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189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现使用的灯具主要是格栅灯盘或者面板灯,现有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产品的结构不密封,产品结构易积尘,导致细菌滋生,不利用医院消毒和阻止交叉感染。第二、产品的眩光都比较严重,无法保障医院照明的舒适,增加了病人的焦躁情绪。

LED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光效从最初的几十流明每瓦发展到了200流明每瓦。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灯具出光面积变小眩光值过高,传统的做法是加大出光面,或增加扩撒板的雾化率来解决此类问题,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加大出光面会导致灯珠颗粒的不均匀暗区较多,实际光环境效果不好,肉眼无法直视。然而增加扩散板的雾化率会使光线的穿透率下降严重,光的利用率下降,直接导致光效损失,既不环保也不节能,这些传统的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室内照明所倡导的健康绿色照明的需求。现有的漫发射灯具无法做到改变灯具反射面光线不均匀的问题,且出光口很窄在远离光源的反射面存在严重的暗区,直接导致出光面的均匀度变差,配光也狭窄。另外现有的一些漫反射反射器使用的是传统荧光灯管或是LED节能灯管,这类产品无法达到防层防水抗菌自清洁的结构。而且荧光灯管使用寿命较短,LED灯管散热不良导致光效低下使用寿命变短,维护及其不便,也不能根据场合调整合适的配光,总的运维成本居高不下,产生的大量的电子垃圾且无法回收,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而LED面板灯用于照明灯具已经开始普及,LED的光色品质要求在特定的照明也越来越高,LED面板灯的光学效率提升意味着更加节能。

目前的面板灯技术方案有两种,一是直下式LED安装,LED上方盖一块扩散板,容易产生光斑;二是导光板,LED光源贴在导光板的侧面,通过导光板导光,再用扩散板打匀,结构部件多,成本高,光学效率低,根本无法满足一些特殊场合使用。

因此需要一种无眩光且不易接灰尘的发光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光装置眩光以及易收集灰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

光源安装腔,光源安装腔为具有光源出口的半封闭腔体,在半封闭腔体的底部具有光源安装面,且光源安装腔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反光面;

光源模组,固定在所述光源安装面处,在光源安装腔的腔壁上与光源安装面相对应处具有散热结构;

与所述光源安装腔相连通的光路反射腔,光路反射腔的腔顶面为反射面,光路反射腔的下方具有出光口,且出光口所在平面为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

透光件,斜置在光源出口处且覆盖整个光源出口,透光件与底部平面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锐角,且所述光源安装面与底部平面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钝角。

优选的,所述透光件由半透明材质制成。

优选的,所述透光件在从底部平面至反射面的方向上分为两段,其中靠近底部平面的一段为遮光段或半透明段,另一段为透明段。

优选的,所述出光口的长度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的长度间的比值范围为10/31-22/31。

优选的,所述光源安装腔的内表面具有上下相对的底部反光面和顶部反光面,所述底部反光面与所述光源安装面的底端衔接,所述光源安装面的顶端与顶部反光面衔接。

优选的,在所述发光装置的横截面方向上,所述底部反光面的长度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的长度间的比值为14/155-3/31。

优选的,所述顶部反光面的横截面线为自由曲线、抛物线、椭圆段、圆弧段、圆锥线、渐开线或直线。

优选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顶部反光面衔接,所述反射面的横截面线为自由曲线、抛物线、椭圆段、圆弧段、圆锥线、渐开线或直线。

优选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顶部反光面衔接处至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的距离,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在所述发光装置的横截面方向上的长度间的比值为9/62-8/31。

优选的,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顶部反光面衔接处至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的距离,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在所述发光装置的横截面方向上的长度间的比值为7/31。

优选的,所述透光件与所述底部平面在出光口侧形成小于或等于60°的锐角。

优选的,所述光源安装面与所述底部平面在出光口侧形成大于或等于130°的钝角。

优选地,所述光源安装腔为由散热器围成,所述光路反射腔由反射器形成,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反射器的衔接固定处设有密封圈,且所述透光件的顶部嵌设在所述散热器与反射器的衔接固定处,所述透光件的底部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固定。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具有带有螺丝孔的安装边框,所述反射器具有凸边,安装边框与凸边通过紧固件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散热器和所述反射器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连接的凸台。

