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4198发布日期:2018-07-31 18:4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加工汽车底盘前\后副车架基准孔时,针对外形较为规则的汽车底盘前\后副车架主要采用焊后冲孔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孔位精度。但是有的汽车底盘车架外形极其不规则,很多情况下没有布置冲孔装置的空间,被迫采用焊接前先将支架上的安装孔加工好,然后再把支架焊接到底盘上指定位置上的方案,二次装夹定位和焊接变形的双重影响,安装孔相对整个汽车底盘车架的位置精度很差,严重影响到整车的稳定性能。如图1所示,副车架左右侧各有两个基准孔要求冲出,现有技术中的冲孔模具从工件上面,下面均不能有效的深入到工件内部,只能从工件侧面移动到工件基准孔附近,采用普通C形钳体冲孔时,无法布置动力装置位置,并且空间限制,定位模芯3强度不能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较小空间内完成冲孔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用于冲压汽车副车架的基准孔,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包括机架、用于冲压基准孔的冲头、为冲头冲压时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将冲头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用于定位汽车副车架的且与冲头配合将基准孔冲压完成的定位模芯,定位模芯固定连接在机架的下部,冲头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侧冲头和第二侧冲头,第一侧冲头和第二侧冲头从定位模芯的两侧与定位模芯配合将基准孔冲压完成。

优选地,传动机构包括将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分别传递并转换为第一侧冲头和第二侧冲头的侧冲力的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

优选地,驱动装置包括位于两侧的用于分别为两侧的侧冲头提供动力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动力连接。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竖输出轴沿上下方向延伸。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转动的连接在机架的上部两侧。

优选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与第一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动力连接的第一传动臂、上部两侧分别与第一传动臂和机架转动连接的第一传动块,第一传动块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一侧冲头。

优选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第二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动力连接的第二传动臂、上部两侧分别与第二传动臂和机架转动连接的第二传动块,第二传动块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二侧冲头。

优选地,第一传动块与第二传动块的相邻的两侧面呈弯曲状延伸,并相对应形成有容纳定位模芯的容纳空间。

优选地,第一传动块与第二传动块的相对远离的两侧面由外上方向内下方斜向延伸。这样的设计减小了冲孔机构的头部的尺寸,使得其可以深入较小的空间中。

优选地,第一传动块与机架的转动连接处位于第二传动块与机架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还包括相对所述第一侧冲头和第二侧冲头浮动设置的用于保证第一侧冲头和第二侧冲头冲完基准孔后从汽车副车架上顺利脱离(即保证在侧冲头与基准刮擦受力时汽车副车架还能够稳定的定位在定位模芯上)的第一浮动脱料机构和第二浮动脱料机构;该第一浮动机构包括第一浮动板(第一侧冲头穿设在第一浮动板上)和用于抵触第一浮动板的第一弹性件,该第二浮动机构包括第二浮动板(第二侧冲头穿设在第二浮动板上)和用于抵触第二浮动板的第二弹性件。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的联动设置且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转动的设置到机架上,充当部分传递动能的作用,而且,定位模芯并没有单独设置,是固定连接在机架的下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冲孔机构具有较为紧凑的设计结构,此外,通过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的特殊的结构设计,减小了冲孔机构的头部的尺寸,使得其可以深入较小的空间中;该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受空间约束非常小,其基本覆盖了并满足了目前所有车型副车架的基准孔的焊后冲孔方案要求,使得基准孔的精度大大提高,方便后期整车装配,大大提高了整车厂的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副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内部结构);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与汽车副车架配合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0、机架;11、第一驱动装置;12、第一传动臂;13、第一传动块;14、第一侧冲头;140、第一浮动板;141、第一弹性件;21、第二驱动装置;22、第二传动臂;23、第二传动块;24、第二侧冲头;240、第二浮动板;241、第二弹性件;3、定位模芯;Z1、第一转轴;Z2、第二转轴;100、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200、汽车副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100,用于冲压汽车副车架200(主要指汽车底盘前\后副车架)的基准孔,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100包括机架10、用于冲压基准孔的冲头、为冲头冲压时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将冲头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的传动机构、用于定位汽车底盘前\后副车架的且与冲头配合将基准孔冲压完成的定位模芯3,定位模芯3固定连接在机架10的下部,冲头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侧冲头14和第二侧冲头24,第一侧冲头14和第二侧冲头24从定位模芯3的两侧与定位模芯3配合将基准孔冲压完成。

