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上下矫直辊的辊式矫直机和用于简单快速检查、维护和维修辊式矫直机上矫直辊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6292发布日期:2019-01-05 09:03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具有上下矫直辊的辊式矫直机和用于简单快速检查、维护和维修辊式矫直机上矫直辊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辊式矫直机,用于矫直待矫直的库存材料,尤其是金属带和金属零件,其中,上矫直辊能简单快速地检查、维护、维修以及清洁。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方法,用于简单快速地检查、维护、维修和清洁辊式矫直机,特别是用于简单快速地检查、维护、维修和清洁辊式矫直机的上矫直辊。



背景技术:

在生产工艺之后,轧制材料(例如带钢或轧制金属板,尤其是热轧金属板)的表面携带有杂质(例如污垢),随着库存材料被辊式矫直机以反复弯曲的方式矫直,杂质被移除,在库存材料被辊式矫直机以反复弯曲的方式矫直之后,污垢在重力作用下掉落或者被卡在辊式矫直机的上部件上而遗留。在其他情况下,施加于工件的特殊加工技术(例如焊接)也会生成杂质,在后续的矫直过程中,该杂质能导致矫直机上污垢的累积并导致相应的磨损,特别是矫直辊的磨损。

辊式矫直机通常包括上辊架和下辊架,下辊架通常包括机床或机座,辊架支撑上矫直单元和下矫直单元,其中上矫直单元能通过多个驱动器的驱动而相对于下矫直单元向上和向下移动,并且上矫直单元还能倾斜,用于例如调整矫直间距的目的。上矫直单元通常包括多个上矫直辊,并且下矫直单元通常包括多个下矫直辊。上矫直辊支承在上支承板中,并且下矫直辊支承在下支承板中。

上矫直单元的多个上支撑辊和下矫直单元的多个下支撑辊分别用来支撑上矫直辊和下矫直辊,其中上支撑辊和下支撑辊就其自身而言支撑在多个支撑辊块中。支撑辊的数量取决于矫直机的直通宽度。

经待矫直的材料引入矫直机的污垢既能够附着在矫直辊本身上也能够附着在支撑辊上,由此损害矫直结果。此外,污垢还会增加由矫直作业引起的正常磨损量。

在辊式矫直机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间隔进行清洁操作;此外,还需要进行检查、维护和维修工作,甚至包括更换各种部件。

在现有技术中,支撑辊的维修和清洁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需要局部拆卸然后重新组装矫直机。为了缩短这段时间,de102007046138b3提出将矫直辊布置在可替换的盒子中,并且将这些盒子固定到能从矫直机中被拉出的“滑板”上从而得到单独可替换的盒子,之后这种盒子能被移出、检查和适当地清洁,或者如果必要的话,能够替换单个部件或者整个单元。然而,这仍然还是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时间,即使仅进行轻微的清洁作业,比如,这种清洁作业甚至不需要移动矫直辊。

现有技术的另一个缺点是,在上部可替换的盒子上的这类作业必须在高处进行。也就是说,工人必须从底部向上才能到达悬挂在上部的滑板上的可替换的盒子;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适宜的作业位置。此外,工人不可能将整个上部可替换的盒子与矫直辊和支撑辊块一起快速移动和替换。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式矫直机,该辊式矫直机避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使得能够简单快速且符合人体工程学地检查、维护、维修和清洁辊式矫直机的上矫直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快速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检查、维护、维修和清洁辊式矫直机的上矫直辊的相应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上矫直单元包括框架,上矫直辊的支承板和支撑辊块支承在所述框架上,其中,所述框架能够至少移动到所述辊式矫直机之外的相当大的范围且能再次移动回来。

因而实现了如下的有利目的,在所述框架已经被移出后,从上方能够接近所述上矫直单元,并且能够举起和放下所述支撑辊块。在移除所述支撑辊块后,现在也能够从上方简单且符合人体工程学地接近所述矫直辊并进行目视检查。这避免了现有技术所忍受的缺点,也就是,仅在额外光源的帮助下,就能够成功地从下方进行所述矫直辊的检查,因为位于上方的滑板和所述支撑辊块生成深阴影。