优选地,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安装有防尘垫。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在光源安装腔的光源出口处设置透光件,且透光件倾斜放置,透光件与底部平面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锐角,以此确保灰尘、细菌等无法在透光件上积攒,并且透光件的倾斜设置为光源模组的光源射出达到了更好的控制,使光线全部射至反射面上,而不会直接由出光口射出,避免眩光,另外,透光件的倾斜设置易于生产制造,且使整个发光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截面线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线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线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透光件与底部平面以及光源安装面与底部平面的夹角示意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最佳配光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射器的示意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发光装置的一拼接使用示意图。

图1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发光装置的另一拼接使用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0 光源安装腔

200 光路反射腔

300 发光装置

1 散热器

2 反射器

21 凸边

22 凸台

23 反射面

3 透光件

4 出光口

5 底部平面

6 发光装置边框

7 光源模组

8 连接架

9 防尘垫

10 设备盒

11 顶部反光面

12 光源安装面

13 底部反光面

14 散热器的安装边框

15 密封圈

16、17 连接板

18 螺丝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括:

光源安装腔100,光源安装腔100为具有光源出口的半封闭腔体,在半封闭腔体的底部具有光源安装面12,且光源安装腔100的内表面具有多个反光面;

光源模组7,固定在所述光源安装面12处,在光源安装腔100的腔壁上与光源安装面12相对应处具有散热结构;

与所述光源安装腔100相连通的光路反射腔200,光路反射腔200的腔顶面为反射面23,光路反射腔200的下方具有出光口4,且出光口4所在平面为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

透光件3,斜置在光源出口处且覆盖整个光源出口,透光件3与底部平面5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锐角α,见图5所示,且所述光源安装面12与底部平面5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钝角β。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通过在光源安装腔100的光源出口处倾斜放置透光件3,使透光件3与底部平面5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锐角α,而光源安装面12与底部平面5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钝角β,透光件的倾斜设置满足了光源模组的光线最大程度从光源出口处射至光路反射腔内,且均射至反射面23上,避免眩光的产生,又保证了透光件自身不易积攒灰尘及细菌等,锐角的设置使灰尘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自行向下掉落,保证了整个发光装置的清洁性。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可专用于医院,通过透光件的设置既避免了眩光的存在,又避免灰尘或细菌的寄附。

图2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三个具体实施例图,其为发光装置的横截面线示意图。图中,AM线表示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BC线为出光口4,HD线代表光源安装腔100的底部反光面13,GH线代表光源安装面12,GF线代表光源安装腔100的顶部反光面11。

本实施例中的光源安装腔100的内表面具有上下相对的底部反光面13和顶部反光面11,所述底部反光面13与所述光源安装面12的底端衔接,所述光源安装面12的顶端与顶部反光面11衔接。上述顶部反光面11的横截面线为自由曲线、抛物线、椭圆段、圆弧段、圆锥线、渐开线或直线等任意线性。底部反光面13可以为直线也可以是任意曲面。见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反光面11为自由曲线段面,底部反光面13为直线面。见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反光面11为直线面,底部反光面13为直线面。见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反光面11为圆弧面,底部反光面13为直线面。

本实施例中上述反射面23与顶部反光面11衔接,反射面23的横截面线为自由曲线、抛物线、椭圆段、圆弧段、圆锥线、渐开线或直线等任意线性。见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反光面11为圆弧段面,底部反光面13为直线面,反射面23的横截面线为圆弧段。见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反光面11为直线面,底部反光面13为直线面,反射面23的横截面线为直线。见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部反光面11为圆弧面,底部反光面13为直线面,反射面23的横截面线为抛物线。反射面的截面线性不同,其发射面上光强分布的均匀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较优的是图2所示的实施例,其次是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图2至图4所示的三个实施例中,图2所示的实施例其出光口表面光强最低,光线分布更均匀,比较适合在卧室及病房使用;图3所示的实施例更适合狭长空间使用例如走廊等。

为确保光源模组的光线最大程度从光源出口处射至光路反射腔内,且最大程度上射至反射面上,上述透光件3由半透明材质制成。

作为透光件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上述透光件3在从底部平面5至反射面23的方向上分为两段,其中靠近底部平面的一段(即为图2至图4中的线段DE段)为遮光段或半透明段,另一段(即为图2至图4中的线段EF段)为透明段。

为进一步避免产生眩光,上述透光件3与底部平面5在出光口侧形成小于或等于60°的锐角,见图5所示,即图中β≦60°。上述光源安装面12与底部平面5在出光口侧形成大于或等于130°的钝角,见图5所示,即图中α≧130°。

