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制造装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及盘式制动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59655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活塞制造装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及盘式制动器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活塞制造装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以及盘式制动器。

本申请基于2014年7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156158号申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在从外周面侧挤压圆筒状素材的开口部侧而在所述素材上形成槽时,从所述素材的轴向侧挤压所述素材的开口部侧端面的制造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7-903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制造装置中,存在活塞端面的与衬垫接触的所述素材的面的形状产生不一致的可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塞制造装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以及盘式制动器,能够抑制活塞端面的与衬垫接触的素材的面的形状不一致。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活塞制造装置具备:第一形成装置,其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侧对活塞中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的边缘离开的部位进行挤压,形成环状的槽;第二形成装置,其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对所述活塞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边缘进行挤压,形成从所述边缘与所述槽之间的内周面向所述活塞的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在所述第二形成装置的与所述边缘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以使所述边缘的内周侧朝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活塞制造方法包括: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侧挤压活塞中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的边缘离开的部位,形成环状的槽的槽形成步骤;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对所述活塞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边缘进行挤压,形成从所述边缘与所述槽之间的内周面向所述活塞的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的厚壁部形成步骤;所述厚壁部形成步骤使所述边缘的内周侧朝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活塞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的边缘中的轴心方向的部位为向所述轴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所述厚壁部朝向所述底部被弯折。所述被弯折的部位的剖面为曲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盘式制动器具备:所述活塞;供所述活塞能够移动地配置的缸筒;被所述活塞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边缘按压而与制动盘接触的制动衬块。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活塞制造装置,能够提供一种活塞制造装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以及盘式制动器,能够抑制活塞端面与衬垫接触的素材的面的形状不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剖面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以及活塞加工前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以剖面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X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2的Y部的部分放大图。

图5是组装有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制造出的活塞的盘式制动器的剖面图。

图6是以剖面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7是以剖面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以剖面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9是以剖面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及活塞加工后的状态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加工有底筒状的处于素材的状态的活塞11。

参照图1,首先,对利用活塞制造装置10进行加工之前的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进行说明。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具有圆筒状的筒状部12和圆盘状的底部13。筒状部12及底部13彼此的中心轴线一致,该中心轴线为活塞11的中心轴线。

底部13封堵处于活塞1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以下称为活塞轴向)上的筒状部12的一端侧。另外,筒状部12的与活塞轴向的底部13相反的一侧成为不被封堵而敞开的开口部14。开口部14的与活塞轴向的底部13位于相反侧的端部的边缘15成为活塞11中与活塞轴向的底部13位于最相反侧的端部。因此,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成为有底筒状。

筒状部12中除了外周面12a的活塞轴向两端部的范围成为由以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外径一定的圆筒面构成的外周圆筒面12a1。另外,筒状部12中除了内周面12b的活塞轴向两端部的范围成为由以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内径一定的圆筒面构成的内周圆筒面12b1。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的径最大的部分为外周圆筒面12a1。另外,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的径最小的部分为开口部14的内周圆筒面12b1。

与活塞轴向的开口部14设置在相反侧的底部13的外底面13a中、活塞11的径向中央范围形成与活塞1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平坦的外底平坦面13a1。另外,在活塞轴向的开口部14侧设置的底部13的内底面13b中,活塞11的径向中央范围形成与活塞1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平坦的内底平坦面13b1。

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为例如钢材或铝合金材料的锻造成型品,在锻造成型后,为了调整活塞轴向长度,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不一致),通过切断开口部14侧而形成为上述形状。

活塞制造装置10是使工件即活塞11一边旋转一边塑性变形的旋转塑性加工装置(旋压加工装置),具有旋转装置21、槽形成装置22和边缘形成装置23。

旋转装置21具有把持部31和夹持部32。把持部31从活塞11的径向(以下,称为活塞径向)的外侧把持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的筒状部12的外周圆筒面12a1,从活塞轴向的两侧夹持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的底部13。旋转装置21利用省略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使把持部31及夹持部32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旋转。旋转装置21以旋转中心轴线O1铅直地延伸的姿态设置。

把持部31能够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扩径及缩径。把持部31通过缩径来把持活塞11,通过扩径来解除活塞11的把持。在对活塞11进行把持时,把持部31从活塞11的外周圆筒面12a1周向(以下称为活塞周向)的多个部位(例如三个部位)均等地向活塞11的中心轴线方向(以下称为活塞轴心方向)进行挤压。由此,把持部31在活塞11的把持时使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与旋转中心轴线O1一致,而处于能够与活塞11一体旋转的状态。作为把持部31,能够使用例如弹簧卡盘。

夹持部32具有外侧芯棒33和内侧芯棒34。外侧芯棒33在活塞11的外侧与活塞11底部13的外底平坦面13a1抵接。内侧芯棒34在外侧芯棒33的上侧从开口部14进入活塞11内,与活塞11的底部13的内底平坦面13b1抵接。外侧芯棒33及内侧芯棒34s使旋转中心轴线O1与中心轴一致。下侧的外侧芯棒33使把持部31与旋转中心轴线O1的延伸方向的位置常时一致。内侧芯棒34能够在旋转中心轴线O1的延伸方向上靠近或离开外侧芯棒33。

