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升照明强度的模组化透镜车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2019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可提升照明强度的模组化透镜车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灯,特别涉及一种可提升照明强度的模组化透镜车灯。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夜间驾驶车辆的安全,因此,车辆都会装设车灯,以在夜间行驶时提供照明光线,让驾驶人能看清楚前方的车况,避免酿成危险。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车灯,其照明范围如图7所示,其包括一垂直中心线VC、一水平中心线HC,依照台湾地区现行左驾右行而言,该垂直中心线VC右侧的一A点为右侧光源示意,左侧的一B点为左侧光源示意,靠近A、B点的一第一椭圆C1为照明强度最强的范围,在该第一椭圆C1外侧的一第二椭圆C2为照明强度次强的范围,最外侧的一第三椭圆C3为照明强度最弱的范围,目前现有技术的车灯在该水平中心线HC的上、下半部皆有照明强度,当双向会车时,该水平中心线HC上半部的光,会直射对向来车的驾驶人以产生眩光,而影响对向来车驾驶人的视线。

为了避免上述危险,现有技术中有另一种车灯80,如图8所示,其包括一透光罩81、一LED发光元件82、一反射罩83及一遮片件84,该透光罩81具有一中心线CL,该发光元件82设在该中心线CL上,且在该反射罩83的相对一侧,该反射罩83设在该中心线CL上方,该反射罩83具有一反射面且对应朝向该LED发光元件82,该遮片件84设置在该透光罩81的焦点F处,该反射罩83将该LED发光元件82发出的光反射朝向该透光罩81,由于该遮片件84设置在该焦点F的位置,因此,射向该透光罩81上方的光线会大幅度的被遮蔽掉,使该车灯80所发出的光具有一明暗截止线(Cut-Off Line)COL,使光线呈现如图9或图10的照明范围。

图9为目前美规汽车照明规范的照明范围,图10为目前欧规汽车照明规范的照明范围,由于美国和欧洲大部份的国家与台湾地区一样都是左驾右行,因此,该垂直中心线VC右侧的照明光线在该水平中心线HC的上半部会有一部分的余光,并且在该垂直中心线VC的左右两侧形成不对称的光型,该垂直中心线VC右侧的照明光线主要是为了照明右侧路标,通过该遮光件84遮蔽掉射向该透光罩81上方的光线,使该车灯80所发出的光具有该明暗截止线COL,让该水平中心线HC上半部的照明强度降低,以改善车灯直射对向来车驾驶人而产生眩光的问题。

但是,该车灯80的LED发光元件82和该反射罩83皆设在该中心线C上方,使该LED发光元件82仅朝向该反射罩83的上半部,导致该反射罩83仅有一小部分的反射面能反射该LED发光元件82所发出的光线,造成该车灯80照明强度较弱,虽然能使该水平中心线HC上半部的照明强度降低,但是该车灯80本身的照明强度也相对减弱,在夜间行驶时将无法提供足够的照明强度,因此,现有技术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可提升照明强度的车灯,通过大幅度反射所发出的光,藉此达到提升出光量的目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令前述可提升照明强度的模组化透镜车灯,其包括:

一固定座,其包括一顶部,该固定座的顶部倾斜一角度;

一发光模组,其设在该固定座的顶部;

一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设在该固定座的前侧,并且与该固定座连接固定,该固定支架上形成一开孔;

一反射罩,其固设该固定座的顶部上,该反射罩具有一反射面,并且朝向该发光模组,该反射罩的前侧穿过该固定支架的开孔;

一透镜罩,其设在该固定支架前侧,并且与该固定支架连接固定,该透镜罩具有一中心,该发光模组位在该透镜罩中心的下方;

