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板材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4643发布日期:2018-09-04 22:36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板材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利用切割机构对柔性板材进行切割。例如切割机构包括电机以及设置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的切割轮,所述切割轮的周缘形成有多个锯齿。在切割时,利用推动机构推动柔性板材移动至所述切割轮处,所述切割轮利用所述多个锯齿对柔性板材进行切割。然而,由于柔性板材具有较强的柔性,因此在推动板材的后端的过程中容易起皱,从而影响切割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切割良率较好的柔性板材切割装置。

一种柔性板材切割装置,包括拉扯组件与切割组件,所述拉扯组件包括引导板、拉扯电机与拉扯轮,所述拉扯电机邻近所述引导板设置,所述拉扯轮安装于所述拉扯电机上,所述拉扯轮上设置有拉扯块,所述拉扯块与所述引导板之间形成有拉扯间隙,所述拉扯块的厚度沿自身一端朝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拉扯间隙的距离可调,所述切割组件包括伸缩气缸、第一切割刀与第二切割刀,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分别设置于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切割刀与所述伸缩气缸连接,所述伸缩气缸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对柔性板材的切割。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扯轮包括壳体、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升降套筒以及安装片,所述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升降套筒与所述从动齿轮配合,所述安装片固定于所述升降套筒的顶部,所述拉扯块设置于所述安装片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动齿轮的径向与所述引导板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主动齿轮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啮合齿区域与第二啮合齿区域,所述第二啮合齿区域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啮合齿区域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区域均形成有多个锥齿。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驱动工具,所述驱动工具的底部形成有驱动锥齿部,所述驱动锥齿部与所述第一啮合区域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工具还包括握持柄,所述握持柄同轴凸设于所述驱动锥齿部的端面上,所述驱动锥齿部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主动齿轮的旋转轴线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从动齿轮为锥齿轮且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主动齿轮的旋转轴线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驱动锥齿部的旋转轴线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从动齿轮上凸设有螺杆,所述升降套筒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螺合于所述螺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升降套筒的外侧形成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以使所述升降套筒沿所述主动齿轮的径向移动,从而改变所述拉扯间隙。

所述拉扯块邻近所述拉扯电机设置,即所述拉扯块处于柔性板材的前端。所述柔性板材切割装置在使用时,将柔性板材放置于所述引导板上,所述拉扯电机驱动所述拉扯轮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拉扯轮带动所述拉扯块旋转,带动所述引导板上的柔性板材移动,而所述伸缩气缸通过利用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对柔性板材的切割。由于所述柔性板材切割机是利用所述拉扯块对柔性板材的摩擦力拉动所述板材移动,因此相对于从后端推动所述柔性板材的方案,本案中柔性板材在移动过程中不易起皱,提高了切割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柔性板材切割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柔性板材切割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拉扯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第二剪切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板材切割装置。所述柔性板材切割装置包括拉扯组件与切割组件,所述拉扯组件包括引导板、拉扯电机与拉扯轮,所述拉扯电机邻近所述引导板设置,所述拉扯轮安装于所述拉扯电机上。例如,所述拉扯轮上设置有拉扯块,所述拉扯块与所述引导板之间形成有拉扯间隙,所述拉扯块的厚度沿自身一端朝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拉扯间隙的距离可调。例如,所述切割组件包括伸缩气缸、第一切割刀与第二切割刀,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分别设置于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两侧。例如,所述第二切割刀与所述伸缩气缸连接,所述伸缩气缸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对柔性板材的切割。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柔性板材切割装置100,包括拉扯组件20与切割组件30,所述拉扯组件包括引导板21、拉扯电机22与拉扯轮23,所述拉扯电机邻近所述引导板设置,所述拉扯轮安装于所述拉扯电机上,所述拉扯轮上设置有拉扯块24,所述拉扯块与所述引导板之间形成有拉扯间隙,所述拉扯块的厚度沿自身一端朝另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拉扯间隙的距离可调,所述切割组件包括伸缩气缸31、第一切割刀32与第二切割刀33,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分别设置于所述引导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切割刀与所述伸缩气缸连接,所述伸缩气缸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对柔性板材的切割。

例如,所述拉扯块邻近所述拉扯电机设置,即所述拉扯块处于柔性板材的前端。所述柔性板材切割装置在使用时,将柔性板材放置于所述引导板上,所述拉扯电机驱动所述拉扯轮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拉扯轮带动所述拉扯块旋转,带动所述引导板上的柔性板材移动,而所述伸缩气缸通过利用所述第一切割刀与所述第二切割刀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对柔性板材的切割。由于所述柔性板材切割机是利用所述拉扯块对柔性板材的摩擦力拉动所述板材移动,因此相对于从后端推动所述柔性板材的方案,本案中柔性板材在移动过程中不易起皱,提高了切割良率。