在使把持部31扩径、使内侧芯棒34从外侧芯棒33离开的状态下,活塞11以外底平坦面13a1与外侧芯棒33抵接的方式配置于旋转装置21。而且,从该状态开始,旋转装置21使内侧芯棒34靠近外侧芯棒33而与内底平坦面13b1抵接且使把持部31缩径。由此,夹持部32的内侧芯棒34及外侧芯棒33夹持底部13,把持部31把持筒状部12。这样,旋转装置21能够一体旋转地支承活塞11。在处于以这种方式支承于旋转装置21的支承状态时,活塞11的筒状部12的开口部14侧的部分比把持部31向上方突出。

旋转装置21在支承活塞11的状态下,利用图示省略的马达的驱动力使把持部31及夹持部32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旋转。于是,活塞11也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以使旋转中心轴线O1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一定的状态旋转。其结果是,活塞11以其中心轴线为中心且活塞轴向的位置一定的状态沿活塞周向旋转。也就是说,旋转装置21使活塞11沿活塞周向旋转。

槽形成装置22具有头41和槽形成辊42(第一形成装置)。头41利用省略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以靠近或离开上述旋转装置21的旋转中心轴线O1的方式呈直线状地水平移动,即,在活塞11的径向上移动。槽形成辊42配置在头41的下侧,以与旋转中心轴线O1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旋转而支承于头41。槽形成辊42以旋转中心轴线O2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一定的状态靠近或离开旋转中心轴线O1。

槽形成辊42从旋转中心轴线O2的延伸方向的头41侧依次具有锥状外周面42a、阶梯面42b、圆筒外周面42c、阶梯面42d、锥状外周面42e、圆筒外周面42f和端面42g。

锥状外周面42a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锥状面,径朝下侧变大。

阶梯面42b从锥状外周面42a的下端边缘部向径向外方延伸。阶梯面42b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2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圆筒外周面42c从阶梯面42b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圆筒面。

阶梯面42d从圆筒外周面42c的下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阶梯面42d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2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与阶梯面42b相比,阶梯面42d的内外径差大,径向的宽度大。

锥状外周面42e从阶梯面42d的内周缘部向下方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锥状面。锥状外周面42e的径朝下侧变小。

圆筒外周面42f从锥状外周面42e的下端边缘部向下方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圆筒面。圆筒外周面42f的外径比圆筒外周面42c小。

端面42g从圆筒外周面42f的下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端面42g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2为中心的圆形,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2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槽形成辊42比旋转装置21的把持部31配置在上侧,与支承于旋转装置21的活塞11的从把持部31向上方突出的筒状部12在旋转中心轴线O1、O2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更具体地说,槽形成辊42使锥状外周面42a的阶梯面42b侧的一部分、阶梯面42b、圆筒外周面42c、阶梯面42d、锥状外周面42e、圆筒外周面42f、端面42g与筒状部12在旋转中心轴线O1、O2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

边缘形成装置23具有头51和边缘形成辊52(第二形成装置)。头51利用省略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在沿着上述旋转装置21的旋转中心轴线O1的方向上直线状地移动即铅直地升降,也就是说沿活塞11的轴向移动。边缘形成辊52配置在头51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以与旋转中心轴线O1正交的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头51。边缘形成辊52通过在旋转中心轴线O3的延伸方向的位置一定的状态下升降,靠近或离开旋转装置21。

边缘形成辊52从旋转中心轴线O3的延伸方向的头51侧依次具有圆筒外周面52a、锥状外周面52b、阶梯面52c、锥状外周面52d、圆筒外周面52e、球状外周面52f、锥状外周面52g、端面52h。

圆筒外周面52a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筒面。

锥状外周面52b从圆筒外周面52a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锥状面。锥状外周面52b的径朝旋转中心轴线O1侧变小。

阶梯面52c从锥状外周面52b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阶梯面52c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3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锥状外周面52d从阶梯面52c的内周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锥状面。锥状外周面52d的径朝旋转中心轴线O1侧变小。

圆筒外周面52e从锥状外周面52d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筒面。圆筒外周面52e的径比阶梯面52c小。

球状外周面52f从圆筒外周面52e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在旋转中心轴线O3上具有中心的球、或在旋转中心轴线O3上具有旋转中心的旋转椭圆体的表面的一部分。球状外周面52f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径朝旋转中心轴线O1侧变大。由球或旋转椭圆体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的球状外周面52f在旋转轴方向剖切时的剖面为曲线,换句话说,是具有规定的曲率的弯曲面。

锥状外周面52g从球状外周面52f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锥状面。锥状外周面52g的径朝旋转中心轴线O1侧变小。

端面52h从锥状外周面52g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端面52h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形,是与旋转中心轴线O3正交的平坦面。

通过在边缘形成辊52上形成阶梯面52c、锥状外周面52d、圆筒外周面52e、球状外周面52f来形成向径向内方凹的凹部53。该凹部53也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环状。凹部53中构成其一部分的球状外周面52f具有规定的曲率而弯曲。

