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8118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该照明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利用发光组件搭配导光组件的光源模块,已经普遍地应用于照明领域中。一般而言,发光组件所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组件之后进行传播,继而光线由导光组件的出光面出射,以形成所需的照明光源。近年来,随着照明技术的进步,上述的光源模块已逐渐应用在许多照明灯具中。在各类发光组件中,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由于亮度高、低耗电与低污染性而成为主流。然而,在传统的照明灯具中,来自发光组件的光线经由导光组件的入光面而进入导光组件之后,光线从导光组件的出光面出射,仅能提供单调的照明效果。換言之,传统的照明灯具无法呈现多样化的照明效果,不利于照明灯具的发展。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ー种照明装置,g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设置在安装表面上,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导光体;所述导光体具有孔;所述孔的内周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体还具有彼此对向的反光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光面邻接于所述入光面;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孔中;所述光源提供光束经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体;以及光投射単元;所述光投射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的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光束的第一部分经由所述出光面且往远离所述安装表面的方向而出射;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沿所述路径进入所述光投射単元;所述光投射単元将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投射到所述安装表面上以形成光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照明装置的导光体可进行主要照明,且光投射単元可在照明装置的设置表面上产生光晕效果;照明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设计弹性,以提供多种光学照明效果,不仅可用以照明,更可以具备美观的效果。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2为图I的照明装置组合后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沿图2的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沿图2的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00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在安装表面上形成光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ー种照明装置,将光源设置在导光体的孔洞内,且照明装置具有光投射単元,能够于照明装置的设置表面上产生光晕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ー种照明装置。此照明装置设置于表面上。照明装置包括导光体、光源以及光投射単元。导光体具有孔,且孔的内周面为入光面。导光体还具有反光面以及出光面,其中出光面与反光面邻接于入光面。光源设置于孔中。光源提供光束经由入光面进入导光体。光投射単元设置于光束的路径的下游侧。光束的第一部分经由出光面且往远离表面的方向而出射。光束的第二部分沿路径进入光投射単元,光投射单元将光束的第二部分投射到表面上以形成光晕。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投射単元为导光体的端部。导光体的端部具有倾斜侧面。由倾斜侧面反射光束的第二部分到表面以形成光晕,其中,倾斜侧面与出光面之间具有夹角9,且0° < Θ <9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透明边框以及底框。导光体夹设于透明边框与底框之间,且光源结合到底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锁固组件。锁固组件设置于底框上。由锁固组件锁固透明边框以及底框而将导光体夹设于透明边框与底框之间,且锁固组件的位置位在由底框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边框包括至少两个组合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投射单元为透明边框。透明边框包覆导光体的端部、且具有倾斜内侧面。透明边框由倾斜内侧面而反射光束的第二部分到表面上以形成光晕,其中,倾斜内侧面与导光体的侧面之间具有夹角a,且0° <a<9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底框。导光体夹设于透明边框与底框之间,且光源结合到底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锁固组件。锁固组件设置于底框上。