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086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软管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
背景技术
金属软管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电子,灯饰等器件,用以防止其内部套穿的电缆在安装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扭曲、破损、泄漏等,以保证器件的正常运行以及使用安全。金属软管因其优良的柔软性,耐蚀性,耐高温性和耐高压性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矿山电子、机械造船、医疗卫生、轻纺电子、能源建筑等各领域。传统的软管成型机主要由弹簧机、压线机和包线机构成,结构相当复杂,功能有限而且效率低,而且操作不便,维护困难,大大限制了金属软管的在市面上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低耗电、操作简便和维护容易的金属软管成型机。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包括依次排列的弹簧机、压线机和包线机,所述的弹簧机和压线机之间设有高频机和水箱,高频机上设有高频加热感应圈,所述的包线机上连接有冲床,冲床底部设有配电箱,配电箱上设有控制面板,弹簧机后侧设有钢线盘,包线机后侧设有锌线架,包线机顶端部设有送线轮。其中,所述的弹簧机前端面上依次设有压紧轮和刀架,压紧轮上安装有调节轮,刀架上设有多把弹簧刀。此外,所述的弹簧机和压线机上分别连接有电机和涡轮减速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成型机工作时,钢线进入弹簧机加工成弹簧后穿入高频机上的高频加热感应圈,镀锌的铁线从锌线架经送线轮送入压线机,完成铁线成型后穿入高频机上的高频加热感应圈并嵌入弹簧内,然后进入包线机进行包线,包线机上的刀片将弹簧节距打开,然后包上软管,由冲床切割得到成品,相较传统的软管成型机具有高效率、低耗电、操作简便和维护容易的特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包括依次排列的弹簧机1、压线机6和包线机7,所述的弹簧机1和压线机6上分别连接有电机和涡轮减速器, 所述的弹簧机1和压线机6之间设有高频机3和水箱4,高频机3上设有高频加热感应圈5, 所述的包线机7上连接有冲床8,冲床8底部设有配电箱9,配电箱9上设有控制面板10,弹簧机1后侧设有钢线盘2,包线机7后侧设有锌线架82,包线机7顶端部设有送线轮81,所述的弹簧机1前端面上依次设有压紧轮11和刀架12,压紧轮11上安装有调节轮13,用来调整每一组压紧轮11的松紧,刀架12上设有多把弹簧刀,机器工作时钢线盘2上的钢线进入弹簧机1,由压紧轮11整直后送入刀架12由弹簧刀加工成弹簧,然后穿入高频机3上的高频加热感应圈5,将镀锌的铁线从锌线架82经送线轮81送入压线机6,完成铁线成型后穿入高频机3上的高频加热感应圈5并嵌入弹簧内,然后进入包线机7进行包线,包线机7 上的刀片将弹簧节距打开,然后包上软管,最后由冲床8进行切割得到成品,相较传统的软管成型机具有高效率、低耗电、操作简便和维护容易的特点。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包括依次排列的弹簧机(1)、压线机(6)和包线机(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机⑴和压线机(6)之间设有高频机(3)和水箱(4),高频机(3)上设有高频加热感应圈(5),所述的包线机(7)上连接有冲床(8),冲床⑶底部设有配电箱(9), 配电箱(9)上设有控制面板(10),弹簧机⑴后侧设有钢线盘(2),包线机(7)后侧设有锌线架(82),包线机(7)顶端部设有送线轮(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机(1)前端面上依次设有压紧轮(11)和刀架(12),压紧轮(11)上安装有调节轮(13),刀架(12)上设有多把弹簧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机⑴和压线机(6)上分别连接有电机和涡轮减速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软管成型机,包括依次排列的弹簧机、压线机和包线机,所述的弹簧机和压线机之间设有高频机和水箱,高频机上设有高频加热感应圈,所述的包线机上连接有冲床,冲床底部设有配电箱,配电箱上设有控制面板,弹簧机后侧设有钢线盘,包线机后侧设有锌线架,包线机顶端部设有送线轮;工作时钢线进入弹簧机加工成弹簧后穿入高频机上的高频加热感应圈,镀锌的铁线从锌线架经送线轮送入压线机,完成铁线成型后穿入高频机上的高频加热感应圈并嵌入弹簧内,然后进入包线机进行包线,包线机上的刀片将弹簧节距打开,然后包上软管,由冲床切割得到成品。
文档编号B21C37/06GK202061925SQ20112000853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1日
发明者郭永辉 申请人:郭永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