本实施例中,上述出光口4的长度与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的长度间的比值范围为21/31-22/31,即上述BC线段长度与AM线段长度的比值为21/31-22/31。该比值的设置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出光强度,又能避免眩光的产生。本实施例在发光装置的横截面方向上,底部反光面12的长度与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的长度间的比值为14/155-3/31,即DH线段长度与AM线段长度的比值为14/155-3/31。上述反射面23与顶部反光面11衔接处(即图中F点)至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的距离,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在所述发光装置的横截面方向上的长度间的比值为9/62-8/31,即点F至AM的距离与AM的线段长度之比为9/62-8/31。更优的,反射面与所述顶部反光面衔接处至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的距离,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在所述发光装置的横截面方向上的长度间的比值为7/31,即点F至AM的距离与AM的线段长度之比为7/31。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各比值的设置,使整个发光装置的结构更为紧凑,且易于生产,同时确保了出光效率和无眩光。见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的最佳配光示意图。

如图1、图7、图8及图9所示为一具体的发光装置结构图,本实施例中,上述光源安装腔100为由散热器1围成,所述光路反射腔200由反射器2形成,所述散热器1与所述反射器2的衔接固定处设有密封圈15,且所述透光件3的顶部嵌设在所述散热器1与反射器2的衔接固定处,所述透光件3的底部与所述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固定。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的内表面配合光学涂层形成上述光源安装腔的腔壁,反射器2主要由高反射材料制成,产品的反射率90%以上,并且散热器可以安装在反射器2的一边或者两边。

上述散热器1的内表面可以附上光学涂层变成反光杯,反光杯的作用是将光源模组7发出的光的轨迹进行有效的控制,然后投射到反射器2的反射面23上,散热器1的内表面也可以不使用涂层,在光源模组7的前方直接使用透镜对光线轨迹加以控制,这样光线的方向性更好,特别适合用于对杂散光和发光装置表面眩光有一定要求的场合。反射器2与散热器1之间装有透光介质3,透光介质3与散热器1之间装有防水的密封圈15,以此提高防护等级。

散热器1的外侧有散热翅片,散热器1内为上述光源安装腔100,光源安装在长方形电路板上形成光源模组7,光源模组7直接固定在散热器1内的光源安装面12上,光源产生的热量最终通过导热回路由散热器1带走。

散热器1的底部与反射器2悬空以此增加对流面积,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增加LED光源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的安装边框14的上半部分以及侧面设有螺丝孔,且与反射器2上的凸边21上的螺丝孔一一对应,散热器边框的剩余一边不设螺丝孔,且散热器的安装边框14所在的边框平面与发光装置边框6所构成的平面成2度左右的斜角。反射器2上的凸边21上具有放置防松筋的槽条,当散热器的安装边框14压入凸边21的时候,依靠这个角度以及防松筋这两者的结构配合来夹紧上述密封圈15。散热器的后方有一条安装边,边上设有螺丝孔,且在反射器1对应的位置有螺丝安装凸台用来加固整个散热器。反射器2的上方设有一设备盒10,用于安装电源或电子扩展模块。设备盒10具有可开启的端盖,设备盒与端盖之间设有密封圈。

为方便安装整个发光装置,本实施例中在散热器以及反射器上均安装有连接架8,通过连接架可使整个发光装置固定平稳。上述反射器2和散热器1各有多个用于固定连接的凸台22,凸台22上可设置卡口钢丝绳等多种连接件用于发光装置的固定,以及用于多个发光装置之间的拼接固定,凸台22上均具有螺栓孔,便于固定螺丝钉等紧固件。

见图10所示,其为多个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依次端接形成的较长灯具,发光装置的端部与另一发光装置的端部相贴,相邻发光装置300间通过连接板16、17相互固定相连,连接板16、17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钉等紧固件与上述凸台22固定相连,以此形成较长灯具。

见图11所示,其为两个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依次侧面连接形成的较宽灯具,发光装置的侧面与另一发光装置的侧面相贴,使相邻发光装置300间通过连接板16、17相互固定相连,连接板16、17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钉等紧固件与上述凸台22固定相连,以此形成较宽灯具。

在整个发光装置的底部平面5上安装有防尘垫9,上述透光板以及散热器和反射器的表面均防静电处理,防止沾染细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采用在光源安装腔的光源出口处设置透光件,且透光件倾斜放置,透光件与与底部平面在出光口侧形成一锐角,以此确保灰尘、细菌等无法在透光件上积攒,并且透光件的倾斜设置为光源模组的光源射出达到了更好的控制,使光线全部射至反射面上,而不会直接由出光口射出,避免眩光,另外,透光件的倾斜设置易于生产制造,且使整个发光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