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蓝光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7739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蓝光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蓝光增亮膜,该增亮膜能同时实现空间多方向光学增益效果,其在提供增亮效果的同时可以阻隔吸收短波长蓝光。本实用新型包含有上扩散膜、下扩散膜,上扩散膜下面设有上增亮膜,上增亮膜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B基材、B棱锥结构层;下扩散膜上面设有下增亮膜,下增亮膜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抗蓝光层、A基材和A棱锥结构层。本实用新型的增亮膜能最大程度提高背光模组的显示均匀性以及光学增益效果,同时能有效吸收背光源发出的短波蓝光,减少液晶显示短波蓝光对使用者眼睛的伤害。
【专利说明】
一种抗蓝光増亮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保护膜,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蓝光效果的增亮膜。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器有着能耗低、重量轻、无辐射、无闪烁等优点,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器,但液晶作为一种被动发光材料,需要依靠背光模组才能实现图像的显示,一般来说,背光模组由光源、反射膜、导光板、光学模组组成,其中光学模组包含下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上扩散膜;扩散膜可将点光源或线光源转化成均匀的面光源,而增亮膜能将原本发散的光线集中至轴向方向,从而提高液晶显示器正视亮度。为了使轴向亮度最大化,目前主流的背光源模组均采用棱锥结构层互成90°的上下增亮膜作为增亮膜组,光线经过下增亮膜后,在一方向上被集中到±35°的视角范围内,经过上增亮膜时,光线在垂直方向上再次被汇集到± 35。的视角范围内,从而实现两次增亮,增益效果大大提高。另外,在背光源方面,由于LED的节能环保、寿命长、显色性好等优点,目前LED光源正逐渐取代传统的CCFL灯源成为主流的背光源,而一般白光LED光源发出的白光是由LED芯片发出的蓝光和激发荧光粉产生的黄光混合而成,然而LED光源大量的蓝光对对眼镜的伤害极大,对眼睛伤害最大的就在360nm?500nm之间的高能短波蓝光。它会直接穿透角膜,对眼底中的视网膜造成伤害,导致黄斑区病变,尤其是450nm?460nm这一区间,伤害最大。在保证显色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蓝光,特别是短波长蓝光的含量,以降低蓝光对眼睛的伤害。传统增亮膜一般安置在屏内,而且没有抗蓝光功能,这直接让短波长蓝光穿透增亮膜直接到达观察者的眼睛,对其眼睛造成直接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金字塔结构的抗蓝光增亮膜,该增亮膜能同时实现空间多方向光学增益效果,其在提供增亮效果的同时可以阻隔吸收短波长蓝光,减少背光模组发出的蓝光对使用者眼睛的伤害。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
[0005]—种抗蓝光增亮膜,包含有上扩散膜、下扩散膜,上扩散膜下面设有上增亮膜,上增亮膜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B基材、B棱锥结构层;下扩散膜上面设有下增亮膜,下增亮膜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抗蓝光层、A基材和A棱锥结构层;上增亮膜设置在下增亮膜上面;
[0006]下增亮膜包含A基材、A棱锥结构层以及抗蓝光层,A基材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A棱锥结构层设置在A基材的第一光学面,抗蓝光层设置在A基材的第二光学面;
[0007]上增亮膜包含B基材、B棱锥结构层,B棱锥结构层设置在B基材上面;B基材设置在A棱锥结构层上面。
[0008]抗蓝光层是稀土荧光材料层,稀土荧光材料层是将稀土荧光材料通过超声波分散于聚氨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一种或多种中。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棱锥结构层由多个A棱锥单体组成,A棱锥单体均匀分布设置在A基材上;若干A棱锥单体纵横平行分布设置组成A棱锥结构层;
[0010]所述B棱锥结构层由多个B棱锥单体组成,B棱锥单体均匀分布设置在B基材上;若干B棱锥单体纵横平行分布设置组成B棱锥结构层;B棱锥单体与A棱锥单体相互错位设置。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基材、B基材厚度dl为30?150μπι,Α棱锥结构层、B棱锥结构层厚度d2为12?25μηι,抗蓝光层厚度d0为2?8μηι;
[0012]所述A基材、B基材材料为聚酯薄膜(PET)、聚碳酸酯薄膜(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的一种,A基材、B基材材料透光率在90%以上,雾度小于I %。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棱锥单体、B棱锥单体的底面呈正多边形,A棱锥单体、B棱锥单体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A棱锥单体、B棱锥单体的顶角为一尖角,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α为85?95° ;Α棱锥单体、B棱锥单体等腰三角形底边边长d3为24?50μπι。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棱锥结构层、B棱锥结构层为丙烯酸UV固化树脂层。
[0015]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抗蓝光增亮膜,相比传统结构的增亮膜,通过设置有金字塔结构的棱锥结构层,能同时实现空间多方向光学增益效果,在单张增亮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背光模组的显示均匀性以及光学增益效果;其在提供亮度增益的同时,能有效吸收背光源发出的短波蓝光,减少液晶显示短波蓝光对使用者眼睛的伤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产品简单易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成本,利于光学膜的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增亮膜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增亮膜的立体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上扩散膜15,下扩散膜16,上增亮膜20,Β基材21,Β棱锥结构层22,Β棱锥单体25,下增亮膜30,A基材31,A棱锥结构层32,A棱锥单体35,抗蓝光层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解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藉由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0023]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抗蓝光增亮膜(下增亮膜30、上增亮膜20),上增亮膜20设置在下增亮膜30上面;A基材31上设有A棱锥结构层32,其A棱锥结构层32由多个均匀分布的A棱锥单体35组成,全部的A棱锥单体35纵横平行分布设置在A基材31上。B基材21上设有B棱锥结构层22,Β棱锥结构层22由多个均匀分布的B棱锥单体25组成,全部的B棱锥单体25纵横平行分布设置在B基材21上。
