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及其锥形光束遥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482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及其锥形光束遥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控制领域,尤其涉及遥控领域。



背景技术:

电灯,即用电作能源的人造照明用具,电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在黑夜或暗室为人类照明。自电灯发明以来,它大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现在实现电灯遥控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电灯供电线路中加装遥控开关。特别是往往在电灯开关处加装遥控开关。传统的电灯遥控设计方案,都需要改动电灯线路,需要电工实施操作,普通用户难以便捷的实现。

灯头是电灯的主要结构。灯头是电灯的末端,是光源与外接电源的连接部分,光源通过灯头接电,产生发光现象。光源体主要包括灯珠、电泡、灯管,其中灯管又包括直灯管和弯灯管。灯珠主要是LED灯的光源形式,电灯一般是白炽灯、荧光灯、卤钨灯等,灯管主要是常见的荧光灯。而直灯管的两侧插头插入的地方相当于灯头的作用,弯灯管类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锥形光束遥控器,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包括至少一发光器件,以及一用于连接到电源的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固定在所述灯头上方;

还包括一电灯遥控系统,所述电灯遥控系统包括一电源模块、遥控接收模块和电灯控制模块,电源模块连接遥控接收模块,遥控接收模块连接电灯控制模块;电灯控制模块控制连接所述发光器件;

所述遥控接收模块包括红外遥控接收模块;所述红外遥控接收模块包括一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红外光敏元件;

还设有一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的上部高于所述发光器件,所述遮光结构上方设有红外光敏元件。

通过上述设计,使电灯可以直接接受红外遥控,而不必再依赖更改家居电路实现电灯的遥控。只需要用户将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拧接在原有的灯座上,即可实现电灯的遥控功能。

通过上述设计,减少发光器件的光对红外光敏元件的照射,提高灵敏度。同时,通过上述设计使红外光敏元件,相比于发光器件更接近外界空间,便于直接接收来自外界的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遮光结构上方为一反光面。以反射红外遥控信号,使红外光敏元件更好感光。反光面可以是一金属色反光面或者暗红色反光面。金色反光面比如银色、金色等。

所述遮光结构优选为,向下弯曲的弧面结构。既有利于空间内红外遥控信号反射到红外光敏元件,又可以良好的遮挡发光器件的光。

所述红外光敏元件的感光面,距离所述遮光结构大于1mm,并朝向所述遮光结构。从而接收被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自身部件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而非直接来自于遥控器的红外遥控信号。有利于筛选掉不成光束的红外遥控信号,或者不朝向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照射的干扰信号,避免误操作。

所述遮光结构可以为深色的塑料件。进一步优选为深色的塑料板。比如可以优选为黑色或者灰色的塑料板。

所述遮光结构还可以为金属片。金属片具有良好的遮光特性。可以使遮光结构更薄。

通过红外光敏元件位置设置,实现不管是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竖直放置在高度较低的下方,还是倒置固定在天花板上,都是红外光敏元件比发光元件距离遥控者更近,更易于接收红外遥控信号。而且更容易实现遥控者位于不同方向实施遥控,均不易被遮挡。遥控效果远远优于其他设计方案。

电源模块为,具有降压整流功能的电源模块。

电源模块优选为阻容分压电源模块。

所述红外光敏元件外罩有使光产生散射的散光结构。所述散光结构可以是片状的散光片,也可以是罩状的散光罩。

使照射到散光结构上的用于遥控的红外光线产生散射,散射后进而散光结构内,便于红外光敏元件接收。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散光结构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散光面。避免红外遥控信号被外侧表面过多反射,提高入射率。

优选为,所述散光结构外侧表面为磨砂面。以磨砂面作为散光面。

再进一步,所述散光结构的内侧表面为光滑结构。使进入散光结构内的红外遥控进行,可以发生多次反射,更多的被红外光敏元件接收。

试验表明,在散光结构对于漫反射而来的红外遥控信号的入射比例,远远小于直接照射低散光结构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直接照射低散光结构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具有更好的遥控效果。几乎所有墙壁漫反射而来的红外遥控信号,均无法透过散光结构,达到实现遥控的光强度。进而无法实现遥控。具有意想不到的抗干扰效果。

所述散光结构为凹面散光结构。

所述凹面散光结构开口向下设置,所述红外光敏元件高于所述凹面散光结构的下方开口。以便于更多的接收经过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凹面散光结构的凹面结构,比如可以是一抛物面结构、弧面结构、圆锥面结构或球面结构。还可以是下方一面开口的多面体体结构等。

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位于所述凹面散光结构高度的十分一到十分之七之间。在这一高度区间内,获取的红外遥控信号最强。

所述凹面散光结构,为最上方闭合,越向下内腔横截面积越大的凹面散光结构。

所述凹面散光结构,可以为球面散光结构。

所述凹面散光结构,还可以为锥形面散光结构。

散光结构可以以光线能够透出,但是无法看清背后物品具体轮廓为准。即,散光结构是一光线能够透出,但无法看清背后物品具体轮廓的透光结构。

散光结构可以是密布有小颗粒的结构。如磨砂层、荧光层、玻璃微珠层等。

散光结构可以是半透明结构。比如可以是油漆层、陶瓷层、半透明塑料膜等。

试验表明,在散光结构对于漫反射而来的红外遥控信号的入射比例,远远小于直接照射在散光结构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直接照射在散光结构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具有更好的遥控效果。

或者,所述散光结构优选为一闭合曲面结构。有利于实现红外遥控信号的筛选和增强。

闭合曲面结构的外侧为散光结构,内侧为光滑面,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位于所述闭合曲面内侧空间。对已经透射入闭合曲面的红外遥控信号,进行反射,便于红外光敏元件接收。实现红外遥控信号的筛选和增强。

闭合曲面结构可以是上下开口的闭合曲面结构,比如上下开口的圆筒结构、上下开口的锥形筒、上下开口的方形筒等。上开口或下开口可以用非散光结构封闭。

还可以是,所述红外光敏元件外罩有一透明结构。以便于红外遥控信号进入。这一设计特别适用于外部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比如适用于台灯、吸顶灯、壁灯等在电灯外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

特别是在激光遥控系统、光束遥控系统中,激光红外光束或其他红外光束,比较容易穿透第一层透光的散光结构,较难穿透第二层透光的散光结构。在具有灯罩的照明装置上,已经具有了作为第一层透光的散光结构的灯罩,所以本专利中特意将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上方设置为一透明结构,避免再有散光结构存在,进而保证应用于激光遥控系统、光束遥控系统中时,红外遥控信号能够便捷的到达,提高遥控灵敏度。

所述透明结构为凹面透明结构,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位于所述凹面透明结构的凹面一侧。对于进入凹面透明结构内的红外遥控信号,因为凹面的存在,会在凹面内产生多次反射,从而使更多的红外遥控信号可以到达红外光敏元件的感光面,从而提高遥控的灵敏度。而平面的透明结构则不存在这一特点。

凹面透明结构的凹面结构,比如可以是一抛物面结构、锥形面结构、弧面结构或球面结构。还可以是下方一面开口的多面体体结构等。

所述透明结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光滑面。分别用于增强反射和增强透射。

所述凹面透明结构开口向下设置,所述红外光敏元件高于所述凹面透明结构的下方开口。以便于更多的接收经过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位于所述凹面透明结构高度的十分一到十分之七之间。在这一高度区间内,获取的红外遥控信号最强。

所述凹面透明结构,为最上方闭合,越向下内腔横截面积越大的透明结构。

所述凹面透明结构,可以为球面透明结构。

所述凹面透明结构,还可以为锥形面透明结构。

所述透明结构可以为透明的玻璃层。所述透明结构还可以为透明的亚克力层。实践表明这两种材质具有,低成本、强度强、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够良好的满足本发明的需求。

所述透明结构应当至少满足,能够看清背后物品的轮廓。

所述透明结构可以为红外滤光材质的透明结构。红外滤光材质虽然对于人眼而言不是透明的,但是相对于红外遥控信号而言是透明的。本专利所讲的透明是基于对红外遥控信号的光学处理,因此以对红外遥控信号透明为准。红外遥控信号的光波段以840nm~980nm为参考。

进一步设计为:所述红外光敏元件外罩有一下部为散光结构,上部为透明结构的罩体。通过散光结构破坏来自下方发光元件的全反射光线,或者减少相邻物体的反射光进入。

所述散光结构与所述透明结构的高度比例在0.2:1至2:1之间。可以同时适用于外部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或者直接裸露在外界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的遥控。

在实际生产中,很可能会不可避免的在所述散光结构或所述透明结构上进行雕刻或者印制不同透光特性的文字、图标或其他图案,但不影响整体的散光特性或者透明特性,应当认为符合本专利的特征描述。

对于遮光结构的具体设计:

(一)、还包括一电灯罩,所述电灯罩内设有一所述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将所述电灯罩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所述发光器件位于下方空间内,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位于上方空间内;所述电灯罩罩住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红外光敏元件。

以电灯罩上部为所述散光结构或者为所述透明结构。

所述遮光结构遮挡住下方空间内的光线,减少甚至避免光线通过下方空间进入上方空间。通过位置设置,便于直接接收来自外界的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灯头上方,在电灯罩内,设有一支撑件,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

可以是在电灯罩中上部设有至少一向内的凸起,以所述凸起作为支撑件,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所述凸起上。便于简化结构。

还可以是,所述灯头上方固定有一立起的支撑件,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方。便于电路器件安装。

所处高度的电灯罩的内轮廓,与所述遮光结构的外轮廓形状相同,横截面比例大于1:0.9。以便于顺畅植入,并实现良好遮光。

所述遮光结构的外轮廓,挤压在所处高度的电灯罩的内轮廓上。

甚至,所述遮光结构的外轮廓,与所处高度的电灯罩的内轮廓一致。

以便于紧密结合。因为加工产品加工中,受工艺所限,应当允许有合理误差。

(1)、所述电灯罩上方为一所述散光结构。以便于适用于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直接暴露在外界空间内的情况下实施遥控。特别是适用于激光遥控系统或者光束遥控系统中。

