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代步车及其灯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8640发布日期:2018-11-30 19:3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代步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代步车及其灯条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动代步车中,一般设置有灯条。灯条一般包括灯珠及灯罩。一颗颗分离的灯珠间隔设置于灯罩上。灯条工作时,灯珠发射的光线可透过灯罩,从而对行人起到警示作用。然而,由于灯珠是间隔设置的,当灯珠间距较大且光线投射距离较短时,经灯罩射出的光线将存在无法覆盖的盲区,导致透射的光线呈颗粒状,警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警示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佳警示效果的电动代步车及其灯条。

一种灯条组件,包括:

呈条状的透镜,具有承载面及与所述承载面相对的出射面,所述承载面向内凹陷形成具有开口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形成入射面,所述凹槽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透镜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及

多个灯珠,安装于所述透镜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侧且分别与多个所述凹槽对应,所述灯珠用于朝对应的所述凹槽内发射光线;

其中,所述灯珠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入射面可发生折射和/或散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沿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的边缘轮廓为抛物线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透镜厚度的二分之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沿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为轴对称图形,所述灯珠的发光中心位于所述轴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为光滑表面,所述灯珠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入射面可发生折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覆设有匀光层,或者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为磨砂面,或者所述透镜为由乳白色的匀光材料制成的透光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面及所述出射面之间的反光面,所述磨砂面和/或所述出射面和/或所述反光面上设置有锯齿状纹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匀光层为匀光纸或匀光涂层中的任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珠沿所述透镜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灯珠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光线在所述凹槽轴线方向上的投射距离的比值在1比1至3比1的范围内。

一种电动代步车,包括:

车体;及

如上述灯条组件,所述灯条组件固定于所述车体的表面。

上述电动代步车及其灯条组件,透镜的承载面向内凹陷形成一端开口的凹槽,灯珠发射的光线从凹槽的入射面射入。通过设置凹槽,增大了入射面的面积,灯珠发射的光线在入射面发生折射或散射,从而可有效扩大光线出射的角度。若为折射,从凹槽的入射面进入透镜内的光线将向凹槽的两侧偏折,进而,经过透镜射出的光线可射向更大的角度范围。若为散射,相当于在入射面形成多个新的点光源,多个点光源将光线进一步散射,从而增大灯珠的照射范围。因此,上述电动代步车及其灯条组件可通过设置凹槽,增大灯珠的照射角度,使得光线照射区域出现重叠部分,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盲区的存在,故具有较佳的警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电动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灯条组件在入射面发生折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灯条组件在入射面发生散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未加透镜的灯条组件的光线传播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未加透镜的灯条组件中单个点光源的光强分布图;

图6为图2所示的灯条组件中单个点光源的光强分布图;

图7为图2所示的灯条组件中多个点光源的光强分布图;

图8为图2所示反光面上设置锯齿状纹路的局部剖面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灯条组件应用于独轮平衡车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代步车及其灯条组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电动代步车10包括车体200及灯条组件100。

车体200为电动代步车10的主体结构,可在用户的操作下运动行驶。

灯条组件100固定于车体200的表面。灯条组件100可在车体200行驶的过程中,对行人起到提醒的作用。其中,灯条组件100可以呈直线型结构、曲线结构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以独轮平衡车为例,灯条组件100呈弧形,固定于车轮的表面。

请一并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灯条组件100包括透镜110及灯珠120。

透镜110呈条状,具有承载面112及与承载面112相对的出射面118。由于灯条组件100设置在电动代步车10的表面,为防止透镜110在运动行驶的过程中因振动而破碎,影响灯条组件100的正常使用。因此,透镜110应为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抗震强度的有机玻璃或者无机玻璃制成。承载面112向内凹陷形成具有开口的凹槽114,凹槽114的内表面形成入射面116。凹槽114为多个,且多个凹槽114沿透镜11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灯珠120安装于透镜110朝向承载面112的一侧。多个灯珠120分别与多个凹槽114对应,灯珠120用于朝对应的凹槽114内发射光线。具体的,多个灯珠120可间隔设置于与透镜110弧度一致的安装板上。并且,灯珠120可收容于凹槽114内,也可设置于凹槽114外,只需确保灯珠120能把凹槽114的入射面116照亮即可。而且,灯珠120的亮度和颜色可根据需要设置成单独控制或整体控制。优选地,灯珠120为LED灯珠。

