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弧焊机自动接地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6901阅读:17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线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埋弧焊机自动接地线装置。



背景技术:

埋弧焊机作业时,通常使用电缆线等搭在焊件上或在地面上固定一弹性钢板等方式使焊件与焊机的接地线相连,前者在焊件转动或移动时容易滑落、后者则给操作环境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增加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埋弧焊机自动接地线装置,利用装置自身的特点,即:放上或卸下焊件时,托轮将自动落下和抬起。起到了提高工作时的操作安全性,并且减少制造成本,美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埋弧焊机自动接地线装置,包括机座、弹簧、接地机构、第一托轮、第二托轮;所述的机座为等腰梯形结构,并且上部设有开口,所述的第一托轮与第二托轮均位于机座的上底,并且两端均与机座的两侧相连,并且可绕连接处进行转动,所述的接地机构位于机座的一侧,并且与第一托轮的一端相连,并可绕连接处进行转动,所述的机座一侧设有凹槽,所述的接地机构的一端与机座的凹槽相连,并且可在凹槽内进行滑动,所述的弹簧一端与接地机构相连,另一端与机座相连。

进一步的,接地机构为带有弧度的弹性扁钢,并且弧度为135°~165°,对弧度的设计使得焊件与接地机构的接触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弹簧的常态为收缩状态,收缩状态的弹簧能够保证焊件放入后接地机构能够与其相互接触。

进一步的,第一托轮与第二托轮均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接地机构的一端与第一托轮的圆周面相连,并且远离圆心。

进一步的,接地机构与第一托轮的连接处设有轴承,并且轴承的两侧均设有轴承垫圈,减小摩擦力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机座为硬质合金为材料制造的机座,以此提高装置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通过对弹簧以及接地机构的设计,使得焊件在放入的同时即可自动进行接地线的处理,减少了操作者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且美化了环境,并且消除了作业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为机座、2为弹簧、3为接地机构、4为第一托轮、5为第二托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埋弧焊机自动接地线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机座1、弹簧2、接地机构3、第一托轮4、第二托轮5;机座1为等腰梯形结构,并且上部设有开口,第一托轮4与第二托轮5均位于机座1的上底,并且两端均与机座1的两侧相连,并且可绕连接处进行转动,机座1为硬质合金为材料制造的机座1,以此提高装置强度,接地机构3位于机座1的一侧,并且与第一托轮4的一端相连,并可绕连接处进行转动,机座1一侧设有凹槽,接地机构3的一端与机座1的凹槽相连,并且可在凹槽内进行滑动,接地机构3为带有弧度的弹性扁钢,并且弧度为135°~165°,对弧度的设计使得焊件与接地机构3的接触更加可靠,弹簧2一端与接地机构3相连,另一端与机座1相连,弹簧2的常态为收缩状态,收缩状态的弹簧2能够保证焊件放入后接地机构3能够与其相互接触,其中,第一托轮4与第二托轮5均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接地机构3的一端与第一托轮4的圆周面相连,并且远离圆心,接地机构3与第一托轮4的连接处设有轴承,并且轴承的两侧均设有轴承垫圈,减小摩擦力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利用该装置自身的特点,即:放上或卸下焊件时,托轮将自动落下和抬起。在第一托轮4端部固定带有一定弧度的由弹性扁钢制成的接地机构3,将机座1与焊机的接地极用固定的导电装置相连,当焊件被放在托轮上时,随着托轮的转动,使接地机构3与焊件的表面在弹簧2的弹性力帮助下紧密接触,通过机座1与焊机的接地极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通电回路以满足焊接要求;卸下焊件时,随着托轮的反向转动,接地机构3自动落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