(2)、所述电灯罩上方为一所述透明结构。以便于红外遥控信号进入。这一设计特别适用于外部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比如适用于台灯、吸顶灯、壁灯等在电灯外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

所述电灯罩在所述遮光结构下方的部分为半透明结构。具体可以为涂有油漆层,或者为磨砂结构。以改善发光器件对外界的光照效果。

(二)、所述发光器件上方罩有一电灯罩,所述电灯罩上部设有所述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上部设有所述红外光敏元件,所述光敏元件位于所述电灯罩外。

通过将红外光敏元件设置到电灯罩外,充分遮挡住下方空间内的光线,减少甚至避免光线通过下方空间进入上方空间。通过位置设置,便于直接接收来自外界的红外遥控信号。不管是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竖直放置在高度较低的下方,还是倒置固定在天花板上,都是红外光敏元件比发光元件距离遥控者更近,更易于接收红外遥控信号。而且更容易实现遥控者位于不同方向实施遥控,均不易被遮挡。遥控效果远远优于其他设计方案。

所述红外光敏元件外还罩有一透光罩。以保护红外光敏元件。

所述透光罩可以为所述散光结构或者为所述透明结构。

所述透光罩可以为无色透明罩。也可以为红外滤光材质的透光罩。

所述透光罩可以为电灯罩本身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透光罩独立于电灯罩。

(1)所述透光罩,即所述散光结构或者所述透明结构,固定在所述遮光结构上。

所述电灯罩上方设有一支撑件,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

或者,所述灯头上设有一支撑件,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

(2)所述透光罩,即所述散光结构或者所述透明结构,固定在所述电灯罩上方。

所述透光罩通过螺纹拧接在所述电灯罩上方。以使固定牢固。

或者,所述透光罩通过卡口卡接在所述电灯罩上方。以使安装方便。

进一步,所述透光罩通过卡口卡接在所述电灯罩上方,并在卡口处涂胶,进行粘合。以使结构牢固。

所述电灯罩上方设有一支撑件,所述遮光结构固定在所述支撑件上。以使结构简洁,易于生产制造。

将红外光敏元件罩在散光结构或者所述透明结构内,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利于遥控的,因为散光结构或者所述透明结构减少了红外遥控信号透射量。

发明人发现,上述设计,虽然应用于常规的红外遥控器,比如电视机红外遥控器而言,遥控灵敏度确实有所降低。但是应用于发射红外光线集中的红外光束的遥控器而言,灵敏度则反而有所提高。试验表明,在通过红外光束进行遥控时,正面照射在散光结构或者透明结构上的红外光线,能够较为顺利的进入,而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反射照射到散光结构或者透明结构上的红外光线会被大大减弱。因此可以实现遥控红外光线筛选。不朝向散光结构或者透明结构实施遥控的红外光光线,难以起到遥控作用,从而避免误操作。

特别对于凹面散光结构或者凹面透明结构,进入的红外遥控信号,在内部空间内会产生多次发射,而不是像传统技术一样直接消失,可以大大增加红外光敏元件的感光量。

因此在红外光束遥控中,上述设计具有增强遥控灵敏度,和抵抗干扰的特点。本专利发明人创造性的将红外光敏元件设置在散光结构或者透明结构内,克服了现有技术偏见,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所述电源模块还连接有一指示灯。以便于在暗光下电灯在非开启状态,指示自身位置,以便于用户将红外光束照射到电灯罩上。

所述指示灯可以为LED灯,或者为场致发光光源。

所述指示灯直接连接电源模块。无论发光器件是否点亮,均处于点亮状态。

所述指示灯功率大于0.001w,小于0.03w。既能指示位置,又不造成光污染。

所述电灯控制模块设置有一个常开端,一个常闭端,其中一个控制连接发光器件,另一个控制连接指示灯。从而使发光器件和指示灯交替点亮,避免同时发光或者同时不发光。

所述遥控接收模块为一上电点亮发光器件的遥控接收模块。在灯头电源接通后自动点亮发光器件。因此即使没有遥控器,也可以采用传统开关进行开关控制。

所述发光器件可以是至少一LED颗粒、至少一白炽灯灯丝、至少一荧光灯管等,能够实现将电能转换为光的器件。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发光器件为含有至少一LED颗粒的LED发光器件。进一步优选为一金属基板上镶嵌有LED颗粒的LED灯盘。

LED颗粒可以实现很少甚至完全没有750~1000纳米的光线发射。有利于降低对红外光敏元件的干扰。

竖直放置时,所述遮光结构上方与所述发光器件上方间的高度差大于2mm小于30mm。以便于红外光束的光接收,和避免发光器件的光的照射。

所述电源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灯头的电源接入端;所述电灯控制模块设有受控电力元件,所述受控电力元件控制连接所述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中设有至少一个发光元件。

受控电力元件可以是继电器、三极管、晶闸管或者CMOS管等。

所述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还设有发光器件基座,所述发光器件基座设置在灯头上方,所述发光器件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基座上方。所讲的上方,是电灯的灯头朝下,发光器件朝上,立起来的状态时的上方。

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基座下方。或者,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基座内。

所述灯头上方直接或者间接的固定有一电灯罩,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和所述发光器件固定在所述灯头与电灯罩之间的空间位置。

实现整体化设计,便于组装、保存、运输和安装。

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可以嵌入在所述灯头内。

所述电灯罩与所述灯头构成一闭合腔体,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和所述发光器件一起被包裹在所述闭合腔体内。

所述闭合腔体,并非一定是指密封的腔体。

还可以是,还设有一电灯罩座,所述电灯罩座固定在所述灯头上方,所述电灯罩固定在所述电灯罩座上方;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和所述发光器件固定在所述灯头与所述电灯罩座之间的空间位置。

基于灯头空间较小的原因,再设置一电灯罩座,使内部器件有更加充足的安装空间,利于布局。并且保证外观美观。

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固定在所述电灯罩座上。

进一步,所述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固定在所述电灯罩座的下方,所述发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电灯罩座的上方。保证电灯的美观,有利于多个发光元件的优化布局,便于实现发光元件与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的电隔离,并且有利于系统散热。

所述红外遥控接收模块包括或仅包括一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红外光敏元件,所述红外光敏元件可以是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或红外接收头。

所述红外光敏元件优选为红外接收头。红外接收电路通常被厂家集成在一个元件中,成为一体化的红外接收头。内部电路往往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放大器,限幅器,带通滤波器,积分电路,比较器等。采用红外接收头,有利于简化其他外围电路结构。

采用红外遥控系统,虽然在遥控距离和遥控信号遮挡方面,相对于无线遥控系统,均处于劣势,但是安全性处于优势。但无线遥控系统也具有其他优势。

所述电灯遥控系统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红外遥控接收模块;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电灯控制模块。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来自所述红外遥控接收模块的有效遥控信号后,延时0.05s~2s,再次检测是否还有有效遥控信号存在,如果存在视为遥控动作有效,触发所述电灯控制模块。进行开灯、关灯或者其他动作。否则视为无效。可以有效避免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遥控器在空中滑动时造成误操作。

或者,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在接收到来自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的有效遥控信号后,持续延时0.05s~2s检测是否有效遥控信号存在,如果存在视为遥控动作有效,触发电灯控制模块20。进行开灯、关灯或者其他动作。否则视为无效。可以有效避免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遥控器在空中滑动时造成误操作。

进一步,将延时时间设定为,0.1s~1s。以适应6岁以上70岁以下的健康人群。

进一步,将延时时间设定为,1s~2s。以适应6岁以下,或者身体不敏捷的其他人群。

在延时后或延时中,检测有效控制信号的时间大于0.1秒。避免因为检测时间较短,而恰好此时人的手发生抖动,而错过检测,造成误操作。

在延时后或延时中,检测有效控制信号的时间小于1秒。避免因为检测时间过长,响应了对其他设备的遥控,造成误操作。

延时后再次检测,没有有效的遥控信号时,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等待新的有效遥控信号。

或延时中持续检测,有效的遥控信号持续时间达不到延时时间长度,微型处理器系统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等待新的有效遥控信号。

在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触发所述电灯控制模块动作后,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自锁一设定时间,不再响应遥控控制。设定时间为0.5s~7s之间。以避免在遥控过程中,用户的手发生抖动,造成接收到两次或者多次间断的遥控信号,进而造成误操作。

设定时间到达后,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等待新的有效遥控信号。

进一步,将设定时间设定为,1s~4s之间。以适应6岁以上70岁以下的健康人群。

进一步,将设定时间设定为,2s~6s之间。以适应6岁以下,或者身体不敏捷的其他人群。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还连接有另一遥控接收模块,另一个遥控接收模块为无线遥控接收模块;所述无线遥控接收模块连接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的另一信号输入端。从而实现两种遥控功能的叠加。

所述无线遥控接收模块设置有天线,所述天线露在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内侧。可以是设置在电灯罩内、电灯罩座内,或发光器件基座内。以保证外部的整洁、美观。并且电灯罩、电灯罩座,或发光器件基座为非金属结构。进而避免无线信号遮挡。

具体的,无线遥控接收模块可以是2.4G无线接收模块。

具体的,无线遥控接收模块不是因特网无线接收模块。特别的,无线遥控接收模块不是wifi模块。避免黑客介入控制。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将接收到红外遥控接收模块的有效信号,视为接受无线遥控接收模块的控制信号控制的条件。

或者,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来自红外遥控接收模块的有效的红外遥控信号后,才允许接收无线遥控接收模块的遥控信号。

否则,无线遥控接收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或者,无线遥控接收模块即使处于工作状态,微型处理器系统也视为接收到的信号无效。

通过红外遥控启动无线遥控,在控制过程中必须有人在同一空间内,先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才允许进行其他控制。

