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21547阅读:来源:国知局
而成;该第一部11及该第二部12的材质也可相同或不同。举例而言,请参照图7,其揭示组合式的背板1 ;也即,该背板1的第一部11及第二部12可以分别制造再予以组装接合,甚至该第一部11或该第二部12都还可再细分成数个部位并分别制造,而该背板1各部位的接合方式不限,可例如是锁接、粘接或焊接等。组合式背板1的优点在于,该背板1的各部位体积较小,相较于一体成型式的背板1,组合式的背板1可大幅降低模具成本。另一方面,组合式的背板1还可以依据各部位的需求而选择适当的材质,例如,该第一部11可以选择散热性较佳的铝材,该第二部12则可选择结构强度较佳的钢材或轻质的塑胶材等。又,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一部11嵌合于该第二部12中,无论该第一部11与该第二部12的材质是否相同,都可更进一步地提升该第一部11与该第二部12之间的结合稳固性。
[0036]另,请再参照图3、4,该第一部11及该第二部12共同形成一混光腔S,一绝缘层
13形成于该第一部11位于该混光腔S中的一表面上,或形成于该第二部位12于该混光腔S中的一表面上。该背板1若为可导电的材质,该绝缘层13可例如是涂布在该背板1表面上的绝缘介质;其中,可选择使该绝缘层13的分布范围配合所需设置的导电电路21型态设置,而非在该第一部11或该第二部12的表面上设置整片的绝缘层13 ;据此,仅沿着该导电电路21的型态设有对应型态的该绝缘层13,可大幅减少该绝缘层13的使用量,有助降低制造成本。该背板1若为不可导电的材质,该绝缘层13则不必额外设置,为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又,该背板1还可以在位于该混光腔S中的至少一表面设有一反射层14,该反射层14可选择贴接或涂布在该绝缘层13上。
[0037]该发光模块2包含至少一导电电路21及发光二极管22,该发光二极管22电连接于该导电电路21,该导电电路21成型于该绝缘层13上,该发光二极管22凸伸穿出该反射层14。此外,该发光模块2可另包含至少一功能性电子零件23,该功能性电子零件23电连接于该导电电路21,该功能性电子零件23可例如是用以驱动发光二极管22运作的电子电路元件等。
[0038]该光学模块3具有转变光特性的功能,主要用以将该发光模块2于混光腔S进行混光后所产生的光线,转变为符合该背光装置所需要的配光,或产生均光的效果;该光学模块3的细部结构与原理为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且非属本发明的重点,故于此不再加以详述。在本实施例中,该光学模块3可例如由一外框(图未绘示)压掣结合于该背板1,并使该光学模块3位于该混光腔S的顶部。
[0039]据由前述结构,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可借助在背板1的绝缘层13上成型发光模块2的导电电路21,而绝缘层13的厚度一般约为40?150 μ m,远小于现有的背光装置所使用的电路板922 (标示于图1中)厚度,故可大幅降低通过绝缘层传导至该背板的热传导阻抗,使得设于该导电电路21上的发光二极管22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可迅速传导至该背板1以快速散热,进而大幅提升发光二极管22的散热效率。如此一来,不仅可延长发光二极管22的使用寿命,更能让发光二极管22即使以更高的功率运作,也不必担心工作温度过高。
[0040]此外,由于本发明的背光装置不须设置电路板及如螺丝、背胶、或卡扣等固接机构,故能有效降低该背光装置的材料成本,提升组装效率,并有效减小该背光装置的整体重量与厚度,使该背光装置得以明显地轻量、薄型化。再者,本发明背光装置的背板1也不须再为了结合该些固接机构而预留卡扣或锁付孔等结构,故该背板1的制作成本也得以降低。
[0041]尤其,本实施例选择使该绝缘层13设于该第一部11,以搭配该发光模块2及该光学模块3构成「直下式」背光装置,特别适合应用于大尺寸的液晶面板背侧,且更能凸显本发明背光装置的优点。
[0042]具体而言,以同制成应用于32吋屏幕的背光装置为例,以本发明技术制成的背光装置,其混光腔S的长度约为709mm,宽度约为400mm,高度约为20mm,且背板1可使用板厚为0.8mm的钢板材质(密度约为7.8g/cm3 ),故该背板1的总重量约为2.11kg。相较的下,以现有技术制成的背光装置,其电路板若使用板厚为1mm的FR-4环氧玻璃布层压板(密度约为1.8g/cm3 ),并布满混光腔于背板第一部表面时,其电路板的重量约为0.51kg,故现有技术制成的背光装置,其背板加上电路板的总重量为2.62kg ;是以,本发明技术制成的背光装置可节省约20%的重量。
[0043]再者,以现有技术制成的背光装置,其电路板需螺丝、背胶、或卡扣等固接机构,使得发光二极管彼此之间之间距很难小于30mm,因此其混光腔的高度也很难小于20mm ;相较的下,以本发明技术制成的背光装置因为没有固接机构的限制,使数个发光二极管22之间距得以大幅缩减。举例而言,当二相邻发光二极管22之间距为15mm时,混光腔S的高度即可降低至14_,可缩减混光腔S约30%的高度,同时还能维持良好的混光效果。
