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15545阅读:来源:国知局
优选地,还包括光圈;成像面以及图像感测元件,所述图像感测元件设置在所述成 像面其中,并且在光轴上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 成像面具有距离H0S,其满足下列公式:0.6兰InS/HOS兰1. 1。
[0044] 优选地,所述图像感测元件的长度为L且宽度为B,所述图像感测元件的对角线长 度为Dg,其满足下列公式:Dg= 1/1. 2英寸;以及L/B= 16/9。
[0045] 优选地,所述图像感测元件上至少设置800万个像素,所述像素尺寸为PS,其满足 下列公式:PSg(1. 4微米)2。前述光学成像系统可用以搭配成像在对角线长度为1/1. 2英 寸大小以下的图像感测元件,该图像感测元件的尺寸优选地为1/2. 3英寸,该图像感测元 件的像素尺寸小于1. 4微米(μm),优选地其像素尺寸小于1. 12微米(μm),较优选地其像 素尺寸小于0. 9微米(μπι)。此外,该光学成像系统可适用于长宽比为16 :9的图像感测元 件。
[0046] 前述光学成像系统可适用于千万像素以上的摄录影要求(例如4Κ2Κ或称UHD、 QHD)并拥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0047] 当|Π| >f6时,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总高度(HOS;HeightofOpticSystem) 可以适当缩短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0048] 当|f/fl|满足上述条件时,使第一透镜屈光力的配置较为合适,可避免产生过 大像差而无法补正。当If2丨+If3丨+If4I+If5丨>Iη丨+If6I时,通 过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正屈光力或弱的负屈光力。所称弱屈光 力,指特定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大于10。当本发明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 有弱的正屈光力,其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过早出现,反之 若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弱的负屈光力,则可以微调补正系统的像差。
[0049]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 型化。另外,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 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050]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置有反曲点,可 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在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六 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高成像质量。
[0051]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及光学图像撷取镜头,能够利 用六个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发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是指各透镜的物 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上的几何形状描述),进而有效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与增加光 学成像镜头的视角,同时提高成像的总像素与质量,以应用于小型的电子产品上。
【附图说明】
[0052]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0053]图1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0054] 图1B由左至右依次表不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 学畸变的曲线图;
[0055]图1C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0056]图2A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0057] 图2B由左至右依次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 学畸变的曲线图;
[0058]图2C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0059]图3A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0060] 图3B由左至右依次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 学畸变的曲线图;
[0061]图3C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0062]图4A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0063] 图4B由左至右依次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 学畸变的曲线图;
[0064]图4C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0065]图5A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0066] 图5B由左至右依次表不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 学畸变的曲线图;
[0067] 图5C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
[0068] 附图标记说明
[0069]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
[0070]光圈:100、200、300、400、500
[0071]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
[0072]物侧面:112、212、312、412、512
[0073]像侧面:114、214、314、414、514
[0074]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
[0075]物侧面:122、222、322、422、522
[0076]像侧面:124、224、324、4 24、524
[0077]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
[0078]物侧面:132、232、332、432、532
[0079]像侧面:1:34、234、334、4 34、534
[0080]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
[0081]物侧面:142、242、34 2、442、542
[0082]像侧面:144、244、344、444、544
[0083]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
[0084]物侧面:152、252、352、452、552
[0085]像侧面:154、254、354、454、554
[0086]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
[0087]物侧面:162、262、362、462、 562
[0088]像侧面:164、264、364、妨4、 564
[0089]红外线滤光片:170、270、370、470、570
[0090]成像面:18〇、28〇、38〇、48〇、 58〇
[0091]图像感测元件:190、290、390、490、590
[0092] 符号说明
[0093]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094] 第一透镜的焦距:Π
[0095] 第二透镜的焦距:f2
[0096] 第三透镜的焦距:f3
[0097] 第四透镜的焦距:f4
[0098] 第五透镜的焦距:f5
[0099] 第六透镜的焦距:f6
[0100]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值:f/HEP;Fno;F#
[0101]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HAF
[0102]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NA1
[0103] 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NA2、NA3、NA4、NA5、NA6
[0104] 第一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R2
[0105] 第二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
[0106] 第三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R6
[0107] 第四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R8
[0108] 第五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RIO
[0109] 第六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R12
[0110] 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P1
[0111] 第二透镜至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P2、TP3、TP4、TP5、TP6
[0112] 所有具屈光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0113]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12
[0114]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23
[0115]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34
[0116]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45
[0117]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56
[0118] 第五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 水平位移距尚:InRS52
[0119]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 水平位移距离:InRS61
[0120] 第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径位置在光轴的 水平位移距尚:InRS62
[0121] 第六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反曲点与光轴的的水平位 移距离:Inf61
[012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61
[0123] 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62
[0124] 系统总高度(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H0S
[0125] 图像感测元件的对角线长度:Dg
[0126] 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InS
[0127] 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面的距离:InTL
[0128] 第六透镜像侧面至该成像面的距离:InB
[0129]图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最大像高):Η0Ι
[0130] 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TVDistortion):TDT
[0131] 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OpticalDistortion) :0DT
【具体实施方式】
[0132] -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屈光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 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括图像感测元件,其设置在 成像面。
[0133]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 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所有正屈光力的透 镜的PPR总和为SPPR,所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ΝΡΙ?,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 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光力以及总长度:〇.5兰XPPR/ |XNPR|兰2. 5,优选地,可 满足下列条件兰SPPR/ |XNPR|兰2.0。
[0134] 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高度为H0S,当H0S/f比值趋近于1时,将有利于制作微型化 且可成像超高像素的光学成像系统。
[0135]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可具 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 列条件:0〈(f/fl) + (f/f4) + (f/f5) = 5;以及flAfl+f4+f5) = 0.8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 条件:0〈&/^1) +&/^4)+&/^5)兰4.0;以及0.01兰€^&1+付+朽)兰0.5。由此,有助 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聚焦能力,并且适当分配系统的正屈光力以抑制显著的像差过早产 生。
[0136]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为凸面,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可适当调整 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强度,有助于缩短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长度。
[0137]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可补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 差。
[0138] 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补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 差。
[0139] 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凸面。由此,可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 力,以避免像差过度增大并可降低光学成像系统的敏感度。
[0140] 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屈光力,可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光力,并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 射在第五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0141]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 型化。另外,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可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 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