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9383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0002] 数字相机与手几不断的往高画素与轻量化发展,使得小型化与具有高分辨率的镜 头模块需求大增。已知的五片透镜组成的镜头模块已无法满足现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种 新架构的镜头模块,才能同时满足小型化与高分辨率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镜头模块无法兼顾小型化和高 分辨率的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可兼顾小型化和高分辨率。
[0004]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沿着光轴从物 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第一透 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为凸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二透镜的凸面朝向物 侧凹面朝向像侧。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凸面朝向像侧。第四透镜为凹凸透镜具有 负屈光力,第四透镜的凹面朝向物侧凸面朝向像侧。第五透镜为凹凸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 五透镜的凹面朝向物侧凸面朝向像侧。第六透镜为凸凹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六透镜的凸 面朝向物侧凹面朝向像侧。
[0005] 其中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 8104 < fTTL < 0. 8201 ;其中,f为成像镜头的有 效焦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0006] 其中第四透镜及第六透镜满足以下条件:0. 1357彡| (R41_R42)/ (R41+R42) | + | (R61-R62V(R61+R62) |彡0. 1694 ;其中,R41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2 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2为第六透镜的 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07] 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满足以下条 件:-0. 4290彡f123/f456彡-0. 4127 ;其中,Π 23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组合有 效焦距,f456为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的组合有效焦距。
[0008] 其中第四透镜满足以下条件:-14. 8795彡f4/f彡-11. 913 ;其中,f4为第四透镜 的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0009] 其中第五透镜满足以下条件:-2. 7543彡f5/f彡-2. 2539 ;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 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0010] 其中第六透镜满足以下条件:9. 0882彡f6/f彡63. 4223 ;其中,f6为第六透镜的 有效焦距,f为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0011] 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的每一透镜 至少一面为非球面表面或两个面皆为非球面表面。
[0012] 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由塑料材质 制成。
[0013] 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可更包括光圈,设置于物侧与第一透镜之间。
[0014] 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总长度短小、视角较大,但是 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
[0015]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做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17] 图2A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图。
[0018] 图2B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像散场曲图。
[0019] 图2C是图1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0020]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21] 图4A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图。
[0022] 图4B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像散场曲图。
[0023] 图4C是图3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0024]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25] 图6A是图5的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图。
[0026] 图6B是图5的成像镜头的像散场曲图。
[0027] 图6C是图5的成像镜头的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请参阅图1,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 图。成像镜头1沿着光轴0A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圈ST1、第一透镜LI 1、第二透镜L12、 第三透镜L13、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第六透镜L16及滤光片0F1。第一透镜L11具 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2为凸面像侧面S13为凸面,物侧面S12与像侧面 S13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L12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4为凸面 像侧面S15为凹面,物侧面S14与像侧面S15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三透镜L13具有正屈光 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6为凹面,像侧面S17为凸面,物侧面S16与像侧面S17皆 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镜L14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8为凹面像侧面 S19为凸面,物侧面S18与像侧面S19皆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镜L15具有负屈光力由塑料 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0为凹面像侧面S111为凸面,物侧面S110与像侧面S111皆为非球 面表面。第六透镜L16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2为凸面像侧面S113 为凹面,物侧面S112与像侧面S113皆为非球面表面。滤光片0F1其物侧面S114与像侧面 S115皆为平面。
[0029] 另外,为使本发明的成像镜头能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第一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1 需满足底下六条件:
[0030] 0· 8104 彡 Π/TTLl 彡 0· 8201 (1)
[0031] 0. 1357 ^ | (R141-R142)/(R141+R142) | + | (R161-R162) / (R161+R162) | ^ 0. 1694
[0032] (2)
[0033] -0· 4290 彡 Π 123/Π 456彡-0· 4127 (3)
[0034] -14. 8795 彡 Π4/Π 彡-11. 913 (4)
[0035] -2. 7543 彡 Π5/Π 彡-2. 2539 (5)
[0036] 9. 0882 ^ f l6/f 1 ^ 63. 4223 (6)
[0037] 其中,Π 为成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TTL1为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至成像面 IMA1于光轴0A1上的距离,Rl41为第四透镜L14的物侧面S18的曲率半径,R142为第四透镜 L14的像侧面S19的曲率半径,Rl61为第六透镜L16的物侧面S112的曲率半径,R162为第六 透镜L16的像侧面S113的曲率半径,fl 123为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及第三透镜L13 的组合有效焦距,f 1456为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及第六透镜L16的组合有效焦距,Π 4 为第四透镜L14的有效焦距,Π 5为第五透镜L15的有效焦距,Π 6为第六透镜L16的有效 焦距。
[0038] 利用上述透镜与光圈ST1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1能有效的缩短镜头总长度、提高 视角、有效的修正像差、提升镜头分辨率。
[0039] 表一为图1中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一数据显示本实施例的成 像镜头1的有效焦距等于4. 202mm、光圈值等于2. 2、视角等于68. 8°、镜头总长度等于 5. 123mm〇
[0040] 表一
[0043]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0044] z = ch2/{l+[l-(k+l)c2h2]1/2}+Ah 4+Bh6+Ch8+Dh10+Eh12+Fh 14+Gh16
[0045] 其中:
[0046] c:曲率;
[0047] h :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
[0048] k:圆锥系数;
[0049] A~G:非球面系数。
[0050]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0051] 表二
[0052]
[005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有效焦距fl = 4. 202mm,第一透镜L11的物侧面S12 至成像镜头面IMA1于光轴0A1上的距离TTL1 = 5. 123mm,第四透镜L14的物侧面S18的 曲率半径Rl41= -3. 54677mm,第四透镜L14的像侧面S19的曲率半径Rl 42= -4. 07026mm, 第六透镜L16的物侧面S112的曲率半径Rl61= 2. 37665mm,第六透镜L16的像侧面S113 的曲率半径Rl62= 2. 04121mm,第一透镜L11、第二透镜L12及第三透镜L13的组合有效 焦距fl123= 3. 4026mm,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及第六透镜L16的组合有效焦距Π 456 =-8. 2153謹,第四透镜L14的有效焦距fl4= -62. 5167謹,第五透镜L15的有效焦距Π 5 =-11. 00288謹,第六透镜L16的有效焦距fl6= 171. 08238謹,由上述数据可得到fl/ TTL1 = 0· 8201、I (R141-R142V(R141+R142) Η (R161-R162V(R161+R162) I = 0· 1447、π123/η456 =-0· 4142、fl4/fl = -14. 8795、fl5/fl = -2. 6188、fl6/fl = 40. 7191,皆能满足上述条件 (1)至条件(6)的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