[0044]请参照图8,其是本发明背光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大致上同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其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选择使该绝缘层13设于该第二部12,并另于该混光腔S中设一导光板15,以搭配该发光模块2及该光学模块3构成「侧入式」背光装置。
[0045]详而言之,由于本实施例的该绝缘层13位于该第二部12,而该导光板15位于该混光腔S中,且该导光板15位于发光二极管22的发光侧,该发光二极管22电连接于该导电电路21,且将该发光模块2的导电电路21设至该绝缘层13上,则该发光二极管22运作时所产生的光线可从侧端射入该导光板15,由该导光板15将光线均匀地导向该光学模块3。本实施例的背光装置较适合应用在如手机、平板或笔电等具有较小尺寸液晶面板的电子装置中。
[0046]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可供发光模块的导电电路直接成型在背板的绝缘层上,故可大幅降低通过绝缘层传导至该背板的热传导阻抗,使得设于该导电电路上的发光二极管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能高效率地传导至该背板,以大幅提升发光二极管的散热效率,延长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该背光装置的材料成本、提升组装效率,并使该背光装置得以明显地轻量、薄型化。
【主权项】
1.一种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个背板,该背板具有一个第一部及一个第二部,该第二部连接在该第一部的外周,该第一部及该第二部共同形成一个混光腔,一个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部位在该混光腔中的一个表面上,或形成于该第二部位在该混光腔中的一个表面上; 一个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导电电路及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于该导电电路,该导电电路成型于该绝缘层上;及 一个光学模块,该光学模块结合于该背板并位于该混光腔的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层设于该第一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呈非平面的型态。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层设于该第二部,该混光腔中设有一个导光板,且该导光板位于该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侧。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部延伸超过该第一部的外侧周缘。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在位于该混光腔中的至少一个表面设有一个反射层,该发光二极管凸伸穿出该反射层。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功能性电子零件,该功能性电子零件电连接于该导电电路。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的第一部与第二部是分别制造再予以组装接合。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与该第二部的材质不同。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嵌合于该第二部中。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装置,用以解决目前背光装置难以轻薄化的问题。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包含:一个背板,该背板具有一个第一部及一个第二部,该第二部连接在该第一部的外周,该第一部及该第二部共同形成一个混光腔,一个绝缘层形成于该第一部位在该混光腔中的一个表面上,或形成于该第二部位在该混光腔中的一个表面上;一个发光模块,该发光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导电电路及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于该导电电路,该导电电路成型于该绝缘层上;及一个光学模块,该光学模块结合于该背板并位于该混光腔的顶部。
【IPC分类】F21V19/00, F21V29/503, F21V23/00, F21S8/00
【公开号】CN105276445
【申请号】CN201510362249
【发明人】李政道
【申请人】李政道
【公开日】2016年1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公告号】EP2975452A1, US2016001859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