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式蜂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1135发布日期:2018-06-06 00:5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压电式蜂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器,特别涉及一种压电式蜂鸣器。



背景技术:

压电式蜂鸣器是一种电声转换器,通过压电振动板和共振室来获得期望频率的声音,通常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中与外部电路连接的两根导针、电路板、压电振动板及共振室。两根导针焊接在电路板上,然后手动将带有导针的电路板安装至蜂鸣器壳体中,由于两根导针凸出于电路板一段距离,使得电路板难以在壳体上定位安装,也容易在安装过程中损坏导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带有两根导针的电路板难以安装、导针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电路板安装容易、导针不易损坏的压电式蜂鸣器。

一种压电式蜂鸣器,该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内壳、外壳、以及设置在内壳和外壳之间的蜂鸣器组件;该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电路板和压电振动板,该压电振动板设置在该内壳上,且与该内壳、外壳配合形成的压电共振室;该导针穿设固定于该内壳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和该第二连接部位于该导针的两端,该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该第二连接部与该电路板电连接,该电路板与该压电振动板电连接。

上述压电式蜂鸣器,通过将导针单独安装固定在内壳上,电路板安装后与导针的第二连接部电连接,即在电路板安装之前导针未固定在电路板上,解决了先将导针焊接在电路板上,再将带有导针的电路板安装至壳体上,造成两根导针凸出于电路板一段距离而使电路板难以在壳体上定位安装、易损坏导针的技术问题,达到了使电路板不受导针影响而使其安装容易,导针不易损坏的有益技术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导针还包括连接于上述第一连接部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固定部,上述内壳包括本体及连接于该本体一端的支撑部,该本体从上述外壳的开口端伸入,该支撑部对应配接于上述外壳的开口端处,该支撑部上开设有用于装设上述导针的第一通孔,上述第一连接部穿过该第一通孔与外部电路连接,该固定部固定于该第一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固定部外表面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齿纹,上述固定部与上述第一通孔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用于容纳上述导针的上述第二连接部,上述第二连接部与该第二通孔焊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的一侧设置有开口槽,该开口槽与上述第二通孔连接,当上述电路板安装至上述内壳上时,上述导针穿过该开口槽容纳在上述第二通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支撑部包括与上述外壳的开口端相对应的第一表面以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述第一通孔贯穿该第一表面和该第二表面;上述内壳还包括凸台,该凸台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表面且位于上述第一通孔的两侧,上述电路板从两个该凸台之间插入与上述导针的上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且被限制在上述第一表面与该凸台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内壳还包括保护部,该保护部连接于上述支撑部且背向上述外壳的开口端向外延伸,该保护部为中空结构,上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上述保护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路板还包括贴片电阻,该贴片电阻电连接在上述电路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压电振动板与上述电路板之间用引线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内壳上有卡扣,上述外壳上有卡位,当上述内壳与外壳配合连接时,该卡扣与该卡位卡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压电式蜂鸣器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导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5图1所示的压电式蜂鸣器的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00、压电式蜂鸣器;内壳、10;外壳、30;导针、11;电路板、12;压电振动板、13;压电共振室、14;贴片电阻、15;引线、16;本体、17;支撑部、18;保护部、19;第一连接部、111;固定部、112;第二连接部、113;齿纹、115;导向角、116;卡位、301;卡接部、302;卡扣、101;凸台、102;导向部、103;限制部、104;第一通孔、181;第一表面、182;第二表面、183;第二通孔、121;开口槽、122;倒角、123;支架、171;抵接部、17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电式蜂鸣器100,包括内壳10、外壳30以及设置在内壳10和外壳30之间的蜂鸣器组件;蜂鸣器组件包括导针11、电路板12及压电振动板13,压电振动版13设置于内壳10,且与内壳10、外壳30配合形成压电共振室14;导针11穿设固定于内壳10上,且包括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位于导针11的两端,第一连接部111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二连接部113与电路板12电连接,电路板12与压电振动板13电连接。