与滑板相比,所述框架结构实现了材料和重量的显著节省。这也减少了轴承的磨损,因为所述上矫直单元的质量显著减小使得其外露部分在其支撑部件上的负载显著减小。

有利的是,所述框架由至少两条纵轨构成,所述纵轨在端部通过横向支撑彼此连接。这形成了相对耐扭曲的稳定的框架,但同时仅需要最少量的材料,从而有利地使其重量最小化。

还有利的是,由于所述框架的重量轻,所述框架能几乎完全移出于矫直机,然后再次移回。与之相关联的显著优点是几乎所有的所述支撑辊块都能被向上移出所述机架且不需要横向地移动;只有最后面的,即最靠近所述矫直辊驱动,的所述支撑辊块必须轻微向前移动,以便能被从所述框架移出。

或者,不管怎样,还可能的是延长所述框架进入到矫直机驱动装置的区域的程度,以能够移动支撑辊块并也由此使矫直辊完全地移出于矫直机,这加速和更多地简化了计划作业的性能。

至于小型矫直机,原则上可以手动地移动上矫直单元的框架。不管怎样,更有利的是,尤其是因为其促进了作业的自动化,机架的移出借助于驱动器,优选地,借助于电动机,其中驱动器致动不可移动的工作主轴,工作主轴与连接于框架的螺母接合。为了移动框架,工作主轴借助于驱动器旋转,优选地,借助于电动马达旋转,因此螺母经受平移运动,承载框架沿相应方向运动,该方向根据工作主轴旋转的方向决定。

还有利的是,在矫直辊的驱动轴和从动矫直辊之间提供可拆除的阳性联轴器,优选地,该联轴器由套筒件和颈部件组成(在其他语言文化中称为“阴性”和“阳性”件),所述套筒件支承于所述联轴器的支承板。由于这类型的联轴器,矫直辊的驱动轴和从动矫直辊之间的连接能在不需要任何额外干预的情况下被释放,并且通过矫直机的框架的向内移动能重新恢复所述连接。

套筒件能这样构造:包括多边形内部凹槽,比如内六边形凹槽,并且矫直辊的颈部件则包括相应的外部六边形轮廓。这组成了具有阳性连接的联轴器。本发明的框架还能够包括任何其他类型的阳性连接。

由于联轴器在矫直机中处于难以接近且难以看到的位置,尤其有益的是,根据本发明的矫直机包括系统,借助于该系统可以确定矫直辊的驱动器是否有效地连接于矫直辊。根据本发明,所述套筒件包括槽,穿过该槽的光线横向于所述矫直机的轴线传播并到达接收装置,优选地,所述光线为来自光源的光束,其中,通过接收装置对所述光束的检测,确定矫直辊和驱动轴之间建立有效联接。

光束(比如激光束)的光源能布置在矫直单元两长边中的一者上,并且接收装置布置在另一者上。可选择地,不管怎样,光源和接收器能组合成单个单元并且布置在一侧,然而传输的光线通过另一侧上的合适的镜子反射回来。

可选择地,能提供比如感应式拾音器,其能确定矫直辊相对于驱动轴的正确位置。

本发明产生了显著的优点,即所述支撑辊块以浮动方式支承在所述框架上。因此,与现有技术相反,不需要单独支撑辊块的固定装置,由此,无需复杂、费时的拆卸和再拼装工作就能完成支撑辊块的移除和重新安装。此外,移动支撑辊块到框架上是相对容易的,由此能获得根据申请人受保护的ep2631019b1所教导的优点。

支承支撑辊的支撑辊块通常很重,以至于不能用手将它们从机架中提起。为此,提供连接装置,以使得辊块能连接于提升装置,比如建筑领域中的门式起重机;这样就能同时提升和替换单个支撑辊块或多个支撑辊块,其中,连接装置能够配置为能插入到支撑辊块中的锚、磁体或者带负压操作的抽吸装置。因此,与允许重的支撑辊块从滑板落下的现有技术相比,在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优势。

可选择地,可旋转的u形螺栓能够布置在支撑辊块的上方,当所述螺栓处于静止位置时,其与所述的支撑辊块的顶面齐平且能升高,以便它们能连接到合适的提升装置的吊钩上,从而能将支撑辊块移出。

能够使用的锚还包括所谓的“起吊销”[由erwinhalderkg(halderusa.com)销售],所述起吊销能插入到支撑辊块的通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将对使得矫直单元退出的框架的移动的控制和对联轴器机构的控制都整合到机器控制系统中,这意味着不需要额外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简单快速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检查、维护、维修和清洁辊式矫直机的上矫直辊的方法,其中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所述上矫直单元(3)移出于辊式矫直机(1);

