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铃鼓握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4286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铃鼓握把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乐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铃鼓握把结构。



背景技术:

手铃鼓为一种常见的节奏乐器,其中,使用者可握持并轻微晃动手铃鼓的握柄,使手铃鼓上的响板发出不同效果的音乐节奏。

如图1所示,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中手铃鼓200的立体图。手铃鼓200的把手部201为一体成形,其中,为了让使用者方便握持,一般会于把手部201外包覆一层软垫202,然而,由于把手部201的轮廓并不符合人体工学,因此在长时间地握持后容易感到不适,且容易手痠,当演奏时间一长时,手部的不舒适感将会更为强烈,易产生疲劳、受伤等情形。

此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手铃鼓200的把手部201不易于握持,因此容易因为施力不当而造成手铃鼓断裂或变形等情形,上述缺失实有改善之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手铃鼓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符合人体工学,使手握更舒适、牢实的手铃鼓握把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铃鼓握把结构,包括环形的一框体,所述框体设有复数个由二铃片相对应组成的铃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一握柄部,所述握柄部两侧各分别设置一第一把手盖及一第二把手盖,所述握柄部具有复数个贯穿孔,所述第一把手盖及所述第二把手盖共具有对应于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贯穿孔等数量之凸梢,所述凸梢设置于所述贯穿孔中,并透过超音波焊接方式使所述第一把手盖及所述第二把手盖之接缝熔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优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盖及所述第二把手盖之表面轮廓为弧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盖及所述第二把手盖为不同弧形的表面轮廓。

优选地,所述第一把手盖与所述第二把手盖具有不同数量之凸梢。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创作之手铃鼓握把结构透过将把手盖之凸梢穿设于握柄部之贯穿孔,并透过超音波焊接方式使使二把手盖之接缝熔接固定,达到不需借助金属零件即可强力组合及固定之效果,克服现技术中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及断裂等问题,此外,透过第一把手盖及第二把手盖的不同的弧形轮廓,以符合人体的手握形状,让使用者更能舒适地握持。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手握铃鼓的立体图;

图2A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前视图;

图2B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后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超音波焊接加工后的示意图。

图中:100、手铃鼓;10、框体;11、握柄部;111-113、贯穿孔;12、开槽;13、轴孔;20、铃片组;21、铃片;22、穿孔;30、插梢;40、把手盖;41、第一把手盖;42、第二把手盖;421、凸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2A及2B分别为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前后分解图。如图2A及2B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铃鼓100握把结构,其包括具有环形的一框体10,所述框体10具有复数个由两片铃片21相对应组成的铃片组20。所述框体10具有一握柄部11,且握柄部11的两侧各分别设置有一把手盖40,其中,握柄部11具有复数个贯穿孔111、112、113,以供所述把手盖40之对应于贯穿孔111、112、113数量之凸梢411、412、421穿设。以下针对各个零件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框体10为一环形之框体10,具有一握柄部11及贯穿该环形框体10的复数个开槽12,所述框体10对应开槽12处均开设有垂直贯穿开槽12两侧之一轴孔13,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开槽12为两两相并之方式排列,所述轴孔13垂直贯穿两开槽12之两侧。所述开槽12用以设置一铃片组20。

所述铃片组20系由二片铃片21成一组所组成,其中,铃片21中央具有一穿孔22,当铃片组20设置于框体10之开槽12中之位置后,可藉由一插梢30依序穿设开槽12一侧之轴孔13、二铃片21中央之穿孔22及开槽12之另一侧轴孔13,而将铃片组20枢组于框体10之轴孔13间,以防止铃片组20在使用时脱出。

其中,所述握柄部11上具有至少三贯穿孔111、112、113,且握柄部11之两侧各分别设有一把手盖40。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把手盖40可分为一第一把手盖41及一第二把手盖42,其中,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之一侧的表面轮廓为弧形,以方便使用者握持,其中,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把手盖41与第二把手盖42的表面为不同的弧形轮廓,所述弧形轮廓可依照需求来配合更改,如手部紧握之轮廓等,以方便使用者更能舒适地握持及施力,符合人体工学。

而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之另一侧则分别具有至少一凸梢411、412、421,以相对应穿设于握柄部11的三个贯穿孔111、113、112。具体来说,所述第一把手盖41具有二凸梢411、412及所述第二把手盖42具有一凸梢421,并分别穿设握柄部11的三个贯穿孔111、113、112,然而,也可更换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的凸梢数量,使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分别具有一凸梢及二凸梢,以对应握柄部11上之贯穿孔111、112、113。

所述贯穿孔111、112、113之数量不限于此,为了增加把手盖40与框体10结合之强度,所述贯穿孔111、112、113的数量可依照需求增加,并相对应增加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上的凸梢411、412、421数量。

组装时,先将所述第一把手盖41之凸梢411、412对应插设于握柄部11的贯穿孔111、113,再将第二把手盖42之凸梢421对应插设于握柄部11之贯穿孔112,便完成定位及组装,如图3A所示。

当组装完毕后,此时,可藉由超音波焊接之方式加工组合,使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之接缝熔接固定。其中,在本创作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0及把手盖40为塑胶材料,当超音波焊接加工时,塑料将因传热慢而被积累的热量融化,便可使第一把手盖41及第二把手盖42相接之接缝透过熔接来固定,达到强力组合及更佳地固定效果,增强手铃鼓100承受手握时的扭转强度。如图3B所示,图3B为显示本创作之手铃鼓握把结构的超音波焊接加工后之示意图。使用时,使用者以手部握持框体10之握柄部11,并摇动手铃鼓100,即可使铃片组20之铃片21相互撞撃而发出声响,进行伴奏。其中,在本创作实施例中,所述铃片21为不锈钢铃片,然而,铃片21之材质不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手铃鼓与手部的摩擦力,可于把手盖40上增设纹路,以防止手铃鼓在演出使用时从手中滑落。

本创作之手铃鼓握把结构藉由把手盖之凸梢穿设于握柄部之贯穿孔,并透过超音波焊接方式使二把手盖之接缝熔接固定,达到不需藉由金属零件即可强力组合及固定之效果,克服习知强度不足而产生变形及断裂等问题,此外,透过第一把手盖及第二把手盖的不同的弧形轮廓,以符合人体的手握形状,让使用者更能舒适地握持,达到创作之目的。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创作所提供之手铃鼓握把结构确具产业上之利用价值,惟以上之叙述仅为本创作之较佳实施例说明,凡精于此项技艺者可依据上述之说明而作其它种种之改良,惟这些改变仍属于本创作之精神及以下所界定之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