相对于传统的无线遥控,可以避免有人在远处恶意发送无线遥控信号进行恶意控制。

相对于传统的红外遥控,因为叠加了无线遥控,所以可以附加更多的遥控信息;不必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一直使遥控器朝向受控设备,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方便,并且为遥控器进行动作控制或者手势控制提供了技术条件。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有效的红外遥控信号后,在一设定时间内接受来自无线遥控接收模块的控制信号,超出设定时间后,则不再接受。

所述设定时间,可以设置在不大于20秒。以避免用户因操作过慢,而造成遥控不能完成,又可以避免因允许无线遥控的时间过长,而造成误操作或者给恶意操作留出时间。

进一步,所述设定时间可以设置在小于10秒。试验表明,这一参数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

进一步,所述设定时间可以设置在小于5秒。试验表明,这一参数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所述微型处理器系统连接所述电灯控制模块。实现对电灯控制模块的控制,进而控制发光元件的发光情况。

所述电灯控制模块为具有开关功能的电灯控制模块。

进一步,所述电灯控制模块为具有调节光强的电灯控制模块。

所述电灯控制模块,为输出电流恒流,输出电压受控的电灯控制模块。以便于控制LED灯亮度。

所述电灯控制模块的受控电力元件为继电器。通过控制继电器,进而控制发光元件。

所述电灯控制模块的受控电力元件为至少两个继电器,至少其中一个继电器的受控端串联有电阻。从而通过控制接通不同的继电器,实现不同的亮度。

所述电灯控制模块还可以为一具有调色功能的电灯控制模块,所述发光器件为具有调色功能的发光器件。

锥形光束遥控器,包括一遥控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遥控器控制电路设有微处理器系统,微处理器系统的一信号输出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有一用于产生红外光束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

所产生的红外光束含有一段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越远,截面积越大的红外光束;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越远,截面积越大的红外光束,称之为锥形光束。

微处理器系统优选为单片机系统。

锥形光束可以是圆锥形的光束。锥形光束也可以是边缘不规则的锥形光束。

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为产生的红外光束的发散角为1~20度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发散角是指光束的轴线与光束边缘间的夹角。光束边缘可以是指,在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的发光口1米至2米间,能够使红外光敏元件有效感光的边缘。检测的距离过远会随着光束的衰减,而造成检测不准确。

用于测定的红外光敏元件,可以是电视机、空调等常用电器的红外接收头。

或者,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为产生的红外光束焦点在距离出光口50cm以内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在红外光束焦点以后形成锥形光束。

或者,发散角直接引入激光领域的发散角的定义。

上述设计,均可产生光照面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越远,则越大的效果。形成一锥形光束。人在使用锥形光束遥控器进行遥控时,需要时光束照射到受控设备,比如照射到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

根据人的生理特点,距离受控设备越远,则越难瞄准,越难实施遥控。而本专利中,则采用了锥形光束。距离越远,光照面越大。光照面越大也就更加容易照射到远处的受控设备。

而在受控设备在近处时,光照面较小,即使存在相邻的其他受控设备,也不易被照射到,进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因此,采用锥形光束,同时解决了远处的受控设备难以瞄准,以及近处的受控设备距离较近时存在干扰的技术问题。实践表明,采用发散角为1~20度的参数,在遥控距离5米以内较为理想。保证了遥控的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

进一步,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为产生的红外光束的发散角为2~10度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实践表明,采用发散角为2~10度的参数,在遥控距离10米以内较为理想。一般住房内,相对的两堵墙之间一般在2~10米,因此这一参数,保证了室内遥控的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

所述红外光束发射装置,是红外发光二极管前置汇聚透镜构成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以产生汇聚的红外光束,进行遥控操作。

本专利中不采用红外激光器,而且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前置汇聚透镜进行红外光束发射。虽然在结构上更加复杂,需要配置汇聚透镜,但是效果优于红外激光器。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前置汇聚透镜的结构,可以便捷的获得更大功率的光信号输出,另外更易于调焦,也成本更低。

红外发光二极管可以是一插脚式红外发光二极管。插脚式红外发光二极管封装在一环氧树脂壳体内,环氧树脂壳体前方设置有一汇聚透镜。可以降低对前置汇聚透镜的聚光要求。

红外发光二极管优选为一贴片红外发光二极管。采用贴片红外发光二极管,可以更加精准的固定在电路板上的位置,可以保证批量生产时的参数精度。

所述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还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后置有凹面镜构成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以产生汇聚的红外光束,进行遥控操作。

锥形光束遥控器设有一外壳,所述外壳为条状的外壳,外壳上方设有用于透出红外遥控信号的透光窗口;所述锥形光束遥控器的重心位于中上方。以便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产生更大的加速度,便于激发传感器。

进一步优选为重心位于外壳长度的十分之六以上。以保证挥动时的手感。

进一步优选为重心位于外壳长度的十分之七以上。以进一步保障手感。

所述外壳内设有电池槽,所述电池槽位于所述外壳的中上方。以便于利用电池的重量,调整重心至中上方。

所述电池槽为两节7号电池电池槽。以便于同时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和良好的手感。

所述外壳的长度设置为大于8cm,小于25cm。以保证便于随身携带和避免难以寻找。并保证挥动时的良好手感体验。按照6岁以上人群的手掌大小,小于8cm的条状遥控器,挥动起来手感较差,而且光束的指向性也较差。

进一步优选为,大于8cm,小于15cm。以适应于6~70岁广大人群。

所述遥控器控制电路的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振动传感器系统、晃动传感器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微处理器系统设有一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振动传感器系统、晃动传感器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设有一感应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感应信号输出端。

采用振动传感器系统、晃动传感器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是为了监测对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动作。以实现通过挥动动作使微处理器系统激发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视为有效的对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动作为:

(1)锥形光束遥控器顶部加速度大于11m/s2。进一步优选为锥形光束遥控器顶部以加速度大于11m/s2做减速运动。

(2)或者是,锥形光束遥控器由倾斜到竖起,然后再到倾斜。

(3)或者是,由倾斜到竖起,然后加速度大于11m/s2。适用于遥控上方的受控设备,比如顶灯或者风扇或者中央空调。

操作中,使加速度大于11m/s2是6~70岁健康人群可以轻易做的,并且操作起来比较舒适。并且可以避免重力作用下自由跌落过程中产生的误响应。这些动作都可以用一个或者两个前面所提的的传感器系统实现捕捉。

加速度采用晃动传感器系统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检测。加速度太小,容易产生误操作。

倾斜与竖起采用倾斜传感器系统检测。

微处理器系统将振动传感器系统、晃动传感器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激发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条件之一或者全部条件。使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可以单纯采用挥动的动作,也可以附加其他触发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在检测到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全部条件后,激发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比如可以是:

微处理器系统连接的传感器系统,仅有晃动传感器系统。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微处理器系统仅仅以晃动传感器系统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全部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连接的传感器系统,仅有加速度传感器系统。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微处理器系统仅仅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全部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连接的传感器系统,仅有倾斜传感器系统。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微处理器系统仅仅以倾斜传感器系统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全部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发出一次红外遥控信号的持续时间设置为0.3s~4s。以保证受控设备能够准确接收,并且避免在实施完遥控,收回锥形光束遥控器时,持续发射红外遥控信号,造成误操作。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发出一次红外遥控信号的持续时间设置为0.8s~2.5s。以适应6~70岁的广大人群。

优选为,微处理器系统将振动传感器系统、晃动传感器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加速度传感器系统,至少其中之一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激发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全部条件。

进一步优选为,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倾斜传感器系统。以感应倾斜变化。倾斜传感器系统的传感元件采用滚珠开关或水银开关。进一步优选为双滚珠开关。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的传感器系统,可以仅有倾斜传感器系统。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所述微处理器系统仅仅以倾斜传感器系统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条件之一或者全部条件。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将倾斜传感器系统中的传感元件,自锥形光束遥控器倾斜,到锥形光束遥控器竖起,然后再到锥形光束遥控器倾斜的感应信号,作为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指令。

通过这样变化过程,对应于监测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情况,即为人的使用划定了特殊但又惯用的使用手势。微处理器系统是划定了,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然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作为激发发射红外遥控信号的手势动作。

所述滚珠开关内的滚珠滚动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滚珠开关的一导通触点位于下方,即远离透光窗口的一端。从而使竖起所述锥形光束遥控器时,所述滚珠开关导通。在超出倾斜角,或者甩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因为重力或者惯性的原因,滚珠开关内的滚珠不再压紧导通触点,进而使电阻增大,或者断路。

通过所述滚珠开关,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可以感知锥形光束遥控器是竖起,还是倾斜或者在甩动。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所述滚珠开关阻值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通过这样变化过程,对应于监测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情况,即为人的使用划定了特殊但又惯用的使用手势。

具体手势为,首先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此时滚珠开关阻值变小,然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使锥形光束遥控器产生倾斜,此时滚珠开关阻值变大。

因此微处理器系统是划定了,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然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作为激发发射红外遥控信号的手势动作。这一动作具有特殊性,因为锥形光束遥控器外壳是条状的,自然状态基本都是平放,不会自然竖立,因此极少有自然事件触发。对人而言,这一动作同时具有惯用性。人在抛物,或者甩出条状物品时,基本都有将条状物品竖起的动作过程。因此这一设计,极不容易误触发,而又附和人的自然使用习惯,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所述倾斜传感器系统将滚珠开关的阻值变化,转换后传送给所述微处理器系统。

比如可以是,在滚珠开关阻值小于一设定值时,倾斜传感器系统向微处理器系统输出低电平;在滚珠开关阻值大于一设定值时,倾斜传感器系统向微处理器系统输出高电平。当然也可以将高低电平,与阻值变化的对应关系颠倒。

所述滚珠开关阻值由大变小,并小到一设定的小阻值阈值,然后一小于8s的时间,又由小变大,并大到一大阻值阈值,时所述微处理器系统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视为所述滚珠开关阻值没有由大变小过。适应最广大人群。

所述滚珠开关阻值由大变小,并小到一设定的小阻值阈值,然后的一小于4s的时间,又由小变大,并大到一大阻值阈值,时所述微处理器系统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视为所述滚珠开关阻值没有由大变小过。适应6~70岁健康人群。

