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5809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尤指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就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作为光源的灯条而言,随着液晶屏幕尺寸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功率的增加,灯条内所需配置的发光二极管数量相对应地缩减,意即相邻发光二极管的间距就会相对应地增加,如此就会导致液晶屏幕上容易出现亮点(hot spot)问题,从而影响液晶屏幕的显示质量。一般而言,常见用来消除上述亮点问题的方式是利用背胶黏贴设计以将遮光片贴附于灯条以及导光板的入光端部上,藉以利用遮光片遮蔽且吸收灯条以大角度发射的光线,从而避免液晶屏幕在对应灯条的位置上出现亮点的情况发生。然而,此方式所采用的遮光片的材质为黑色吸收体,因此,灯条所能提供的光线强度就会因部分光线被遮光片遮蔽吸收的缘故而降低,从而导致液晶屏幕的整体亮度下降的问题,再加上遮光片采用背面全部涂布上背胶的方式且背胶具有反射光线的特性,故会容易产生光线在入射至背胶后被集中反射至导光板内的某一位置上而导致液晶屏幕会在特定位置上出现亮线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贴附遮光片的过程中,由于仅能以人眼对位的方式进行,故遮光片与灯条以及导光板的相对位置往往会因此而有所偏差,导致遮光片无法精准地遮蔽住灯条以大角度发射的光线,进而影响遮光片的遮光效果。另外,上述利用人眼对位的方式亦会带来费时费工的组装流程。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相关显示设备,藉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灯条装置、一遮光片,以及一背胶层;该灯条装置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的一入光端部的位置上,该灯条装置包含一控制电路板以及一灯条;该灯条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该遮光片具有分别对应该灯条以及该入光端部的一贴附部以及一遮光部;该背胶层设置于该贴附部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固定该贴附部于该灯条上,以使该遮光部延伸位于该入光端部的上方。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含一背光模块以及一面板装置;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灯条装置、一遮光片,以及一背胶层;该灯条装置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的一入光端部的位置上,该灯条装置包含一控制电路板以及一灯条;该灯条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该遮光片具有分别对应该灯条以及该入光端部的一贴附部以及一遮光部;该背胶层设置于该贴附部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固定该贴附部于该灯条上,以使该遮光部延伸位于该入光端部的上方; 该面板装置设置于该背光模块上。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利用背胶层仅贴附于遮光片的贴附部上的设计,藉以缩减降低背光模块所需的背胶材料成本以及有效地避免光线会被背胶层集中反射至导光板内的某一位置上而导致面板装置会在特定位置上出现亮线的问题。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的部分简示图。图2为图1的显示设备的侧视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背光模块的侧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显示设备104面板装置108灯条装置112、302 背胶层116第二反光片118控制电路板121出光面124遮光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显示设备100的部分简示图,由图1可知,显示设备100包含一背光模块102以及一面板装置104(在图1中以虚线简示之)。面板装置104设置于背光模块102上,在实际应用上,面板装置104可包含常见应用于一般显示面板上的组件,如透镜膜片、扩散膜片、液晶面板等,其相关设计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在此不再赘述。以下针对背光模块102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2,其为图1的显示设备100的侧视图,由图2可知,背光模块102包含一导光板106、一灯条装置108、一遮光片110、一背胶层112、一第一反光片114,以及一第二反光片116。灯条装置108设置于对应导光板106的一入光端部107的位置上,灯条装置108包含一控制电路板118以及一灯条120。灯条120电连接于控制电路板118上,灯条120用来发射光线至导光板106的入光端部107,在此实施例中,灯条120较佳地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所构成。遮光片110具有一贴附部122以及一遮光部124,贴附部122以及遮光部IM分别对应灯条120以及入光端部 107。背胶层112设置于贴附部122与灯条120之间,用以固定贴附部122于灯条120上,藉以使遮光部1 延伸位于入光端部107的上方。第一反光片114设置于背胶层112与灯条 120之间,第一反光片114用来反射灯条120所发射的光线至导光板106的入光端部107,
102、200、300背光模块 106导光板 110遮光片 114、202第一反光片 107入光端部 120灯条 122贴附部而第二反光片116则是从第一反光片114对应控制电路板118的一侧延伸形成且贴附于控制电路板118上,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反光片114较佳地延伸对齐于导光板106的入光端部 107 (如图2所示,但不受此限),第一反光片114与第二反光片116共同形成一 L形结构, 其中第一反光片114以及第二反光片116较佳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质所构成并在其表面上涂布白色反光层,用以产生光反射的功效。同理,在此实施例中,遮光片110 亦较佳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质所构成并在其表面上涂布黑色遮光层,用以产生光遮蔽吸收的功效。如此一来,当控制电路板118控制灯条120发射光线至导光板106的入光端部107 以提供面板装置104运作所需的光线时,由上述可知,此时,由于遮光部IM延伸位于入光端部107的上方,因此,遮光片110就能利用遮光部1 遮蔽并吸收灯条120以大角度发射的光线,藉此即可避免面板装置104上出现亮点。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反光片114设置于灯条120上,因此,第一反光片114可用来反射灯条120以大角度发射的光线至导光板106的入光端部107,从而改善显示设备100因部分光线被遮光片110的遮光部IM遮蔽吸收的缘故所导致的整体亮度下降问题。需注意的是,在第一反光片114反射部分光线至导光板106 的入光端部107后,此时,即使面板装置104可能会因此产生亮线,遮光片110仍然可利用遮光部1 延伸位于入光端部107的上方的配置以遮蔽住亮线,而让使用者不会察觉到亮线的存在。除此之外,在组装过程中,其可先将遮光片110的贴附部122藉由背胶层112以贴附于第一反光片114上,接着再利用第一反光片114与第二反光片116所共同形成的L形结构与灯条120以及控制电路板118之间的相互对位,并通过将第二反光片116贴附于控制电路板118上的组装方式,以将贴附有遮光片110的第一反光片114快速且准确地组装至定位。藉此,由于不需以人眼对位的方式贴附遮光片,因此即可有效地缩减背光模块在贴附遮光片上所需耗费的组装时间,以及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遮光片对位不正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遮光片与反光片的配置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背光模块200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如图3所示,背光模块200包含导光板106、灯条装置108、遮光片110、背胶层112,以及一第一反光片202。