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5603发布日期:2018-12-21 20:4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反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工具照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照灯和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及其提供近光和远光的照明方法。



背景技术:

前照灯,也叫前大灯,安装于交通工具例如汽车的头部两侧,用于夜间照明。由于前照灯的照明效果直接影响夜间行车驾驶的操作和交通安全,因此世界各国交通管理部门多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其照明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那种白炽真空灯已先后被淘汰,现在汽车的前照灯以卤素灯、氙气灯为主。

交通工具的前照灯例如汽车前照灯有其独特的配光结构,根据发光的类型也可分为远光灯和近光灯。例如远光灯发出的灯光经灯罩反射体反射后径直向前射去,以形成“远光”。近光灯发出的光给遮光板挡到灯罩反射体的上半部分,其反射出去的光线都是朝下漫射向地面,以形成“近光”,从而不会给对面来车的驾驶者造成眩目。

前照灯对近光的光照的分配有着很严格的要求,以近光灯右行使为例,如图 1A、图1B所示,根据一些配光标准,在前照灯呈现近光模式时,在垂直配光屏上,h-h’线以下的明区需要到达一定的光强,左侧HH上方为暗区,B50L为对面车道上50米的车辆驾驶员眼睛位置,要求在650cd以下,避免光强过高产生眩目,左侧HH下方为主照明区域。右侧15°斜线,或者45°斜线至水平垂直距25cm 转向水平的折线HH→HH1→H1H2→H2H4的上方为暗区,下方为旁高照明区和主照明区。所述的右侧旁高照明区为驾驶员提供了右侧马路照明和路标照明,同时又设定了BR点的最大光强要求,避免靠近车辆的行人产生眩目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

LED作为新型光源,自身有着其他照明光源所没有的许多优点,譬如低电压、长寿命、体积小、重量轻、响应快、无辐射、无污染及耐各种恶劣条件,并且LED 发光方向是单面性的(传统光源都是体积的360°),更有利于光线的收集利用,提高光利用率等优点。因此以LED为光源制作LED前照灯也是一个新趋势,但是现有的LED光通量不高,为了提高光通量必须提高电流,造成发热量大,散热体积大,降低寿命。目前市场上LED近光灯已在使用,但是LED光通量不足,为了达到标准,中间区域做的亮度高,左右两侧亮度明显下降很多,造成驾驶员视觉宽度窄。同时目前市场上的HID前照灯亮度比LED前照灯亮,很多汽车厂家不愿意降低亮度要求选择用LED前照灯,除非LED前照灯能够达到HID前照灯的亮度等级以及功耗低于HID前照灯,不超过25W,因此LED前照灯要完全替代HID前照灯,必须从灯具亮度、功率、散热、LED总光通量以及光学系统都得到优化,现有的光学系统就很难再满足要求。

如图2所示是一种传统的LED远近光灯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椭球反光体201,遮光屏202,以及透镜203.根据椭球的几何特性,它存在两个焦点F1以及F2。LED光源放置在其中一个焦点F1上,LED光源发出的光束通过椭球反光体1反射而汇聚到另外一个焦点F2上,而椭球的第二焦点又恰恰是透镜的焦点,根据透镜的性质,焦点上发射出的光线通过透镜的折射,输出的应当是平行光。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根据要求适当的改变椭球的形状,或者透镜 203的形状,目的使从透镜的光水平扩散,然后在透镜的焦点处放置遮光屏202,以达到形成水平线向上成45°斜线至水平垂直距25cm转向水平的折线以及另侧水平线的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灯,通过移开遮光屏,使下部分的LED模组椭球面的光经过透镜203的焦点处,形成远光灯。这种传统的LED前照灯由于采用是椭球面,只能放置一颗LED模组在焦点F1处,一颗LED模组光通量少,为了提高光通量必须提高LED电流,造成发热量大,散热体积大,降低寿命。同时 LED水平上下放置在中间,热量需要经过小的中间热量片再扩散至外部散热体,散热效果差;采用电磁阀来移开遮光屏,为机械移动,体积大及苯重,以及功耗大。

如图3所示的LED远近光灯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近光灯 LED301,远光灯LED302,近光灯配光透镜303,远光灯配光透镜304等,LED301 光直接通过近光灯配光透镜303形成左右对称光斑的近光灯,LED302光直接通过远光灯配光透镜304汇聚形成远光光斑,配光透镜光包角小,包角以外的光全部遮蔽浪费掉,光利用率低,以及无法做左驾驶规则,或右驾驶规则的近光灯。

如图4所示的龟背状反光器LED远近光灯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近光灯LED401,远光灯LED402,近光灯反光器403,远光灯反光器404,聚光透镜405,近光灯截止线遮光板406,以及散热体407。LED上下靠近散热体 407放置,有利于散热;LED401光经过反光器403反射,再经过聚光透镜405 折射,截止线上方的光通过截止线遮光板406遮蔽掉,形成近光灯光斑。LED402 经过反光器404反射至聚光透镜405焦点处,再经过聚光透镜折射形成远光灯光斑。此光学系统的LED只能采用一颗LED模组,LED总的光通量受到限制,以及体积受到限制,反光器的光包角小,包角以外的光无法收集利用,光利用率低。

如图5所示的蚌形反光器LED远近光灯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近光灯5颗LED501,远光灯3颗LED502,近光灯反光器503,远光灯反光器 504,聚光透镜505,近光灯截止线遮光板506,以及散热体507。采用分散的多颗LED,LED总光通量有所提高以及有利于散热,但是一个旋转蚌形反光器只能对应一颗LED,因此LED数量有限,以及每颗LED对应的蚌形反光器的面少,大部分被切除掉,光利用率中等。

如图6所示的TIR透镜LED近光灯系统结构示意图,其包括10颗LED601, 10颗TIR组合体602,聚光透镜603,遮光板604以及散热体605。采用分散的多颗LED,LED总的光通量提高了,而且有利于散热,LED光经过TIR准直,再经过不同的TIR表面的倾斜角,使光大部分往聚光透镜焦点处汇聚,再经过聚光透镜603折射汇聚,截止线以上的光通过遮光板604遮蔽掉,形成近光灯光斑。但是TIR透镜LED近光灯系统的TIR透镜汇聚至聚光透镜603的虚焦点大,地面远处的光无法密集集中,使地面近场光过多造成浪费。

