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

文档序号:9843321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电光元器件的设计与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电控光偏转技 术。
【背景技术】
[0002] 基于电光效应的光偏转技术由于响应速度快、任意的偏转角、较小的体积、没有可 移动部件、可靠性很高等特点,被认为最适合于实现超快(纳秒级)光束偏转技术,更满足未 来电光器件小型化、集成化发展的需要,是未来光偏转发展技术的主导方向之一,具有很大 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提出的电光偏转方法有:
[0003] 基于晶体棱镜型的偏转方法:通过将晶体切割成棱镜形的形状,如直角棱镜,从而 使入射光束发生偏转。为了增大偏转角度,在LiTa0 3、LiNb03等晶体上,常采用多级级联晶体 棱镜、级联畴反转晶体棱镜等方法。通过这种多级级联的方法,其偏转角度也仅为l〇_ 5rad左 右,且所需的棱镜数目较多,制作工艺较为繁琐。
[0004] 基于特殊电极结构型的偏转方法:通过在晶体表面设计特殊的电极结构,在电光 晶体中形成垂直于光束传播方向的梯度电场。当平面波垂直入射时,发生偏转。常采用的电 极结构,如圆柱电极结构、双曲面电极结构、凹圆形电极结构、超越曲面电极结构等,晶体有 LiNb03、KDP等。相比于基于晶体棱镜型的偏转方法,该偏转角度增大了 一个数量级,但也仅 达到了 l(T4rad,仍很小,且需要很高的外加电场,电极加工相对比较困难。
[0005] 以上两种电光偏转方法均属于传统型的电光偏转器的范畴,偏转角度普遍较小。
[0006] 基于电荷控制的新型电光偏转方法:2006年由日本的NTT光子实验室提出,该方法 通过外电场在矩形的KTN晶体中注入电子(矩形均匀电极),形成空间电荷分布,产生不均匀 电场,基于Kerr效应在晶体内形成梯度折射率分布,使光束发生偏转。偏转角与电压的平方 成正比,偏转方向平行于电场,可实现大角度低电压的扫描。该实验室已报道了在通光方向 长5mm,厚度为0.5mm的KTN晶体中实现了 250mrad(14.3°)偏转,外加电压只有±250V。基于 LiTa03晶体的电光偏转器用14200V/mm的外加电场,在15mm光程上使用10个棱镜形的晶体, 才达到了这一指标。
[0007] 目前,国内山东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KTN晶体,采用偏振方向与电场方向平行 的激光束入射晶体,在千伏电压内实现了激光光束垂直于电场方向的75mrad偏转,实现了 激光光束垂直电场方向偏转的扫描。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提出一种基于KTN晶体 的变焦透镜的轴向随机扫描方法。该方法是在矩形的KTN晶体上外加直流电场,使晶体内部 电场呈梯度分布,从而使入射光束发生偏转。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出一种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利用诱导光束(光强具有线 性梯度灰度分布的光束、凸加速光束)照射晶体,通过光折变效应,在晶体中诱导形成具有 相应光场分布的空间电荷场,进而产生相应分布的折射率分布。对该晶体加载电压,平面平 行光波垂直入射该晶体,发生偏转。通过改变诱导光束或/和外加电场的参数控制光束的偏 转方向或/和角度。
[0009]本发明不同于以往的基于电诱导的空间电荷控制的光束偏转理论,而是通过不同 的光场分布来诱导形成不同的空间电荷场,实现对光可编程的电控光束偏转,可实现纳秒 级、大角度、低电压的光束偏转,为光偏转领域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0010]本发明方法的具体过程包括:
[0011] 步骤一、诱导光束(光强具有线性梯度灰度分布的光束、凸加速光束)照射晶体,通 过光折变效应,在晶体内中诱导产生相应光场分布的空间电荷场。光强具有线性梯度灰度 分布的光束在晶体内形成具有棱镜形折射率分布,凸加速光束诱导晶体内形成凸加速(如 Airy)传输通道。凸加速光束是指其轨迹描述为x = azn或x = b[ekz-l],n = 2,3,4,…,a,b,k 均为常数(如Airy光束,三次曲线光束)。对晶体加载电场,即开通加载电压系统,可增大其 空间电荷场,从而增大折射率变化量。此处所述的线性梯度分布的诱导光束的产生方式不 限,可以从光路中产生,也可用SLM产生。(1)从光路中产生。将激光器、扩束准直系统、反射 镜等组成光路系统,产生诱导光束。设计并加工具有线性梯度灰度模板,将该模板放入光路 系统中,平面光波垂直入射该模板,经该模板调制后的光场分布具有相应的线性梯度分布, 作为诱导光束;(2)利用SLM产生。采用空间光调制器可以方便的生成具有不同强度分布特 性的光场,用这种特殊设计的光场就能在晶体中产生特定的位相调制,这些特定的位相调 制即能生成所需要的光束偏转的效果。光强具有线性梯度灰度分布的光束、凸加速(如 Airy)光束的产生均可以采用(2)。
[0012] 步骤二、对上述电光晶体加载电压,平行光垂直入射该晶体,发生偏转;