具体地,驱动装置包括位于两侧的用于分别为两侧的侧冲头提供动力的第一驱动装置11和第二驱动装置21(本例中,第一驱动装置11和第二驱动装置21分别为气缸),第一驱动装置11和第二驱动装置21分别转动的连接在机架10的上部两侧;第一驱动装置11和第二驱动装置21的动力输出轴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动力连接。第一驱动装置11和第二驱动装置21的动力竖输出轴沿上下方向延伸。传动机构包括将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分别传递并转换为第一侧冲头14和第二侧冲头24的侧冲力的第一传动机构和第二传动机构。第一传动机构包括与第一驱动装置11的动力输出轴动力连接的第一传动臂12、上部两侧分别与第一传动臂12和机架10转动连接的第一传动块13(其中,第一传动块13与机架10通过第一转轴Z1转动连接),第一传动块13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一侧冲头14。第二传动机构包括与第二驱动装置21的动力输出轴动力连接的第二传动臂22、上部两侧分别与第二传动臂22和机架10转动连接的第二传动块23(其中,第二传动块23与机架10通过第二转轴Z2转动连接),第二传动块23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二侧冲头24。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块13与第二传动块23的相邻的两侧面呈弯曲状延伸,并相对应形成有容纳定位模芯3的容纳空间。第一传动块13与第二传动块23的相对远离的两侧面由外上方向内下方斜向延伸。第一传动块13与机架10的转动连接处位于第二传动块23与机架10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100还包括相对所述第一侧冲头14和第二侧冲头24浮动设置的用于保证第一侧冲头14和第二侧冲头24冲完基准孔后从汽车底盘前\后副车架上顺利脱离(即保证在侧冲头与基准刮擦受力时汽车底盘前\后副车架还能够稳定的定位在定位模芯3上)的第一浮动脱料机构和第二浮动脱料机构;该第一浮动机构包括第一浮动板140(第一侧冲头14穿设在第一浮动板140上)和用于抵触第一浮动板140的第一弹性件141,该第二浮动机构包括第二浮动板240(第二侧冲头24穿设在第二浮动板240上)和用于抵触第二浮动板240的第二弹性件241。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100使用时(以下以第一侧冲头14的冲压情况为例,第二侧冲头24与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一驱动装置11(气缸)的动力输出轴向下推动第一传动臂12,第一传动臂12推动其与第一传动块13转动连接处绕第一传动块13与机架10的转动连接处旋转运动(即第一传动块13绕着其与机架10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从而第一传动块13下部上的第一侧冲头14由外而内向定位模芯3上的工件进行冲压以完成基准孔冲压;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驱动装置11推动第一传动臂12并迫使一传动块转动的同时,第一驱动装置11相对机架10向外侧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的联动设置且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转动的设置到机架上,充当部分传递动能的作用,而且,定位模芯3并没有单独设置,是固定连接在机架的下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冲孔机构具有较为紧凑的设计结构,此外,通过第一传动块和第二传动块的特殊的结构设计,减小了冲孔机构的头部的尺寸,使得其可以深入较小的空间中;该汽车副车架的冲孔机构受空间约束非常小,其基本覆盖了并满足了目前所有车型副车架的基准孔的焊后冲孔方案要求,使得基准孔的精度大大提高,方便后期整车装配,大大提高了整车厂的加工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