如图7A所示远光灯ECE R122法规规定测试点的水平线上的亮度要求,但是没有规定水平线上局部区域防眩目区域亮度上限要求,造成对面车辆驾驶员和路上行人眩目,引起交通事故。为了解决远光灯眩目问题,目前市场上运用了矩阵远光灯,通过感应器收集车辆前方的车辆和行人位置,关闭对应位置的单点 LED,使对应的车辆和行人位置形成暗区,起到防眩目目的,但矩阵远光灯成本高,功率大,无法普及中低档车辆,并且前方的光斑瞬间变化以及水平下方的光也关闭会影响驾驶员判断前方路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用于车辆照明,包括一近光系统和一远光系统,能够分别提供近光和远光,近光系统能达到足够的光强以照亮前方的道路,又不会产生眩光,从而确保能有效并安全的使用,远光系统能达到足够的光强以照亮前方的道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中分别包括一线型光源,一线型焦点反光器以及一聚光透镜,所述线型反光器能够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照明距离和照明宽度,并且降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的光利用率高,并且能够适应左驾驶和右驾驶规则,以及左右对称驾驶规则。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能够采用多个LED模组从而使得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总光通量得到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中的所述LED发出的光充分接触对应的反光器的面,从而提高所述LED的光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光系统中的LED光能够密集集中,从而增加照明宽度和照明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光系统中包括防眩目元件,所述防眩目元件不仅能够提供防眩目区域,从而避免转弯时对面车辆的驾驶员和行人眩目,而且所述防眩目区域不会影响驾驶者看清路牌及判断前方状况。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能够提供线型光源,且所述线型光源的数量不受限制,从而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光密度和总的光通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LED 为白光、暖白光和/或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灯具色温,从而提高照射距离、路面清晰度和穿透能力,并且保护驾驶者视网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光源为一组水平排列的多芯LED模组,或者多组水平排列的多芯LED模组,或者单芯的LED水平线型排列,或者水平排列的多芯 LED模组和单芯的LED水平线型排列混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光源的发光方向与灯具光轴为同一方向,光源的导热面直接安装在大面积的金属散热板上,从而有利于热量的快速传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光源和反光器的焦点重合,从而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光密集度和有效使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光源和所述远光光源能够将大部分光经汇聚至线型焦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反光器开口处包括一收集面,所述收集面能够将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聚光透镜上,再经过聚光透镜折射至前方左右侧路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将所述线型光源360°立体角内发出的光线全部收集利用,提高光的收集率,从而达到节能、耐用并且环保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将线型光源发出的光汇聚至线型焦点,因此水平轴上的光线型密集,从而使车辆远处的光分配更多,照射距离和照射宽度都得到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远光系统的光密度更高,体积更小,更有利于做液晶屏点阵防眩目系统,控制水平线上方的亮、暗点阵形状,从而达到防眩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一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和一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其分开制造然后组装,从而有利于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进行镀反光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所述近光系统中包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和一截止线遮光片,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与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相组装或一体设置,且所述截止线遮光片的局部遮光区域遮蔽不镀反光膜层从而用来遮挡光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远光系统不仅能满足远光规则,而且地面区域照明又与所述近光系统一致,因此当所述近光系统切换为远光系统时,所述近光系统能直接关闭,大大的降低了整灯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当包括近光系统和远光系统以分别提供近光和远光时,其中当近光切换为远光时无须机械移动即可实现,因此不带有电磁阀,从而使整个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结构简化,功耗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近光系统和远光系统也可以集成在一个光学系统中,通过形成线型焦点,提高光密度和光通量,并且可以通过驱动截止线遮光片移动的方式分别提供近光和远光照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中近光系统和远光系统也可以只使用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线型光源的侧面面向反光器前方的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近光前照灯包括一线型光源,其光线能够形成线型焦点,从而提高近光光斑的亮度且所述近光前照灯的光收集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近光前照灯包括一反光装置,到达所述反光装置的光线被汇聚至线型焦点,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与所述反光器相组装,或者可以一体设置从而减少所述近光前照灯的零件总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近光前照灯的所述反光装置包括一上反光单元和一下反光单元,所述上反光单元和所述下反光单元可以一体形成,或者可以单独制作后相装从而有利于所述反光器内部的反光面镀反光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光前照灯,其中所述上反光单元和所述下反光单元结构基本一致并且能够互换使用,从而减少所述近光前照灯的零件总数,提高所述近光前照灯的生产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远光前照灯能够形成线型焦点,能够提供光收集率高的远光光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远光前照灯包括一防眩目板,所述防眩目板为所述远光前照灯提供一防眩目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远光前照灯包括的防眩目区域仅避免对面的车辆的驾驶员和行人眩目,而不会影响他们看清路牌。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光前照灯,其中所述远光前照灯包括一反光装置,所述反光装置包括一上反光单元和一下反光单元,所述上反光单元和所述下反光单元可一体形成,也可以是分别制作然后组装从而有利于所述反光装置的内表面反光层镀反光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光前照灯,其中所述防眩目板为不透明材料,或者透明、半透明材料,或者变色玻璃。通过不透明的防眩目板使眩目区的光遮蔽掉;通过透明、半透明的防眩目板局部区域粗糙化、或者颗粒化结构使眩目区的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不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无序,光无法通过变色玻璃使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有序,光通过变色玻璃使光增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光前照灯,其中远光前照灯的光密度更高,体积更小,更有利于做液晶点阵防眩目系统,液晶屏更小,其远光系统防眩目板为高密度点阵液晶屏,通过电路控制液晶屏的点阵位置,控制水平线上方的亮、暗点阵形状,从而达到防眩目目的。

