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07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紧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
背景技术
在机械设备中,常常通过螺栓组件将两个大型运动构件紧固在一起,且紧固时间较长,而松开时间短。目前,操作人员常常需要先借助梯子等工具接近工作部位,然后以手动方式并利用加长杆才能将螺栓组件拧紧或松开,不仅不能自动实现紧固与松开,松紧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难以可靠保证,进而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特别大,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欲自动实现两个构件之间的紧固或松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
(I)和紧固杆(7),其中缸体(I)顶部的开口由缸盖(2)封闭,该缸盖上开有与缸体(I)内腔顶部相通的注油孔,且缸体(I)底部的开口由底板(3)封闭;所述缸体(I)内装有活塞(4)和弹簧(5),其中活塞(4)位于弹簧(5)上方,且活塞(4)的外圆面与缸体(I)内壁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6)密封;所述紧固杆(7)底部为T型部,该紧固杆的顶端由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底板(3)的中心孔、弹簧(5)的内孔及活塞(4)的中心孔后,套装有锁紧螺母(8),且紧固杆(7)与活塞
(4)中心孔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9)密封。
`[0006]安装时,首先将第一构件(Gl)固定在所述底板(3)的底面,然后将所述紧固杆(7)的T型部插入第二构件(G2)顶部对应的T型槽中,且T型槽的尺寸比T型部稍大,最后通过弹簧(5)的预紧力使紧固杆(7)T型部的台阶面与第二构件(G2)T型槽的台阶面贴紧,从而使第一构件(Gl)的底面与第二构件(G2)顶面贴紧,进而将第一构件(Gl)和第二构件(G2)紧固在一起。需要将第一构件(Gl)和第二构件(G2)松开时,通过缸盖(2)上的注油孔向缸体(O内腔的顶部注入压力油,压力油直接作用于所述活塞(4)的顶面及紧固杆(7)的顶端,从而推动活塞(4)和紧固杆(7)同步下移。所述紧固杆(7)下移时,该紧固杆(7)T型部的台阶面与第二构件(G2)T型槽的台阶面分开,从而使第一构件(Gl)和第二构件(G2)松开。所述活塞(4)下移时,会压缩弹簧(5)。当卸掉所述缸体(I)内腔顶部的油压后,所述弹簧(5)恢复形变,从而带动所述紧固杆(7)上移复位,进而重新将第一构件(Gl)和第二构件(G2)紧固在一起。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代替传统的螺栓组件来对两个构件进行紧固,且使用时能够通过向缸体(I)内腔顶部注入压力油将两个构件松开,并通过卸掉所述缸体(I)内腔顶部的油压将两个构件紧固在一起,不仅自动化程度很高,松紧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能够得到可靠保证,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螺栓组件式结构的缺陷,适于广泛推广运用。所述缸盖(2)的注油孔中装有一个油管接头(10),该油管接头通过油管与泵站相连,并在油管上装有电磁阀,且电磁阀的电信号接入计算机。采用以上结构,操作人员只需通过远程方式控制给计算机一个控制信号,从而通过计算机给电磁阀一个电信号就能控制两个构件的紧固与松开,这样就能实现远程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本紧固机构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改善本实用新型的性能。所述弹簧(5)的内孔中装有一个限位环(11),该限位环同时活套在所述紧固杆
(7)上。采用以上结构,所述限位环(11)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解锁行程,二是同时防止弹簧(5 )被过度压缩,从而保证弹簧(5 )的使用寿命和本紧固机构的可靠性。所述弹簧(5)为蝶簧,该弹簧夹在两块垫板(12)之间,且这两块垫板(12)均活套于所述紧固杆(7)上。采用以上结构,所述 垫板(12)能够改善弹簧(5)接触点的应力分布,从而延长弹簧(5)的使用寿命,且弹簧(5)优选为蝶簧。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圈(6)为Yx形密封圈密封,第二密封圈(9)为O形圈。所述底板(3)上开有螺钉过孔,该螺钉过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紧固杆(7)的轴心线平行,这样就能通过螺钉方便、牢靠地将第一构件(Gl)与底板(3)连接在一起。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代替传统的螺栓组件来对两个构件进行紧固,且使用时能够通过向缸体(I)内腔顶部注入压力油将两个构件松开,并通过卸掉所述缸体(I)内腔顶部的油压将两个构件紧固在一起,不仅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松紧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能够得到可靠保证,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螺栓组件式结构的缺陷,适于广泛推广运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图;图2为图1的横截面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本紧固机构主要由缸体1、缸盖2、底板3、活塞4、弹簧5、第一密封圈6、紧固杆7、锁紧螺母8、第二密封圈9、油管接头10、限位环11和垫板12构成。