所述小阻值阈值设定为,所述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大于50度小于90度时,之间的一阻值。可以不要求完全竖直。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大于55度且小于75度时,之间的一阻值。以避免对动作标准性过于苛刻。并对竖直时的挥动动作,有一定的冗余性。

所述大阻值阈值设定为,所述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小于60度,大于0度时阻值。可以不要求完全水平。

所述大阻值阈值设定为,所述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小于60度,大于20度时阻值。以避免对动作标准性过于苛刻。并便于通过挥动时的惯性,达到大阻值阈值,实现对上方的受控设备的遥控。比如便于实现对顶灯的遥控。

所述滚珠开关优选为双滚珠滚珠开关。以增强惯性。

所述水银开关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水银开关的导通触点位于下方,即远离透光窗口的一端。从而使竖起所述锥形光束遥控器时,所述水银开关导通。在超出倾斜角,或者甩动 锥形光束遥控器时,因为重力或者惯性的原因,水银开关内的水银珠,不再压紧导通触点,进而使电阻增大,或者断路。

通过所述水银开关,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可以感知锥形光束遥控器是竖起,还是倾斜或者在甩动。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所述水银开关阻值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具有采用滚珠开关类似的有益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所述水银开关由导通,然后断开。

进一步优选为,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水银开关由断开,到导通,然后断开。

所述倾斜传感器系统将水银开关的阻值或通断变化,转换后传送给所述微处理器系统。

所述水银开关导通,然后的一小于8s的时间内,又断开,时所述微处理器系统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视为所述水银开关没有导通过。适应最广大人群。

所述水银开关导通,然后一小于4s的时间内,又断开,时所述微处理器系统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视为所述水银开关没有导通过。适应6~70岁健康人群。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还连接一有发出可见光的指示灯,在传感元件,感应到锥形光束遥控器竖起时,指示灯点亮。指示准备完成,可以实施遥控。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还连接一有发出可见光的另一指示灯,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时,另一发出可见光的指示灯点亮。指示正在发送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指示灯与另一指示灯颜色不同。优选为指示灯为红色或黄色。另一指示灯为绿色或蓝色。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的另一信号输出端,还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有一无线遥控发射模块。

使一个遥控器可以分别发送出红外遥控信号和无线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设定为先发射红外遥控信号,后发射无线遥控信号。以便于首先用红外遥控信号启动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或者其他受控设备的无线遥控接收,然后实施无线遥控。通过上述设计,允许在无线信号遥控范围内,设置众多遥控代码一致的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或其他受控设备,而不会造成遥控混乱。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微处理器系统在发射红外遥控信号后,允许设定时间内在满足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条件下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射无线遥控信号。在超过一设定时间后,即使满足其他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的条件下,也不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不发射无线遥控信号。避免产生遥控混乱,适应人的操作习惯。

所述设定时间的时间起始点为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开始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遥控信号的时间,终止点为所述微处理器系统接收到并确认收到满足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的条件时。

所述设定时间为3~20秒。或设定时间大于4秒,小于10秒。或设定为大于2秒,小于5秒。

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位于一腔体内,所述腔体设有腔体壁和透光窗口,所述腔体壁采用遮光的腔体壁。

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距离所述透光窗口大于0.2cm,小于10cm。

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前方设置有汇聚透镜。

通过上述设计,可以使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通过汇聚透镜后,从透光窗口射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距离所述透光窗口外侧大于1cm,小于10cm。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距离所述透光窗口外侧一面大于1.5cm,小于5cm。

所述透光窗口设有汇聚透镜。以汇聚光线。

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后方设有凹面镜。以汇聚光线。

所述汇聚透镜前方还设有一长度大于1cm的环体,所述环体为一遮光材质的环体。以遮挡向周围发射的光线。优选为长度小于3cm。

所述汇聚透镜前方还设有一长度大于2cm的管体,所述环体为一遮光材质的管体。优选为长度小于6cm。以遮挡向周围发射的光线。

锥形光束遥控器设有一外壳,所述外壳上少于4个按键。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外壳上仅设有1个按键。

进一步优选为,不设置按键。以使用户操作起来更加方便,避免按键功能学习。

所述遥控器控制电路的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触摸感应系统。微处理器系统设有一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触摸感应系统设有一感应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感应信号输出端。以通过触摸触发微处理器系统。

所述遥控器控制电路的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振动传感器系统和触摸感应系统。同时获得振动传感器系统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时才触发微处理器系统发射遥控信号。

所述振动传感器系统采用金属柱振动开关。

所述金属柱振动开关包括一筒体,筒体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均设有凹陷,筒体内设有一金属柱,所述金属柱的长度大于两个电极的凹陷边缘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电极的凹陷顶点间的距离;所述金属柱的外径小于所述筒体的内径。以便于在晃动时,产生电阻变化。

所述金属柱的长度大于5mm,小于20mm。以便于满足惯性要求和强度要求。

振动传感器系统采用进一步优选为弹簧式振动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角度传感器系统。以感应角度变化。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倾斜传感器系统。以感应倾斜变化。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加速度传感器系统。以感应加速度变化。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电子罗盘。以感应方向变化。

进一步,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接近传感器系统。以感应物体距离变化。特别是感应人手的距离变化。接近传感器系统优选为主动式红外接近传感器系统。

进一步,遥控器控制电路的微处理器系统同时连接有触摸感应系统、角度传感器系统。同时获得角度传感器系统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根据角度传感器系统的信号不同,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不同,发出不同的遥控信号。进而实现在无按键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的信号输出。

进一步,遥控器控制电路的微处理器系统同时连接有触摸感应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同时获得倾斜传感器系统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根据倾斜传感器系统的信号不同,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不同,发出不同的遥控信号。进而实现在无按键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的信号输出。

进一步,遥控器控制电路的微处理器系统同时连接有触摸感应系统、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同时获得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根据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的信号不同,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不同,发出不同的遥控信号。进而实现在无按键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的信号输出。

所述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用于感应至少两个不同区域触摸感应。

所述微处理系统将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触摸发生的先后次序作为控制指令,激发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控制指令,激发一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另一个不同的控制指令,激发另一遥控信号。从而实现复杂的控制指令,进而实现复杂的遥控信号输出。

复合式控制方式,进一步优选为: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至少接收到振动传感器的振动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再检测其他传感器的信号,根据其他传感器的信号,匹配无线遥控代码,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从而实现红外遥控信号和无线遥控信号的复合式发送,对受控设备实现复合式控制。

第一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触摸感应系统的有效信号,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再接收到先后触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的触摸信号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系统将先后触发不同的触摸信号感应端的组合,作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增强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增强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减弱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减弱遥控信号。

还设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或角度传感器系统。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进一步将触摸感应系统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中的其中至少一个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第二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触摸感应系统的有效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感应的加速度方向不同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或者,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感应的加速度变化不同,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起始是向左加速,然后变化为向下加速,发出一种无线遥控信号。起始是向下加速,然后变化为向右加速,发出另一种无线遥控信号。

还设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或者再连接角度传感器系统。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进一步将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角度传感器系统,或者一振动传感器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第三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振动传感器的有效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感应的加速度方向不同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或者,所述微处理器系统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感应的加速度变化不同,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起始是向左加速,然后变化为向下加速,发出一种无线遥控信号。起始是向下加速,然后变化为向右加速,发出另一种无线遥控信号。

还包括触摸感应系统,所述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再接收到先后触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的触摸信号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系统将先后触发不同的触摸信号感应端的组合,作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增强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增强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减弱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减弱遥控信号。

还设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或者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再连接角度传感器系统。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进一步将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角度传感器系统,或者一触摸感应系统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第四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在接收到触摸感应系统的有效信号,并且接收到振动传感器的有效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所述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所述微处理器系统再接收到先后触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的触摸信号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系统将先后触发不同的触摸信号感应端的组合,作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增强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增强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所述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减弱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减弱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还连接有一所述倾斜传感器系统,在所述倾斜传感器系统输出的感应信号不同时,激发触摸感应系统,所产生的控制指令不同。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向上倾斜,并依次激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A、B时,发出的是增加或者降低电视音量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平放,并依次激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A、B时,发出的是增加或者降低电视台号的无线遥控信号。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还可以连接有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或者再连接角度传感器系统。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进一步将触摸感应系统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角度传感器系统、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中的其中至少一个或两种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所述微处理器系统连接有一触摸传感器系统和一所述倾斜传感器系统。优选为再连接一加速度传感器。

完成是否有人手持遥控器,遥控器使用中的手持倾斜角度如何。在倾斜角度确定的基础上,再判断加速运动方向的感知,比如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挥动的感知。是相对最为理想,最为适应人的使用习惯的传感器感知搭配。

附图说明

图1为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电灯遥控系统电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电灯遥控系统电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锥形光束遥控器电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锥形光束遥控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发散角∮。

图9为另一种发散角∮。

图10为滚珠开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照图1、图2、图3,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包括至少一发光器件10,以及一用于连接到电源的灯头13,发光器件10固定在灯头13上方。还包括一电灯遥控系统,电灯遥控系统包括一电源模块21、遥控接收模块22和电灯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连接遥控接收模块22,遥控接收模块22连接电灯控制模块20;电灯控制模块20控制连接发光器件10;遥控接收模块22包括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包括一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红外光敏元件14;还设有一遮光结构16,遮光结构16的上部高于发光器件10,遮光结构16上方设有红外光敏元件14。

通过上述设计,使电灯可以直接接受红外遥控,而不必再依赖更改家居电路实现电灯的遥控。只需要用户将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拧接在原有的灯座上,即可实现电灯的遥控功能。

通过上述设计,减少发光器件10的光对红外光敏元件14的照射,提高灵敏度。同时,通过上述设计使红外光敏元件14,相比于发光器件10更接近外界空间,便于直接接收来自外界的红外遥控信号。

遮光结构16上方为一反光面。以反射红外遥控信号,使红外光敏元件14更好感光。反光面还可以为一光滑面。反光面可以是一金属色反光面或者暗红色反光面。金色反光面比如银色、金色等。