为达到以上至少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包括一近光系统和一远光系统,所述近光系统包括至少一第一线型光源和至少一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所述远光系统包括至少一第二线型光源和至少一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所述近光系统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构造成为所述第一线型光源提供光线汇聚的线型焦点,从而能够提供一近光光斑,所述远光系统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构造成为所述第二线型光源提供光线汇聚的线型焦点,从而能够提供一远光光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系统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一聚光透镜及至少一截止线遮光片,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的线型焦点 F1重合,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将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至少部分光反射后汇聚至线型焦点F2,所述截止线遮光片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并用于将明暗截止线上方的光线遮蔽,所述第一聚光透镜被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前方,用于折射光线形成所述近光光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在远离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线型光源垂直于光轴并线型排列并面向所述第一开口地设置,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内部具有上下两侧的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以及两侧的反射面,到达所述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以及所述反射面的光线被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还具有开口处互相间隔地设置的两第一收集面,将所述第一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一聚光透镜并经所述第一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宽角度路面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的垂直截止面为椭圆线;或者垂直截止面为椭圆线和局部非椭圆线组成;或者垂直截止面为非椭圆线的反光面使光反射至所述线型焦点F2;或在水平线型反光面的基础上做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邻近所述第一开口处还具有延伸于各个所述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的至少一第一扩光弧面,将部分光从所述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以增强地面照明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是直线型;或直线型并微带弧度 (如5弧度以内),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光学系统两侧所述反射面各自为以椭圆线为基础,部分面非椭圆线组成的拉伸面;或者其进一步微带弧度(如5弧度以内),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光学系统两侧所述反射面各自具有邻近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至少一椭圆线反射面以及延伸于所述椭圆线反射面的至少一非椭圆线反射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一收集面的表面形状为垂直平面;或者倾斜面;或者弧面;或者条状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为15°斜线、45°斜线、或90°直角、 0°水平线。以及左驾驶规则、右驾驶规则和左右对称规则,水平线型焦点F2 前放置不同形状的截止线遮光片,将截止线上方的光遮蔽掉,其余光经第一聚光透镜汇聚形成不同形状的近光灯光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一上部分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和一下部分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两者一体形成;或者两者结构对称并且互相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光系统进一步包括至少一第二聚光透镜,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的线型焦点F1重合,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将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至少部分光反射后汇聚至线型焦点F2,所述第二聚光透镜被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前方,用于折射光线形成所述远光光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在远离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线型光源垂直于光轴并线型排列并面向所述第二开口地设置,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内部具有上下两侧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中间的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以及位于两侧的镜像面,用于将至少部分光线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所述镜像面成像作用形成虚焦点F1’,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虚焦点F1’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的焦点F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还具有开口处互相间隔地设置的两第二收集面,将所述第二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聚光透镜并经所述第二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宽角度路面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及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的垂直截止面为椭圆线;或者椭圆线和局部非椭圆线组成;或者非椭圆线的反光面使光反射至所述线型焦点F2;或在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及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的基础上做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邻近所述第二开口处还具有延伸于各个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的至少一第二扩光弧面,将部分光从所述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以增强地面照明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是直线型;或直线型并微带弧度 (如5弧度以内),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所述镜像面为平面;或微带弧度(如5弧度以内),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收集面的表面形状为垂直平面;或者倾斜面;或者弧面;或者条状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一上部分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和一下部分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两者一体形成;或者两者结构对称并且互相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光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的至少一防眩目板,其中所述的防眩目板为不透明材料,或者透明材料,或者变色玻璃,或者液晶屏,其中通过不透明的防眩目板使眩目区的光遮蔽掉;通过透明的防眩目板局部区域粗糙化、或者颗粒化结构使眩目区的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不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无序,光无法通过变色玻璃使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有序,光通过变色玻璃使光增强;或者通过电路控制液晶屏的点阵位置,控制水平上方的亮、暗点阵形状,从而达到防眩目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线型光源为LED光源或激光光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线型光源为一组水平排列的多芯LED模组、或者多组水平排列的多芯LED模组、或者单芯的LED水平线型排列、或者水平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和单芯的LED水平线型排列混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LED为白光、或者暖白光、或者白光和暖白光以及金黄光混合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聚光透镜为旋转的聚光透镜;或者非旋转的聚光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线型焦点F2的光经过所述第一/第二聚光透镜汇聚形成水平线型光斑,水平轴线处光密度最高,左右光宽度至40°,聚光透镜下半部分光学设计时光线略往下偏,消除截止线处光色溢蓝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一/第二线型光源的至少一金属散热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外罩,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和第二聚光透镜以及将散射光遮蔽在所述外罩内,所述外罩与所述金属散热体之间采用密封胶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外透镜,采用密封胶将外透镜和所述外罩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两片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反光板和两片相对设置的第一副反光板,所述第一主反光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上侧和下侧,所述第一副反光板分别设置于两片所述第一主反光板的侧面,两片所述第一副反光板与两片所述第一主反光板形成一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线型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第一开口射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一副反光板包括一第一主体部和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反光板形成所述第一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内侧面用于对所述第一线型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反射,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并向内弯折,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延伸时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形成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延伸部再向内弯折时形成一第二夹角。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90°-270°,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0°~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反光板的内侧具有一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和一第一扩光弧面,所述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为所述第一主反光板的内表面由靠近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扩光弧面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并位于所述第一主反光板的尾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内侧面为一第一收集面,所述第一收集面也向内倾斜并形成所述第二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与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为一体结构或相组装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两片的相对设置的第二主反光板和两片相对设置的第二副反光板,所述第二副反光板分别设置于两片所述第二主反光板的侧边,两片所述第二副反光板与两片所述第二主反光板形成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线型光源发出的光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开口穿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副反光板包括一第二主体部和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反光板形成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内侧面为镜像面,对所述第二线型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并向内弯折,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外延伸时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形成一第三夹角。其中所述第三夹角的范围为90-2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第二主反光板的内表面包括第二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第二扩光弧面和第二镜像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侧面为一第二收集面,其中所述第二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为上述弧形凹陷部形成,存在于所述第二主反光板的中间,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经过此面用于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的中心,以增强中心光强,所述第二扩光弧面延伸于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以增强路面照明光的分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其包括一近光系统和一远光系统,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各自包括至少一线型光源和至少一线型焦点反光器,所述线型光源与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的线型焦点F1重合,并且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将所述线型光源的至少部分光反射后汇聚至线型焦点F2,其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能够分别提供一近光光斑和一远光光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各自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前方的至少一聚光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在远离所述线型光源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线型光源朝向所述开口地布置,并且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各自具有上下两侧的水平线型反光面以及两侧的反射面,用于将所述线型光源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还具有开口处互相间隔地设置的两收集面,将所述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并经所述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宽角度路面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在远离所述线型光源的一端具有至少一开口,所述线型光源垂直于光轴并线型排列并面向所述开口地设置,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内部具有上下两侧水平线型反光面、分别位于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中间的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以及位于两侧的镜像面,用于将至少部分光线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两侧所述镜像面成像作用形成虚焦点F1’,所述线型光源的虚焦点F1’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的焦点F1上。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还具有开口处互相间隔地设置的两收集面,将所述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并经所述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宽角度路面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还分别包括位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的至少一截止线遮光片和至少一防眩目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光系统和所述远光系统共用所述线型光源,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和所述聚光透镜,并且通过位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的至少一移动截止线遮光片实现分别提供近光照明和远光照明。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前照灯,应用于一交通工具,其包括:至少一线型光源,至少一反光装置,以及至少一聚光透镜,其中所述反光装置形成线型焦点F1和线型焦点F2,其中所述线型光源与所述反射光斗的线型焦点F1重合,并且至少部分光经汇聚后到达所述反射光斗的线型焦点F2,并经所述聚光透镜折射形成前照灯光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装置在远离所述线型光源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线型光源朝向所述开口地布置,并且所述反光装置具有上下两侧的水平线型反光面,两侧的反射面,凸出地延伸于所述反射面的收集面,其中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和两侧的所述反射面用于将所述线型光源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所述收集面将所述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并经所述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宽角度路面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的所述反射面包括邻近所述线型光源的至少一椭圆线反射面以及延伸于所述椭圆线反射面的至少一非椭圆线反射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延伸于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并邻近所述开口的至少一扩光弧面,以将部分光从所述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以增强地面照明光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装置在远离所述线型光源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线型光源朝向所述开口地布置,所述反光装置内部具有上下两侧水平线型反光面、分别位于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中间的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以及位于两侧的镜像面,用于将至少部分光线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并且所述反光装置还具有分别凸出地延伸于所述镜像面的收集面,所述收集面将所述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并经所述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宽角度路面区域。两侧所述镜像面成像作用形成虚焦点F1’,所述线型光源的虚焦点F1’位于上下两侧的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的焦点F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装置是半光斗线型焦点反光器,所述线型光源发光轴与所述前照灯的光轴垂直或倾斜预定角度地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的至少一截止线遮光片,从而所述前照灯形成一近光前照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构造成可活动,以通过移动所述截止线遮光片分别提供近光光斑和远光光斑,从而得到一体化的近光和远光照明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照灯是远光前照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光前照灯还包括位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的至少一防眩目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进一步提供一种提供前照灯照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位于线型焦点F1的至少一线型光源发射光;

至少一反光装置反射所述线型光源发出的所述光;

至少一聚光透镜折射所述线型光源发出的所述光;其中,

所述线型光源发射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光汇聚至线型焦点F2并投射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所述线型光源发射出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光直接射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

进一步地,当提供近光光斑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剩余部分光被截止线遮光片遮蔽以用于形成明暗截止线。

进一步地,当提供远光光斑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通过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防眩目板将对应于远光光斑水平线上局部区域防眩目区域的位置的亮度减弱。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将所述聚光透镜包角以外的光经收集面反射并经所述聚光透镜折射至左右侧照明区。

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的近光光斑形成方法中: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过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进行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所述扩光弧面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所述椭圆线反射面反射后又通过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所述椭圆线反射面反射后又通过所述收集面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非椭圆线反射面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所述收集面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直接发射至所述聚光透镜;剩余部分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阻挡而不能向外射出,从而用于使近光光斑形成明暗截止线,以形成所述近光光斑。

进一步地,在一个具体的远光光斑形成方法中,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过水平线型反光面进行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所述扩光弧面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镜像面反射后又通过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或对面的所述镜像面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或者经所述镜像面反射后再经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经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通过所述收集面进行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一部分光从所述线型光源发出后直接发射至所述聚光透镜进行折射,从而形成所述远光光斑。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前照灯右行驶车辆在配光屏上的配光要求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LED远近光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是配光透镜型LED远近光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龟状反光器LED远近光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蚌形反光器LED远近光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TIR透镜LED近光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远光灯ECE R112法规要求测试点。

图7B是远光灯ECE R112法规要求测试点基础上增加防眩目区域和线。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近光系统和远光系统安装在一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A方向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A-A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图8中的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近光光路示意图。

图13A是图8中的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远光光路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变形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又一种变形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又一种变形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型焦点F2和所述第二线型焦点F2的光斑示意图。

图22A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近光灯光斑示意图。

图22B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远光系统无防眩目板的远光光斑示意图。

图22C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远光系统带防眩目板的远光光斑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近光前照灯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3中的反光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3中的反光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光前照灯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的反光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7中的反光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近光灯的照明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近光灯的照明方法中的反光装置和聚光透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近光灯的照明方法中的光线的路径示意图。

图34、35、36和3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近光灯的照明方法中的光线线路追踪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光灯的照明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远光灯的照明方法中的反光装置和聚光透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远光灯的照明方法中的光线的路径示意图。

图41、42、43和4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远光灯的照明方法中的光线线路追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一近光系统10和一远光系统20,所述近光系统10包括一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所述远光系统包括一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所述近光系统10通过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光线汇聚作用形成线型焦点,并用于提供一近光光斑,所述远光系统20通过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光线汇聚作用形成线型焦点,并用于提供一远光光斑。