[0024]A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α为85?95°,优选角度为90° ;底边边长(13为24?5(^111(^基材31、8基材21厚度(11为30?15(^111,4棱锥结构层32、Β棱锥结构层22高度d2为12?25μπι,抗蓝光层33厚度d0为2?8μπι;Α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α为85?95° 4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等腰三角形底边边长d3为24?50μπι。
[0025]进一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A棱锥结构层32由若干均匀分布的A棱锥单体35构成。A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的底面呈正多边形,A棱锥单体35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α为90°。本实用新型采用正多边形的棱锥,增益效果好,且当A棱锥单体35的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时,增益效果更佳。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A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的底边边长d3为42μπι,Α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的高度d2为Ιδμπ^Α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的顶角呈尖角状,其增
?效果好。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A基材31、Β基材21为PET膜、PMMA膜或PC膜,其厚度dl为115μnuA棱锥结构层32、Β棱锥结构层22为丙烯酸UV固化树脂层。抗蓝光层33厚度d0为4μπι。
[0028]该光学膜组主要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足够亮度的均一照明光源,均一程度主要由上扩散膜15、下扩散膜16提供,上增亮膜20、下增亮膜30可提高均一光源的轴向亮度,节省电能,延长电池使用时间。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A基材31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A棱锥结构层32设置在第一光学面,抗蓝光层33设置在第二光学面;在A基材31的第一光学面上设置A棱锥结构层32,在A基材31的第二光学面引入抗蓝光层334棱锥结构层32由若干A棱锥单体35组成,全部的A棱锥单体35均匀分布设置。A基材31厚度dl为80μπι,Α棱锥结构层32厚度d2为21μm,抗蓝光层33厚度d0为6μηι。
[0030]A棱锥单体35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α优选角度为90°。
[0031]抗蓝光层33是稀土荧光材料层,稀土荧光材料层是将稀土荧光材料通过超声波分散于聚氨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一种或多种中。稀土荧光材料层中,稀土荧光材料与聚氨酯类树脂重量份比为0.05?0.2:1;或者,稀土荧光材料、有机硅类树脂与丙烯酸类树脂重量份比为0.05?0.2:0.3?0.5:0.5?0.7。
[0032]A基材31、Β基材21材料为聚酯薄膜(PET) j基材31、Β基材21材料透光率为92%,雾度为0.5%。
[003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抗蓝光增亮膜,包含有:上扩散膜(15)、下扩散膜(16),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扩散膜(15)下面设有上增亮膜(20),所述上增亮膜(20)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B基材(21)、B棱锥结构层(22);所述下扩散膜(16)上面设有下增亮膜(30),所述下增亮膜(30)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抗蓝光层(33)、A基材(31)和A棱锥结构层(32);所述上增亮膜(20)设置在下增亮膜(30)上面; 所述A基材(31)包含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所述A棱锥结构层(32)设置在A基材(31)的第一光学面,所述抗蓝光层(33)设置在A基材(31)的第二光学面; 所述B棱锥结构层(22)设置在B基材(21)上面; 所述B基材(21)设置在A棱锥结构层(32)上面; 所述抗蓝光层(33)是稀土荧光材料层; 所述A棱锥结构层(32)由多个A棱锥单体(35)组成,所述A棱锥单体(35)均匀分布设置在A基材(31)上;若干A棱锥单体(35)纵横平行分布设置组成A棱锥结构层(32); 所述B棱锥结构层(22)由多个B棱锥单体(25)组成,所述B棱锥单体(25)均匀分布设置在B基材(21)上;若干B棱锥单体(25)纵横平行分布设置组成B棱锥结构层(22); 所述B棱锥单体(25)与A棱锥单体(35)相互错位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蓝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A基材(31)、B基材(21)厚度dl为30?150μπι,所述A棱锥结构层(32)、B棱锥结构层(22)厚度d2为12?25μm,所述抗蓝光层(33)厚度d0为2?8μπι; 所述A基材(31)、Β基材(21)材料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的一种,所述A基材(31)、Β基材(21)材料透光率在90%以上,雾度小于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蓝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A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的底面呈正多边形,所述A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截面为一等腰三角形,所述A棱锥单体(35)、Β棱锥单体(25)的顶角为一尖角,等腰三角形顶角角度α为85?95°;所述A棱锥单体(35)、8棱锥单体(25)等腰三角形底边边长(13为24?5(^1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蓝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A棱锥结构层(32)、Β棱锥结构层(22)为丙烯酸UV固化树脂层。
【文档编号】G02B5/02GK205562850SQ201620115016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朱文峰
【申请人】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