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827076阅读:来源:国知局
(11)-1. 7 < f2/(fl+f3) < -0. 5
[0067] 其中,
[0068] fl为第1透镜的焦距,
[0069] f2为第2透镜的包括衍射光学面的焦距,
[0070] f3为第3透镜的焦距。
[0071] 条件式(11)是将第2透镜的负的光焦度与第1透镜和第3透镜的正的光焦度的 比规定为恰当的范围的条件式,是用于维持良好的色像差校正和低背化的条件。若超过条 件式(11)的上限值,则第2透镜的负的光焦度相对变强,因此,虽然有利于色像差的校正, 但低背化变得困难。若低于条件式(11)的下限值,则第2透镜的负的光焦度相对变弱,因 此,虽然有利于低背化,但色像差的校正会不充分。
[0072]实用新塑效果
[0073]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以低成本提供能充分适应近年来的移动终端设备等的薄型 化的低背、小型化的明亮的,尽管是3枚透镜构成仍良好地校正了各种像差尤其是色像差 的尚性能的摄像镜头。
【附图说明】
[0074]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图。
[0075]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图。
[0076]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像散的图。
[0077]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畸变的图。
[0078]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像差的图。
[0079] 图6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的图。
[0080] 图7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图。
[0081] 图8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像散的图。
[0082]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畸变的图。
[0083]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像差的图。
[0084] 图11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的图。
[0085] 图12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图。
[0086] 图13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像散的图。
[0087] 图14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畸变的图。
[0088] 图15是示出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像差的图。
[0089] 图16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的图。
[0090] 图17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图。
[0091]图18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像散的图。
[0092]图19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畸变的图。
[0093]图20是示出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像差的图。
[0094] 图21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的图。
[0095] 图22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图。
[0096] 图23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像散的图。
[0097] 图24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畸变的图。
[0098] 图25是示出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像差的图。
[0099] 图26是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的图。
[0100] 图27是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的图。
[0101] 图28是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像散的图。
[0102] 图29是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畸变的图。
[0103]图30是示出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倍率色像差的图。
[0104] 图31是示出衍射光学面的形状的示意图。
[0105] 附图标iP,说明
[0106] ST:孔径光阑
[0107] L1:第1透镜
[0108]L2:第2透镜
[0109] L3:第 3 透镜
[0110] DOE:形成有衍射光学面的面
[0111]IR:滤光片
[0112] X:光轴
[0113] MG:摄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0114]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115] 图1、图6、图11、图16、图21、图26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至 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概略构成图。在任一实施例中,基本的透镜构成均是同样的,因此, 在此参照实施例1的概略构成图和作为表示衍射光学面的形状的示意图的图31对本实施 方式的摄像镜头的构成进行说明。
[0116]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到像侧按顺序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 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L1、孔径光阑ST、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且具有负的光焦 度的双面为非球面的第2透镜L2以及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状且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双面 为非球面的第3透镜L3构成。在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上形成有衍射光学面D0E,在 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和像侧的非球面上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形成有反曲线点。另 外,在第3透镜L3与摄像面MG之间配置有红外线滤光片等滤光片IR。此外,也可以省略 该滤光片IR。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光学全长、后焦距的值是作为将滤光片IR按空气进 行换算后的值示出的。
[0117]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按顺序设为正、负、正的光焦度排列来提高远摄 性,从而容易低背化,通过对各透镜分配最佳的光焦度和多利用非球面实现了性能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中,为了进行良好的色像差校正,除了恰当地组合使第1透镜L1 为低色散的材料并使第2透镜L2为高色散的材料,从而利用双面为非球面的负的第2透镜 L2校正正的第1透镜L1所产生的色像差以外,还在负的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凹面上形 成恰当的衍射光学面DOE,从而实现了以往很难的色像差的问题的解决。另外,位于最靠像 侧的位置的第3透镜L3的双面为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形成有反曲线点的非球面形状,恰 当地控制光线向摄像面MG的入射角,并且均衡地校正了场曲和畸变。而且,第3透镜L3 的光焦度为正,因此,能将光线向第3透镜L3的入射角抑制得较小,其结果是,能将第2透 镜L2的有效径抑制得较小。因此,成为了能抑制第2透镜L2所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差的构 成。
[0118] 此外,在实施例1中,第1透镜L1为双凸形状,但也可以为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 正的光焦度的弯月形状、像侧为平面的凸平形状。
[0119] 在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形成的衍射光学面DOE如图31所示处于接近孔径光 阑ST的位置,因此,从孔径光阑ST出射的光束9会以较大的面积入射,因而对提高衍射效 率来说是有效的面。此外,若将环带的深度设为d,将设计波长设为X,将透镜材料的折射 率设为n,则它们的关系由d= V(n-1)表示,环带的深度为lym的程度的微小的深度。 在此,通常的衍射光学面的设计是环带部设定为尖锐的边缘,另外,截面部c设定为与光轴 平行的截面形状,但实际上优选通过加工R使得不形成为边缘形状,将截面部c设为向提高 从模具的脱模性的方向倾斜的面。其结果是,环带部的实际形状为前端带R的倾斜面。该倾 斜的方向与入射到衍射光学面DOE的光线的关系在抑制光斑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即,与 透镜系统平行地入射的la、lb等光线在从第1透镜L1出射后,前往向光轴X接近的方向。 另一方面,衍射光学面DOE的环带的截面部c形成于第2透镜L2的物体侧,从而成为越往 物体侧越往远离光轴X的方向的倾斜的面。因此,la、lb等入射光线与截面部c的角度接近 相互平行,光线向截面部c的入射角0被抑制得较小。因此,环带的截面部c所产生的漫 反射为最小,能够抑制光斑的发生。
[0120] 在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的衍射光学面DOE上,有效径内的环带的总数为10 以下,像高为零的位置的光束通过的区域中环带数设定为5以下。对像高为零的位置的光 束即入射到光学系统的光量最大的光束将环带的数限制为5以下,会进一步抑制前述的截 面部c的漫反射的量。另外,来自轴外的光线容易以较大的入射角度进入截面部c,但由于 光量小,与像高为零的位置的光束相比,不易受到漫反射的影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 有效径内的环带的数限制为10以下,从而还抑制轴外光线产生的光斑。
[0121]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式(1)至(11),能起到优良的效果:
[0122] (1)8. 0 < fdoe/f < 26. 0
[0123] (2)20 < v dl-v d2 < 40
[0124] (3)20 < v d3-v d2 < 40
[0125] (4)0. 8 < ih/f <0.95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