如图8至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用于交通工具照明之用。所述交通工具可以是路面交通工具如汽车;或水面交通工具如船舶;或应用于空中交通工具。其中所述近光系统10包括至少一第一线型光源11、至少一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至少一第一聚光透镜13以及至少一截止线遮光片14,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用于对所述第一线型光源 11进行反光,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与所述近光系统光轴垂直并水平线型排列,并且与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线型焦点F1重合,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 发出的至少一部分光线经过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反射后汇聚至一线型焦点F2,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3被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将经过所述线型焦点F2的光线汇聚形成水平线型高密度光的光斑,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被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用于将截止线上方的光屏蔽掉,最终使所述近光系统10形成近光灯光斑。

如图8至图22所示,所述远光系统20包括至少一第二线型光源21、至少一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至少一第二聚光透镜23以及至少一防眩目板24,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被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以对所述第二线型光源 21进行反光,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与所述远光系统光轴垂直并水平线型排列,并且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线型焦点F1重合,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 发出的至少一部分光线经过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反射后汇聚至线型焦点 F2,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被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将经过所述线型焦点F2的光线汇聚形成水平线型高密度的光斑,所述防眩目板24 被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以形成防眩目区域,即对应图7B中区域I。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采用多个LED 111水平排列,其中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可以是LED111为中间1500Lm、5700K 色温的五芯LED模组,左右各2颗250Lm暖白光3000K色温单芯陶瓷封装LED,正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使整灯的色温下降,提高灯具在雾天和下雨天情况下的穿透能力,以及路况更清晰;所有的LED111排成水平线型且所述LED111的发光方向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光轴为同一方向,并与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焦点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其中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可以为一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色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线型光源 11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单芯LED模组;或者下方一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单芯 LED模组和上方左或右半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单芯LED模组组合形成的LED光源,适用于近光灯光学系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色温。

换言之,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和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焦点F1和F2是线型的,因此所述LED111可以线型排列,其数量不会受到限制,因此能够提供比较高的光密度和总的光通量,从而降低单颗所述LED111的电流,如此,所述LED111的光效会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包括一第一主反光结构121和一第一副反光结构122,其中所述第一主反光结构121包括两片相对设置的第一主反光板1211,所述第一副反光结构122包括两片基本相同结构相对设置的位于侧面第一副反光板1221,所述第一副反光板1221分别设置于两片所述第一主反光板1211的侧边,两片所述第一副反光板1221与两片所述第一主反光板1211形成反光腔,并且具有一第一开口120,从而使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20穿出。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水平线型延伸并朝向所述第一开口120地布置,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直接射出所述第一开口120而不被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反射的光线直接到达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3并折射向路面。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3可以位于所述线型焦点F2前方能够起到聚光作用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形成线型焦点F1和F2的反光结构,即不限于上述具有四个方向的反光板的结构,而是具有其他数量或形状的反光板结构。

另外,各个所述第一副反光板1221包括一第一主体部12211和一第一延伸部12212,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和所述第一主反光板12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20。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的内侧面为弧形,用于对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 发出的光进行反射。所述第一延伸部12212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并向内弯折,所述第一延伸部12212向外延伸时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形成一第一夹角α1,所述第一夹角α1的范围例如可以为90°-270°,所述第一延伸部12212 向内弯折时再形成一第二夹角α2,所述第二夹角α2的范围可以为0°~180°。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所述第一主反光板1211的内侧包括一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12111和一第一扩光弧面12112,如所述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12111 为所述第一主反光板1211的内表面由靠近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开口120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12111主要以椭圆线为基础局部非椭圆线组合线拉伸而成的面,所述第一扩光弧面12112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12111并位于所述第一主反光板1211的尾部。所述第一副反光板1221的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包括一第一椭圆线反射面122111和一第一非椭圆线反射面122112,所述第一椭圆线反射面122111为由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的内部靠近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开口120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非椭圆线反射面122112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一椭圆线反射面 122111并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的内部的尾端。由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2212 相对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211向内延伸。而所述第一延伸部12212的内侧面为一第一收集面122121,所述第一收集面122121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12212的内侧,所以所述第一收集面122121也向内倾斜并形成所述第二夹角α2。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这个示例中,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呈光斗状,但是在变形实施方式中,其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外观,如球体状,其内部提供上述能够形成线型焦点F1和F2的反光面结构即可。

另外,所述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12111的垂直截止面为椭圆线;或者垂直截止面为椭圆线和局部非椭圆线组成;或者垂直截止面为非椭圆线的反光面使光反射至所述线型焦点F2;或在水平线型反光面的基础上做颗粒。

所述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12111可以是直线型;或直线型并微带弧度(如5 弧度以内),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

另外,所述近光光学系统两侧所述反射面各自为椭圆线为基础,部分面非椭圆线组成的拉伸面;或者其进一步微带弧度(如5弧度以内),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近光光学系统两侧所述反射面各自具有邻近所述第一线型光源的至少一椭圆线反射面122111以及延伸于所述椭圆线反射面的至少一非椭圆线反射面122112。各个所述第一收集面122121的表面形状为垂直平面;或者倾斜面;或者弧面;或者条状弧面。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包括一基板141和一遮光挡板142,所述基板141和所述遮光挡板142相连接,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1被安装于所述第二夹角处α2,其沿所述线型焦点F2布置。换句话说,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反光后汇聚到所述线型焦点F2在所述第二夹角处α2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将基板141 上方的光通过所述所述遮光挡板142屏蔽掉,即将对应配光标准中暗区位置的光屏蔽,从而避免产生眩光,使光朝向路面和路标投射。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也可以没有上述基板141,而是与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 一体形成;或者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也可以没有上述基板141,直接将截止线遮光片142安装在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上。

同样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采用多个 LED211水平排列,其中LED211为中间1500Lm、5700K色温的五芯LED模组,左右各2颗250Lm暖白光3000K色温单芯陶瓷封装LED,正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使整灯的色温下降,提高灯具在雾天和下雨天情况下的穿透能力,以及路况更清晰;所有的LED211排成水平线型且所述LED211的发光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轴为同一方向,并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焦点F1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其中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为一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色温。

为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 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单芯LED模组。

为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 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的色温。

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包括一第二主反光结构221和一第二副反光结构222,所述第二主反光结构221为两片相对设置的第二主反光板2211,所述第二副反光结构222为两片相对设置的第二副反光板2221,所述第二副反光板2221 分别设置于两片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的侧边,两片所述第二副反光板2221与两片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形成一第二开口220,从而使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2 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20穿出。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水平线型延伸并朝向所述第二开口220地布置,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直接射出所述第二开口220 而不被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反射的光线直接到达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并折射向路面。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可以位于所述线型焦点F2前方能够起到聚光作用的位置。

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变形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 22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形成线型焦点F1和F2的反光结构,即不限于上述具有四个方向的反光板的结构,而是具有其他数量或形状的反光板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均可以设置有一弧形凹陷部 22110,所述弧形凹陷部22110被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的正中间,用于对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发出的光进行反射。

各个所述第二副反光板2221包括一第二主体部22211和一第二延伸部 22212,所述第二主体部22211和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220。所述第二主体部22211的内侧面为一线型反射面222111,用于对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发出的光进行反射。所述第二延伸部22212向外延伸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2211并向内弯折,所述第二延伸部22212向外延伸时与所述第二主体部 22211形成一第三夹角β3,所述第三夹角β3的范围为90°-270°。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的内侧包括一第二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22113、一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22111和一第二扩光弧面22112,所述第二主体部22211的内侧具有第二镜像面222111,所述第二延伸部22212的内侧具有一第二收集面222121,其中所述第二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22113为上述弧形凹陷部22110形成,存在于所述第二主反光板2211的中间并将来自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经过此面反射至所述第二线型焦点F2中心区域上。所述第二扩光弧面22112主要是将部分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以增强地面照明光的分配,所述第二镜像面222111以平面为基础,将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镜像并反射至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22111或其对面的镜像面,最终反射至所述第二线型焦点F2上。换言之,通过所述第二镜像面 222111作用形成一虚焦点F1’,所述虚焦点F1’位于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 22111的焦点上,光线经反射重新汇聚达到线型焦点F2。所述第二收集面222121 主要由平面组成并往外倾斜预定的角度,用于将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包角以外的光反射至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上,再经过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折射至左右大角度的地面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0呈光斗状,但是在变形实施方式中,其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外观,如球体状,其内部提供上述能够形成线型焦点F1和F2的反光面结构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领会的是,各个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22111及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22113的垂直截止面可以为椭圆线;或者椭圆线和局部非椭圆线组成;或者非椭圆线的反光面使光反射至所述线型焦点F2;或在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及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的基础上做颗粒。

