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琴的动力外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59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八音琴的动力外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八音琴的动力外输机构,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外输轴方向垂直于八音琴基板并且可以使外输轴产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来回摆动旋转的动力外输机构,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对动力外输轴的转速作选择改变。
在现有技术中的八音琴动力外输轴存在二个方面的缺陷,其一是外输轴的轴向与八音琴的基板呈平行摆放的,这样,动力外输轴也就成水平旋转轴了,而接受外输轴动力的玩具(如娃娃人)应该是呈铅垂布置的,为此,在带动力外输轴的八音琴玩具中,八音琴经常被不合理的布置,即其底座(基架)不呈水平方放置。其二是现有八音琴的动力外输轴只能作单个方向的旋转,无法实现来回摆动的旋转,其三,现有八音琴的动力外输轴只有一根,外输动力源太少。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使八音琴的动力外输轴的摆放正确合理,本实用新型要达到以下一系列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轴向布置垂直于八音琴基板的动力外输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作周期性摆动旋转并且其轴向垂直于八音琴基板的动力外输轴。
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摆动频率和摆幅可调的并且其轴向垂直于八音琴基板的摆动动力外输轴。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其轴向垂直于八音琴基板而且具有变速功能的单向旋转动力外输轴。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是使八音琴的动力外输途径除了保留原有利用音鼓筒的这条途径之外再增加一条途径,并且二条动力外输轴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一种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它包含有动力外输轴及其固定装置和动力传输机构。
所述的动力外输轴方向垂直于八音琴基板,在所述的基板上固定有一个支架,所述的支架平面与八音琴基板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的动力外输轴的一端垂直枢支于所述的支架平面上,其相反端外伸出去与八音琴外的玩具物体相连接。所述的支架与八音琴基板的固定连接点分布在与音鼓中心轴线相平行的八音琴基板相对的二侧边上,也就是跨接“音板-音鼓筒”总成的相对的二侧边上。所述的固定连接点有一侧是通过铆钉或螺钉将所述支架自外向内的弯脚与位于音鼓外侧平行于音鼓轴线方向的基架边缘相固定连接,相反的一侧通过螺钉将所述支架自内向外的弯脚固定到音板固定台座上。这一方案改变了传统动力外输轴的布局方向,由水平布置变为垂直布置,趋于合理。
如要使垂直布置的动力外输机构产生摆动旋转的输出,方案作这样的布置便可实现在所述的支架上垂直枢支有二根轴,一根是曲拐轴,另一根是动力外输轴,所述的曲拐轴的主轴枢支于所述的支架平面上,主轴下端头上固定有一只动力输入齿轮,曲拐轴的曲轴嵌入一根以动力外输轴的轴心线为转动中心的摆动臂的长槽内,所述的动力外输轴与所述的摆动臂相互垂直构成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摆动幅度可调,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让曲拐轴的曲拐长度实现可调,下述的方案就可实现这一目的所述的曲拐轴包含有一只圆盘,其圆心部位与所述的曲拐轴的主轴颈相固定连接,而曲轴颈则被固定在与所述圆心偏离一段距离的位置上,所述的曲拐轴的曲轴颈在所述的圆盘平面上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定位孔。
为了实现让动力外输轴既垂直于八音琴基板又可实现具有变速功能的单向旋转,此时采用以下方案所述的支架上垂直枢支有二根轴,一根为动力输入直轴,另一根为动力外输轴,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在其上分别固定有与自身相固连的传动齿轮,它们相互啮合,所述的支架上有多个可供选择的轴定位孔,当动力输入直轴处在不同的轴定位孔上时,它相对于动力外输轴的中心线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这样,所述齿轮的直径比就发生了变化,这样,使八音琴的动力外输轴的旋转速度有了可作选择的余地。当动力输入直轴位置作改变时,固定在其下端端头上的动力输入齿轮的直径也相应发生变化。所述的动力输入齿轮与八音琴鼓上的大齿轮相互之间的配合可以是端面齿轮的配合,也可以是锥形齿轮的配合。在这样的方案里,动力外输轴的旋转方向是单一的。