参照图3,遮光结构16优选为向下弯曲的弧面结构。既有利于空间内红外遥控信号反射到红外光敏元件14,又可以良好的遮挡发光器件10的光。

红外光敏元件14的感光面,距离遮光结构大于1mm,并朝向遮光结构16。从而接收被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自身部件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而非直接来自于遥控器的红外遥控信号。有利于筛选掉不 成光束的红外遥控信号,如电视机遥控器的红外遥控信号,或者不朝向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照射的红外光束干扰信号,避免误操作。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的部件,可以是遮光结构16、透明结构112、散光结构17等。

遮光结构16可以为深色的塑料件。进一步优选为深色的塑料板。比如可以优选为黑色或者灰色的塑料板。遮光结构16还可以为金属片。金属片具有良好的遮光特性。可以使遮光结构16更薄。

通过红外光敏元件14位置设置,实现不管是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竖直放置在高度较低的下方,还是倒置固定在天花板上,都是红外光敏元件14比发光元件101距离遥控者或遥控器更近,更易于接收红外遥控信号。而且更容易实现遥控者位于不同方向实施遥控,均不易被遮挡。遥控效果远远优于其他设计方案。

电源模块21为,具有降压整流功能的电源模块21。电源模块21优选为阻容分压电源模块21。

具体实施一:

红外光敏元件14外罩有使光产生散射的散光结构17。散光结构17可以是片状的散光片,也可以是罩状的散光罩。使照射到散光结构17上的用于遥控的红外光线产生散射,散射后进而散光结构17内,便于红外光敏元件14接收。进一步优选为,散光结构17的外侧表面设置有散光面。避免红外遥控信号被外侧表面过多反射,提高入射率。优选为,散光结构17外侧表面为磨砂面。以磨砂面作为散光面。再进一步,散光结构17的内侧表面为光滑结构。使进入散光结构17内的红外遥控进行,可以发生多次反射,更多的被红外光敏元件14接收。

试验表明,在散光结构17对于漫反射而来的红外遥控信号的入射比例,远远小于直接照射低散光结构17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直接照射低散光结构17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具有更好的遥控效果。几乎所有墙壁漫反射而来的红外遥控信号,均无法透过散光结构17,达到实现遥控的光强度。进而无法实现遥控。具有意想不到的抗干扰效果。

散光结构17为凹面散光结构。凹面散光结构开口向下设置,红外光敏元件14高于凹面散光结构的下方开口。以便于更多的接收经过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凹面散光结构的凹面结构,比如可以是一抛物面结构、锥形面结构、弧面结构或球面结构。还可以是下方一面开口的多面体体结构等。锥形面结构的顶部可以并非尖角,而是圆滑的面。红外光敏元件14位于凹面散光结构高度的十分一到十分之七之间。在这一高度区间内,获取的红外遥控信号最强。

凹面散光结构,可以是最上方闭合,越向下内腔横截面积越大的凹面散光结构。或者,如图3所示,凹面散光结构,可以为球面散光结构。凹面散光结构,还可以为如图1中上方结构的锥形面散光结构。

散光结构17优选,以光线能够透出,但是无法看清背后物品具体轮廓为准。即,散光结构17优选一光线能够透出,但无法看清背后物品具体轮廓的透光结构。

散光结构17可以是密布有小颗粒的结构。如磨砂层、荧光层、玻璃微珠层等。散光结构17可以是半透明结构。比如可以是油漆层、陶瓷层、半透明塑料膜等。

试验表明,在散光结构17对于漫反射而来的红外遥控信号的入射比例,远远小于直接照射在散光结构17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直接照射在散光结构17表面的红外遥控信号具有更好的遥控效果。

或者,散光结构17优选为一闭合曲面结构。有利于实现红外遥控信号的筛选和增强。闭合曲面结构的外侧为散光结构17,内侧为光滑面,红外光敏元件14位于闭合曲面内侧空间。对已经透射入闭合曲面的红外遥控信号,进行反射,便于红外光敏元件14接收。实现红外遥控信号的筛选和增强。

闭合曲面结构可以是上下开口的闭合曲面结构,比如上下开口的圆筒结构、上下开口的锥形筒、上下开口的方形筒等。上开口或下开口可以用非散光结构材质封闭。

具体实施二:

还可以是,红外光敏元件14外罩有一透明结构112。以便于红外遥控信号进入。这一设计适用于直接外置的电灯,但特别适用于外部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比如适用于台灯、吸顶灯、壁灯等在电灯外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

特别是在激光遥控系统、光束遥控系统中,激光红外光束或其他红外光束,比较容易穿透第一层透光的散光结构17,较难穿透第二层透光的散光结构17。在具有灯罩的照明装置上,已经具有了作为第一层透光的散光结构17的灯罩,所以本专利中特意将红外光敏元件14上方设置为一透明结构112,避免再有散光结构17存在,进而保证应用于激光遥控系统、光束遥控系统中时,红外遥控信号能够便捷 的到达,提高遥控灵敏度。

参照图1、图2,透明结构112为凹面透明结构,红外光敏元件14位于凹面透明结构的凹面一侧。对于进入凹面透明结构内的红外遥控信号,因为凹面的存在,会在凹面内产生多次反射,从而使更多的红外遥控信号可以到达红外光敏元件14的感光面,从而提高遥控的灵敏度。而平面的透明结构112则不存在这一特点。

凹面透明结构的凹面结构,比如可以是一抛物面结构、弧面结构、圆锥面结构或球面结构。还可以是下方一面开口的多面体体结构等。圆锥面结构的顶部可以并非尖角,而是圆滑的面。

透明结构112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光滑面。分别用于增强反射和增强透射。凹面透明结构开口向下设置,红外光敏元件14高于凹面透明结构的下方开口。以便于更多的接收经过反射的红外遥控信号。红外光敏元件14位于凹面透明结构高度的十分一到十分之七之间。在这一高度区间内,获取的红外遥控信号最强。

凹面透明结构,优选为最上方闭合,越向下内腔横截面积越大的透明结构112。以便于生产安装。凹面透明结构,可以为球面透明结构。凹面透明结构,还可以为锥形面透明结构。

透明结构112可以为透明的玻璃层。透明结构112还可以为透明的亚克力层。实践表明这两种材质具有,低成本、强度强、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够良好的满足本发明的需求。透明结构112应当至少满足,能够看清背后物品的轮廓。

透明结构112可以为红外滤光材质的透明结构112。红外滤光材质虽然对于人眼而言不是透明的,但是相对于红外遥控信号而言是透明的。本专利所讲的透明是基于对红外遥控信号的光学处理,因此以对红外遥控信号透明为准。红外遥控信号的光波段以840nm~980nm为参考。

具体实施三:

进一步设计为:红外光敏元件14外罩有一下部为散光结构17,上部为透明结构112的罩体。通过散光结构17破坏来自下方发光元件101的全反射光线,或者减少相邻物体的反射光进入。

散光结构17与透明结构112的高度比例在0.2:1至2:1之间。可以同时适用于外部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或者直接裸露在外界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的遥控。

在实际生产中,很可能会不可避免的在散光结构17或透明结构112上进行雕刻或者印制不同透光特性的文字、图标或其他图案,但不影响整体的散光特性或者透明特性,应当认为符合本专利的特征描述。

对于遮光结构16的具体设计:

(一)、参照图1,还包括一电灯罩11,电灯罩11内设有一遮光结构16,遮光结构16将电灯罩11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发光器件10位于下方空间内,红外光敏元件14位于上方空间内;电灯罩11罩住发光器件10和红外光敏元件14。以电灯罩11上部为散光结构17或者为透明结构112。电灯罩11优选为梭形结构,或者为锥形结构。

遮光结构16遮挡住下方空间内的光线,减少甚至避免光线通过下方空间进入上方空间。通过位置设置,便于直接接收来自外界的红外遥控信号。

灯头13上方,在电灯罩11内,设有一支撑件19,遮光结构16固定在支撑件19上。

可以是在电灯罩11中上部设有至少一向内的凸起,以凸起作为支撑件,遮光结构16固定在凸起上。便于简化结构。

还可以是,灯头13上方固定有一立起的支撑件19,遮光结构16固定在支撑件19上方。便于电路器件安装。

所处高度的电灯罩11的内轮廓,与遮光结构16的外轮廓形状相同,横截面比例大于1:0.9。以便于顺畅植入,并实现良好遮光。

遮光结构16的外轮廓,挤压在所处高度的电灯罩11的内轮廓上。

甚至,遮光结构16的外轮廓,与所处高度的电灯罩11的内轮廓一致。

以便于紧密结合。因为加工产品加工中,受工艺所限,应当允许有合理误差。

(1)、电灯罩11上方为一散光结构17。以便于适用于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直接暴露在外界空间内的情况下实施遥控。特别是适用于激光遥控系统或者光束遥控系统中。

(2)、电灯罩11上方为一透明结构112。以便于红外遥控信号进入。这一设计特别适用于外部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比如适用于台灯、吸顶灯、壁灯等在电灯外设有灯罩的照明装置。

电灯罩11在遮光结构16下方的部分为半透明结构111。具体可以为涂有油漆层,或者为磨砂结构。以改善发光器件10对外界的光照效果。

(二)、参照图2,发光器件10上方罩有一电灯罩11,电灯罩11上部设有遮光结构16,遮光结构16上部设有红外光敏元件14,光敏元件位于电灯罩11外。

通过将红外光敏元件14设置到电灯罩11外,充分遮挡住下方空间内的光线,减少甚至避免光线通过下方空间进入上方空间。通过位置设置,便于直接接收来自外界的红外遥控信号。不管是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竖直放置在高度较低的下方,还是倒置固定在天花板上,都是红外光敏元件14比发光元件101距离遥控者更近,更易于接收红外遥控信号。而且更容易实现遥控者位于不同方向实施遥控,均不易被遮挡。遥控效果远远优于其他设计方案。

