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双轴焊接变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2278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型双轴焊接变位机。



背景技术:

焊接变位机是制造业焊接生产中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焊接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设备,在焊接领域把它划为焊接辅机。近年来,焊接变位机在我国各个装备制造领域取得较大的发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需求量与日俱增,尤其是在采用机器人进行自动焊接的生产场合,焊接变位机已经成为与机器人互相配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

现有技术下的焊接变位机大多设置为单轴,使得自动化程度低,变位不灵活,进而影响焊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焊接,能够实现双轴旋转的焊接变位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L型双轴焊接变位机,包括L型支撑臂、与所述L型支撑臂的一侧壁紧固的变位机本体、与所述L型支撑臂的另一侧壁紧固的旋转盘、用于驱动所述L型支撑臂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盘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电连接的电控装置。

其中,所述变位机本体包括变位机箱体、设置于所述变位机箱体上端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变位机箱体下端的机座,所述机座四周的边缘均布有和地面紧固的膨胀螺丝。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相连接的第一精密减速箱和第一伺服控制器,所述第一伺服控制器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精密减速箱的第一动力输出端与所述L型支撑臂的一侧壁紧固。

其中,所述L型支撑臂的另一侧壁的下底面设置有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伺服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相连接的第二精密减速箱和第二伺服控制器,所述第二伺服控制器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精密减速箱的第二动力输出端与设置于所述L型支撑臂的另一侧壁上方的旋转盘紧固。

其中,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的焊接工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精密减速箱的第一动力输出端轴的轴线重合。

其中,所述电控装置设置于所述变位机本体内,且与外部机器人控制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L型支撑臂、与所述L型支撑臂的一侧壁紧固的变位机本体、与所述L型支撑臂的另一侧壁紧固的旋转盘、用于驱动所述L型支撑臂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盘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电连接的电控装置。以此结构设计,能够通过与电控装置相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实现双轴驱动,即不仅能够驱动L型支撑臂旋转,还能够驱动设置在L型支撑壁上的旋转盘旋转,以此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焊接变位机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有效提升焊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L型双轴焊接变位机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L型双轴焊接变位机,包括L型支撑臂1、与所述L型支撑臂1的一侧壁紧固的变位机本体2、与所述L型支撑臂1的另一侧壁紧固的旋转盘3、用于驱动所述L型支撑臂1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盘3旋转的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电连接的电控装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变位机本体2包括变位机箱体、设置于所述变位机箱体上端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变位机箱体下端的机座21,所述机座21四周的边缘均布有和地面紧固的膨胀螺丝211。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相连接的第一精密减速箱和第一伺服控制器,所述第一伺服控制器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精密减速箱的第一动力输出端与所述L型支撑臂1的一侧壁紧固;所述L型支撑臂1的另一侧壁的下底面设置有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伺服电机,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相连接的第二精密减速箱和第二伺服控制器,所述第二伺服控制器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精密减速箱的第二动力输出端与设置于所述L型支撑臂1的另一侧壁上方的旋转盘3紧固。以此结构设计,能够实现焊接变位机的双轴旋转,进而有效提升焊接变位机的自动化水平及焊接效率。

为了有效减小L型支撑臂的翻转力矩,本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旋转盘3的焊接工件的重心与所述第一精密减速箱的第一动力输出端轴的轴线重合。

为了进一步的提升焊接变位机的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所述电控装置设置于所述变位机本体2内,且与外部机器人控制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采用PLC作为主要控制单元,通过其自带的I/O输入输出信号实现与机器人控制系统之间的实时通讯应答,再通过输出端向第一伺服控制器和第二伺服控制器发送高频脉冲信号,精确控制变位机本体2内的第一伺服电机的转动角度、速度等参数,从而实现变位机运动与机器人运动的协调一致。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