由锁固组件锁固透明边框以及底框而将导光体夹设于透明边框与底框之间,且锁固组件的位置位在由底框所界定的范围之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边框包括至少两个组合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体为圆形导光板,且孔为多边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体为多边形导光板,且孔为圆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体为圆形导光板,且孔为圆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体为多边形导光板,且孔为多边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包括框架组、至少一金属芯电路板以及发光单元。金属芯电路板设置于框架组的ー侧。发光单元设置于金属芯电路板上,且发光单兀对向于入光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发光单元是选自于正光型发光二极管(topview LED)、侧光型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LED)及其组合。[00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组包括第一框架以及第ニ框架。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构成多边形的框架组。在框架组的每ー边的一侧设置有金属芯电路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反射片。反射片设置成对向于导光体的反光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扩散片。扩散片设置成对向于导光体的出光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转接框与中心框。转接框结合到光源,且中心框结合到转接框。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照明装置还包括电源底座。电源底座结合到底框。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具有导光体以及光投射単元。光源设置于导光 体的孔中。光源会发出光束,此光束的第一部分会经由导光体的出光面发射。此光束的第二部分会经由导光体传递到光投射単元中,并且由光投射単元投射至照明装置的设置表面上。因此,照明装置的导光体可进行主要照明,且光投射単元可于照明装置的设置表面上产生光晕效果。照明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设计弹性,以提供多种光学照明效果,不仅可用以照明,更可以具备美观的效果。[第一实施例]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2为图I的照明装置组合后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沿图2的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參考图I 图3,照明装置IOOa设置于安装表面S(绘示于后续的图6)上。此安装表面S例如是天花板的表面、墙壁的表面或是任何可用以安装照明装置IOOa的表面。照明装置IOOa至少包括导光体110、光源120以及光投射单元130a。导光体110具有孔110S,且孔IlOS的内周面为入光面112。导光体110还具有彼此对向的反光面114以及出光面116。反光面114与出光面116邻接于入光面112。光源120设置于孔IlOS中。光源120提供光束L经由入光面112进入导光体110。光投射単元130a设置于光束L的路径的下游侧,其中光投射単元130a可以来将光束L投射至安装表面上S以形成光晕。举例而言,光束L的第一部分LI经由出光面116且往远离设置照明装置IOOa的安装表面S的方向而出射。光束L的第二部分L2沿路径进入光投射单兀130a,光投射单兀130a将光束L的第二部分L2投射到照明装置IOOa的安装表面S上以形成光晕。在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IOOa可包括透明边框142a以及底框144。光源120例如是结合到底框144上。透明边框142a例如是由四个组合框142s所组合而成。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透明边框142a也可例如是由两个、三个或是五个以上的组合框142s所组合而成。导光体110夹设于透明边框142a与底框144之间。举例而言,请參照图3,照明装置IOOa可包括锁固组件150,且锁固组件150可包括螺孔座152、辅助片154以及螺丝156。利用锁固组件150将导光体110夹设于透明边框142a与底框144之间的步骤,例如是首先,在底框144上设置有螺孔座152 ;接着,将导光体110配置在透明边框142a与底框144之间;之后,使用螺丝156透过辅助片154,而将透明边框142a与底框144锁固在一起。如图3所示,锁固组件150的位置位在由底框144所界定的范围之内。由于底框144本就属于非发光的区域,所以,将锁固组件150设置在底框144所界定的范围内,使得锁固组件150不会影响照明装置IOOa于安装表面S形成光晕的效果。特别是,照明装置IOOa是利用光投射単元130a,而于安装表面S形成特殊的光晕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光投射单元130a例如是导光体110的端部110E。如图3所示,导光体110的端部IlOE具有倾斜侧面Z1。倾斜侧面Zl与出光面116之间具有夹角Θ,且0° < Θ〈90。。当光束L进入光投射単元130a,且传递至倾斜侧面Zl时,光束L的第二部分L2会在倾斜侧面Zl上产生反射作用而出射至照明装置IlOa外,进而在设置照明装置IlOa的安装表面S上形成光晕。 此外,当光束L进入光投射単元130a,且传递至倾斜侧面Zl时,另ー部分的光束L也可穿透倾斜侧面Z1,并经由透明边框142a出射至照明装置IlOaタト,进而使照明装置IlOa还具有侧面发光的效果。以下将继续描述照明装置IOOa的各种可能实施形态。如图I 图3所示的孔IlOS是设置于导光体110的正中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孔Iios亦可设置在导光体110中的任意位置。再者,孔Iios以及光源120的数目亦可以为任意个,孔IlOS的大小可以是任意尺寸,可视设计者的需求而定。