红外光敏元件14外还罩有一透光罩113。以保护红外光敏元件14。透光罩113可以为散光结构17或者为透明结构112。透光罩113可以为无色透明罩。也可以为红外滤光材质的透光罩。

透光罩113可以为电灯罩11本身的一部分,用电灯罩11的一部分作为透光罩113。也可以是透光罩113独立于电灯罩11,两者是分离的部件。

(1)如图1,透光罩113,即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固定在遮光结构16上。电灯罩11上方设有一支撑件,遮光结构16固定在支撑件上。或者,灯头13上设有一支撑件19,遮光结构16固定在支撑件19上。

(2)透光罩,即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固定在电灯罩11上方。透光罩113通过螺纹拧接在电灯罩11上方。以使固定牢固。或者,透光罩113通过卡口卡接在电灯罩11上方。以使安装方便。进一步,透光罩通过卡口卡接在电灯罩11上方,并在卡口处涂胶,进行粘合。以使结构牢固。电灯罩11上方设有一支撑件,遮光结构16固定在支撑件上。以使结构简洁,易于生产制造。

将红外光敏元件14罩在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内,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利于遥控的,因为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减少了红外遥控信号透射量。

但,发明人发现,上述设计,虽然应用于常规的红外遥控器,比如电视机红外遥控器而言,遥控灵敏度确实有所降低。但是应用于发射红外光线集中的红外光束的遥控器而言,灵敏度则反而有所提高。试验表明,在通过红外光束进行遥控时,正面照射在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上的红外光线,能够较为顺利的进入,而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反射照射到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上的红外光线会被大大减弱。因此可以实现遥控红外光线筛选。不朝向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实施遥控的红外光光线,难以起到遥控作用,从而避免误操作。

特别对于凹面散光结构或者凹面透明结构,进入的红外遥控信号,在内部空间内会产生多次发射,而不是像传统技术一样直接消失,可以大大增加红外光敏元件14的感光量。

因此在红外光束遥控中,上述设计具有增强遥控灵敏度,和抵抗干扰的特点。本专利发明人创造性的将红外光敏元件14设置在散光结构17或者透明结构112内,克服了现有技术偏见,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电路以及程序设计:

电源模块21还连接有一指示灯。以便于在暗光下电灯在非开启状态,指示自身位置,以便于用户将红外光束照射到电灯罩11上。指示灯可以为LED灯,或者为场致发光光源。

指示灯直接连接电源模块21。无论发光器件10是否点亮,均处于点亮状态。指示灯功率大于0.001w,小于0.03w。既能指示位置,又不造成光污染。

或者,电灯控制模块20设置有一个常开端,一个常闭端,其中一个控制连接发光器件10,另一个控制连接指示灯。从而使发光器件10和指示灯交替点亮,避免同时发光或者同时不发光。

遥控接收模块22为一上电点亮发光器件10的遥控接收模块22。在灯头13电源接通后自动点亮发光器件10。因此即使没有遥控器,也可以采用传统开关进行开关控制。

发光器件10可以是至少一LED颗粒、至少一白炽灯灯丝、至少一荧光灯管等,能够实现将电能转 换为光的器件。进一步优选为,发光器件10为含有至少一LED颗粒的LED发光器件10。进一步优选为一金属基板上镶嵌有LED颗粒的LED灯盘。LED颗粒可以实现很少甚至完全没有750~1000纳米的光线发射。有利于降低对红外光敏元件14的干扰。

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竖直放置时,遮光结构16上方与发光器件10上方间的高度差大于2mm小于30mm。以便于红外光束的光接收,和避免发光器件10的光的照射。和使发光器件位于电灯罩11小于十分之七的高度。

电源模块2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灯头13的电源接入端;电灯控制模块20设有受控电力元件,受控电力元件控制连接发光器件10;发光器件10中设有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01。受控电力元件可以是继电器、三极管、晶闸管或者CMOS管等。

参照图1,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还设有发光器件基座12,发光器件基座12设置在灯头13上方,发光器件10设置在发光器件基座12上方。所讲的上方,是电灯的灯头13朝下,发光器件10朝上,立起来的状态时的上方。

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设置在发光器件基座12下方。或者,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设置在发光器件基座12内。灯头13上方直接或者间接的固定有一电灯罩11,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和发光器件10固定在灯头13与电灯罩11之间的空间位置。实现整体化设计,便于组装、保存、运输和安装。或者,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可以嵌入在灯头13内。

电灯罩11与灯头13构成一闭合腔体,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和发光器件10一起被包裹在闭合腔体内。闭合腔体,并非一定是指密封的腔体。

参照图2,还可以是,还设有一电灯罩座15,电灯罩座15固定在灯头13上方,电灯罩11固定在电灯罩座15上方;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和发光器件10固定在灯头13与电灯罩座15之间的空间位置。基于灯头13空间较小的原因,再设置一电灯罩座15,使内部器件有更加充足的安装空间,利于布局。并且保证外观美观。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固定在电灯罩座15上。

进一步,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固定在电灯罩座15的下方,发光元件101设置在电灯罩座15的上方。保证电灯的美观,有利于多个发光元件101的优化布局,便于实现发光元件101与电灯遥控系统的电路的电隔离,并且有利于系统散热。

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包括或仅包括一用于接收遥控信号的红外光敏元件14,红外光敏元件14可以是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或红外接收头。红外光敏元件14优选为红外接收头。红外接收电路通常被厂家集成在一个元件中,成为一体化的红外接收头。内部电路往往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31,放大器,限幅器,带通滤波器,积分电路,比较器等。采用红外接收头,有利于简化其他外围电路结构。

采用红外遥控系统,虽然在遥控距离和遥控信号遮挡方面,相对于无线遥控系统,均处于劣势,但是安全性处于优势。但无线遥控系统也具有其他优势。

参照图5,电灯遥控系统还包括一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微型处理器系统223信号输入端连接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微型处理器系统22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灯控制模块20。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在接收到来自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的有效遥控信号后,延时0.05s~2s,再次检测是否还有有效遥控信号存在,如果存在视为遥控动作有效,触发电灯控制模块20。进行开灯、关灯或者其他动作。否则视为无效。可以有效避免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遥控器在空中滑动时造成误操作。

或者,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在接收到来自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的有效遥控信号后,持续延时0.05s~2s检测是否连续有效遥控信号存在,如果连续存在视为遥控动作有效,触发电灯控制模块20。进行开灯、关灯或者其他动作。否则视为无效。可以有效避免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遥控器在空中滑动时造成误操作。

进一步,将延时时间设定为,0.1s~1s。以适应6岁以上70岁以下的健康人群。

进一步,将延时时间设定为,1s~2s。以适应6岁以下,或者身体不敏捷的其他人群。

在延时后或延时中,检测有效控制信号的时间大于0.1秒。避免因为检测时间较短,而恰好此时人的手发生抖动,而错过检测,造成误操作。

在延时后或延时中,检测有效控制信号的时间小于1秒。避免因为检测时间过长,响应了对其他设备的遥控,造成误操作。

延时后再次检测,没有有效的遥控信号时,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等待新的有效 遥控信号。

或延时中持续检测,有效的遥控信号持续时间达不到延时时间长度,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等待新的有效遥控信号。

在微型处理器系统223触发电灯控制模块20动作后,微型处理器系统223自锁一设定时间,不再响应遥控控制,设定时间为0.5s~7s之间。以避免在遥控过程中,用户的手发生抖动,造成接收到两次或者多次间断的遥控信号,进而造成误操作。

设定时间到达后,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等待新的有效遥控信号。

进一步,将设定时间设定为,1s~4s之间。以适应6岁以上70岁以下的健康人群。

进一步,将设定时间设定为,2s~6s之间。以适应6岁以下,或者身体不敏捷的其他人群。

微型处理器系统223还连接有另一遥控接收模块22,另一个遥控接收模块22为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连接微型处理器系统223的另一信号输入端。从而实现两种遥控功能的叠加。

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设置有天线,天线露在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内侧。可以是设置在电灯罩11内、电灯罩座15内,或发光器件基座12内。以保证外部的整洁、美观。并且电灯罩11、电灯罩座15,或发光器件基座12为非金属结构。进而避免无线信号遮挡。

具体的,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优选是2.4G无线接收模块。或者其他无线接收模块。具体的,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不是因特网无线接收模块。特别的,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不是wifi模块。避免黑客介入控制。

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将接收到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的有效信号,视为接受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的控制信号控制的条件。

或者,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在接收到来自红外遥控接收模块222的有效的红外遥控信号后,才允许接收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的遥控信号。

否则,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处于非工作状态。或者,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即使处于工作状态,微型处理器系统223也视为接收到的信号无效。

通过红外遥控启动无线遥控,在控制过程中必须有人在同一空间内,先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才允许进行其他控制。相对于传统的无线遥控,可以避免有人在远处恶意发送无线遥控信号进行恶意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红外遥控,因为叠加了无线遥控,所以可以附加更多的遥控信息;不必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一直使遥控器朝向受控设备,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方便,并且为遥控器进行动作控制或者手势控制提供了技术条件。

微型处理器系统223在接收到有效的红外遥控信号后,在一设定时间内接受来自无线遥控接收模块221的控制信号,超出设定时间后,则不再接受。

设定时间,可以设置在不大于20秒范围。以避免用户因操作过慢,而造成遥控不能完成,又可以避免因允许无线遥控的时间过长,而造成误操作或者给恶意操作留出时间。

进一步,设定时间可以设置在小于10秒。试验表明,这一参数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

进一步,设定时间可以设置在小于5秒。试验表明,这一参数可以适应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微型处理器系统223连接电灯控制模块20。实现对电灯控制模块20的控制,进而控制发光元件101的发光情况。

电灯控制模块20为具有开关功能的电灯控制模块20。进一步,电灯控制模块20为具有调节光强的电灯控制模块20。电灯控制模块20,为输出电流恒流,输出电压受控的电灯控制模块20。以便于控制LED灯亮度。电灯控制模块20的受控电力元件为继电器。通过控制继电器,进而控制发光元件101。