另外,所述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22111可以是直线型;或直线型并微带弧度,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

可以理解的是,两侧所述镜像面222111为平面;或微带弧度,增加垂直角度的光分配。各个所述第二收集面222121的表面形状可以为垂直平面;或者倾斜面;或者弧面;或者条状弧面等。

由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开口较小,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右各开口15度,上下开口各11度,因此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直接射出此开口的光能够直接至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折射至地面。因此实现了将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 360°立体角内的光全部收集的作用。所以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光收集率高,不仅能够提高灯具的亮度,而且能降低整灯的功耗。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进一步包括一防眩目板24,所述防眩目板24设置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F2处。如图中所示,所述所述防眩目板 24包括一底座241和一防炫目挡板242,所述防炫目挡板242上设置有一开口 2420,所述开口2420供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通过以形成所述远光光斑。所述开口242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客户需求设置为三角形、长方形或圆形等任何形状,只要达到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即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所示防眩目区域I必须要要有预定的亮度,但必须要有上限,起到防眩目效果又不影响观察路况,以及中间上3°的Line1线要求最低和最高亮度要求,从而保证有足够的亮度看清上方的路牌信息,同时又不影响车辆转弯时对对面车辆驾驶员和行人产生眩目。

所述防眩目板24为透明、不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或者是变色玻璃。通过不透明的所述防眩目板使眩目区的光遮蔽掉;通过透明、半透明的防眩目板24 局部区域粗糙化、或者颗粒化结构使眩目区的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不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无序,光无法通过变色玻璃从而使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有序,光通过变色玻璃使光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开口较小,内部反光面较深,为了实现反光面镀反光镀层,将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设置为包括一第一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a和一第一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b,所述第一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a和所述第一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b分别被安装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上下两侧从而对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进行反光,而所述第一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a和所述第一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b产品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其各自具有一部分上述第一线型反射面12111,第一扩光弧面12112,第一椭圆线反射面122111,第一非椭圆线反射面12211,以及第一收集面122121。因此能够互换使用,从而减少产品零件总类,以至于降低产品的投入成本。

同样地,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也可以纵向分为左右两部分对称、可互换使用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对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内部反光面进行镀反光层,而且也能减少产品零件总类,提高生产率。此外,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所述反光面的反光镀层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比如金属镀层、合金镀层或复合镀层等,另外,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也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其他的拼接结构。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同样地,由于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开口较小,内部反光面较深,为了实现反光面镀反光镀层,将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设置为包括一第二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22a和一第二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22b,所述第二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22a和所述第二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22b分别被安装于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上下两侧从而对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进行反光,而所述第二上线型焦点反光器21a和所述第二下线型焦点反光器21b产品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其各自具有一部分上述第二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22113,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22111,第二扩光弧面22112,第二镜像面222111,和第二收集面222121,因此能够互换使用,从而减少产品零件总类,以至于降低产品的投入成本。

同样地,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也可以纵向分为左右两部分对称、可互换使用的结构,这样不有利于对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内部反光面进行镀反光层,而且也能减少产品零件总类,提高生产率。并且,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所述反光面的反光镀层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比如金属镀层、合金镀层或复合镀层等。另外,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也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或者其他的拼接结构。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主要应用于交通工具中,比如以车辆为例,其中所述近光系统10能够达到足够的光强度以着照亮前方的道路,而所述远光系统20在达到足够的光强以照亮前方道路的前提下又不会产生眩光,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仅高效,而且安全。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至少一部分光线分别经过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和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反光后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所述线型焦点F2水平轴的光线型密集区可达到高度4mm,宽度25mm,在密集区水平方向的光是均匀的,当增加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和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宽度时,光密集区的宽度也会相应增加。

除此以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里包括的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为两套独立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远光系统20除了能够满足远光规则标准以外,同时地面区域照明又与所述近光系统 10一致,因此当需要使用远光系统20进行照明时,将所述近光系统10切换为所述远光系统,也就是说,所述近光系统10此时可以关闭,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整灯的消耗。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提高高密度的光,因此当近光系统10切换为远光系统20时,不必采用传统的电磁阀移开挡光板的机械结构,没有了电磁阀的功率消耗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灯的消耗。

此外,在所述远光系统中,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的光密度更高,体积更小,更有利于做液晶点阵防眩目系统,液晶屏更小,其远光系统20中的所述防眩目板24为高密度点阵液晶屏,通过电路控制液晶屏的点阵位置,进而控制水平线上方的亮、暗点阵形状,从而达到防眩目的目的。

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外罩30、一外透镜50以及一散热体40,其中所述外罩30用于将所述远光系统20和所述近光系统10包覆,从而对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进行保护,延长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的使用寿命,并且所述外罩30能够将所述远光系统20和所述近光系统10发射出来的散射光遮蔽在内部,从而使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具有更强的照明效果。所述外透镜50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罩30的前端,并也可以对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的光进一步进行分配。

如图16所示,所述外罩30包括一第一部分31和一第二部分32,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二部分32连接后形成一容纳腔300,所述容纳腔300用于容纳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其中所述第二部分32作为后段,所述金属散热体40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32的内部,所述第一部分31作为前段,包括一第一开口311和一第二开口312,所述第一开口311用于供所述第一聚光透镜 13放置并供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光穿过,所述第二开口312用于供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放置并供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穿过。

优选地,所述外透镜50可通过密封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罩30的前端并与所述近光系统10及所述远光系统20相连,从而使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所述近光系统10中的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远光系统20中的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能够直接固定于所述由金属制成的散热体 40,如散热板,散热管,散热条等,由于金属散热体40的热量传递速度快,因此所述金属散热体40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温度快速上升或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而引起的寿命降低。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进一步包括一金属散热板 60,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直接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板 60,比如焊接、螺接等方式。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所述LED的导热面直接安装于大面积的所述金属散热板60上,由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的表面积大,有利于散热,再将焊接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的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与所述金属散热体60固定连接。由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和所述金属散热体40的接触面积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和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使用寿命。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一种变形应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包括一远光系统20’和一近光系统10’,所述远光系统20’和所述近光系统10’能够分别提供一远光光斑和一近光光斑。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光系统 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中采用了基本相同结构的线型焦点反光器。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远光系统20’中的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采用的是与所述近光系统10’中的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12’基本相同的结构。即近光和远光系统 10’和20’的各自都具有主反光结构121’和副反光结构122’,其中所述主反光结构 121’包括两片的相对设置的主反光板1211’,所述副反光结构122’包括两片相对设置的位于侧面副反光板1221’,所述反光板1221’分别设置于两片所述主反光板1211’的侧边,两片所述副反光板1221’与两片所述主反光板1211’形成反光腔,并且具有开口,并且各个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结构对称的两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 12a’和12b’,并且各自形成有类似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线型反射面12111,第一扩光弧面12112,第一椭圆线反射面122111,第一非椭圆线反射面12211,以及第一收集面122121的反光面结构。这样,其能降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的产品零件总数,进而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生产率。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另一种变形应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中包括一近光系统10”和一远光系统20”,所述近光系统10”和所述远光系统20”能够分别提供一近光光斑和一远光光斑。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近光系统10”中的所述第一线型焦点反光器采用的是与所述远光系统20”中的所述第二线型焦点反光器22”基本相同的结构,即所述近光系统10”的所述线型焦点反光器22”包括一主反光结构221”和一副反光结构222”,所述主反光结构221”为两片相对设置的主反光板2211”,所述副反光结构222”为两片相对设置的副反光板2221”,所述副反光板2221”分别设置于两片所述主反光板2211”的侧边,两片所述副反光板2221”与两片所述主反光板2211”形成一开口,从而使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开口穿出。并且各个线型焦点反光器包括结构对称的两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22a’和22b’,并且各自形成有类似上述实施例中的上述第二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22113,第二水平线型反光面22111,第二扩光弧面 22112,第二镜像面222111,和第二收集面222121的反光面结构。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另一种变形应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一光学系统10”’、一金属散热板60”’、一金属散热体40”’、一外罩30”’以及一外透镜50”’,其中所述光学系统10”’中包括一线型光源11”’、一线型反光器12”’、一聚光透镜13”’以及一截止线遮光片14”’,所述线型光源11”’与所述金属散热板60”’接触连接,所述金属散热体40”’安装于所述外罩30”’的一端内部并与所述金属散热板60”’连接,从而对所述线型光源11”’进行散热,所述线型反光器12”’用于对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进行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所述光学系统系统10”’包覆于所述外罩30”’内,所述外透镜50”’安装于所述外罩30”’的另一端对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进行进一步折射,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安装于所述线型反光器12”’和所述聚光透镜13”’之间用于遮蔽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基板上方的光,从而使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形成一近光光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型反光器12”’包括一上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a”’和一下部分线型焦点反光器12b”’,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基本相同的结构形成所述线型反光器12”’不仅有利于对所述线型反光器12”’的内部反光层镀反光膜,而且有利于减少所述线型反光器12”’的零件种类,提高所述线型反光器10”’的生产效率。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形状和材料实现近光截止线。同时,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活动安装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当施加一外力如通过电磁阀控制以移动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之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就能够根据需要提供近光光斑或远光光斑,即当移开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时,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就能够提供远光光斑,而在重新移回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时,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就能够提供近光光斑。换言之,本实施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可以仅用一套光学系统同时实现近光光斑和远光光斑。

