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4611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除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



背景技术:

压榨装置作为污泥除渣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对污泥除渣机中在对污泥进行搅拌后产生的渣质经螺旋搅拌杆排出后进行压榨的最后一道工序,使得渣质脱水后排出。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压榨装置存在结构设计复杂、自动化程度低、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并且对渣质的处理效果不理想等缺陷。因而提出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污泥除渣机用压榨装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污泥除渣技术中螺旋搅拌装置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实际要解决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运行可靠稳定、搅拌效率高、后期维护成本低、安装及使用便捷等优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所述锥形压榨装置包括与污泥除渣机上的出渣管相连接的锥形调压组件,所述出渣管设置在污泥除渣机的螺旋搅拌杆端部;所述锥形调压组件与气缸组件相连接,并在气缸组件的驱动下,锥形调压组件在向着出渣管的方向顶压接触出渣管和远离出渣管的方向之间往复运动用于压榨排出的渣屑;所述锥形调压组件包括耐磨衬板、锥形管、法兰板,所述耐磨衬板与出渣管的管口相适配,所述耐磨衬板固定设置在锥形管的第一端部,法兰板固定设置在锥形管的另一端部,并且通过法兰板将锥形管固定安装在气缸组件的活塞杆端部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气缸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的气压调节阀,所述进气管路与压缩机相连接,压缩机与电控箱相连接;电控箱包括多档位气压调节开关。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锥形管为304不锈钢锥形管,所述法兰板为304不锈钢板;所述耐磨衬板为聚乙烯耐磨衬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出渣管的正下方还设置有渣屑回收筒。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锥形调压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出渣管与耐磨衬板接触的部位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电控箱中的PLC控制器数据信号连接,并将出渣管与耐磨衬板的接触压力值实时监控并将其发送至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根据检测到的接触压力值与预设压力值之差控制气压调节阀的气压调节量;当接触压力值高于预设压力值时,电控箱通过调低气压阀控制压缩机的进气量;反之当接触压力值低于预设压力值时,则调高气压阀控制压缩机的进气量当接触压力值等于预设压力值时,则保持当前压缩机的进气量

采用本实用新型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结构设计更加简单且紧凑,利用与污泥除渣机螺旋搅拌杆端部的出渣管形状相互配合的锥形调压组件使得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

(2)利用控制系统能够方便调节气缸组件的气压情况,动态调整气缸组件的气压值使得压榨效果达到最佳。

(3)后期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借助于出渣管的正下方设置的渣屑回收筒能够方便操作者回收渣屑,避免了造成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作以详细说明。

一种用于污泥除渣机的锥形压榨装置,所述锥形压榨装置包括与污泥除渣机1上的出渣管2相连接的锥形调压组件,所述出渣管设置在污泥除渣机的螺旋搅拌杆端部;所述锥形调压组件与气缸组件相连接,并在气缸组件的驱动下,锥形调压组件在向着出渣管的方向顶压接触出渣管和远离出渣管的方向之间往复运动用于压榨排出的渣屑;所述锥形调压组件包括耐磨衬板3、锥形管4、法兰板5,所述耐磨衬板与出渣管的管口相适配,所述耐磨衬板固定设置在锥形管的第一端部,法兰板固定设置在锥形管的另一端部,并且通过法兰板将锥形管固定安装在气缸组件6的活塞杆端部上。

所述气缸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的气压调节阀,所述进气管路与压缩机相连接,压缩机与电控箱相连接;电控箱包括多档位气压调节开关。

所述锥形管为304不锈钢锥形管,所述法兰板为304不锈钢板;所述耐磨衬板为聚乙烯耐磨衬板。

所述出渣管的正下方还设置有渣屑回收筒。

所述锥形调压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出渣管与耐磨衬板接触的部位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电控箱中的PLC控制器数据信号连接,并将出渣管与耐磨衬板的接触压力值实时监控并将其发送至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根据检测到的接触压力值与预设压力值之差控制气压调节阀的气压调节量;当接触压力值高于预设压力值时,电控箱通过调低气压阀控制压缩机的进气量;反之当接触压力值低于预设压力值时,则调高气压阀控制压缩机的进气量当接触压力值等于预设压力值时,则保持当前压缩机的进气量。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