八音琴在采用上述种种方案的同时还可保留原有利用音鼓筒加设动力外输轴的方案,这样,使二条动力外输轴同时被用上,此时,动力外输轴不仅增加了一根,而且其轴向方向相互垂直,使八音琴外部的玩具物体的动作更加丰富。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使八音琴的动力外输轴比传统的八音琴增加一根,也就说,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保持了原有八音琴安装在转鼓中心轴线位置上的动力外输轴结构方案之外,又新增一根八音琴的动力外输轴,而且还可实现具有摆动旋转功能的动力外输。要是取消曲拐轴和摆动臂、摆动轴(动力外输轴),将曲拐轴改变为直轴后就是动力外输轴,不过,这时的动力外输轴就是只能传递朝单一方向旋转的轴了,没有摆动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还在于为八音琴提供了二条不同方向的动力外输轴,传统方案的那条动力外输轴是与音鼓筒中心轴线同一方向的,而新辟的那根动力外输轴则方向垂直于八音琴的基板。这样的方向布置十分合理,一般来说,八音琴宜让其基板呈水平放置,这样摆放的话,动力外输轴就只能呈水平布置了,但是接受动力的玩具物体,如娃娃人,必须是呈铅垂布置的。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外输轴由于其轴向与八音琴的基板保持垂直,所以使得八音琴可以水平摆放而动力外输轴呈垂直放置,这样,接受动力的玩具物体,比如娃娃人就可以呈铅垂布置了。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第1实施例快速转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显示第1实施例慢速转动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第2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第2实施例与八音琴的装配关系图。
图8是第3实施例的快速转动状态结构图。
图9是第3实施例的慢速转动状态结构图。
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详见
图1、图2、图3,它是在传统的八音琴的基板3上加设一支架1,所述的支架平面1与八音琴基板3保持平行,所述支架1与所述基板3相互固连的连接点跨接“音板-音鼓筒”总成的相对的二侧边上,其中一侧是位于音鼓筒12外侧方向与音鼓筒12中心轴线相平行的基板3的边缘上,所述的支架1有一个自外向内打弯的弯脚4通过铆钉9和9′被铆接固定在所述的基板边缘上;支架1另一侧的连接固定是通过自内向外的弯脚5和固定螺丝6来实现的,固定位置是音板座台7,所述的固定螺丝6实际上也是音板8的固定螺丝,它将所述的弯脚5和音板8一并固定在所述的座台7上。在所述的支架1平面上枢支有一根动力外输轴2,在该动力外输轴的下端固定有一只动力输入齿轮10,它为端面齿轮,它与音鼓筒上的大齿轮11相啮合,所述这二个齿轮10、11的轴心线相互垂直。这样,当音鼓筒12接受来自于发条的动力开始转动时,也就把动力传递给了所述的动力外输轴2,它就能从垂直于八音琴基板的方向将动力外输给与八音琴联动的物体,如玩具娃娃人。八音琴使用了本实施例的动力外输轴之外,仍然可继续保留传统的固定于音鼓筒12上的那根动力外输轴(未显示),它是沿平行于八音琴基板的方向外输送动力的,这样,八音琴就会有二条方向相互垂直的动力外输轴,使与八音琴相连的玩具物体能表演出更加丰富活泼的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例是一个可提供周期性摆动动作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详见图4、图5、图6、图7,它是在第1实施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曲拐机构所形成。此时,在所述的支架1平面上垂直枢支有二根轴,一根是曲拐轴,另一根是动力外输轴2′,将第1实施例中的动力外输轴2(详见图2)改变成为一根曲拐轴,其主轴14枢支于所述的支架平面1,在位于支架平面1下侧的主轴端头上固定着一个动力输入齿轮10,它是端面齿轮,它与音鼓筒大齿轮11相啮合。曲拐轴的曲轴15嵌入一条摆动臂16的长槽17内,摆动臂16的一端与一根枢支于所述支架平面1的动力外输轴2′相固连。这样,当八音琴音鼓转动时,曲拐轴跟着转动,摆动臂16周期性地绕动力外输轴2′作来回摆动,由于摆动臂16与动力外输摆动轴2′是固定连接的,所以所述的动力外输轴2′也作绕自己轴心线的来回摆动旋转。
曲拐机构可以是这样的构成,所述的曲拐轴包含有一只圆盘13,其圆心部位与所述曲拐轴主轴14的主轴颈14′相固定连接,而曲轴颈15′则被固定在与所述圆心偏离一段距离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圆盘13上从主轴颈14′至曲轴颈15′之间的距离就是曲拐的长度,这段尺寸越长,在工作中摆动臂16的摆幅越大,动力外输轴2′的摆动旋转的摆幅也就越大。反之,所述的曲拐长度越短(曲轴颈15′越靠近主轴颈14′),则动力外输轴2′摆动旋转的摆幅就小。在所述圆盘13上有多个孔19、19′、19″、19′′′,它们相对于摆动轴2′中心线的距离是长短不一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摆动轴2′的摆幅作调整。弹簧18使动力输入齿轮18有始终向下压的趋势,以保证它与音鼓大齿轮11的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例是一个动力外输轴以单方向旋转并且其转速可作调整变化的动力外输机构。详见图8、图9,所述的支架1上垂直枢支有二根轴,一根为动力输入直轴20,另一根为动力外输轴26,它们互相平行。它是在第1实施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速比可变的传动齿轮对21、22和21′、22′,它们相互啮合,传动齿轮21被固定在动力输入直轴20的上端头上,动力输入齿轮10和10′为端面齿轮,它被固定在所述动力输入直轴20的下端,与音鼓大齿轮11相啮合。传动齿轮22被着脱自在地套在与所述支架平面1相垂直固定的短柱23上,所述的短柱23相对与所述的支架1是静止的,而所述的传动齿轮22则相对于所述的支架1是可转动的。传动齿轮22和22′是负责输出动力的另件,它可以通过与自身固连一体的圆盘27或动力外输轴26将动力传输给八音琴外的物体(如娃娃人)。所述的动力外输轴齿轮22是与圆盘27一体成形,并相对于与所述支架1平面垂直固连一体的短轴23呈脱着自在的装配关系。为了改变速比,传动齿轮21和22的大小和齿数可变,根据需要,所述短柱23与所述动力输入直轴20的平行间隔距离相对可调,支架1上的轴定位孔24、25和24′、25′就是可供选择的动力输入直轴轴孔。