一遮光件,其设在该透镜罩后侧,并且与该透镜罩连接固定,该遮光件的顶端位在该透镜罩的焦点处且位在该透镜罩中心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光件的前侧进一步形成一斜面反射部;该遮光件顶部的左侧进一步形成一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的右侧进一步形成一斜面;该遮光件的后侧进一步形成一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对应该第一凸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座的顶部形成有多个螺孔;该发光模组包括一基板及一发光元件,该发光模组的基板形成有二穿孔且对应该固定座顶部的其中二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座的左侧及右侧分别形成一第一结合部,各个第一结合部分别形成有多个螺孔;该固定支架的侧缘形成有多个穿孔,该固定支架底部的穿孔对应各个第一结合部内侧的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该反射罩的后侧形成相对的二第二结合部,该反射罩的第二结合部对应该固定座顶部的其中二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罩包括一透镜支架及一透镜,该透镜支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形成相对的一第三结合部;该遮光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形成一穿孔,各个穿孔对应各个第三结合部,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第三结合部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第四结合部,各个第四结合部分别对应该固定支架的左侧及右侧的穿孔以及各个第一结合部外侧的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该透镜支架的顶部进一步形成相对的二第五结合部;该反射罩的顶部进一步形成相对的二第六结合部,各个第六结合部对应各个第五结合部,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座的后侧进一步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一散热部由多个呈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所构成;该第一散热部是由一铝金属材质所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固定座的前侧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二散热部,该第二散热部由多个呈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所构成;该第二散热部是由一铝金属材质所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基板是由一铝金属材质所构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罩与该遮光件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长度,该遮光件与该发光元件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长度,该第一距离长度与该第二距离长度的距离比例为3 比1。

通过上述构造可知,通过该固定座的顶部倾斜一角度,使该发光模组朝向该反射面,再加上该发光模组位在该透镜罩中心下方,使该发光模组所发出的光,能大幅度被该反射面反射后经由该透光罩照射出去,以有效运用该发光模组所发出的光,藉此达到提升出光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遮光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遮光件的背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光线示意图。

图7是已知的一车灯的照明范围示意图。

图8是已知的另一车灯的光线示意图。

图9是已知的另一车灯的第一照明范围示意图。

图10是已知的另一车灯的第二照明范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关于本实用新型可提升照明强度的模组化透镜车灯,如图1、图2所示,其包括一固定座10、一发光模组20、一固定支架30、一反射罩40、一透镜罩50及一遮光件60。

请参阅图2、图3所示,该固定座10具有一顶部并且向上倾斜一角度,该固定座10的顶部上形成多个螺孔,本实施例中,该固定座10的后侧进一步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一散热部11,该第一散热部11由多个呈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所构成,该第一散热部11由铝金属材质所构成,该固定座10的前侧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一第二散热部 12,该第二散热部12由多个呈间隔排列的散热鳍片所构成,该第二散热部12由一铝金属材质所构成,该固定座10的左侧及右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第一结合部13,各个第一结合部13上分别形成有多个螺孔。

该发光模组20设在该固定座10的顶部,该发光模组20包括一基板21及一发光元件22,该基板21上设有二电源线211以连接一外部电源(图中未示)的正极和负极,本实施例中,该基板21由一铝金属材质所构成,该发光元件22由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所组成,该基板21形成有二穿孔以对应该固定座10顶部上的其中二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元件22可为一LED发光元件。

该固定支架30设在该固定座10的前侧,该固定支架30的中心形成有一第一开孔31,该固定支架30的侧缘上形成有多个穿孔,其中,该固定支架30底部的穿孔是分别对应该固定座10的第一结合部13上靠近内侧的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该反射罩40设在该固定座10的顶部上,该反射罩40的前侧穿过该固定支架30 的第一开孔31,该反射罩40的内壁形成一反射面41,该反射面41朝向该发光模组 20,本实施例中,该反射罩40后侧的侧缘上进一步形成相对的二第二结合部42,各个第二结合部42是分别对应该固定座10顶部的其中二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该透镜罩50设在该固定支架30的前侧,该透镜罩50包括一透镜支架51及一透镜52,该透镜支架51的前侧形成一第二开孔511,该透镜52装设在该透镜支架51 上,该透镜52的前侧穿出该第二开孔511,本实施例中,该透镜支架51的左侧侧缘及右侧侧缘上分别形成有一第三结合部512,各个第三结合部512用以和该遮光件60 相连接固定;该透镜支架51的第三结合部512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第四结合部513,各个第四结合部513对应该固定支架30的左侧穿孔及右侧穿孔及该第一结合部13 靠近外侧的螺孔,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该透镜支架51的顶部形成有相对的二第五结合部514,该反射罩 40的顶部形成有相对的二第六结合部43,各个第五结合部514对应该固定支架30 顶部的穿孔及各个第六结合部43,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该透镜支架51的顶部的中间处进一步向后延伸形成一延伸部515,该延伸部515的正中间进一步形成一螺孔,该螺孔对应该固定支架30顶部的穿孔,并且通过一螺丝螺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该透镜52为可聚焦的透镜,具体而言,该透镜52可为一双凸透镜或者一平凸透镜(即该透镜52的前侧为凸、后侧为平),本实施例是以平凸透镜举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该透镜52具有一中心,该发光元件22设在该透镜52中心的下方。