[0013] 步骤三、改变诱导光束参数或/和外加电场参数,操控光束的偏转角度或/和方向。 如改变诱导光束偏振态、梯度分布(光强、梯度方向角)、凸加速(如Airy)光束参数,即可改 变晶体内的折射率分布,从而改变偏转角度大小或/和方向;改变外加电场大小或/和方向, 改变偏转角度大小或/和方向;改变环境温度、诱导光束的光强,改变偏转角度大小,实现偏 转角度的控制。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流程图;
[0015]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实施例光路结构图;
[0016] 附图标记:1、第一激光器,2、扩束准直系统,3、反射镜,4、空间光调制器(SLM),5、 分光镜,6、Mn: Fe: KTN晶体,7、CCD,8、计算机,9、偏振片,10、电压加载系统,11、温度控制系 统,12、第二激光器。
[0017] 图3为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线性梯度光场分布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以图2所示的实验光路为例,阐述本发明方法的具体过程:
[0019] 步骤一、
[0020]①诱导光束的产生
[0021]搭建图2所示的实验光路系统,包括激光器1,扩束准直系统2,反射镜3,SLM 4,分 光镜5,Μη: Fe: KTN晶体6,CCD 7,计算机8,偏振片9,电压加载系统10,温度控制系统11。激光 器1为波长λ = 532ηπι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扩束准直系统后变成平面光波,经反 射镜3以12°斜入射SLM 4。设计一具有线性梯度灰度分布函数,如I (X,y )= X tana,其中,梯 度方向角tana = L/X,如图3所示。将该函数输入给SLM 4,经SLM 4的出射光波作为诱导光 束,偏振片9使诱导光束为P偏振光。
[0022]②空间电荷场的形成
[0023]实验所用的晶体6为采用顶部籽晶助溶剂法生长的双掺杂的Mn: Fe: KTN晶体,其尺 寸为3.4(x) X 2.0(y) X 0.94(z)mm3,居里温度为27°C。沿晶向[010]切割并光学抛光,在xz两表 面镀银电极及导线,电场启通过高压加载系统10沿y轴方向加载到晶体两表面,即 _g=。调节温度控制系统11设置实验温度为30°C,使晶体处于顺电相。①所产生的诱 导光束经分束镜5入射到晶体6上,基于光折变效应,在晶体内产生相应分布的空间电荷场, 进而引起折射率的梯度分布,即具有棱镜形折射率分布。
[0024]步骤二、光束的偏转与测量
[0025] 关闭激光器1,打开激光器12,激光器12可与激光器1相同,也可不同。激光器12发 出的细光束经分光镜5后(可视为平行光),垂直入射到折射率梯度分布的晶体6上发生偏 转。此过程中保持电压加载系统10处于开通状态,CCD7记录并测量光束偏转角度的大小或/ 和方向。
[0026]步骤三、偏转角度和方向的控制
[0027] 改变诱导光束的偏振态(如TM模式、TE模式)、梯度分布参数(如梯度方向角)等,即 可改变晶体内的折射率分布,从而改变光束偏转的角度大小或/和方向。
[0028] 调节电压加载系统10改变加载电压的大小或/和方向、调节温度控制系统11改变 晶体所处的温度、调节激光器1的功率来改变写入光强大小,即可改变光束偏转的角度大小 或/和方向。
【主权项】
1. 一种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诱导光束照射晶体,通过光折变效应,在晶体内中诱导产生相应光场分布的空 间电荷场;其中诱导光束为光强具有线性梯度灰度分布的光束、凸加速光束;光强具有线性 梯度灰度分布的光束在晶体内形成具有棱镜形折射率分布,凸加速光束诱导晶体内形成相 应的弯曲通道; 步骤二、对上述的晶体加载电场,平行光垂直入射该晶体,发生偏转; 步骤三、改变诱导光束参数或/和外加电场参数,从而改变偏转角度大小或/和方向,实 现偏转角度或/和方向的控制。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 中,还包括对晶体加载电场,以增大其空间电荷场,从而增大折射率变化量。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 中,还包括连续改变晶体所加载的电场,实现非机械性扫描。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秒级光可编程的电控光偏转方法。该方法是诱导光束(光强具有线性梯度灰度分布的光束、凸加速光束)照射电光晶体,利用光折变效应,在晶体内诱导产生具有相应光场分布的空间电荷场,实现对入射光束的偏转。通过改变诱导光束或/和外加电场的参数控制光束的偏转方向或/和角度。该技术可实现超快(纳秒级)、大角度、低电压的光束偏转,更满足未来电光器件小型化、集成化发展的需要,特别适用于机载、星载平台。
【IPC分类】G02F1/03
【公开号】CN105607295
【申请号】CN201610103971
【发明人】吕且妮, 李弼华, 戴海涛, 韩金鑫, 李瑞华
【申请人】天津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