边缘形成辊52比旋转装置21的把持部31配置在上侧,与在旋转装置21上支承的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的包括开口部14的筒状部12在旋转中心轴线O3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更具体地说,边缘形成辊52使锥状外周面52d、圆筒外周面52e与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的包括开口部14的筒状部12在旋转中心轴线O3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重合。

活塞制造装置10在对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进行加工时,如上所述,在将活塞11安装于旋转装置21的状态下,使旋转装置21的把持部31及夹持部32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旋转。于是,活塞11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沿活塞周向旋转。这是使筒状的处于素材状态的活塞11沿活塞周向旋转的活塞制造方法中的旋转步骤。

这样,利用省略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使槽形成装置22的头41靠近被旋转装置21驱动而旋转的活塞11,并且利用省略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使边缘形成装置23的头51靠近该活塞11。

在使头41靠近活塞11时,槽形成辊42主要在活塞11上的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离开的部位与圆筒外周面42c接触,从活塞11的外周圆筒面12a1侧对该部位进行挤压。于是,槽形成辊42一边随着旋转的活塞11转动,一边利用锥状外周面42a的阶梯面42b侧的一部分、阶梯面42b、圆筒外周面42c、阶梯面42d、锥状外周面42e使筒状部12塑性变形而在活塞11的外周侧形成图2所示的环状的槽61。这是从活塞11的外周面12a侧对活塞11上的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离开的部位进行挤压而形成环状的槽61的活塞制造方法的槽形成步骤。

在这里,伴随着上述槽61的形成,在筒状部12的槽61的里侧,形成以内径比内周圆筒面12b1小的方式鼓出的圆环状的鼓出部62。槽61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鼓出部62也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此外,在槽形成辊42的圆筒外周面42f与活塞11的外周圆筒面12a1接触之前,头41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侧移送槽形成辊42。

如上所述,与使槽形成装置22的头41靠近活塞11同步地,使边缘形成装置23的头51靠近活塞11。于是,如图1所示,与活塞11分离的边缘形成辊52使形成凹部53的锥状外周面52d及圆筒外周面52e与活塞11上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抵接。而且,主要利用锥状外周面52d及圆筒外周面52e向与活塞11的边缘15位于相反侧的轴向另一端侧挤压该边缘15。于是,如图2所示,边缘形成辊52以使边缘15的位置靠近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的方式使活塞11的开口部14塑性变形。

此时,利用形成凹部53的与旋转中心轴线O1位于相反侧的阶梯面52c来限制活塞11的开口部14向与旋转中心轴线O1相反侧的变形。因此,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以内周侧为主的部分向径向内侧延伸,此时,开口部14仿照球状外周面52f的形状向轴向另一端侧(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塑性变形。其结果是,从边缘15与槽61之间的内周面12b向比内周圆筒面12b1靠近成为活塞11的轴心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挤压边缘15的以内周侧为主的部分,边缘15的以内周侧为主的部分成为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突起的厚壁部65。这是利用凹部53向活塞11的轴向另一端侧挤压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形成从边缘15与槽61之间的内周面12b向活塞11的轴心侧凸出的厚壁部65的活塞制造方法的厚壁部形成步骤。该厚壁部形成步骤包括使边缘15的内周侧向活塞11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

在边缘形成辊52上的与活塞11的边缘15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3,以使边缘15的内周侧向活塞11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

在这里,活塞制造装置10在对活塞11进行加工时,内侧芯棒34不与包括活塞11的边缘15在内的开口部14接触,内侧芯棒34不会从内侧挤压活塞11的边缘15。也就是说,活塞制造装置10在凹部53之外的部分不具备从内侧对活塞11的边缘15进行挤压的机构。换句话说,活塞制造装置10不具备一边与厚壁部65接触一边形成最小径部分的机构。

如图3所示,利用活塞制造装置10形成的活塞11的槽61从靠近边缘15的一侧依次具有锥状面61a、槽壁面61b、槽底面61c、槽壁面61d、锥状面61e。

锥状面61a是利用槽形成辊42的锥状外周面42a形成的部分,是转印有锥状外周面42a的形状。也就是说,锥状面61a是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面。如图3所示,锥状面61a从活塞11的外周圆筒面12a1延伸,径朝活塞轴向的与边缘15相反的一侧变小。

槽壁面61b是利用槽形成辊42的阶梯面42b形成的部分,是转印有阶梯面42b的形状。也就是说,槽壁面61b从锥状面61a的活塞轴向的与边缘15位于相反侧的内周缘部向活塞径向内方延伸。槽壁面61b成为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1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如图3所示,槽底面61c是利用槽形成辊42的圆筒外周面42c形成的部分,是转印有圆筒外周面42c的形状。也就是说,槽底面61c从槽壁面61b的内周缘部向活塞轴向的与边缘15相反的方向延伸。槽底面61c是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也就是说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

如图3所示,槽壁面61d是利用槽形成辊42的阶梯面42d形成的部分,是转印有阶梯面42d的形状。也就是说,槽壁面61d从槽底面61c的活塞轴向与边缘15位于相反侧的端边缘部向活塞径向外方延伸。槽壁面61d成为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1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如图3所示,锥状面61e是利用槽形成辊42的锥状外周面42e形成的部分,是转印有锥状外周面42e的形状。也就是说,锥状面61e是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面。如图3所示,锥状面61e从槽壁面61d的外周缘部延伸到活塞11的外周圆筒面12a1,径朝活塞轴向的与边缘15相反的一侧变大。