请一并参阅图3,灯珠120发出的光线在入射面116可发生折射和/或散射。具体的,可以通过设置入射面116的形状以及在入射面116增加散射结构来实现光的折射或散射。

光线发生折射时,从凹槽114的入射面116进入透镜110内的光线将向凹槽114的两侧偏折。进而,经过透镜110射出的光线可射向更大的角度范围。光线发生散射时,相当于在入射面116形成多个新的点光源,多个点光源将光线进一步散射,从而增大灯珠120的照射范围。因此,可有效避免盲区的存在而具有较佳的警示效果。并且,正常情况下,由于灯珠120一般视为点光源,灯珠120发射的光线的张角一般在-45度~+45度的范围内,0度线上的光线最强,两侧的光线相对较弱。通过设置凹槽114,灯珠120发射的光线在凹槽114的入射面116发生折射和/或散射后,光线强度分布更均匀,并形成连续且柔和的发光区域,具有更好的装饰效果及警示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14沿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的边缘轮廓为抛物线形。

横截面的边缘轮廓为抛物线形的凹槽114,具有较大的曲率。因此,在-45度~+45度范围内的光线入射时具有较大的入射角。因此,光线经过透镜110后,偏折的角度也会越大。经过透镜110偏折的光线,具有更广的照射范围。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透镜110厚度的二分之一。

根据抛物线的特性,深度越大,则曲率越大。通过设置凹槽11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透镜110厚度的二分之一,使得凹槽114具有更高的曲率。因此,折射时,凹槽114可将其轴线最强的光线有效的扩散到凹槽114的边缘,从而有利于在整个出射面尽量均匀的分散光线的亮度,使得灯条组件100具有良好的匀光效果及警示作用。

如图4所示,图4为现有技术未加透镜110的灯条组件100的光线传播结构示意图。b为相邻的灯珠120的间距,d为灯珠120与灯罩10的间距,c为相邻的灯珠120之间无法覆盖的盲区。在灯条组件100未设置透镜110时,从灯罩10的外侧观察,由于盲区的存在而导致灯条组件100的发光区域存在颗粒感。

如图5所示,图5为现有技术未加透镜110的单个点光源的光强分布图。光线未通过透镜110配光时,可以看出大部分光强分布在-45度~+45度的范围内,且在+45度处,光强只剩下76%。

如图6所示,图6为灯条组件100在增加透镜之后,光线在入射面116发生折射时单个点光源的光强分布图。灯珠120发出的光线在经过透镜110重新配光后,在45度处,仍有90%的光强。并且,经过透镜110配光后的光线照射角度扩大,在60度处,也有85%的光强。

如图7所示,图7为灯条100在增加透镜110后,多个点光源的光强分布图。在透镜110整个长度范围内的光强变化不超过10%。

因此,综合图5、图6及图7可知,灯条组件100在增加透镜,并通过在透镜110的承载面112开设凹槽114,使得光线强度分布较为均匀,因而灯条组件100具有较好的匀光效果。

此外,为了实现光线的折射或散射,凹槽114的形状不限于为以上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14的内表面覆设有匀光层130,或者凹槽114的内表面设置为磨砂面,或者透镜110为由乳白色的匀光材料制成的透光结构。

因此,光线入射时在入射面116形成多个新的点光源。多个点光源将光线进行散射,可进一步增大灯珠120的照射范围,故可有效避免照射盲区的出现,实现良好的警示作用。且多个点光源的光线重叠,使得出射面的发光强度可基本保持一致,故可实现匀光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承载面112及出射面118之间的反光面117,磨砂面和/或出射面118和/或反光面117上设置有锯齿状纹路。

根据散射原理,表面越不平整,散射现象越明显。通过在磨砂面和/或出射面118和/或反光面117上设置有锯齿状纹路,使得光线在入射或出射时,具有较强的散射强度。因此,光线在经过透镜110配光后,照射的角度范围更广,光线重叠区域更宽。进而能够有效避免照射盲区的存在,从而提高警示效果。