(b)断开前支承板(11)的固定;

(c)将待提起的一个或多个上支撑辊块(35)连接于提升装置;

(d)从所述框架(39)中提起所述一个或多个上支撑辊块(35),并可以将该一个或多个上支撑辊块(35)向下放置到合适的支承面上;

(e)可以重复步骤(d);

(f)从上方检查上矫直辊(9)并且可以清洁和/或更换上矫直辊(9);

(g)重新安装所述上支撑辊块(35);

(h)固定所述前支承板(11);

(i)将所述上矫直单元(3)移回到所述辊式矫直机(1)中,并且将所述矫直辊(9)连接于它们的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获得的优点是,向上提起单独的支撑辊块能够从上方快速接近矫直辊;此外,借助于新的支撑辊块能快速检查、清洁或替换支撑辊块。由于不同的矫直辊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特别可以的是,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式从上方容易地检测磨损量,尤其是因为辊子不在阴影中;然后根据需要单独地拉出和清洁或保养矫直辊,或者在保持架的上方轻松地重新安装新的矫直辊。所有这些只需要几个手动操作即可完成。

还有利的是,在步骤(i)中,位于矫直辊的端部多边形阳性轮廓和驱动装置的联轴器件的阳性轮廓接合,其中,所述联轴器件在压力下同时旋转,可能是反复地旋转运动,直到矫直辊的端部与联轴器件接合。在这完成之后,矫直辊挤压套筒件且使其沿着驱动轴的多边形轮廓移动,直到套筒件的内轮廓和矫直辊颈端的外轮廓之间的角度达成一致。优选地,配置为套筒件的联轴器件受到围绕驱动轴的弹性装置的作用力,随着尚未接合的套筒件推回到驱动轴上,所述弹簧装置处张力状态,其中,在套筒件和颈部件接合之后,预张力使得联轴器件弹回到矫直辊上,从而成功地结束联接步骤。

还有利的是,借助于光栅可以验证所有的矫直辊都正确地联接,因此,这说明了矫直单元的简单安装过程的整体完成。之后,矫直机能正常执行其矫直任务。

附图简要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细节、特征和优点能从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得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的侧视图,示出了机盖打开后的上矫直单元和下矫直单元;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的后部立体图,其中示出了用于上矫直单元的上驱动轴和用于下矫直单元的下驱动轴;

图3是类似于图2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旋出的上矫直单元和已经从上矫直单元移出的支撑辊块的侧向立体视图;

图5是移除支撑辊块和支承板后旋出的上矫直单元的从下方以一定角度观察的视图;

图6是旋出的上矫直单元和框架左侧部分的侧向立体视图;

图7是旋出的上矫直单元和框架右侧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矫直机的进料侧的立体视图;

图9是矫直机的上、下驱动轴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上矫直单元的上部联轴器件的从上方观察的侧视立体图;和

图11是下矫直单元的驱动轴和联轴器件的从下方以一定角度观察的立体示意图。

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1的稍微立体一些的视图,辊式矫直机1包括常规的上辊架2和下辊架4;上辊架包括上矫直单元3。下辊架4包括机床或机座5。下矫直单元6布置在机床5上。

辊式矫直机1包括机盖,机盖包括左盖部分7和右盖部分8,左盖部分7和右盖部分8均示出在打开位置,并且因此能够看到辊架2和辊架4。

辊式矫直机1包括液压驱动器,液压驱动器位于辊式矫直机1的四个拐角中的每一个拐角处,以相对于下辊组件4移动上辊组件2,其中,图1左前方的液压驱动器仅以非常示意性的方式示出,也就是说没有液压缸但有其安装框架17。这种驱动器属于现有技术,因此将不再进一步详细描述。