另外,如图I所示,导光体110为圆形导光板,且孔IlOS为多边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导光体110可为圆形导光板,且孔IlOS为圆形;或是,导光体110可为多边形导光板,且孔IlOS为圆形或多边形,端视设计者的需求而定。据此,照明装置IlOa的外观可具有较佳的设计弹性。请參照图1,光源120可包括框架组122、至少ー金属芯电路板124以及多个发光单兀126。金属芯电路板124设置于框架组122的一侧。多个发光单兀126设置于金属芯电路板124上,这些发光单元126对向于入光面112。并且,框架组122可包括第一框架122a以及第ニ框架122b。第一框架122a与第二框架122b构成多边形的框架组122。具体而言,金属芯电路板124可放置入第一框架122a之中,然后,透过第二框架122b将金属芯电路板124与第一框架122a固定在一起。须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框架组122所具有的框架之数目与结合的形式。在框架组122的姆一边的一侧都设置有金属芯电路板124,发光单兀126设置于金属芯电路板124上,而且发光单元126对向于导光体110的入光面112。此时,如图I所示的多边形的光源120,可搭配多边形的孔110S,且框架组122的每ー边的金属芯电路板124对向于孔IlOS的姆ー边的内周面,以使从发光单兀126出射的光束L朝向多边形的孔IlOS的每ー边而入射到导光体110中。此外,在其它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框架组122的形状可为圆形。当发光单元126发出光束L,光束L经由孔IlOS的圆形的内周面,而进入导光体110中。此外,发光单元126可例如为正光型发光二极管(top view LED)、侧光型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LED)及其组合。可以藉此调控发光単元126的发光路径,能够使光束L往多个不同的发光路径出射,以产生多祥化的照明效果。值得ー提的是,金属芯电路板124是在电路板内埋一整层的铝片或其它导热金属片,可提供发光单元126高效率的散热途径以帮助快速散热。如此,可増加发光单元126在工作时的可靠度与发光效率,还可增加金属芯电路板124的结构强度。另外,框架组122也可具有多个散热孔(未绘示),以进ー步协助散热。再者,照明装置IOOa可包括电源底座180,结合到所述底框144。电源底座180例如为电源供应器,以提供电カ到光源120。再者,照明装置IOOa还可包括转接框172与中心框174,转接框172结合到光源120,且中心框174结合到转接框172。由此将光源120良好地结合于导光体110上。 考虑到提升照明装置IOOa的光线利用效率以及所提供的面光源的均匀性,导光体110还可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未绘示),配置于反光面114。光学微结构有助于反射光束、并将光束导出至出光面116。照明装置IOOa还可包括反射片160,设置成对向于导光体110的反光面114,有助于将从导光体Iio的反光面114出射的光束反射回导光体110中。照明装置IOOa还可包括扩散片170,设置成对向于导光体110的出光面116,有助于让从出光面116出射的光束产生扩散作用,而产生均匀的面光源。承上述,照明装置IOOa利用导光体110的端部IlOE来作为光投射单元130a,藉由导光体110的端部IlOE所具有的倾斜侧面Z1、与出光面116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Θ(0° < Θ <90° ),而能够将光束L的第二部分L2投射到安装表面S,以形成特殊的光晕效果O[第二实施例]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4的照明装置组合后的俯视示意图与图2相同,可參考图2。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沿图2的剖线A-A’的首I]面不意图。请同时參考图2、图4以及图5,第二实施例的照明装置IOOb与第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IOOa的结构相似,相同的组件标示以相同的符号,且省略相关的叙述。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与图5所示,照明装置IOOb采用透明边框142b来作为光投射単元130b。具体而言,透明边框142b包覆导光体110的端部110E,且透明边框142b具有倾斜内侧面Z2。倾斜内侧面Z2与导光体110的侧面118之间具有夹角a,且0° <a<90°。光投射单元130b可用来将光束L投射至安装表面上S以形成光晕。举例而言,当光束L传递至倾斜内侧面Z2时,光束L的第二部分L2会在倾斜内侧面Z2上产生反射作用而出射至照明装置IlOb外,以在照明装置IlOb的安装表面S上形成光晕。此外,当光束L传递至倾斜内侧面Z2时,另ー部分的光束L会穿透倾斜内侧面Z2,并经由透明边框142b出射至照明装置IlOb外,以使照明装置IlOb具有侧面发光的效果。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在安装表面上形成光晕的示意图。请參照图6,照明装置100a、IOOb可设置在安装表面S上,此安装表面S例如为天花板。可注意到,照明装置IOOaUOOb除了从出射面116所进行的主要照明之外,还能够在安装表面S上、于照明装置IOOa、IOOb的周围投射出光晕H,进而表现出前所未见的照明效果。[007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照明装置具有导光体、光源以及光投射単元。光源设置于导光体的孔中。当来自光源的光束经由导光体的出光面出射时,可形成照明光源。当光束传入光投射单元时,光投射単元可将光束投射至照明装置的安装 表面上,以形成前所未见的光晕效果。此外,光束可以穿透过光投射単元,且从透明边框出射,以形成侧面发光的效果。据此,照明装置具有良好的光学设计弹性,以提供多种光学照明效果,不仅可用以照明,更可以具备美观的照明效果。并且,由于导光体以及导光体的孔可具有不同的形状,所以照明装置可设计成任意的发光形状,因而得到更多样化的照明效果。