同样,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如要实现外输动力(摆动)的转速快慢的调节(实际上也就是摆动频率的调节),也是依赖前述的调节孔24、24′和25、25′,可以改变传动速比,比如动力输入齿轮(端面齿轮)10要增加直径和齿数时这时动力输入轴(曲拐轴)被固定到轴孔25、25′上,此时曲拐轴转速变慢,摆动频率减低。相反,当曲拐轴被固定到轴孔24、24′上时,此时,动力输入齿轮(端面齿轮)10就采用小直径,少齿轮的方案,曲拐轴的转速变快,动力外输轴(摆动轴)2′的频率提高。
以上三个实施例的方案都可以保留传统技术中动力外输轴方案,即,动力外输轴(未显示)从音鼓筒12中心位置引出的方案,这样,八音琴就有了二条动力外输途径,而且是二个不同方向上的动力外输方案。
权利要求1.一种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它包含有动力外输轴及其固定装置和动力传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外输轴(2)或(2′)方向垂直于八音琴基板(3),在所述的基板(3)上固定有一个支架(1),所述的支架(1)平面与八音琴基板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的动力外输轴(2)或(2′)的一端垂直枢支于所述的支架(1)平面上,其相反端外伸出去与八音琴外的玩具物体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架(1)与八音琴基板(3)的固定连接点分布在与音鼓(12)中心轴线相平行的八音琴基板(3)相对的二侧边上,也就是跨接“音板-音鼓筒”总成的相对的二侧边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固定连接点有一侧是通过铆钉(9)、(9′)或者螺钉将所述支架(1)自外向内的弯脚(4)与位于音鼓(12)外侧平行于音鼓轴线方向的基架(3)边缘相固定连接,相反的一侧通过螺钉(6)将所述支架(1)自内向外的弯脚(5)固定到音板固定台座(7)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架(1)上垂直枢支有二根轴,一根是曲拐轴,另一根是动力外输轴(2),所述的曲拐轴的主轴(14)枢支于所述的支架平面(1)上,主轴(14)下端头上固定有一只动力输入齿轮(10),曲拐轴的曲轴(15)嵌入一根以动力外输轴(2′)的轴心线为转动中心的摆动臂(16)的长槽(17)内,所述的动力外输轴(2′)与所述的摆动臂(16)相互垂直构成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曲拐轴包含有一只圆盘(13),其圆心部位与所述的曲拐轴的主轴颈(14′)相固定连接,而曲轴颈(15′)则被固定在与所述圆心偏离一段距离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曲拐轴的曲轴颈(15′)在所述的圆盘(13)平面上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定位孔(19)、(19)′、(19)″、(19′′′)。
7.如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在曲拐轴主轴颈(14)端头上的动力输入齿轮(10)是端面齿轮,它与八音琴音鼓上的大齿轮(11)相啮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架(1)上垂直枢支有二根轴,一根为动力输入直轴(20),另一根为动力外输轴(26),它们的方向相互平行,在其上分别固定有与自身相固连的传动齿轮(21)和(22)和(21′)、(22′),它们相互啮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架(1)上有多个可供选择的轴定位孔(24)、(25)和(24′)、(25′)。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八音琴动力外输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动力外输轴的齿轮(22)是与一个圆盘(27)一体成形并相对于与所述支架平面垂直固连一体的短轴(23)呈脱着自在的装配关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涉及八音琴的动力外输机构,它包含有一个与八音琴基板平面相平行的支架1,在所述的支架1上枢支有呈垂直布置的动力外输轴,它的下端接受来自发条的动力,其上端向外延伸与八音琴外的物体(如娃娃人)相连接,当它与曲柄连杆机构相连接后还可产生摆动的旋转输出,它具有调速功能。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后,传统八音琴原有的动力外输轴方案可同时并用,使八音琴的动力外输增加一条途径。
文档编号G10F1/00GK2203793SQ9421235
公开日1995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30日
发明者竺韻德, 白国辉, 王吉波 申请人:宁波市东方机芯总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