上矫直单元3包括上矫直辊9,上矫直辊9支承在上支承板11上;在图1中可以看出,前面的板就是上支承板11。环形手柄12设置在最前面,从而能握住上支承板11。

下矫直单元6包括下矫直辊13,下矫直辊13支承在下支承板15上;在

图1中可以看出,还是前面的板为下支承板15。环形手柄16布置在下支承板15的前侧上以使得手柄16能被握持。

从图1中能看出,辊式矫直机1处于上升的状态;也就是说,上辊组件2布置在距下辊组件4一定间距的位置。这种状态对应于辊式矫直机1的闲置位置。

因此,设置有测距系统18,能够检测上矫直单元和下矫直单元之间的距离或间隙,还能在辊式矫直机1的操作过程中检测矫平间隙。

下矫直单元6包括安装板14,下支承板15支承在安装板14上。安装板14能从矫直机1移出,由此下矫直辊13能进入。

上矫直单元3包括框架结构,将该框架结构参考图4中详细描述。图1中示出了这种结构的纵轨41,纵轨41配置有l形横截面。

现在将参考图2。图2是以斜向下的角度看辊式矫直机1的后方区域的立体示意图。

可以看出,支承在下支承板15中的下矫直辊13通过套筒件19连接于可释放的阳性联轴器,其中图2示出了接合位置。套筒件19布置在下驱动轴21的前端,下驱动轴21配置为刚性轴且包括具有多边形轮廓23的段。在面向矫直辊的一端,套筒件19包括内轮廓,具有多边形轮廓,特别是六边形内轮廓,所述内轮廓与矫直辊13的颈状凸起的相应外轮廓相配合;两轮廓在机器运行期间接合。在面向驱动轴21的一端,套筒件19包括相应的内轮廓,由此套筒件19能沿多边形轮廓23纵向滑动。呈螺旋弹簧25形式的弹性装置绕多边形轮廓23布置;弹簧偏压套筒件19,并且当套筒件19与矫直辊13的颈状凸起对齐时,弹簧将套筒件19推到颈状凸起上。套筒件支承在下联轴器支承板33中,可自由地旋转和纵向移动。

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下矫直辊13支承在下支撑辊27上,下支撑辊27自身部分支承在下支撑辊块29上。下支撑辊块29以浮动的方式靠在安装板14上;也就是说,下支撑辊块29仅保持在两纵轨之间,且本身没有独立的固定;例如,它们没有用螺丝拧紧。相应地,能简单快速地将下支撑辊块29从安装板14移出。

图2中还示出了上驱动轴31的布置,上驱动轴31被配置为通用轴31并且通过适当的耦合件连接于上矫直辊9,下面(参考图9和图10)将更详细的描述。通用轴31包括其自身的和在其自身中的已知接头,以便轴能在上矫直单元3的垂直运动过程中调整它们的方向。

下驱动轴21和上驱动通用轴31都连接于常规的驱动装置,可以通过合适的变速箱来连接,此处未详细示出。

仅示出了液压缸的框架状安装件17,以便能看到矫直单元3、6及其驱动轴21、31。

下矫直单元6的安装板14包括凹槽34,凹槽位于安装板14后面部分或背面部分的每个长边上,这些凹槽中的每一个中都设有支柱,立柱的一端连接于安装板14,并且另一端固定于下联轴器支承板33。

图3是更详细地示出了辊式矫直机1的后部区域部分的立体图,其中,下矫直辊13支承在下支承板15的后部。紧邻下支承板15的是下联轴器支承板33,下联轴器支承板33支承联轴器的套筒件19。

如图4和图5所示,上矫直单元3包括上矫直辊9、上支承板11、具有上支撑辊37的上支撑辊块35和框架39。框架39包括两条纵轨,也就是左纵轨41和右纵轨43。左纵轨41和右纵轨43在其前端处通过横向支撑45连接且在另一侧或后端通过另一横向支撑连接(图4和图5中未示出)。在纵轨41和42的下方为板状加强支架47和49。在加强支架47上形成有开口51,用于接受至少一个保持架53的插入,其中,在图4和图5中示出了两个保持架53。仅在两个加强支架47中的一个中形成开口51,并且每个保持架53通过螺钉55可拆卸地旋紧到另一个加强支架49上。

如从图5中可特别清楚的看到,上矫直辊9被保持架53阻止下落。

l形纵轨41和43可移动地支承在辊子42上,其中,沿着上辊组件2,在矫直单元3的每个纵向侧边上均设有多个辊子42。最前面的辊子22及其支撑部件配置为与待整个上矫直单元3承受的负载相对应。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上矫直单元3被从辊式矫直机1移出。这是是借助于驱动电机55(图2)使得主轴(未示出)旋转来完成的。主轴安装在辊式矫直机1上,不能自由地纵向移动且接合在布置在机架39的后横向支撑上的螺母(未示出)中。在上矫直单元3处于完全安装状态下,旋转轴位于每个上支撑辊块35(图4)中形成的槽57中。