如图4所示,利用活塞制造装置10进行加工后的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从离外周圆筒面12a1近的一侧依次具有锥状面15a和端面15b。

锥状面15a是利用边缘形成辊52的凹部53的锥状外周面52d形成的部分,成为转印有锥状外周面52d的形状。也就是说,锥状面15a是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面。如图4所示,锥状面15a从外周圆筒面12a1的活塞轴向的边缘15侧的端边缘部延伸,径朝延伸前端侧变小。

端面15b是利用边缘形成辊52的凹部53的圆筒外周面52e形成的部分,成为转印有圆筒外周面52e的形状。也就是说,端面15b成为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1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端面15b在活塞11中位于活塞轴向上与图2所示的底部13最为相反的一侧。

如图4所示,利用活塞制造装置10形成后的厚壁部65从端面15b侧依次具有曲面65a、曲面65b、锥状面65c、径向面65d、曲面65e。曲面65a也成为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一部分。

曲面65a是利用边缘形成辊52的凹部53的球状外周面52f形成的部分。曲面65a成为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4所示,曲面65a成为转印有边缘形成辊52的凹部53的球状外周面52f的形状。也就是说,曲面65a从端面15b的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内周缘部向活塞轴心方向延伸,以越向活塞轴心侧越位于底部13侧的方式倾斜。因此,该厚壁部65成为朝向底部13被弯折的形状。该被弯折的部位的剖面成为曲线,是具有规定的曲率的曲面形状。曲面65a在包括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的平面的剖面形状为圆弧状。该圆弧在比其两端部之间的中央位置靠近活塞11的中心轴线侧且与活塞轴向的底部13相反的一侧具有中心。换句话说,该圆弧成为向活塞11的内部侧凹的形状。

图4所示的曲面65b从曲面65a的内周缘部延伸,在包括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内的剖面形状成为圆弧状。该圆弧在与该活塞11的中心轴线相反的一侧具有中心。曲面65b成为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

图4所示的锥状面65c从曲面65b的与曲面65a位于相反侧的边缘部延伸,是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面。图4所示的锥状面65c是在活塞轴向上离端面15b越远径越大的锥状面。

径向面65d从锥状面65c的外周缘部向活塞径向外侧延伸。径向面65d成为以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

曲面65e从径向面65d的外周缘部向活塞径向外侧延伸,与内周面12b相连。曲面65e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曲面65e以越向活塞径向的外侧越靠近活塞轴向的与端面15b位于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倾斜。曲面65e在包括图2所示的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内的剖面形状成为圆弧状。该圆弧成为向活塞11的内侧凹的形状。

如图4所示,厚壁部65的最小径比鼓出部62的最小径小,曲面65a的最小径也比鼓出部62的最小径小。曲面65a的最大径、即端面15b的最小径比鼓出部62的最小径大、比筒状部12的内周圆筒面12b1小。

包括锥状面15a和端面15b在内的边缘15、以及包括曲面65a、曲面65b、锥状面65c、径向面65d和曲面65e在内的厚壁部65是活塞11中从素材状态通过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部分,是在成为最终产品状态下(组装于后述制动装置的状态下)也存在于活塞11的部分。也就是说,活塞11从素材到最终产品状态期间,不对槽61及开口部14的边缘15进行切削加工。需要说明的是,活塞11是从素材到最终产品状态期间,不对包括槽61及边缘15在内的整体进行切削加工的无切削活塞。

利用以上活塞制造装置10形成的活塞11形成为有底筒状,具备底部13和筒状部12,并且筒状部12具备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而且,该活塞11的边缘15中活塞11的轴心方向的部位为向该轴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65。该厚壁部65朝向底部13被弯折,该被弯折的部位的剖面成为曲线,是具有规定的曲率的曲面形状。

利用活塞制造装置10形成的活塞11配置于制动装置的缸筒。具体地说,活塞11组装于图5所示的盘式制动器80。该盘式制动器80用于机动车等车辆,具体地说用于四轮机动车。盘式制动器80通过使与省略图示的车轮一起旋转的制动盘81的旋转停止来对车辆进行制动。

盘式制动器80具备支承部件82、一对制动衬块83、84和按压机构85。支承部件82跨过制动盘81的外周侧配置而固定于车辆的非旋转部。一对制动衬块83、84支承于支承部件82而与制动盘81的两面对置配置。按压机构85夹持一对制动衬块83、84而按压制动盘81的两面。

按压机构85具有钳体91、上述活塞11、活塞密封件92、活塞保护罩93和按压板94。活塞11能够滑动地设置在钳体91的里侧(车宽方向内侧)。活塞密封件92对钳体91与活塞11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活塞保护罩93与钳体91和活塞11连结而覆盖从活塞11的钳体91露出的部分。