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之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ー种照明装置,设置在安装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包括 导光体;所述导光体具有孔;所述孔的内周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体还具有彼此对向的反光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光面邻接于所述入光面; 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孔中;所述光源提供光束经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体;以及 光投射単元;所述光投射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的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光束的第一部分经由所述出光面且往远离所述安装表面的方向而出射;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沿所述路径进入所述光投射単元;所述光投射単元将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投射到所述安装表面上以形成光晕。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投射单元为所述导光体的端 部,所述导光体的端部具有倾斜侧面,由所述倾斜侧面反射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到所述安装表面以形成光晕;所述倾斜侧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具有夹角9,且0° <θ<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边框以及底框,所述导光体夹设于所述透明边框与所述底框之间,且所述光源结合到所述底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固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框上;由所述锁固组件锁固所述透明边框以及所述底框,而将所述导光体夹设于所述透明边框与所述底框之间,且所述锁固组件的位置位在由所述底框所界定的范围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边框包括至少两个组合框。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投射单元为透明边框,所述透明边框包覆所述导光体的端部;所述透明边框具有倾斜内侧面,所述透明边框由所述倾斜内侧面而反射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到所述安装表面上以形成光晕;所述倾斜内侧面与所述导光体的侧面之间具有夹角a,且0° <a<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框;所述导光体夹设于所述透明边框与所述底框之间,且所述光源结合到所述底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固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框上;由所述锁固组件锁固所述透明边框以及所述底框,而将所述导光体夹设于所述透明边框与所述底框之间,且所述锁固组件的位置位在由所述底框所界定的范围之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边框包括至少两个组合框。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圆形导光板,且所述孔为多边形或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多边形导光板,且所述孔为多边形或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框架组;至少ー金属芯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框架组的ー侧;以及多个发光単元,设置于所述金属芯电路板上,所述发光单元对向于所述入光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包括第一框架以及第ニ框架;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构成多边形的所述框架组;在所述框架组的每ー边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金属芯电路板。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成对向于所述导光体的所述反光面。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片;所述扩散片设置成对向于所述导光体的所述出光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设置在安装表面上,所述照明装置包括导光体;所述导光体具有孔;所述孔的内周面为入光面,所述导光体还具有彼此对向的反光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反光面邻接于所述入光面;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孔中;所述光源提供光束经由所述入光面进入所述导光体;以及光投射单元;所述光投射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的路径的下游侧;所述光束的第一部分经由所述出光面且往远离所述安装表面的方向而出射;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沿所述路径进入所述光投射单元;所述光投射单元将所述光束的第二部分投射到所述安装表面上以形成光晕;导光体可进行主要照明,且光投射单元可在照明装置的设置表面上产生光晕效果。
文档编号F21S2/00GK202647330SQ20122030822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8日
发明者林佑星 申请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