在上矫直单元3移出之后,上前支承板11通过松开固定螺钉而从其固定中释放,例如,其中,支撑辊块35自身部分以浮动方式支承在纵轨41和43上,因此仅微小的移动就足以解除支撑辊块35的整个固定。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移除了支撑辊块35中的一个。开口59在支撑辊块35的顶面引出;这些开口用于接受以凸耳(lug)形式的锚,例如,可以连接到诸如门式起重机的提升装置的钩子上的凸耳。因此,支撑辊块35可以容易且方便地从上矫直单元4中脱离;前支撑板11也可以脱离。在图5中示出了这种状态。从支承板11释放的上矫直辊9现在靠在保持架53上,并且能从上矫直单元3略微地向前拉出或向上提升,这从图5可以容易地推断出。通过相应地逆转步骤这种顺序,上矫直单元3被重新安装。

作为一种选择,支撑辊块35不仅能单独地脱离和更换还能成组地脱离和更换。这能选择性地通过合适地配置的磁铁或借助于操作负压的抽吸装置来完成。由于单个上支撑辊块35没有固定于框架39,因此无需任何额外的拆卸和再次固定措施就能够相应简单快速地实现拆卸和更换。

图6是仅示意性示出了左纵轨41部分的立体图,其中,为了简单起见,未示出支架47。为了使支撑辊块35始终以正确的顺序相对于上矫直辊9插入,附加轨61连接于左纵轨41;如图7所示,这种附加轨不存在于右纵轨43上。优选地,附加轨由略带弹性(如硅胶或合适的塑料)的材料制成。

上支承板11上设置有垫块63,垫块63向支撑辊块35延伸,通过该垫块能够在最前面的支撑辊块和上支承板11之间设置预定距离。垫块63可以是不同的长度,由此能实现支撑辊块的位移,如申请人的欧洲专利ep2631019b1中所描述。

返回图3,现在将描述上矫直单元3的自动检测运动。具有两个传感器头76的电感式传感器装置75设置在上辊组件2的托架73上,与小板77相对布置。电感式传感器装置75用于检测上矫直单元3向内的移动。当电感式传感器装置75检测到小板77的后边缘78时,上矫直单元3向内的移动速度立即减小,并且上驱动轴31的驱动装置开始缓慢地转动轴,因此上矫直辊9的颈部凸出件能适当地配合到套筒件19中。当检测到小板77的前边缘时,上矫直单元3向内的移动立即停止。

下矫直单元6的驱动方式类似于用于上矫直单元3的驱动方式。驱动电机56驱动布置在安装板14下方的不可移动的驱动轴。通过驱动电机56,驱动轴在连接于安装板14的螺母中旋转,由此安装板14和下矫直单元6均沿纵向移动。

为了检测下矫直单元6向内的移动,在托架79上设置具有两个传感器头83的电感式传感器装置81,其中在安装板14中的凹槽34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小板。类似于用于上矫直单元3的电感式传感器装置75,当检测到小板的后边缘时减小向内移动的速度,且下驱动轴21开始缓慢转动以启动轴与下矫直辊15的联接步骤。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1的侧方立体图,其中,待矫直的材料被供给辊式矫直机1。在图8所示的位置,上矫直单元3和下矫直单元6位于矫直机的工作位置,也就是说,上矫直单元3和下矫直单元6位于完全安装的位置。与上辊组件2上的托架87连接的电感式传感器装置85包括传感器头89。当上矫直单元2向外移动时,当电感式传感器装置85检测到小板77时,上矫直单元2就停止向外移动。

下矫直单元6的向外移动也以类似的方式进行监控。与下辊组件4上的托架92连接的电感式传感器装置91包括传感器头93。这检测传感器螺钉95(图3),且当该螺钉到达传感器的头部时下矫直单元6停止向外移动。

传感器装置85、91、75和81的使用使得能够方便地监控上矫直单元3和下矫直单元6向内和向外的自动移动。

图9示出了上通用轴31和下驱动轴21,上通用轴31驱动上矫直辊9,下驱动轴21驱动下矫直辊13。可以清楚地看到形成在下驱动轴21和上通用轴31上的多边形轮廓23。上通用轴包括接头22和接头24,接头22布置在上矫直辊9上,接头24布置在驱动侧。布置在上矫直辊9上的接头22包括套筒件20,套筒件20具有多边形的内部凹槽,特别是内部六边形凹槽,类似于套筒件19的多边形内部凹槽。多边形凹槽用于与上矫直辊9的相应端上的相应的外轮廓上的颈状凸起接合。套筒件20支承在上联轴器支承板32上,可自由地旋转和纵向移动,这能够从图10清楚地看出。