钳体91具有缸筒96、桥接部97和爪部98。桥接部97以从缸筒96跨过制动盘81的外周的方式延伸。爪部98从桥接部97的与缸筒96位于相反侧的位置延伸而与缸筒96对置。在缸筒96形成有向爪部98侧开口的缸膛100,活塞11能够移动地配置于该缸膛100。

通过形成缸膛100,缸筒96具有与爪部98位于相反侧的底部101、成为筒状而从底部101的外周缘部向爪部98侧延伸的筒状部102。在缸膛100的内周面形成有圆环状的活塞密封件槽103,在比活塞密封件槽103位于爪部98侧的位置形成有圆环状的保护罩支承槽104。在活塞密封件槽103嵌合有活塞密封件92。在缸筒96的底部101形成有贯通孔105。利用在向车辆组装时被取下的盖106来封堵贯通孔105。

而且,活塞11以底部13位于缸膛100内的底部101侧的姿态嵌合于缸膛100及活塞密封件92。活塞密封件92对缸筒96与活塞1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活塞保护罩93的一端侧与缸筒96的保护罩支承槽104嵌合而与缸筒96连结,另一端侧与活塞11的上述槽61嵌合而与活塞11连结。

按压板94安装于活塞11。按压板94覆盖活塞11的筒状部12的与底部13相反的一侧。活塞11的筒状部12的与底部13位于相反侧的边缘15的端面15b与按压板94抵接。

在制动液从贯通孔105导入缸筒96的缸膛100内时,按压机构85对活塞11的底部13作用制动压力。于是,活塞11向制动盘81侧前进,经由按压板94朝向制动盘81按压内侧的制动衬块83。此时,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使端面15b与按压板94抵接,利用该端面15b的面积来按压制动衬块83。由此,制动衬块83移动而与制动盘81接触。也就是说,制动衬块83被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端面15b按压而与制动盘81接触。

另外,钳体91利用该按压的反作用力而移动,利用爪部98朝向制动盘81按压外侧的制动衬块84。由此,制动衬块84与制动盘81接触。

这样,按压机构85通过活塞11的动作,利用活塞11和爪部98从两侧夹持一对制动衬块83、84而将其按压于制动盘81的两面。其结果是,按压机构85对制动盘81施加摩擦阻力而产生制动力。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动器用活塞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中,在利用第一辊从外周面侧挤压素材的开口侧的环状端部而形成槽时,在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利用第二辊从轴向挤压素材的环状端部,形成从环状端部的内周面向轴心方向顶出的厚壁部。因此,活塞的环状端部的端面在周向位置上的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不同、与衬垫接触的面的形状不同,面积受到素材尺寸不一致的影响而存在产生变大或变窄等不一致(个体差异)的可能性。该端面的面积为挤压制动衬块的面积,因此如果产生不一致,取决于活塞,存在接触压力不稳定、抑制制动噪声抑制的性能不稳定的可能。另外,与衬垫的接触内径或外径不同,也成为制动噪声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中,在边缘形成辊52的、与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3,以使边缘15的内周侧朝向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塑性变形。而且,在向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对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进行挤压、形成从边缘15与槽61之间的内周面12b向活塞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65的厚壁部形成步骤中,利用凹部53使边缘15的内周侧朝向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塑性变形。因此,即使素材存在不一致,也能够抑制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端面15b的面积不一致。其结果是,在组装有该活塞11的盘式制动器80中,活塞11对制动衬块83的接触压力稳定,能够使制动噪声性能稳定。并且,通过塑性变形能够与利用切削加工形成的情况同等地抑制端面15b的面积不一致。因此,能够抑制与衬垫的接触形状不一致,抑制活塞11的制造成本。

换句话说,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11在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活塞轴心方向的部位为向该轴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65,该厚壁部65朝向活塞11的底部13被弯折。因此,在通过塑性变形来形成开口部14的边缘15侧的最终形状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端面15b的面积、内径、外径的不一致。

此外,换句话说,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80能够抑制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端面15b面积的不一致。因此,能够使活塞11与制动衬块83的接触压力稳定,使制动噪声抑制性能稳定。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中,边缘形成辊52的凹部53的球状外周面52f具有规定的曲率。因此,能够减小活塞11与球状外周面52f的周速度的差异,减小由周速度的差异引起的摩擦。因此,能够减轻施加于边缘形成辊52及活塞11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改善边缘形成辊52的寿命,抑制对活塞制造装置10的负担。另外,能够抑制活塞11的粘结等品质下降。在此基础上,能够减小边缘形成辊52与活塞11的接触面积,提高加工时的接触压力,能够使成型性提高。

换句话说,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11的被弯折的部位具有曲面65a。因此,在通过塑性变形来形成开口部14的边缘15侧的最终形状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的端面15b面积的不一致。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11的被弯折的部位具有曲面65a。因此,在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通过塑性变形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活塞11及活塞制造装置10所花费的成本。另外,能够抑制活塞11的粘结等品质降低。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成型性提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中,在凹部53之外不具备从活塞11的内侧对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进行挤压的机构。因此,能够使构造简化且降低装置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6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装置10A。在活塞制造装置10A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装置23部分不同的边缘形成装置23A。具体地说,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部分不同的边缘形成辊52A。

