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3164阅读:10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民族乐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阮。



背景技术:

阮,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阮作为中国固有的民族乐器在古代乐器演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曾一度成为宫廷御用器乐,传承至今的阮在现代民乐中仍是弹拨乐中的主要乐器。

阮在我国沿用至今的形制是以二十世纪50年代的改良阮为基础,它的优点是拓展了声部、增大了音量、规范了形制,但是存在阮体量增大后持阮不易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阮,以解决阮体量增大后持阮不易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阮包括:共鸣腔体、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其中,在所述共鸣腔体呈扁圆形状,在所述共鸣腔体的下半部沿侧面弧线设置半圈状琴托,所述半圈状琴托的两个端头为龙形翘头。

作为优选,所述共鸣腔体与半圈状琴托为滑槽可调式活动连接,使所述半圈状琴托沿共鸣腔体侧面弧线做往返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琴头为鸟形琴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阮通过在共鸣腔体的下半部沿侧面弧线设置半圈状琴托,解决阮抱持演奏时阮身旋滑的问题,在共鸣腔体侧面圆弧与大腿接触处形成卡嵌,有效防止了演奏中阮身侧滑,减轻了左手在按指的同时还需托阮的负担,同时持阮时半圈状琴托端头的龙形翘头受到大腿阻滞,起到了稳定阮身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共鸣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圈状琴托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共鸣腔体与半圈状琴托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阮包括:共鸣腔体1、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2、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3、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4、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5;其中,在所述共鸣腔体1呈扁圆形状,在所述共鸣腔体1的下半部沿侧面弧线设置半圈状琴托6,所述半圈状琴托6的两个端头为龙形翘头。

通过设置半圈状琴托,解决阮抱持演奏时阮身旋滑的问题,在共鸣腔体侧面圆弧与大腿接触处形成卡嵌,有效防止了演奏中阮身侧滑,减轻了左手在按指的同时还需托阮的负担,同时持阮时半圈状琴托端头的龙形翘头受到大腿阻滞,起到了稳定阮身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共鸣腔体1与半圈状琴托6为滑槽可调式活动连接,使所述半圈状琴托6沿共鸣腔体1侧面弧线做往返运动,用于针对每个人持阮倾斜度有不同的情况,调节阮身角度定位。

如图2、3、4所示,所述滑槽可调式活动连接的结构为:在共鸣腔体1下半部的左右侧面的外侧分别设有一螺母孔7;在半圈状琴托6的左右侧面的内侧分别设有一方形槽8,所述方形凹槽底部设有一长方形中空部9;螺丝10的杆部穿过所述长方形中空部固定在所述螺母孔内且螺丝的头部卡在所述方形凹槽的底部,实现所述共鸣腔体1与半圈状琴托6的连接,同时通过螺丝的杆部沿半圈状琴托6左右侧面方形槽的中空部的长方形长边方向运动,实现所述半圈状琴托6沿共鸣腔体1侧面弧线做往返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琴头3为鸟形琴头。

本实用新型的阮通过在共鸣腔体的下半部沿侧面弧线设置半圈状琴托,依据人体工学原理测定,实现在规范演奏姿势下矫正乐器重心偏移及固定人体支点的功能,以解决阮体量增大后持阮不易稳定的问题。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