如图8所示,图8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光面117上设置锯齿状纹路的局部剖面图。光线从灯珠120处横向射向透镜110,经过反光面117的反射,而被照射出去。通过设置锯齿状纹路便于光线多角度散射出去,因而可以有效的扩大散射范围,从而避免盲区的存在。为了达到更好的散射效果,在此种实施例下,入射面116应和入射光线的角度小于45度,锯齿状纹路方向应与光线出射方向接近平行,并与透镜110延伸方向垂直。

如图9所示,图9为在一个实施例中,反光面117上设置有锯齿状纹路的灯条组件100应用于独轮平衡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到,除了凹槽114结构,透镜110的反光面117上设置有锯齿状纹路,便于多角度的散射光线。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匀光层130为匀光纸或匀光涂层中的任一种。

匀光纸或者匀光涂层为常见的匀光结构,取材方便,生产简单。并且,在凹槽114的内表面覆设匀光层130,或者将凹槽114的内表面设置为磨砂面,或者将透镜110由乳白色的匀光材料制成不仅仅局限于横截面的边缘轮廓为抛物线形的凹槽114,还可以是表面轮廓为任意形状的凹槽114,只需确保通过设置匀光层130或者磨砂面或者匀光材料制成的透镜110,可在凹槽114的内表面达到散射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14沿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为轴对称图形,灯珠120的发光中心位于轴线上。

灯珠120的发光中心设置于凹槽114的轴线上,则光线由轴线向凹槽114的周向逐渐减弱。进而,射入凹槽114的光线在入射面116发生折射或散射,灯珠120的照射范围增大,并在距离轴线相对较远,光线强度较弱的位置形成重叠区域。重叠区域因为光线的叠加而强度增强。因此,使得灯珠120光线的强度分布更均匀,具有较佳的警示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114沿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还可以为非轴对称结构,灯珠120的发光中心也可不位于凹槽114的轴线上,只需确保光线可在入射面116发生折射和/或散射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114的内表面可为光滑表面,灯珠120发出的光线在入射面116可发生折射。

内表面为光滑表面即入射面116为光滑的表面。透镜110与承载面112相对的表面为光线的出射面118。根据光线传播的原理,若入射面116越光滑,则入射面116发生散射的光线越少。因此,灯珠120发射的大部分光线均可在入射面116发生折射。故从出射面118射出的光线具有较强的亮度,且亮度被均匀的分散,使得光线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需要指出的是,凹槽114的内表面设置为光滑表面不仅仅局限于沿其轴线方向的横截面的边缘轮廓为抛物线形的凹槽114。还可以是表面轮廓为任意形状的凹槽114,只需确保通过在凹槽114的内表面设置光滑表面,可在入射面116发生折射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灯珠120沿透镜110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灯珠120之间的距离与光线在凹槽114轴线方向上的投射距离的比值在1比1至3比1的范围内。

灯珠120发射的光线在张角一定的情况下,灯珠120之间的间距越大且光线在凹槽114轴线方向上投射的距离越短,则照射的范围越小,盲区范围越宽。因此,通过将灯珠120沿透镜110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且相邻的两个灯珠120之间的距离与光线在凹槽114轴线方向上的投射距离的比值在1比1至3比1的范围内,使得光线在其照射范围内,通过透镜110配光后,能够有效避免盲区的存在,从而具有较好的匀光效果。

上述电动代步车10及其灯条组件100,透镜110的承载面112向内凹陷形成一端开口的凹槽114,灯珠120发射的光线从凹槽114的入射面116射入。通过设置凹槽114,增大了入射面116的面积,灯珠120发射的光在入射面116发生折射或反射。若为折射,从凹槽114的入射面116进入透镜110内的光线将向凹槽114的两侧偏折,进而,经过透镜110射出的光线可射向更大的角度范围。若为散射,相当于在入射面116形成多个新的点光源,多个点光源将光线进一步散射,从而增大灯珠120的照射范围。因此,上述电动代步车10及其灯条组件100可通过设置凹槽114,增大灯珠120的照射角度,使得光线照射区域出现重叠部分,从而可有效避免盲区的存在,故具有较佳的警示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