第二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A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O3的角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球状外周面52f小的球状外周面52Af。也就是说,该球状外周面52Af的径相对于沿着旋转中心轴线O3的方向的距离的变化的比例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球状外周面52f小。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A形成有从球状外周面52Af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的圆筒外周面52i。圆筒外周面52i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筒面。通过在边缘形成辊52A上形成阶梯面52c、锥状外周面52d、圆筒外周面52e、球状外周面52Af来形成向径向内方凹的凹部53A。该凹部53A也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环状。凹部53A的构成其一部分的球状外周面52Af具有规定的曲率而弯曲。

活塞制造装置10A的边缘形成辊52A的球状外周面52Af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O3的角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球状外周面52f小。因此,利用其加工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的曲面65a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O3的角度也比第一实施方式小。也就是说,利用活塞制造装置10A加工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的曲面65a的活塞轴向的距离的变化相对于活塞径向的距离的变化的比例比第一实施方式小。

在这里,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反而使边缘形成辊的球状外周面的角度比第一实施方式大。也就是说,使球状外周面的径的变化相对于沿着旋转中心轴线O3的方向的距离的变化的比例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球状外周面52f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7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装置10B。在活塞制造装置10B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装置21部分不同的旋转装置21B。在旋转装置21B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部32部分不同的夹持部32B,具体地说,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部分不同的内侧芯棒34B。

另外,在活塞制造装置10B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装置23部分不同的边缘形成装置23B,具体地说,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部分不同的边缘形成辊52B。

第三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具有相等外径且与外侧芯棒33夹持活塞11的底部13的主轴部121、以及具有比主轴部121大的外径的大径部122。大径部122形成在主轴部121的轴向中央的规定位置,具有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的圆筒外周面122a。

第三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B的球状外周面52Bf在旋转中心轴线O3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球状外周面52f短,该球状外周面52Bf形成为从圆筒外周面52e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球状外周面52Bf的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径朝旋转中心轴线O1侧变大。换句话说,由球或旋转椭圆体的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的球状外周面52Bf是具有规定的曲率的弯曲面。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B形成有从球状外周面52Bf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的圆筒外周面52Bi。圆筒外周面52Bi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筒面。

端面52h从圆筒外周面52Bi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

通过在边缘形成辊52B形成阶梯面52c、锥状外周面52d、圆筒外周面52e、球状外周面52Bf来形成向径向内方凹的凹部53B。该凹部53B也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环状。凹部53B的构成其一部分的球状外周面52Bf具有规定的曲率而弯曲。

活塞制造装置10B通过槽形成辊42在利用旋转装置21B旋转的活塞11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环状的槽61,并且利用边缘形成辊52B形成厚壁部65。此时,旋转装置21B的内侧芯棒34B的大径部122在旋转中心轴线O1侧、即活塞轴心侧与比边缘形成辊52B向径向内方顶出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抵接,限制向该活塞轴心侧超过规定量的塑性变形。换句话说,大径部122在厚壁部65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即活塞轴心侧塑性变形时,利用反作用力从活塞轴心侧(活塞11的内侧)对厚壁部65进行挤压。

其结果是,在利用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B加工后的活塞11上形成从厚壁部65的曲面65a的内周缘部向底部13侧延伸、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的圆筒面65f。

根据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B,在厚壁部65的塑性变形时,大径部122从活塞11的内侧挤压厚壁部65。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厚壁部65的塑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活塞11的具有锥状面15a、端面15b及曲面65a的边缘15的精度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8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装置10C。在活塞制造装置10C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装置21部分不同的旋转装置21C。在旋转装置21C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部32部分不同的夹持部32C。具体地说,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部分不同的内侧芯棒34C(第二形成装置)。在此基础上,在活塞制造装置10C中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装置23部分不同的边缘形成装置23C。具体地说,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部分不同的边缘形成辊52C(第二形成装置)。

第四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C从靠近外侧芯棒33的一侧即下侧依次具有挤压部131、锥状部132、大径部133。挤压部13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具有相等的外径且与外侧芯棒33夹持活塞11的底部13。

锥状部132从挤压部131的与外侧芯棒33位于相反侧的端部向与外侧芯棒33相反的方向扩径且延伸。锥状部132具有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锥状面132a。锥状面132a的径朝与挤压部131相反的一侧、即上侧变大。

大径部133从锥状部132的与挤压部131位于相反侧的端边缘部向与挤压部131相反的方向延伸。大径部133具有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的圆筒外周面133a,圆筒外周面133a从锥状面132a的与挤压部131位于相反侧的端边缘部向与挤压部131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四实施方式的边缘形成辊52C从旋转中心轴线O3的延伸方向的头51侧依次具有圆筒外周面52Ca、阶梯面52Cb、锥状外周面52Cc、圆筒外周面52Cd、端面52Ce。

圆筒外周面52Ca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筒面。

阶梯面52Cb从圆筒外周面52Ca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阶梯面52Cb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环状,是与垂直于旋转中心轴线O3的面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坦面。

锥状外周面52Cc从阶梯面52Cb的内周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锥状面。锥状外周面52Cc的径越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越小。

圆筒外周面52Cd从锥状外周面52Cc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延伸,是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筒面。圆筒外周面52Cd的径比阶梯面52Cb小。