此外,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形,所述防眩目板也能够被驱动移动,从而移开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时,将所述防眩目板置入光路中,从而提供远光光斑。

如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再一种变形应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包括一光学系统10””、一金属散热板60””、一金属散热体40””、一散热加强件90””、一外罩30””以及一外透镜50””,其中所述光学系统10””中包括一线型光源11””、一半线型焦点反光器12””、一聚光透镜13””以及一截止线遮光片14””,所述线型光源11””与所述散热加强件90””接触连接,所述金属散热板60””紧贴于所述散热加强件 90””,从而对所述线型光源11””进行散热,半线型焦点反光器12””用于对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进行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再通过所述聚光透镜 13””进行折射,所述光学系统10””设置于所述外罩30””内,所述外透镜50””安装于所述外罩30””的另一端对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光进行进一步折射,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安装于所述线型反光器12””和所述聚光透镜13””之间用于遮蔽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基板上方的光,从而使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形成一近光光斑。

所述线型光源11””朝向所述半线型焦点反光器12””内表面的方向设置,其侧面朝向所述半线型焦点反光器12””的开口。即所述线型光源11””出光的方向与整个光学系统的光轴垂直,而不像上述实施例中其沿与光轴方向出光,并且发光面朝向开口地设置。所述线型光源11””的安装方向可与光轴垂直或倾斜地安装,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并不受限。

本实施例与图2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线型光源10””可以包括多组LED 模组,经由所述半线型焦点反光器12””反射光线从而汇聚光至线型焦点F2,从而提高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的总的光通量。此外,本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加强件90””为金属散热件,并且表面积大,可以快速消散所述线型光源10””在工作过程中发散的热量,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采用的是截止线遮光片14””,以提供近光光斑。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改变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的形状和材料实现近光截止线。同时,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可活动安装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当施加移动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之后,所述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就能够形成一远光光斑。换言之,本实施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可以仅用一套光学系统同时实现近光光斑和远光光斑。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或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23至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照灯,其可以是近光前照灯或远光前照灯,所述前照灯包括至少一线型光源11、至少一反光装置70、以及至少一聚光透镜30,当还包括至少一截止线遮光片14时,其实施为近光前照灯。当不用来遮挡光线而形成明暗截止线时,所述前照灯可以实施为远光前照灯,远光前照灯也可以搭配上述的防眩目板。这里,以近光前照灯为例,所述反光装置 70对位于其线型焦点F1的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进行反射,所述线型光源11经过所述反光装置70反射后的至少部分光汇聚至一线型焦点F2,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被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用于将截止线上方的光屏蔽掉,所述第一聚光透镜30被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对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进行折射最终使所述近光前照灯形成近光灯光斑。

具体而言,所述线型光源11采用多个LED光源111,例如其中LED111为中间1500Lm、5700K色温的五芯LED模组,左右各2颗250Lm暖白光3000K 色温单芯陶瓷封装LED111,正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使整灯的色温下降,提高灯具在雾天和下雨天情况下的穿透能力,以及路况更清晰;所有的LED排111 成水平线型且所述LED111的发光方向与所述近光前照灯的光轴为同一方向,并与所述反光装置的焦点F1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其中所述线型光源11为一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线型光源的色温。

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线型光源11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单芯LED模组。

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线型光源11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线型光源的色温。

所述反光装置70为光斗线型焦点反光结构,开口较小,并且所述线型光源 11通过所述反光装置70的内部反射面进行反光。优选地,所述反光装置70的内部表面镀反光层,进一步提高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的反射率和反射强度。

具体而言,所述反光装置70包括一反射光斗71和两个结构相同互相间隔地设置的反射延伸部72,所述反射光斗71形成一腔体700,所述线型光源11光照射进所述反射光斗71的内部进行反光,反射后的光再从前方的开口射出。各个所述反射延伸部72包括一第一段721和一第二段722,所述反射延伸部72的所述第一段721沿着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照方向向外延伸于所述反射光斗71的另一端的两个侧面再向内聚拢形成所述第二段722,换句话说,所述反射延伸部72 的所述第一段721和所述第二段722之间具有一第二角度α2且所述反射延伸部 72的所述第一段721与所述反射光斗71之间形成一第一角度α1。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α1范围为90°至270°,优选为225°,所述第二角度α2范围为0°至180°,例如可以为150°,并与所述反射光斗71之间形成向外张开的开口,所述反射延伸部72的所述第一段721与所述反射光斗71之间的角度例如可以为225°。换句话说,两个所述反射延伸部72分别从所述反射光斗71的两侧向外延伸例如45°之后再向内分别聚拢例如30°,从而使所述反射延伸部72的所述第一段721与所述反射光斗71之间形成例如225°,且所述反射延伸部72的所述第一段721和所述第二段722之间形成例如150°角度。

详细来说,所述反射光斗71内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包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和一扩光弧面712,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和所述扩光弧面712均用于反射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光,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711靠近所述线型光源 11,所述扩光弧面712延伸于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并位于远离所述线型光源 11的一边。所述反射光斗71内部的两个侧面分别包括一椭圆线反射面713和一非椭圆线反射面714,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和所述非椭圆线反射面714也用于反射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位于靠近所述线型光源11的一边,所述非椭圆线反射面714延伸于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并位于远离所述线型光源11的一边。换句话说,所述反射光斗71内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包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和一扩光弧面712,其中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711主要以椭圆线为基础局部非椭圆线组合线拉伸而成,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经过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711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以增强中心光强,所述扩光弧面712 主要是将所述线型光源11的部分光从所述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从而增强地面照明光的分配。所述反射光斗71内部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一椭圆线反射面713和一非椭圆线反射面714。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和所述非椭圆线反射面714的作用是将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反射后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