电灯控制模块20的受控电力元件为至少两个继电器,至少其中一个继电器的受控端串联有电阻。从而通过控制接通不同的继电器,实现不同的亮度。

电灯控制模块20还可以为一具有调色功能的电灯控制模块20,发光器件10为具有调色功能的发光器件10。

锥形光束遥控器,包括一遥控器控制电路32,遥控器控制电路32设有微处理器系统33,微处理器 系统33的一信号输出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有一用于产生红外光束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所产生的红外光束含有一段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越远,截面积越大的红外光束;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越远,截面积越大的红外光束,称之为锥形光束。锥形光束可以是圆锥形的光束。锥形光束也可以是边缘不规则的锥形光束。微处理器系统33优选为单片机系统。

参照图8、图9,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为产生的红外光束的发散角∮为1~20度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发散角∮是指光束的轴线与光束边缘间的夹角。光束边缘可以是指,在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的发光口1米至2米间,能够使红外光敏元件14有效感光的边缘。检测的距离过远会随着光束的衰减,而造成检测不准确。用于测定的红外光敏元件14,可以是电视机、空调等常用电器的红外接收头。或者,发散角∮直接引入激光领域的发散角∮的定义。

参照图9,或者,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为产生的红外光束焦点在距离出光口50cm以内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在红外光束焦点以后形成锥形光束。

上述设计,均可产生光照面距离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越远,则越大的效果。形成一锥形光束。人在使用锥形光束遥控器进行遥控时,需要时光束照射到受控设备,比如照射到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

根据人的生理特点,距离受控设备越远,则越难瞄准,越难实施遥控。而本专利中,则采用了锥形光束。距离越远,光照面越大。光照面越大也就更加容易照射到远处的受控设备。

而在受控设备在近处时,光照面较小,即使存在相邻的其他受控设备,也不易被照射到,进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因此,采用锥形光束,同时解决了远处的受控设备难以瞄准,以及近处的受控设备距离较近时存在干扰的技术问题。实践表明,采用发散角∮为1~20度的参数,在遥控距离5米以内较为理想。保证了遥控的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

进一步,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为产生的红外光束的发散角∮为2~10度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实践表明,采用发散角∮为2~10度的参数,在遥控距离10米以内较为理想。一般住房内,相对的两堵墙之间一般会在2~10米,因此这一参数,保证了室内遥控的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

参照图7,红外光束发射装置,是红外发光二极管31前置汇聚透镜42构成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以产生汇聚的红外光束,进行遥控操作。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不采用红外激光器,而且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31前置汇聚透镜42进行红外光束发射。虽然在结构上更加复杂,需要配置汇聚透镜42,但是效果优于红外激光器。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31,前置汇聚透镜42的结构,可以便捷的获得更大功率的光信号输出,另外更易于调焦,也成本更低。

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可以是一插脚式红外发光二极管31。插脚式红外发光二极管31封装在一环氧树脂壳体内,环氧树脂壳体前方设置有一汇聚透镜42。可以降低对前置汇聚透镜42的聚光要求。

红外发光二极管31优选为一贴片红外发光二极管31。采用贴片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可以更加精准的固定在电路板上的位置,可以保证批量生产时的参数精度。

红外光束发射装置,还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31后置有凹面镜构成的红外光束发射装置。以产生汇聚的红外光束,进行遥控操作。

锥形光束遥控器设有一外壳40,外壳40为条状的外壳40,外壳40上方设有用于透出红外遥控信号的透光窗口41;锥形光束遥控器的重心位于中上方。以便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产生更大的加速度,便于激发传感器。

进一步优选为重心位于外壳40长度的十分之六以上。以保证挥动时的手感。如果需要安装电池,则重心以安装电池后为准。进一步优选为重心位于外壳40长度的十分之七以上。以进一步保障手感。外壳40内设有电池槽,电池槽位于外壳40的中上方。以便于利用电池的重量,调整重心至中上方。电池槽为安装两节7号电池的电池槽。以便于同时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和良好的手感。

外壳40的长度设置为大于8cm,小于25cm。以保证便于随身携带和避免难以寻找。并保证挥动时的良好手感体验。按照6岁以上人群的手掌大小,小于8cm的条状遥控器,挥动起来手感较差,而且光束的指向性也较差。进一步优选为,大于8cm,小于15cm。以适应于6~70岁广大人群。

外壳40上少于4个按键。进一步优选为,外壳40上仅设有1个按键。进一步优选为,不设置按键。以使用户操作起来更加方便,避免按键功能学习。

遥控器控制电路32的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一振动传感器系统36、晃动传感器系统35、倾斜传 感器系统37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微处理器系统33设有一控制信号输入端,振动传感器系统36、晃动传感器系统35、倾斜传感器系统37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设有一感应信号输出端,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感应信号输出端。

采用振动传感器系统36、晃动传感器系统35、倾斜传感器系统37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是为了监测对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动作。以实现通过挥动动作使微处理器系统33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33视为有效的对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动作为:

(1)锥形光束遥控器顶部加速度大于11m/s2。进一步优选为锥形光束遥控器顶部以加速度大于11m/s2做减速运动。

(2)或者是,锥形光束遥控器由倾斜到竖起,然后再到倾斜。

(3)或者是,由倾斜到竖起,然后加速度大于11m/s2。适用于遥控上方的受控设备,比如顶灯或者风扇或者中央空调。

操作中,使加速度大于11m/s2是6~70岁健康人群可以轻易做的,并且操作起来比较舒适。并且可以避免重力作用下自由跌落过程中产生的误响应。这些动作都可以用一个或者两个前面所提的的传感器系统实现捕捉。

加速度采用晃动传感器系统35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检测。加速度太小,容易产生误操作。倾斜与竖起采用倾斜传感器系统37检测。

微处理器系统33将振动传感器系统36、晃动传感器系统35、倾斜传感器系统37或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条件之一或者全部条件。使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可以单纯采用挥动的动作,也可以附加其他触发条件。微处理器系统33在检测到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全部条件后,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比如可以是:

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的传感器系统,可以仅有晃动传感器系统35。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微处理器系统33仅仅以晃动传感器系统35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全部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的传感器系统,可以仅有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微处理器系统33仅仅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全部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的传感器系统,可以仅有倾斜传感器系统37。不再需要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感应信号支持。微处理器系统33仅仅以倾斜传感器系统37的感应信号变化,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全部条件。

微处理器系统33发出一次红外遥控信号的持续时间设置为0.3s~4s。以保证受控设备能够准确接收,并且避免因发射时间过长在实施完遥控,收回锥形光束遥控器时,持续发射红外遥控信号,造成误操作。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33发出一次红外遥控信号的持续时间设置为0.8s~2.5s。以适应6~70岁的广大人群。

优选为,微处理器系统33将振动传感器系统36、晃动传感器系统35、倾斜传感器系统37、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至少其中之一输出的有效信号作为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全部条件。

进一步优选为,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倾斜传感器系统37。以感应倾斜变化。倾斜传感器系统37的传感元件采用滚珠开关或水银开关。进一步优选为双滚珠开关。

微处理器系统33将倾斜传感器系统37中的传感元件,自锥形光束遥控器倾斜,到锥形光束遥控器竖起,然后再到锥形光束遥控器倾斜的感应信号,作为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的指令。通过这样变化过程,对应于监测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情况,即为人的使用划定了特殊但又惯用的使用手势。微处理器系统33是划定了,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然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作为激发发射红外遥控信号的手势动作。

滚珠开关内的滚珠滚动方向,与外壳40的长度方向一致;滚珠开关的一导通触点位于下方,即远 离透光窗口41的一端。从而使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时,滚珠开关导通。在超出倾斜角,或者甩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因为重力或者惯性的原因,滚珠开关内的滚珠不再压紧导通触点,进而使电阻增大,或者断路。通过滚珠开关,微处理器系统33可以感知锥形光束遥控器是竖起,还是倾斜或者在甩动。

微处理器系统33,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滚珠开关阻值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通过这样变化过程,对应于监测锥形光束遥控器的挥动情况,即为人的使用划定了特殊但又惯用的使用手势。

具体手势为,首先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此时滚珠开关阻值变小,然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使锥形光束遥控器产生倾斜,此时滚珠开关阻值变大。

因此微处理器系统33是划定了,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然后挥动锥形光束遥控器作为激发发射红外遥控信号的手势动作。这一动作具有特殊性,因为锥形光束遥控器的外壳40是条状的,自然状态基本都是平放,不会自然竖立,因此极少有自然事件触发。对人而言,这一动作同时具有惯用性。人在抛物,或者甩出条状物品时,基本都有将条状物品竖起的动作过程。因此这一设计,极不容易误触发,而又附和人的自然使用习惯,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倾斜传感器系统37将滚珠开关的阻值变化,转换后传送给微处理器系统33。比如可以是,在滚珠开关阻值小于一设定值时,倾斜传感器系统向微处理器系统33输出低电平;在滚珠开关阻值大于一设定值时,倾斜传感器系统向微处理器系统33输出高电平。当然也可以将高低电平,与阻值变化的对应关系颠倒。

滚珠开关阻值由大变小,并小到一设定的小阻值阈值,然后一小于8s的时间内,又由小变大,并大到一大阻值阈值,微处理器系统33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微处理器系统33,视为滚珠开关阻值没有由大变小过。恢复初始状态。适应最广大人群。

滚珠开关阻值由大变小,并小到一设定的小阻值阈值,然后的一小于4s的时间,又由小变大,并大到一大阻值阈值,时微处理器系统33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微处理器系统33,视为滚珠开关阻值没有由大变小过。适应6~70岁健康人群。

倾斜传感器系统37对于小阻值阈值和大阻值阈值的设定,可以通过一个或两个比较器的一信号输入端,连接至少一基准电阻或基准电压输出端,另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滚珠开关,滚珠开关通过电阻或其他元件连接电源,得以实现。

小阻值阈值设定为,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大于50度小于90度时,之间的一阻值。可以不要求完全竖直。进一步优选为,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大于55度且小于75度时,之间的一阻值。以避免对动作标准性过于苛刻。并对竖直时的挥动动作,有一定的冗余性。