其中,所述缸体I为圆筒体结构,该缸体I顶部的开口由缸盖2封闭,且缸体I与缸盖2通过六颗第一螺钉13固定连接。所述缸盖2上开有注油孔(图中未标记),该注油孔与缸体I的内腔顶部相通,且该注油孔中装有一个油管接头10。所述油管接头10通过油管与泵站相连,并在油管上装有电磁阀,且电磁阀的电信号接入计算机,从而通过计算机控制电磁阀的通断,进而控制是否向缸盖2内腔顶部注入压力油,最终控制第一构件Gl与第二构件G2的紧固或松开。[0024]另外,所述缸体I底部的开口由底板3封闭,该底板3为圆形板,该底板3上靠近外圆面的部位开有螺钉过孔(图中未标记),该螺钉过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紧固杆7的轴心线平行。安装时,第一构件Gl的顶面与底板3底面贴合,第二螺钉14穿过底板3上的螺钉过孔后,拧入第一构件Gl上对应的螺纹孔,从而将第一构件Gl与底板3固定在一起。如图1、2所示,所述缸体I内装有活塞4和弹簧5,其中弹簧5优选为蝶簧。所述活塞4位于弹簧5的上方,且活塞4的外圆面与缸体I内壁之间通过两个第一密封圈6密封,该第一密封圈6优选为Yx形密封圈。所述紧固杆7底部为外露的T型部,该紧固杆7的顶端由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底板3的中心孔、弹簧5的内孔及活塞4的中心孔后,套装有锁紧螺母8,且紧固杆7与活塞4中心孔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9密封。所述第二密封圈9的数目为两个,其种类优选为O形圈。如图1、2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弹簧5的内孔中装有一个限位环11,该限位环11同时活套在所述紧固杆7上。并且,所述弹簧5夹在两块垫板12之间,且这两块垫板12均活套于所述紧固杆7上。另外,本紧固机构可通过调整碟形弹簧的规格、数量和叠合形式获得不同的紧固力,从而便于产品系列化。本机构用于将两个构件自动紧固或自动松开,使得紧固时两个构件保持相对静止,松开时两个构件可以相对移动。本机构利用碟形弹簧预压变形产生的弹性势能进行紧固,无需外部能源,环保节能。松开时注入少量规定压力的液压油推动活塞实现解锁,动作快捷,分离彻底。本机构的出力系数可达277牛顿每平方厘米(出力系数等于单位内腔横截面积产生的紧固摩擦力),解锁行程小于3毫米,结构紧凑,节约空间,且本紧固机构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紧固,短时间松开,接近性较差的重载场合,紧固时无能耗,松开时耗能少,节能效果明显,动作自动化,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很低。以上所述仅 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I)和紧固杆(7),其中缸体(I)顶部的开口由缸盖(2 )封闭,该缸盖上开有与缸体(I)内腔顶部相通的注油孔,且缸体(I)底部的开口由底板(3)封闭;所述缸体(I)内装有活塞(4)和弹簧(5),其中活塞(4)位于弹簧(5)上方,且活塞(4)的外圆面与缸体(I)内壁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6)密封; 所述紧固杆(7)底部为T型部,该紧固杆的顶端由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底板(3)的中心孔、弹簧(5)的内孔及活塞(4)的中心孔后,套装有锁紧螺母(8),且紧固杆(7)与活塞(4)中心孔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9)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2)的注油孔中装有一个油管接头(10),该油管接头通过油管与泵站相连,并在油管上装有电磁阀,且电磁阀的电信号接入计算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5)的内孔中装有一个限位环 (11 ),该限位环同时活套在所述紧固杆(7 )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5)为蝶簧,该弹簧夹在两块垫板(12)之间,且这两块垫板(12)均活套于所述紧固杆(7)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为Yx形密封圈密封,第二密封圈(9)为O形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上开有螺钉过孔,该螺钉过孔的轴心线与所述紧固杆(7)的轴心线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储能式自动紧固机构,包括缸体和紧固杆,其中缸体顶部的开口由缸盖封闭,该缸盖上开有与缸体内腔顶部相通的注油孔,且缸体底部的开口由底板封闭;所述缸体内装有活塞和弹簧,其中活塞位于弹簧上方,且活塞的外圆面与缸体内壁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紧固杆底部为T型部,该紧固杆的顶端由下往上依次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孔、弹簧的内孔及活塞的中心孔后,套装有锁紧螺母,且紧固杆与活塞中心孔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本实用新型不仅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松紧的一致性、重复性和可靠性能够得到可靠保证,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降低,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螺栓组件式结构的缺陷,适于广泛推广运用。
文档编号B23P19/04GK203125098SQ20132010210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6日
发明者何云强, 谌发坤 申请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