如图2、图3所示,该遮光件60设在该透镜罩50的后侧及该固定支架30的前侧,并且与该透镜罩50的透镜支架51相连接固定,为详细说明该遮光件60的结构,请进一步参阅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该遮光件60呈圆弧状,该遮光件60正中间的前侧向前延伸形成一斜面反射部61,该遮光件60顶部的左侧进一步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凸部62,该第一凸部62的右侧形成一斜面621,该遮光件60后侧进一步向后延伸形成一第二凸部63,该第二凸部63对应该第一凸部62,该遮光件60的左侧及右侧分别延伸形成一穿孔64,如图2、3所示,各个穿孔64对应该透镜支架51 的第三结合部512,并且通过二螺丝螺合固定。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该遮光件60设在该透镜52的焦点F处,并且该遮光件60的顶端设在该透镜52中心处的下方。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线反射示意,请参阅图6所示,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射向该反射罩40的反射面41,由于该发光元件22设置的位置低于该透镜52的中心,加上该固定座10的顶部倾斜,因此,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几乎射向该反射面41的所有部分,让该反射面41有大部分的面积会反射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使得部分光线反射向该透镜52的下半部发出,而形成照向地面的余光,此外,当该发光元件22的光射向该反射罩40顶部的反射面41时,会有部分光线反射到该遮光件60的斜面反射部61,通过该斜面反射部61将光线反射至该透镜52的上半部发出,使所发出的光在水平中心线上形成有余光。

此外,由于该透镜52是呈左右相反的出光,因此,通过该第一凸部62的遮蔽,使光线在垂直中心线左侧的出光低于垂直中心线右侧的出光,且有一部份的强光被该第一凸部62遮蔽,而垂直中心线右侧的光则是受该遮光件60顶部右侧的顶面高度所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该第一凸部62的斜面621使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在垂直中心线的右侧有一小部分的光型向上倾斜,以用来照明右侧的路标;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该斜面621的角度,可改变出光的状态(出光的光型)。

本实施例中,该透镜罩50的透镜52与该遮光件60的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长度 L1,该遮光件60与该发光元件22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长度L2,该第一距离长度L1 与该第二距离长度L2的距离比例为3:1,由于每辆车用来设置车灯的空间有限,通过该第一距离长度L1与该第二距离长度L2的距离比例为3:1,使该第一散热部11 及该第二散热部12的大小能设计得更大,藉此让本实用新型的车灯具有更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遮光件60位在该透镜52的焦点F处,并且该发光元件22与该遮光件60之间的第二距离长度L2小于该透镜52的焦距距离(即该第一距离长度 L1),使得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射向该反射罩40的反射面41的距离较短,因此,当该反射面41将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反射向该透镜52时,由于该发光元件22 经由该反射面41所反射的距离短,使得反射的光会集中射向该透镜52的焦点F时,发散角较小,藉此有效运用该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光,并且达到提升照明强度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固定座10、该发光模组20、该固定支架30、该反射罩40、该透镜罩50及该遮光件60是分别通过螺丝相互螺合固定,进而形成模组化的组装结构,因此,为了因应不同法规、亮度及需求时,可方便快速组装、更换该反射罩40、该透镜罩50的透镜52及该遮光件60。

根据上述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车灯由于该发光元件22设在该透镜52中心的下方,再加上该固定座10的顶部倾斜,使得该反射面41的大部分面积得以反射该发光元件 22所发出的光,并且反射向该透镜52发出,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车灯的照明强度,藉此达到提升出光量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