例如,为了便于调整所述拉扯间隙,所述拉扯轮包括壳体(图未示)、主动齿轮231、从动齿轮232、升降套筒233以及安装片(图未示),所述主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升降套筒与所述从动齿轮配合,所述安装片固定于所述升降套筒的顶部,所述拉扯块设置于所述安装片上。所述主动齿轮的径向与所述引导板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主动齿轮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啮合齿区域2311与第二啮合齿区域2313,所述第二啮合齿区域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啮合齿区域与所述第二啮合齿区域均形成有多个锥齿。通过于所述主动齿轮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锥齿的啮合齿区域,从而方便利用所述主动齿轮带动所述从动轮及所述安装片移动,进而实现对拉扯间隙的调整。

例如,为了便于驱动所述主动齿轮旋转,所述拉扯组件还包括驱动工具234,所述驱动工具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部分暴露于所述壳体外。所述驱动工具的底部形成有驱动锥齿部2341,所述驱动锥齿部与所述第一啮合区域啮合。所述驱动工具还包括握持柄2343,所述握持柄同轴凸设于所述驱动锥齿部的端面上,所述驱动锥齿部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主动齿轮的旋转轴线垂直。所述从动齿轮为锥齿轮且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主动齿轮的旋转轴线垂直。所述从动齿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驱动锥齿部的旋转轴线垂直。例如,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拉扯电机的输出轴上。由于通过利用所述驱动工具带动所述驱动锥齿部旋转,即可实现所述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升降套筒以及安装片的移动,进而实现对所述拉扯间隙的调整。

例如,为了便于所述升降套筒的升降,所述从动齿轮上凸设有螺杆2321,所述升降套筒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螺合于所述螺杆上。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升降套筒的外侧形成有限位块2331,所述限位块滑动地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以使所述升降套筒沿所述主动齿轮的径向移动,从而改变所述拉扯间隙。通过限制所述升降套筒的旋转,从而使得所述升降套筒仅能再所述螺杆的驱动下沿所述主动齿轮的径向移动,进而调整所述拉扯间隙。

请参阅图4,尤为重要的是,例如,当所述第二切割刀变钝后,在有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切割刀对柔性板材件切后并不能把柔性板材完全切断,而为了更好地将柔性板材切断,所述第一切割刀上形成有配合狭槽321,所述配合狭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切割刀的剪切楔形片的宽度,所述配合狭槽内设置有弧形侧面,所述第二切割刀与所述第一切割刀相互错位设置,即所述第二切割刀形成有剪切楔形片,所述剪切楔形片与所述第一切割刀的中轴线偏置,使得所述第二切割刀的剪切楔形片仅能对准所述配合狭槽内的弧形侧面,当所述第一切割刀切割柔性板材并接触所述弧形侧面上后,所述剪切楔形片能够沿所述剪切弧形面做微小的偏位移动,从而彻底切断所述柔性板材。例如,所述弧形侧面为弧形凸面,所述弧形凸面朝向所述剪切楔形片,即朝向来料处。

为了使得所述第一切割刀在切割过程中与所述第二切割刀配合横向移动,所述柔性板材切割装置还包括杠杆组件,所述杠杆组件包括固定座38与杠杆,所述固定座邻近所述引导板设置,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滑槽381,所述第二切割刀的一端凸设有滑块323,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二切割刀的顶部通过拉力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端部设置有联动部,所述杠杆的中部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联动部上,所述杠杆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二切割刀的顶部,另一端朝所述拉扯轮延伸,并用于与所述拉扯块配合。当所述拉扯轮旋转一圈,且所述第一切割刀开始上移时,所述拉扯块抵接所述杠杆的端部,使得所述杠杆的另一端推抵所述第一切割刀向下移动,与所述第二切割刀配合作业,提高剪切效率。而当剪切完毕后,所述拉扯块离开所述杠杆,所述第一切割刀自动受到所述拉力弹性件的作用自动上升并回复原位。

例如,所述杠杆包括相对设置的受力端与推力端,所述推力端抵持于所述第一切割刀的顶部,所述受力端与所述拉扯轮的周面之间形成有活动间隙,由于所述拉扯块的厚度逐渐增大,因此所述拉扯块移动至所述受力端处时能够塞满所述活动间隙,并实现对所述杠杆的推抵,而在所述拉扯块移动至上方时,所述推动抵端脱离所述拉扯块,其与所述拉扯轮之间的活动间隙又恢复原来的尺寸。此时,所述第一切割刀回位并推动所述杠杆回位。例如,为了便于所述第一切割刀的横向偏位,所述推力端设置有护持边,所述护持边挡设于所述第一切割刀背离来料的一侧。例如,所述滑槽的宽度略大于所述滑块的宽度,所述杠杆在旋转的过程中,所述推力端在推动所述第一切割刀下降的过程中,也能够朝来料端推抵所述第一切割刀。例如,为了便于提高所述第一切割刀的剪切效率,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二切割刀的移动方向倾斜设置,即所述第一切割刀在沿所述滑槽下移的过程中,也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切割刀产生偏移,从而利用所述弧形凸面推抵所述剪切楔形片,完成所述柔性板材最后的切断动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