接头22包括后套筒状接头件28,后套筒状接头件28具有内部凹槽,该内部凹槽与通用轴31的外部多边形轮廓23配合,且能在所述通用轴31上纵向地移动。在图9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螺旋弹簧26将接头22和套筒件20偏压在上矫直辊9上;套筒件20的弹性承载连接建立了与所述的上矫直辊9的耦合连接。

如图10所示,套筒件20以自由地纵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上联轴器支承板32上,上联轴器支承板32自身部分永久地连接于辊式矫直机的上矫直单元3。在下矫直单元6也是这样的情况下,当上矫直单元3向内移动时,上矫直辊9的包括多边形内部轮廓(比如六边形轮廓)的颈状凸起与具有相应的内六边形凹槽的套筒件20相配合。两轮廓不能立即对齐;相反,在两轮廓彼此偏移的情况下,向内移动的矫直辊9克服螺旋弹簧26的作用力沿多边形轮廓23向后挤压套筒件20。像下矫直单元6一样,上矫直单元3能被完全移动,随后能独立地进行联接步骤;或者,通过通用轴31可以使得套筒件20首先沿一个方向旋转,然后,比如,当矫直辊的末端与套筒件20接触时,套筒件20就立即沿另一个方向旋转;套筒件20持续反复地旋转直到两轮廓的角度对齐,此时,由于螺旋弹簧26所产生的预紧力,套筒件20咬紧在上矫直辊9的外部轮廓(即颈状凸起)上。这样,上通用轴31和相应的上矫直辊9就能联接在一起。

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很难看到联接发生的位置,因此很难从外部确定上矫直辊9和下矫直辊13是否有效地连接到相应地上驱动轴31、下驱动轴21上,另一方面,希望的是提高根据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1运行的自动化程度,如图9至11所示,套筒件19和20包括周向凹槽65并且光束源69发出光束67。如果所有的套筒件20和上矫直辊9已经成功联接,那么周向凹槽65对齐,并且由光束源69发出的光束67打在光束接收装置71上。因此,光束67的到达能确定上通用轴31和上矫直辊之间的有效连接以及矫直机能够开始运行。

图11示出了下矫直单元6的联轴器机构,其以类似于上联轴器机构的方式配置。因此,套筒件19包括周向凹槽65,从光束源69发出的光束67能够通过周向凹槽65到达光束接收装置71,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下矫直辊13也已成功地联接于相应的套筒件19。

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示例性实施例。比如,可能的是,不使用安装板14,而是下矫直单元6包括框架,下支撑辊块以浮动方式支承在该框架上。

还可能的是,使用能够检测上、下矫直单元的运动的一些其他类型的距离检测传感器,由此机器控制系统还能有利地自动控制上矫直单元3和下矫直单元6向外和向内的运动,尤其有利的是因为上矫直辊9、下矫直辊13对应联接到上驱动轴31、下驱动轴21的步骤也是自动化的。

因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有益的辊式矫直机,其能够以简单快速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方式检查、维护、维修和清洁辊式矫直机的上矫直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提供了其它的显著优点。

附图标记说明

1辊式矫直机

2上辊架

3上矫直单元

4下辊架

5机床

6下矫直单元

7左盖部分

8右盖部分

9上矫直辊

11上支承板

12环形手柄

13下矫直辊

14安装板

15下支承板

16环形手柄

17液压缸的安装框架

18测距系统

19套筒件

20前套筒状接头件:套筒件

21下驱动轴

22分配给矫直辊的接头

23多边形轮廓

24分配给驱动侧的接头

25螺旋弹簧

26螺旋弹簧

27下支撑辊

28后套筒状接头件

29下支撑辊块

31上通用轴

32上联轴器支承板

33下联轴器支承板

34凹槽

35上支撑辊块

36支撑

37上支撑辊

39框架

41左纵轨

42辊子

43右纵轨

45横向支撑

47板状加强支架

49板状加强支架

51开口

53保持架

55驱动电机

56驱动电机

57槽

59开口

61附加轨

63垫块

65周向凹槽

67光束

69光束源

71光束接收装置

73托架

75电感式传感器装置

76传感器头

77小板

78后边缘

79托架

81电感式传感器装置

83传感器头

85电感式传感器装置

87托架

89传感器头

91电感式传感器装置

92托架

93传感器头

95检测螺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