由于所述反射延伸部72的所述第二段722向内弯折,因此所述反射延伸部 72的所述第二段722的内表面参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的光的反射,所述反射延伸部72的所述第二段722的内表面为平面并向内倾斜一定的角度,即所述反射延伸部72包括一反射面7221,所述反射面7221主要由平面组成并网内倾斜一定的角度,以作为收集面,从而将所述线型光源11照射过来的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再经过所述聚光透镜13折射至左右大角度地面区域,另外,所述线型光源11照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包角以外的光经过所述反射面7221的反射能够重新汇聚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至左右侧如照明区如40°照明区。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近光前照灯中,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包括一基板141 和一遮光挡板142,所述遮光挡板142为遮光层,因此所述遮光挡板142的区域遮蔽不镀反光膜层,并且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与所述反光装置70是一体连接的,作为选择,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与所述反光装置70也可以为可拆卸式连接,只要达到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即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不以此为限。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所述反光装置70的开口较小,内部反光面较深,为了实现反光面镀反光镀层,将所述反光装置设置70为包括对称结构的两部分反光单元70a和反光单元70b,所述两部分反光单元70a和70b分别被安装于所述线型光源11的上下两侧从而对所述线型光源11进行反光,因此能够减少产品零件总类,以至于降低所述近光前照灯的投入成本。

同样地,所述反光装置70也可以纵向分为左右两部分对称、可互换使用的结构,这样不有利于对所述反光装置70的内部反光面进行镀反光层,而且也能减少产品零件总类,提高生产率。此外,所述反光装置70的所述反光面的反光镀层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比如金属镀层、合金镀层或复合镀层等,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由于所述反光装置70的开口较小,因此所述线型光源11射出此开口的光直接汇聚至所述聚光透镜13再折射至地面,因此能够将所述线型光源 11射出的光在360°范围内全部收集,所以光的收集率比较高,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所述近光前照灯的亮度,还能降低整灯的功耗,同时又将所述线型光源11 射出的光分配成线型焦点,水平轴线上的光线密集,使车辆的远处光分配更多,照射视觉更远,宽度方向也是更宽更亮。

如图23和图24所示,所述前照灯进一步包括一外罩30、一外透镜50以及一金属散热体40,其中所述外罩30用于对所述近光前照灯进行保护,延长所述前照灯的使用寿命,并且所述外罩30能够将所述前照灯发射出来的散射光遮蔽在内部。所述外透镜50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罩30的前端,并对所述近光前照灯发出的光进行进一步的折射,从而提高所述前照灯的照明效果。

如图24所示,所述外罩30包括一第一部分31和一第二部分32,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二部分32可拆卸式连接后形成一容纳腔300,所述容纳腔300 用于容纳所述前照灯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部分32作为后端,所述金属散热体40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32的内部,所述第一部分31作为前端,包括开口 310,所述开口310用于供所述聚光透镜13放置并供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穿过。

优选地,所述外透镜50通过密封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罩30的前端并与所述近光前照灯相连,从而使所述近光前照灯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所述近光前照灯中的线型光源11能够直接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体40上,由于金属散热体40的热量传递速度快,因此所述金属散热体40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温度快速上升或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而引起的寿命降低。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近光前照灯进一步包括一金属散热板60,所述线型光源11直接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比如焊接、螺接等方式,优选地,所述线型光源11的所述LED的导热面直接安装于大面积的所述金属散热板60上,由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的表面积大,有利于散热,再将焊接于所述金属散热板 60的所述线型光源11与所述金属散热体40固定连接。由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 和所述金属散热体40的接触面积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 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所述近光前照灯使用寿命。

如图27至图30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前照灯,所述前照灯包括至少一线型光源21、至少一反光装置80以及至少一聚光透镜13,所述反光装置 80对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的至少部分光进行反射,所述线型光源21经过所述反光装置80反射后的至少部分光汇聚至一线型焦点F2,所述聚光透镜13被安装于所述线型焦点F2的前方并利用透镜原理将所述线型焦点F2汇聚形成水平线型高密度光的光斑。

具体而言,所述线型光源21采用多个LED211,其中LED211为中间1500Lm、 5700K色温的五芯LED模组,左右各2颗250Lm暖白光3000K色温单芯陶瓷封装LED211,正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使整灯的色温下降,提高灯具在雾天和下雨天情况下的穿透能力,以及路况更清晰;所有的LED211排成水平线型并与所述第一反光装置的焦点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其中所述线型光源21为一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线型光源的色温。

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线型光源21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单芯LED模组。

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形方式,其中所述线型光源21为多组水平线型排列的多芯LED模组,其中所述LED为白光和暖白光混合使用,或者白光、暖白光和金黄光混合使用,从而降低所述线型光源的色温。

所述反光装置80为光斗线型反光器,开口较小,并且所述线型光源21通过所述反光装置80的内部反射面进行反光。优选地,所述反光装置80的内部表面镀反光层,进一步提高所述线型光源21的光的反射率和反射强度。

具体而言,所述反光装置80包括一反射光斗81和一反射延伸部82,所述反射光斗81形成一腔体800,所述线型光源22能够通过所述反射光斗81内部进行反光,反射后的光再从所述反射光斗81的前方开口出来。所述反射延伸部82 包括两个结构基本相同并且互相间隔的反射收集段821,所述两个反射收集段 821分别沿着所述线型光源21的光照方向向外延伸于所述反射光斗81的远离所述线型光源21的一端的两个侧面并向外弯折。换句话说,各个所述反射收集段 82分别与所述反射光斗81形成一夹角β。

所述夹角β的范围为90°-270°,例如可以为210°。也就是说。两个所述反射收集段82分别由所述反射光斗81向外延伸并向外弯折30°,从而形成所述夹角β。

详细而言,所述反射光斗81内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包括一水平线型反光面811和一扩光弧面812,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邻近所述线型光源21,所述扩光弧面812延伸于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并位于远离所述线型光源21的一边,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和所述扩光弧面812都用于反射所述线型光源 21的光。其中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主要由椭圆线为基础局部非椭圆线组合线水平拉伸而成的面。所述扩光弧面812主要是将所述线型光源21的部分光从所述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以增强地面照明光分配。

所述反射光斗81内部两侧的面为镜像面813,所述镜像面813主要以平面为基础,将所述线型光源21的光镜像至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或对面的镜像面,最终反射至所述线型焦点F2上。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反射光斗81进一步包括一弧形凹槽810,所述弧形凹槽 810的表面为一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814,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814形成于所述反射光斗81的内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间,沿着所述线型光源21的发射方向设置,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814为局部旋转面,是主要以椭圆线为基础局部非椭圆线组合线旋转而成的面。

所述反射收集段82的内侧表面参与反射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的光,因此两个所述反射收集段82的内侧表面分别包括一收集面821,所述收集面821主要由平面组成并往外倾斜一定角度,用于将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的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23上,再经过所述第二聚光透镜23折射至左右大角度地面区域。

综上所述,由于所述反光装置80的开口较小,因此所述线型光源21射出此开口的光直接汇聚至所述聚光透镜23再折射至地面,因此能够将所述线型光源 21射出的光在360°范围内全部收集,所以光的收集率比较高,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所述前照灯的亮度,还能降低整灯的功耗,同时又将所述线型光源21射出的光分配成线型焦点,在实施为远光前照灯时,使水平轴线上的光线密集,使车辆的远处光分配更多,照射视觉更远,宽度方向也是更宽更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照灯实施为远光前照灯时,所述远光前照灯进一步包括一防眩目板24,所述防眩目板24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如图28所示,所述防眩目板24包括一底座241和一防炫目挡板242,所述防炫目挡板242上设置有一开口2420,所述开口2420供所述第二线型光源21的光通过以形成所述远光光斑。所述开口242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客户需求设置为三角形、长方形或圆形等任何形状,只要达到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即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所述防眩目区域I必须要有一定的亮度,但必须要有上限,起到防眩目效果又不影响观察路况,以及中间上3°的Line1线要求最低和最高亮度要求,从而保证有足够的亮度看清上方的路牌信息,同时又不影响车辆转弯时对对面车辆驾驶员和行人产生眩目。所述防眩目板24为透明、不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或者是变色玻璃。通过不透明的所述防眩目板24使眩目区的光遮蔽掉;通过透明、半透明的防眩目板24局部区域粗糙化、或者颗粒化结构使眩目区的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不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无序,光无法通过变色玻璃从而使光减弱;通过变色玻璃通电,使液晶膜分子排列有序,光通过变色玻璃使光增强。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所述反光装置80的开口较小,内部反光面较深,为了实现反光面镀反光镀层,将所述反光装置80设置为包括两部分,即上部分反光单元80a和下部分反光单元80b,因此能够减少产品零件总类,以至于降低所述远光前照灯的投入成本。