端面52Ce从圆筒外周面52Cd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的端边缘部向径向内方延伸。端面52Ce成为以旋转中心轴线O3为中心的圆形,是与旋转中心轴线O3垂直的平坦面。

在边缘形成辊52C使端面52Ce靠近内侧芯棒34C的圆筒外周面133a,并且使其沿着旋转中心轴线O1向把持部31侧移动时,圆筒外周面52Cd的下端位置与内侧芯棒34C的圆筒外周面133a和锥状面132a的交界位置一致。由此,利用边缘形成辊52C的阶梯面52Cb、锥状外周面52Cc和圆筒外周面52Cd、以及内侧芯棒34C的锥状面132a形成向径向内方凹的凹部53C。

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C通过槽形成辊42在利用旋转装置21C旋转的活塞11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环状的槽61。此时,边缘形成辊52C的锥状外周面52Cc及圆筒外周面52Cd与活塞11中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抵接,向活塞11的与边缘15位于相反侧的轴向另一端侧挤压该边缘15。其结果是,边缘形成辊52C使开口部14塑性变形,以使边缘15的位置靠近活塞轴向的底部13。

此时,利用边缘形成辊52C的阶梯面52Cb来限制开口部14向与旋转中心轴线O1相反的一侧的变形。因此,筒状部12的开口部14的以边缘15为主的内周侧的部分向径向内方延伸,模仿内侧芯棒34C的锥状面132a而朝向轴向另一端侧(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塑性变形。而且,该部分从边缘15与槽61之间的内周面12b向比内周圆筒面12b1靠近活塞11的轴心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顶出,成为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突起的厚壁部65。

也就是说,通过利用边缘形成辊52C的阶梯面52Cb、锥状外周面52Cc和圆筒外周面52Cd、以及内侧芯棒34C的锥状面132a构成的凹部53C,进行向活塞11的轴向另一端侧挤压活塞11的开口部14的边缘15而形成从边缘15与槽61之间的内周面12b向活塞11的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65的活塞制造方法的厚壁部形成步骤。该厚壁部形成步骤包括使边缘15的内周侧朝向活塞11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在边缘形成辊52C及内侧芯棒34C的与活塞11的边缘15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3C,以使边缘15的内周侧朝向活塞11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

其结果是,在利用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C加工后的活塞11中,在端面15b的活塞径向内侧且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形成有剖面为直线的锥状面65g而非曲面65a。锥状面65g是利用内侧芯棒34的锥状面132a形成的部分,成为转印有锥状面132a的形状。锥状面65g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锥状面构成。锥状面65g从端面15b的旋转中心轴线O1侧、即活塞轴心侧的端边缘部向活塞轴心方向延伸,以越向活塞轴心侧越靠近底部13侧的方式倾斜。因此,厚壁部65成为朝向底部13弯折的形状。该被弯折的部位为锥状面形状。

根据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C,凹部53C利用边缘形成辊52C及内侧芯棒34C这两个部件形成。因此,可以通过对能够形成端面15b的现有装置的边缘形成辊的修改和内侧芯棒的改造来应对。因此,在改造现有装置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改造所需的成本。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9主要以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四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同一称呼、同一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C部分不同的活塞制造装置10D。在活塞制造装置10D中,使用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装置21C部分不同的旋转装置21D。在旋转装置21D中使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部32C部分不同的夹持部32D,具体地说,使用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C部分不同的内侧芯棒34D(第二形成装置)。

第五实施方式的内侧芯棒34D从靠近外侧芯棒33的一侧即下侧依次具有挤压部131D、锥状部141、中间径部142、锥状部132D、大径部133D。挤压部131D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挤压部131外径相同且与外侧芯棒33夹持活塞11的底部13。锥状部141从与挤压部131D的外侧芯棒33位于相反侧的端部向与外侧芯棒33相反的方向扩径且延伸。中间径部142从锥状部141的与挤压部131D位于相反侧的端边缘部向与挤压部131D相反的方向延伸。中间径部142具有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的圆筒外周面142a。

锥状部132D从中间径部142的与锥状部141位于相反侧的端部向与锥状部141相反的方向扩径且延伸。锥状部132D具有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锥状面132Da。锥状面132Da从与圆筒外周面142a的与锥状部141位于相反侧的端边缘部向与锥状部141相反的方向延伸,径朝与锥状部141相反的一侧即上侧变大。

大径部133D从锥状部132D的与中间径部142位于相反侧的端部向与中间径部142相反的方向延伸。大径部133D具有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的圆筒外周面133Da。圆筒外周面133Da从锥状面132Da的与中间径部142位于相反侧的端边缘部向与中间径部142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边缘形成辊52C使端面52Ce靠近内侧芯棒34D的圆筒外周面133Da,并且使其沿着旋转中心轴线O1向把持部31侧移动时,圆筒外周面52Cd的下端位置与内侧芯棒34D的圆筒外周面133Da和锥状面132Da的交界位置一致。由此,利用边缘形成辊52C的阶梯面52Cb、锥状外周面52Cc和圆筒外周面52Cd、以及内侧芯棒34D的锥状面132Da形成向径向内方凹的凹部53D。内侧芯棒34D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因此由内侧芯棒34D和边缘形成辊52C构成的边缘形成装置23D也与第四实施方式部分不同。