上述的压电式蜂鸣器100,因为导针11固定在内壳10上而不是固定在电路板12上,使导针11不受电路板12安装的影响,能够准确的定位以及容易安装,不会导致导针11在安装过程中损坏;其次,电路板12上安装前没有将导针12固定在其上,安装后再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电连接,使电路板12安装过程中不受导针11影响,安装容易,避免损坏导针11;同时,提高了上述压电式蜂鸣器100的组装效率,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请参考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电式蜂鸣器100大致呈长方体型,包括内壳10与外壳30,内壳10的部分结构容纳至外壳30的空腔中,内壳10与外壳30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内壳10与外壳3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搭扣、螺纹、过盈配合或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地,内壳10上设置有多个卡扣101,外壳30上设置有与卡扣101对应位置的多个卡位301,当内壳10与外壳30配合连接时,卡扣101与卡位301卡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外壳30上设置卡扣,而内壳10上设置卡位,或者交叉分别设置卡扣和卡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30上还设置有一个向外凸起的卡接部302,卡接部302用于将压电式蜂鸣器100固定在外部设备上。进一步地,卡接部302的卡接结构可以为螺纹、卡扣等。具体地,卡接部302的周围设置有向内弯折的卡扣,卡扣数量为4个。

请再次参看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壳10还包括本体17及连接于本体17一端的支撑部18,本体17从外壳30的开口端伸入,支撑部18对应配接于外壳30的开口端处,支撑部18上开设有用于装设导针11的第一通孔181。

请参看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导针11还包括连接于在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3之间设有固定部112,固定部112固定在第一通孔18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部112的外表面相对的两侧上设置有齿纹115,固定部112与第一通孔181过盈配合。具体地,固定部112的齿纹115沿导针11的纵长方向排列,齿纹115的齿顶与第一通孔181的表面抵接。在导针11上设置固定部112使导针11安装方便,齿纹115的设置使固定部结构简单,并且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使导针固定方式简单且牢靠。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针11呈长条型,第二连接部113比第一连接部111短,第一连接部111的顶端设置有导向角116,方便导针11在插入至第一通孔181时起导向作用。

具体地,在压电式蜂鸣器100的组装过程中,导针11先安装至内壳10的支撑部18,利用导针11的导向角116将导针11推入至支撑部18的第一通孔181中。导针11的第一连接部111外径比第一通孔181的外径小,第一连接部111顺利进入第一通孔181中,导针11的固定部112的齿纹115的外径比第一通孔181的外径稍大,将导针11继续推入或旋转拧入都能使固定部112与第一通孔181过盈配合实现连接固定。

此时,导针11的第一连接部111穿过第一通孔181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二连接部112向外壳30内部突伸于支撑部18。具体地,导针11的数量为2根,用于与外部电路形成回路。

请参看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壳10还包括保护部19,保护部19连接于支撑部18且背向外壳30的开口端向外延伸,保护部19为中空结构,导针11的第一连接部111设置于保护部19中。具体地,第一通孔181延伸至保护部19内,当导针11的固定部112固定在第一通孔181内时,导针11的第一连接部111被保护部19的外周包围在其中,因此,避免了第一连接部111暴露在外部时被损坏。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1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21,第二通孔121用于容纳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第二连接部113与第二通孔121焊接。具体地,第二通孔121设置于靠近电路板12的一侧。在电路板12上开设第二通孔121容纳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再焊接的方式,使得电路板12与导针11的电连接方式更简单,组装效率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12还包括开口槽122,开口槽122与第二通孔121连接,当电路板12安装至内壳10上时,导针11穿过开口槽122容纳至第二通孔121中。开口槽122的设置有利于电路板12在安装至内壳10时不撞击到导针11,使第二通孔121在容纳导针11时能够更加顺畅。

具体地,开口槽122与第二通孔121设置在电路板12的同一侧,开口槽122呈伞状向外开口,开口槽122以及第二通孔121的径向尺寸比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的径向尺寸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2有开口槽122的一侧设有倒角123,倒角123用于将电路板12插入至内壳10时起导向作用。

请再次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壳10的支撑部18包括与外壳30的开口端相对应的第一表面182以及与第一表面182相对的第二表面183,第一通孔181贯穿第一表面182和第二表面183。如图5所示,内壳10还包括凸台102,凸台102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182且位于第一通孔181的两侧,电路板12从两个凸台102之间插入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电连接,且被限制在第一表面182与凸台102之间。凸台102的设置使得电路板再安装容易,安装过程稳定,凸台102固定牢靠;安装后即可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连接,组装简单方便,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请参看图5,具体地,凸台102包括与第一表面182连接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导向部103,以及与导向部103连接且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限制部104。电路板12沿着导向部103插入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电连接,且被限制在第一表面182与限制部104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为如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如图5所示的前后方向。