由图3与图2比对可知,背光模块200与背光模块102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反光片的省略, 也就是说,背光模块200仅利用第一反光片202贴附于灯条120上的方式以将遮光片110 固定于灯条120上,藉以简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在反光片上的结构设计。至于背光模块200的组件描述以及相关遮光与反光功能说明,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故在此不再赘述。此外,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背光模块300的侧视图,此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组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如图4所示,背光模块300包含导光板106、灯条装置108、遮光片110,以及一背胶层302。由图4与图3比对可知,背光模块300与背光模块200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反光片的省略以及背胶层的贴附范围的缩减,也就是说,背光模块300仅利用背胶层302 贴附于灯条120上的方式以将遮光片110固定于灯条120上,藉以进一步地简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的结构设计。需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背胶层302延伸对齐于灯条120的一出光面121 (在图4中以虚线表示),藉此,即可有效地避免光线会被集中反射至导光板106内的某一位置上而导致面板装置104会在特定位置上出现亮线的问题。另外,由于不需采用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遮光片背面全部涂布上背胶的方式,因此亦可降低背光模块300所需的背胶材料成本。至于背光模块300的组件描述以及相关遮光与反光功能说明, 其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类推,故在此不再赘述。相比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利用背胶层仅贴附于遮光片的贴附部上的设计,藉以降低背光模块所需的背胶材料成本以及有效地避免光线会被背胶层集中反射至导光板内的某一位置上而导致面板装置会在特定位置上出现亮线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通过反光片的增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可利用反光片反射灯条以大角度发射的光线至导光板的入光端部,以改善显示设备因部分光线被遮光片遮蔽吸收的缘故所导致的整体亮度下降问题,再加上反光片可形成L形结构以允许反光片可贴附于控制电路板上的辅助对位设计,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亦可具有反光片以及遮光片可快速且准确地组装至定位的功效,从而有效地缩减背光模块在贴附遮光片上所需耗费的组装时间,以及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遮光片对位不正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一灯条装置,该灯条装置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的一入光端部的位置上,该灯条装置包括一控制电路板;以及一灯条,该灯条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 一遮光片,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片具有分别对应该灯条以及该入光端部的一贴附部以及一遮光部;以及一背胶层,该背胶层设置于该贴附部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固定该贴附部于该灯条上,以使该遮光部延伸位于该入光端部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胶层延伸对齐于该灯条的一出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一反光片,该第一反光片设置于该背胶层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反射该灯条所发射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光片延伸对齐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反光片,该第二反光片自该第一反光片对应该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延伸形成且贴附于该控制电路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光片与该第二反光片共同形成一 L形结构。
7.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 一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灯条装置,该灯条装置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的一入光端部的位置上,该灯条装置包括一控制电路板;以及一灯条,该灯条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 一遮光片,其特征在于,该遮光片具有分别对应该灯条以及该入光端部的一贴附部以及一遮光部;以及一背胶层,该背胶层设置于该贴附部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固定该贴附部于该灯条上,以使该遮光部延伸位于该入光端部的上方;该显示设备还包括一面板装置,该面板装置设置于该背光模块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背胶层延伸对齐于该灯条的一出光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还包括 一第一反光片,该第一反光片设置于该背胶层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反射该灯条所发射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光片延伸对齐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还包括一第二反光片,该第二反光片自该第一反光片对应该控制电路板的一侧延伸形成且贴附于该控制电路板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光片与该第二反光片共同形成一 L形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及其显示设备。该具有遮光功能的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一灯条装置、一遮光片,以及一背胶层;该灯条装置设置于对应该导光板的一入光端部的位置上,该灯条装置包含一控制电路板以及一灯条;该灯条电连接于该控制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导光板的该入光端部;该遮光片具有分别对应该灯条以及该入光端部的一贴附部以及一遮光部;该背胶层设置于该贴附部与该灯条之间,用来固定该贴附部于该灯条上,以使该遮光部延伸位于该入光端部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缩减降低背光模块所需的背胶材料成本以及有效地避免面板装置会在特定位置上出现亮线的问题。
文档编号F21V17/10GK202165920SQ20112020983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日
发明者罗威立, 许俊升 申请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