同样地,所述反光装置80也可以纵向分为左右两部分对称、可互换使用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对所述反光装置80的内部反光面进行镀反光层,而且也能减少产品零件总类,提高生产率。此外,所述反光装置80的所述反光面的反光镀层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比如金属镀层、合金镀层或复合镀层等,所述反光装置80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为一体结构。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为远光前照灯的该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反光装置80 的光密度更高,体积更小,更有利于做液晶点阵防眩目系统,液晶屏更小,其远光系统防眩目板为高密度点阵液晶屏,通过电路控制液晶屏的点阵位置,进而控制水平线上方的亮、暗点阵形状,从而达到防眩目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将上述防眩目板24替换为截止线遮光片时,这个优选实施例的前照灯也可以实施为一个近光前照灯。

如图27和图28所示,所述前照灯进一步包括一外罩30、一外透镜50以及一金属散热体60,其中所述外罩30固定所述聚光透镜23,从而对所述远光前照灯进行保护,延长所述远光前照灯的使用寿命。所述外透镜50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罩30的前端,并对所述远光前照灯发出的光进行进一步的折射,从而提高所述远光前照灯的照明效果。

如图28所示,所述外罩30包括一第一部分31和一第二部分32,所述第一部分31和所述第二部分32形成一容纳腔300,所述容纳腔300用于容纳所述远光前照灯。其中所述第二部分32作为后端,所述金属散热体40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32的内部,所述第一部分31作为前端,包括一开口310,所述开口310用于供所述聚光透镜23放置并供所述线型光源21的光穿过。

优选地,所述外透镜50通过密封胶固定连接于所述外罩30的前端,从而使所述前照灯具有防水防尘的效果。所述远光前照灯中的所述线型光源21能够直接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体40上,由于金属散热体40的热量传递速度快,因此所述金属散热体40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所述线型光源21温度快速上升或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而引起的寿命降低。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照灯进一步包括一金属散热板60,所述线型光源 21直接固定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比如焊接、螺接等方式,优选地,所述线型光源21的所述LED的导热面直接安装于大面积的所述金属散热板60上,由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的表面积大,有利于散热,再将焊接于所述金属散热板的所述线型光源21与所述金属散热体40固定连接。由于所述金属散热板60和所述金属散热体40的接触面积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线型光源21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所述远光前照灯使用寿命。

如图31至图37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提供近光光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线型光源11发射光L;

一反光装置70反射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所述光L;

一聚光透镜13折射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的所述光L;其中,

所述线型光源11发射的所述光L包括一第一部分光L1和一第二部分光L2,第一部分光L1经过所述反光装置70反光后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所述第二部分光L2直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最终形成一近光光斑。

进一步地,所述近光灯的照明方法继续包括一步骤:

对所述第一部分光L1经所述反光装置70反光后位于所述明暗截止线上方的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遮蔽。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近光灯的照明方法中,所述第一反光装置70的反光面镀反光层,从而提高所述第一反光装置70的反光效率。所述反光面的反光镀层的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比如金属镀层、合金镀层或复合镀层等,所述反光装置70也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只要采用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方案,解决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问题,并且达到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效果,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此为限。

更具体而言,如图32所示,所述第一反光装置70的反光面由一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711、一扩光弧面712、一椭圆线反射面713、一非椭圆线反射面714 以及一收集面715组成。其中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711主要以椭圆线为基础局部非椭圆线组合线拉伸而成的面,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经过此面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以增强中心光强;所述线型光源11经过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和所述非椭圆线反射面714汇聚形成于所述线型焦点F2上;所述扩光弧面712主要是将部分光从所述线型焦点F2往上移,以增强地面照明光分配;所述收集面 715主要由平面组成并往内倾斜一定角度,将光反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上,再经过所述聚光透镜13折射至左右大角度地面区域;由于所述第一反光装置70的开口较小,因此所述线型光源11的光能够直接射出此开口并直接通过所述聚光透镜13折射至地面。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反光装置70能够将所述第一线型光源 11发出的360°立体角内的光全部收集,高的光收集率能够提高灯具的亮度,从而降低了整体灯具的功率消耗,同时又将所述第一线型光源11射出的光分配至所述线型焦点F2,水平轴线上的光线密集,使车辆的远处光分配更多,照射视觉更远,宽度方向也是更宽更亮。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经过所述第一反光装置70反光的所述第一部分光L1包括以下部分:

经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一部分光L11;

经所述扩光弧面712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一部分光L12;

经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反射后又通过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一部分光L13;

经所述非椭圆线反射面714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一部分光L14;以及

经过所述收集面715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13的一部分光L15。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光L2和所述部分光L11-L14都位于所述聚光透镜13的包角范围内,所述部分光L15位于所述聚光透镜13的包角范围以外。

剩余部分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阻挡而不能向外射出,从而用于使近光光斑形成明暗截止线。

通过设置所述反光装置以及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并搭配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作用,从而使所述近光灯光斑左右宽度1万cd增加至左右各18°,以实现更宽、更亮的视觉要求,同时中心区域光强增至5万多cd,从而使中心区域以及右驾驶规则下远处照射更远,并且明暗截止线明显,因此能够避免使对面的驾驶员和行人眩目。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部分光L1中的所述一部分光L11从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后经过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711进行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 1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L1中的所述一部分光L12从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后经所述扩光弧面712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L1中的所述一部分光L13从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后经所述椭圆线反射面713 反射后又通过所述中间水平线型反光面711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L1中的所述一部分光L14从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后经所述非椭圆线反射面714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L1 中的所述一部分光L15从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后经所述收集面715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所述第二部分光L2从所述线型光源11发出后直接发射至所述聚光透镜13进行折射,从而形成所述近光光斑。剩余部分光被所述截止线遮光片14阻挡而不能向外射出,从而用于使近光光斑形成明暗截止线。

如图38至图44所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提供远光光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线型光源21发射光M;

一反光装置80对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来的所述光M进行反射;

一聚光透镜23对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的光M进行折射;其中,

所述线型光源21发射的所述光M包括一第一部分光M1和一第二部分光 M2,所述第一部分光M1经过所述反光装置80反光后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所述第二线型光源发射21的第二部分光M2直射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最终形成一远光光斑。

进一步地,所述远光灯的照明方法继续包括一步骤:

提供一防眩目板24,从而使所述远光灯发出的光具有一防炫目区域。所述防眩目板24设置于所述线型焦点F2处。

综上所述,经过所述反光装置80的所述第一部分光M1包括以下路径:

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过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23的一部分光M11;

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过所述扩光弧面812进行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23的一部分光M12;

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过所述镜像面813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23或射至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或对面的镜像面813再投射至所述聚光透镜23的一部分光M13;

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过所述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814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23的一部分光M14;

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过所述收集面821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23的所述一部分光M15。其中第二部分光M2和所述第一部分光M1中的所述部分光 M11-M14都位于所述聚光透镜23的包角范围内,而所述一部分光M15位于所述聚光透镜23的包角范围外。

接下来,对所述远光灯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简单说明:

所述第一部分光M1中的所述一部分光M11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过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进行反射,反射后直接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M1中的所述一部分光M12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所述扩光弧面812进行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M1中的一部分光M13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所述镜像面813反射后又通过所述水平线型反光面811或对面的所述镜像面813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或者经所述镜像面813反射后再经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M1中的一部分光M14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经中间局部旋转反光面 814反射后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所述第一部分光M1中的一部分光M15 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通过所述收集面821进行反射,再至所述聚光透镜23 进行折射;所述第二部分光M2从所述线型光源21发出后直接发射至所述聚光透镜23进行折射,从而形成所述远光光斑。需要强调的是,其中第一部分光 M1中的所述部分光M11-M14在经过所述反光装置80反光后能汇聚至所述线型焦点F2,从而提高所述远光灯的照明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该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