活塞制造装置10D通过槽形成辊42在利用旋转装置21D旋转的活塞11上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环状的槽61,并且利用边缘形成辊52C及内侧芯棒34D形成厚壁部65。此时,内侧芯棒34D的中间径部142与利用边缘形成辊52C向径向内侧顶出的活塞11的厚壁部65在旋转中心轴线O1侧、即活塞轴心侧抵接,来限制向该活塞轴心侧的超过规定量的塑性变形。换句话说,中间径部142在厚壁部65向旋转中心轴线O1侧、即活塞轴心侧塑性变形时,利用反作用力从活塞轴心侧(活塞11的内侧)对厚壁部65进行挤压。

其结果是,在利用第五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D加工后的活塞11中,形成有从厚壁部65的锥状面65g的内周缘部向活塞轴向的底部13侧延伸,由以旋转中心轴线O1、即活塞1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构成的圆筒面65h。

根据这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10D,在厚壁部65的塑性变形时,中间径部142从活塞11的内侧对厚壁部65进行挤压。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厚壁部65的塑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活塞11的具有锥状面15a、端面15b及锥状面65g的边缘15的精度提高。

在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以加工时使活塞11沿活塞周向旋转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使活塞11不旋转,使槽形成装置22及边缘形成装置23、23A~23D旋转。也就是说,使活塞11相对于槽形成装置22及边缘形成装置23、23A~23D相对旋转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设备为纵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设备也可以为横置,即旋转装置21D的旋转轴可以沿着水平方向。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装置具备:旋转装置,使筒状的活塞沿周向相对旋转;第一形成装置,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侧对所述活塞上的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的边缘离开的部位进行挤压,形成环状的槽;第二形成装置,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对所述活塞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边缘进行挤压,形成从所述边缘与所述槽之间的内周面向所述活塞的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在所述第二形成装置的与所述边缘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凹部,以使所述边缘的内周侧朝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由此,凹部使边缘的内周侧朝向活塞轴向另一侧塑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的端面面积不一致。

通过使所述凹部具有规定的曲率,能够减小活塞与第二形成装置之间的周速度的差异,降低周速度的差异导致的摩擦。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活塞及第二形成装置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够改善第二形成装置的寿命,抑制对活塞制造装置的负担。另外,能够抑制活塞粘结等品质下降。在此基础上,能够减小第二形成装置与活塞的接触面积,提高加工时的接触压力,从而使成型性提高。

通过采用在所述凹部以外不具备从所述活塞的内侧挤压所述边缘的机构的结构,能够使构造简化,并且降低装置成本。

实施方式的活塞制造方法包括使筒状的活塞沿周向相对旋转的旋转步骤;从所述活塞的外周面侧对所述活塞中的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的边缘离开的部位进行挤压,形成环状的槽的槽形成步骤;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对所述活塞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边缘进行挤压,形成从所述边缘与所述槽之间的内周面朝向所述活塞的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的厚壁部形成步骤。所述厚壁部形成步骤包括使所述边缘的内周侧朝向所述活塞的轴向另一端侧塑性变形。由此,在向活塞轴向另一端侧挤压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而形成从边缘与槽之间的内周面向活塞轴心侧顶出的厚壁部的厚壁部形成步骤中,使边缘的内周侧朝向活塞轴向的底部侧塑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的端面面积的不一致。

实施方式的活塞形成为中空缸筒,具备作用有制动压力的底部、以及所述中空缸筒上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的边缘。所述边缘中的所述活塞的轴心方向的部位为向所述轴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所述厚壁部朝向所述底部被弯折,所述被弯折的部位为曲面形状。这样,边缘上的活塞的轴心方向的部位为向该轴心方向突起的厚壁部,该厚壁部朝向活塞的底部被弯折,在利用塑性变形来形成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的端面面积的不一致。另外,由于被弯折的部位为曲面,因此在通过塑性变形来形成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作用于活塞及装置的压力。另外,能够抑制活塞的粘结等品质下降。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成型性提高。

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具备上述活塞、供所述活塞能够移动地配置的缸筒、被所述活塞的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边缘按压而与制动盘接触的制动衬块。由此,能够抑制活塞的开口部的边缘的端面面积不一致,因此能够使活塞与制动衬块的接触压力稳定、使制动噪声性能稳定。

工业实用性

根据上述活塞制造装置,能够提供一种活塞制造装置、活塞制造方法、活塞及盘式制动器,能够抑制活塞端面与衬垫接触的面的形状不一致。

附图标记说明

11 活塞

12a 外周面

12b 内周面

13 底部

14 开口部

15 边缘

21、21B、21C、21D 旋转装置

34C、34D 内侧芯棒(第二形成装置)

42 槽形成辊(第一形成装置)

52、52A、52B、52C 边缘形成辊(第二形成装置)

53、53A、53B、53C、53D 凹部

61 槽

65 厚壁部

65a 曲面

80 盘式制动器

81 制动盘

83 制动衬块

96 缸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