具体地,当电路板12竖直的从上至下沿内壳10的凸台102插入至内壳10时,电路板12的倒角123先进入凸台102中,电路板12的两侧壁与凸台102的导向部103接触滑入。电路板12的顶壁与凸台102的限制部104接触限制,电路板12的底壁与支撑部18的第一表面182接触,从而电路板12的插入位置被限制在限制部104与第一表面18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12也可以以其他状态或其他方向安装至内壳10上。

进一步地,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穿过开口槽122进入第二通孔121中,电路板12完成安装。

更进一步地,因为第二通孔121的径向尺寸比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的径向尺寸大,电路板12未完成与导针11的电连接,所以在此之后利用焊接的方式将第二通孔121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电连接,从而实现导针11与电路板12的电连接。以上电路板12的结构,使得电路板12定位简单、安装容易,在安装过程中不受导针11的影响,与导针11的连接变得简单,不会导致导针11损坏,容易实现压电式蜂鸣器100的自动化生产。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2的第二通孔121的尺寸可以与导针11的第二连接部113相同或稍小,此时就不需要用焊接的方式实现第二通孔121与导针11的电连接。

请参看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12呈板状长方形,工业上一般采用SMT设备完成电路板12上电子元件的贴装,再利用回流焊的方式焊接电路板上的元件。进一步地,电路板12包括一个贴片电阻15,贴片电阻15电连接在电路板12上。将贴片电阻15设置在电路板12上,利用电路板12结构稳定、接触面积大以及安装稳定的特点,使贴片电阻15固定更加稳固。具体地,贴片电阻15位于电路板12的中间且与第二通孔121隔开,贴片电阻15利用STM设备及回流焊设备完成与电路板12的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焊接,例如手工焊接。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电式蜂鸣器100还包括固定在内壳10上的压电振动板13,具体地,固定方式有胶合、卡接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7包括向外壳30内部深度方向延伸的支架171以及与支架171连接的抵接部172,支架171的一端与支撑部18连接,另一端与抵接部172连接,支架171大致平分外壳30内部空间,抵接部172沿与深度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且抵接于外壳30内部的底壁。

进一步地,导针11以及电路板12位于支架171的一侧,另一侧设置有抵接部172。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71为中间镂空的结构,压电振动板13覆盖支架171的镂空结构且固定在支架171上。进一步地,压电振动板13的形状大致呈圆形扁平状。具体地,压电振动板13有压电材料及金属片构成,压电材料粘贴在金属片上,压电材料通常为高压极化后的压电陶瓷片,当压电材料和金属片两端施加上一个电压后,因为压电效应,压电振动板13就会产生机械变形而发出声响。

请参看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电振动板13利用引线16与电路板12电连接,引线数量为2条。具体地,电路板12上有两个电连接点,引线16的一端与电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压电振动板13与电路板12相对的一侧面连接,引线16与电路板12、压电振动板13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采用引线16连接方式连接简单,可以减小在压电式蜂鸣器100中占有的空间,且利于压电式蜂鸣器100的自动化生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引线16与电路板1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弹片压接等。

请参看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压电振动板13、支架171、抵接部172与支撑部18形成一个压电共振室14。通过压电振动板13和压电共振室14的配合来获得期望频率的声音。

本实用新型中的压电式蜂鸣器100,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将导针固定在内壳上,因此不受电路板安装的影响,不仅可以使导针在安装过程中准确的定位,安装也变得容易,而且不会导致导针在安装过程中损坏;

(2)通过电路板安装后再与导针第二连接部电连接,因此安装过程中不导针影响,使电路板安装变得容易;

(3)通过将导针固定在内壳上,电路板与导针第二连接部电连接,电路板与压电振动板电连接,以上结构,可以使得压电式蜂鸣器组装效率高,且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4)通过在导针上设置固定部,固定部外表面相对的两侧设置有齿纹,使得导针固定在内壳上变得简单;

(5)通过在电路板上设置第二通孔以及与第二通孔连接的开口槽,使得电路板能够与导针的第二连接部更简单的配合,并且使电路板定位简单、安装容易;

(6)通过在内壳上设置保护部,导针第一连接部设置在保护部中,使得导针第一连接部不会因暴露在外部而被损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