大阻值阈值设定为,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小于60度,大于0度时阻值。可以不要求完全水平。进一步,大阻值阈值设定为,滚珠开关与水平面夹角小于60度,大于20度时阻值。以避免对动作标准性过于苛刻。并便于通过挥动时的惯性,达到大阻值阈值,实现对上方的受控设备的遥控。比如便于实现对顶灯的遥控。滚珠开关优选为双滚珠滚珠开关。以增强惯性,便于检测和响应甩动加速度。

水银开关的长度方向,与外壳40的长度方向一致;水银开关的导通触点位于下方,即远离透光窗口41的一端。从而使竖起锥形光束遥控器时,水银开关导通。在超出倾斜角,或者甩动锥形光束遥控器时,因为重力或者惯性的原因,水银开关内的水银珠,不再压紧导通触点,进而使电阻增大,或者断路。通过水银开关,微处理器系统33可以感知锥形光束遥控器是竖起,还是倾斜或者在甩动。

微处理器系统33,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水银开关阻值由大变小,然后又由小变大。具有采用滚珠开关类似的有益效果。进一步优选为,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水银开关由导通,然后断开。进一步优选为,监测到如下信号时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水银开关由断开,到导通,然后断开。倾斜传感器系统37将水银开关的阻值或通断变化,转换后传送给微处理器系统33。

水银开关导通,然后的一小于8s的时间内,又断开,时微处理器系统33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微处理器系统33,视为水银开关没有导通过。恢复初始状态。适应最广大人群。

水银开关导通,然后一小于4s的时间内,又断开,时微处理器系统33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否则微处理器系统33,视为水银开关没有导通过。恢复初始状态。适应6~70岁健康人群。

微处理器系统33还连接一有发出可见光的指示灯,在传感元件,感应到锥形光束遥控器竖起时, 指示灯点亮。指示准备完成,可以实施遥控。微处理器系统33还连接一有发出可见光的另一指示灯,激发发出红外遥控信号时,另一发出可见光的指示灯点亮。指示正在发送红外遥控信号。指示灯与另一指示灯颜色不同。优选为指示灯为红色或黄色。另一指示灯为绿色或蓝色。

微处理器系统33的另一信号输出端,还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有一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使一个遥控器可以分别发送出红外遥控信号和无线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33,设定为先发射红外遥控信号,后发射无线遥控信号。以便于首先用红外遥控信号启动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或者其他受控设备的无线遥控接收,然后实施无线遥控。通过上述设计,允许在无线信号遥控范围内,设置众多遥控代码一致的设有遮光部件的遥控灯或其他受控设备,而不会造成遥控混乱。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微处理器系统33在发射红外遥控信号后,允许设定时间内在满足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条件下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射无线遥控信号。在超过一设定时间后,即使满足其他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的条件下,也不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不发射无线遥控信号。避免产生遥控混乱,适应人的操作习惯。

设定时间的时间起始点为微处理器系统33开始驱动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射红外遥控信号的时间,终止点为微处理器系统33接收到并确认收到满足激发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的条件时。设定时间为3~20秒。或设定时间大于4秒,小于10秒。或设定为大于2秒,小于5秒。

红外发光二极管31位于一腔体内,腔体设有腔体壁和透光窗口41,腔体壁采用遮光的腔体壁。红外发光二极管31距离透光窗口41大于0.2cm,小于10cm。腔体可以是外壳40内的一个腔体。红外发光二极管31前方设置有汇聚透镜42。通过上述设计,可以使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的光线通过汇聚透镜42后,从透光窗口41射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红外发光二极管31距离透光窗口41外侧大于1cm,小于10cm。以保证优化汇聚透镜位置,并提高准直性。进一步优选为,红外发光二极管31距离透光窗口41外侧一面大于1.5cm,小于5cm。

透光窗口41设有汇聚透镜42。以汇聚光线。或者,红外发光二极管31后方设有凹面镜。以汇聚光线。汇聚透镜42前方还设有一长度大于1cm的环体,环体为一遮光材质的环体。以遮挡向周围发射的光线。优选为长度小于3cm。汇聚透镜42前方还设有一长度大于2cm的管体,环体为一遮光材质的管体。优选为长度小于6cm。以遮挡向周围发射的光线。

遥控器控制电路32的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一触摸感应系统。微处理器系统33设有一控制信号输入端,触摸感应系统设有一感应信号输出端,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感应信号输出端。以通过触摸触发微处理器系统33。

遥控器控制电路32的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一振动传感器系统36和触摸感应系统。同时获得振动传感器系统36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时才触发微处理器系统33发射遥控信号。振动传感器系统36采用金属柱振动开关。

金属柱振动开关包括一筒体,筒体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电极,两个电极均设有凹陷,筒体内设有一金属柱,金属柱的长度大于两个电极的凹陷边缘间的距离,小于两个电极的凹陷顶点间的距离;金属柱的外径小于筒体的内径。以便于在晃动时,产生电阻变化。金属柱的长度大于5mm,小于20mm。以便于满足惯性要求和强度要求。

振动传感器系统36采用进一步优选为弹簧式振动传感器。弹簧式振动传感器设有两个电极,一个电极为弹簧。另一个电极设置在弹簧周边,或者被弹簧环绕。在弹簧受到振动晃动时,触动另一个电极,实现电阻变化。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角度传感器系统。以感应角度变化。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倾斜传感器系统37。以感应倾斜变化。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以感应加速度变化。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电子罗盘。以感应方向变化。

进一步,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接近传感器系统。以感应物体距离变化。特别是感应人手的距离变化。接近传感器系统优选为主动式红外接近传感器系统。

进一步,遥控器控制电路32的微处理器系统33同时连接有触摸感应系统、角度传感器系统。同时获得角度传感器系统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根据角度传感器系统的信号不同,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 不同,发出不同的遥控信号。进而实现在无按键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的信号输出。

进一步,遥控器控制电路32的微处理器系统33同时连接有触摸感应系统、倾斜传感器系统37。同时获得倾斜传感器系统37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根据倾斜传感器系统37的信号不同,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不同,发出不同的遥控信号。进而实现在无按键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的信号输出。

进一步,遥控器控制电路32的微处理器系统33同时连接有触摸感应系统、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同时获得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根据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的信号不同,和触摸感应系统的信号不同,发出不同的遥控信号。进而实现在无按键的情况下,实现丰富的信号输出。

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用于感应至少两个不同区域触摸感应。微处理系统将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触摸发生的先后次序作为控制指令,激发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控制指令,激发一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微处理系统视为另一个不同的控制指令,激发另一遥控信号。从而实现复杂的控制指令,进而实现复杂的遥控信号输出。

复合式控制方式,进一步优选为:

微处理器系统33至少接收到振动传感器的振动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再检测其他传感器的信号,根据其他传感器的信号,匹配无线遥控代码,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从而实现红外遥控信号和无线遥控信号的复合式发送,对受控设备实现复合式控制。

第一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微处理器系统33在接收到触摸感应系统的有效信号,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微处理器系统33再接收到先后触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的触摸信号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微处理系统将先后触发不同的触摸信号感应端的组合,作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增强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增强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减弱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减弱遥控信号。

还设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37、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或角度传感器系统。

微处理器系统33进一步将触摸感应系统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37、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中的其中至少一个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第二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微处理器系统33在接收到触摸感应系统的有效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33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在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感应的加速度方向不同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或者,微处理器系统33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在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感应的加速度变化不同,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起始是向左加速,然后变化为向下加速,发出一种无线遥控信号。起始是向下加速,然后变化为向右加速,发出另一种无线遥控信号。

还设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37、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或者再连接角度传感器系统。

微处理器系统33进一步将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37、角度传感器系统,或者一振动传感器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第三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微处理器系统33在接收到振动传感器的有效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33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在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感应的加速度方向不同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或者,微处理器系统33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在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感应的加速度变化不同,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起始是向左加速,然后变化为向下加速,发出一种无线遥控信号。起始是向下加速,然后变化为向右加速,发出另一种无线遥控信号。

还包括触摸感应系统,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微处理器系统33再接收到先后触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的触摸信号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微处理系统将先后触发不同的触摸信号感应端的组合,作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增强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增强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减弱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减弱遥控信号。

还设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37,或者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再连接角度传感器系统。

微处理器系统33进一步将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37、角度传感器系统,或者一触摸感应系统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第四种复合式控制方式:

微处理器系统33在接收到触摸感应系统的有效信号,并且接收到振动传感器的有效信号后,通过红外发光二极管31发出红外遥控信号。

触摸感应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微处理器系统33再接收到先后触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的触摸信号时,通过无线遥控发射模块34发出无线遥控信号。

微处理系统将先后触发不同的触摸信号感应端的组合,作为不同的控制指令。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分别为A、B,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A后B,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增强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增强遥控信号;触发发生的顺序为先B后A,微处理系统视为一个灯光减弱的控制指令,激发一灯光减弱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33还连接有一倾斜传感器系统37,在倾斜传感器系统37输出的感应信号不同时,激发触摸感应系统,所产生的控制指令不同。发出不同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向上倾斜,并依次激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A、B时,发出的是增加或者降低电视音量的无线遥控信号。

比如,平放,并依次激发两个触摸信号感应端A、B时,发出的是增加或者降低电视台号的无线遥控信号。

微处理器系统33还可以连接有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或者再连接角度传感器系统。

微处理器系统33进一步将触摸感应系统的感应信号,与倾斜传感器系统37、角度传感器系统、接近传感器系统,或者一加速度传感器系统38中的其中至少一个或两种的感应信号叠加后,作为控制指令。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控制指令输出。

微处理器系统33连接有一触摸传感器系统和一倾斜传感器系统37。优选为再连接一加速度传感器。

完成是否有人手持遥控器,遥控器使用中的手持倾斜角度如何。在倾斜角度确定的基础上,再判断加速运动方向的感知,比如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挥动的感知。是相对最为理想,最为适应人的使用习惯的传感器感知搭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