线170的一端通过螺栓196固定于导线支撑板175,而其另一端则通过螺旋弹簧195与电极190相连。导线支撑板174在放电导线170的另一端附近支撑该导线的中部。螺旋弹簧195的一端由形成于电极190插入部192的挂钩孔193所接纳,而其另一端则与放电导线170的另一端相连。螺旋弹簧195由导电材料制成。
电极190与电极固定板172相接,其情形是,插入部192通过开孔176从电极固定板172的下方插入充电器配置框157,而令电板基板部191的上表面与电极固定板172的下表面相接触。开孔176的尺寸应允许插入部152穿过而不让电极基板部191穿过。也就是说,电极基板部191不能进入充电器配置框157的内部。
放电导线170和电极190由螺旋弹簧195而相互偏置向对方。因此,预定的应力施加于放电导线170,而电极190则被电极固定板172所固定。注意,电极190与图中未画出的高压源相连以便对放电导线170施加高电压。
这样,仅仅通过螺旋弹簧195便可实现对放电导线170施加应力和将电极190固定在电极固定板172上。因此,不必提供螺栓等附加元件来固定电极190和放电导线170,从而不需要为这些用于连接的附加元件留有容纳空间。另外,螺旋弹簧195被固定在放电导线170与电极190之间,其相对两端分别与放电导线170和电极190相连。因而,不需要为螺旋弹簧195的连接而提供特定的元件。这样,可以缩减打印机的尺寸。另外,组成充电器的元件数被减小,从而可以降低打印机的成本。
尽管电极固定板172和173各自具有开孔176和177,但没必要在每个电板固定板上形成开孔,在其中至少一个电极固定板上形成连接电极的开孔就足够了。在各个电极固定板上均形成开孔的情况下,电极190可以被方便地连接到任一个电极固定板上。
参考图5和7,纸张粉尘收集刷43具有基板181,它由薄金板等材料而一体化制成。基板181包括形成于其中部,平行于光感受器41轴向延伸且具有倒V形截面的线性突起184。基板181被线性突起184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连接刷材料182的板部183,另一是有待插入刷固定夹156的连接板部185。
具体而言,板部183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且具有植入刷材料182的植入表面189。线性突起184包括上升部186,它通常从板部183的纵向边缘垂直于植入表面189而延伸至预定高度度,该高度低于刷材料182的高度,还包括下降部187,它从上升部186的上沿向上升部186的相反方向延伸。上升部186保持刷材料182直立以便在光感受器41与刷材料182相接触移动时防止刷材料182向前弯折。由于线性突起184的高度低于刷材料的高度,所以线性突起184不与光感受器4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
连接板部185沿与下降部187相交叉的方向从该下降部187的下边缘延伸。因此,连接板部185相对于板部183形成预定角度U。该预定角度U的大小应使得当纸张粉尘收集刷43被刷固定夹156固定时,与光感受器41相接触之刷材料182的接触平面188与光感受器41的切平面相重合。
如上所述,线性突起184防止了由于光感受器41的转动而使刷材料182沿光感受器41的切向弯折。由于基板181具有线性突起184,从而增加了该基板181沿其长度的强度,进而防止了由于光感受器41的转动而使板部183产生变形。这样,刷材料182可受到均匀的挤压而与光感受器41的圆周表面相连触。
因此,纸张粉尘收集刷43可有效刷除附着于光感受器41表面上的纸张粉尘。
参考图5和8,刷固定夹156包括固定空间168,该空间从顶部观察时具有平行于光感受器41轴线伸延的矩形轮廓,且该空间由侧板对151和152,共用连接板158和后连接板166所限定。固定空间168接纳所插入之纸张粉尘收集刷43的连接板部185以便固定该纸张粉尘收集刷43。固定空间168的底部由底板167所覆盖。
在共用连接板158与后连接板166相对的表面上配置有垂直于纸张粉尘收集刷43插入方向而突出的线性突起250、252和254。另外,在后连接板166与共用连接板158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线性突起251和253。线性突起250至254交错地配置在共用连接板158和后连接板166上。换句话说,线性突起250至254以非相对方式,即交错方式而配置。线性突起250至254各自面向固定空间168并且沿纸张粉尘收集刷43连接板部185的插入方向而延伸。线性突起250至254横过连接板部185的插入方向沿放电导线170伸展的方向而排列。
该组交错配置的线性突起各自轮流从前后表面向被刷固定夹156所固定的连接板部185施加抵触压力。因此,该连接板部185如图8中略有夸张的虚线所示而产生波折。这样,增加了基板181沿其长度的强度,且刷材料182可受到均匀的挤压而与光感受器41的圆周表面相接触。因此,纸张粉尘收集刷43可以有效刷除附着于光感受器41表面上的纸张粉尘。
尽管本发明通过所给出的方案而进行详细说明,然而应当了解,前述内容只是对本发明技术原理的描述,但绝不仅限于此。本发明的灵魂与范围只受附加权利要求的局限。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归档的No.8-56495专利申请,其完整内容被编入此处以备参考。
权利要求
1.充电装置包括相隔预定距离的一对支撑装置;伸延于该对支撑装置之间的放电导线,其一端固定在该对支撑装置之一上,而其中部则由另一个支撑装置所支撑;用以对该放电导线施加应力的螺旋弹簧,其一端与该放电导线的另一端相连;具有挂钩部的电极,该挂钩部用于连接该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以及用于固定该电极的电极固定装置,它位于该另一支撑装置的附近。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装置框架,其中电极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配置于该框架底部的电极固定板,该电极固定板具有开孔,而其中电极具有与电极固定板相抵触的基部和竖直配置于该基部之上并插入该开孔的插入部,该插入部在其端部具有挂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充电装置,其中电极固定板分别设置在该对支撑装置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充电装置,其中该对支撑装置分别垂直地设置在该电极固定板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装置框架,其中该框架包括装有放电导线、螺旋弹簧和电极的充电器配置框以及固定刷装置的刷固定夹,该充电器配置框与该刷固定夹相邻且一体化成形。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充电装置,其中刷固定夹具有用于接纳插入其中之刷装置连接板部的固定空间,以及一组线性突起,这些突起平行于该连接板部的插入方向而延伸且横过该连接板部的插入方向沿放电导线的伸展方向面向该固定空间而排列。
全文摘要
给出了适用于小型光电成像设备的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相隔预定距离的一对支撑装置;以及伸延于该对支撑装置之间的放电导线,其一端固定在该对支撑装置之一上,其中部由另一个支撑装置支撑。螺旋弹簧的一端接于放电导线的另一端,而其另一端被电极的挂钩部所接纳。电极固定在支撑装置之一的附近。
文档编号G03G15/02GK1162136SQ9710086
公开日1997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13日
发明者迫裕之, 渡边优, 寺田幸史, 小川广贡 申请人:三田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