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3119发布日期:2019-11-12 23:41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防护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避免异物落入装置本体内部的防护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机台的使用上,经常需要能够进行线性移动的工作机构的承载,使工作机构能够重复地进行直线移动,因此具有直线移动特性的线性滑轨广泛地被使用在工业机台上,有利于校准及操作作业的进行。

这种装置的主要型态通常是在装置本体的上方以装置开口两侧的承载部承载着可滑动的滑座,当驱动体驱动滑座在装置本体内部的线性滑轨上移动时,同时带动结合在滑座上的工作平台来达到直线移动的目的。然而,在装置开口两侧的承载部与滑座之间存在空隙可能导致异物的堆积,甚至是进入至装置本体的内部而掉落在装置本体内部的齿排上,导致装置本体内部齿排寿命的减少,最终导致装置的整体移动及操作效率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出一种防护带装置,以解决现今在工作机台上异物从装置本体的开口两侧的承载部与滑座之间的空隙落入装置内部而影响使用的问题,如此一来可以增加线性滑动装置的使用寿命,在产业上更具有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防护带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异物落入线性滑动装置内部而影响齿排使用寿命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防护带装置,其包含本体、滚轮、滑座及防护带。装置本体为长方形且为一体成型的,其具有容置空间,装置本体的底部具有线性滑轨,而顶面则具有长条型的开口,开口两侧具有相对的两个承载部。另外,滑座可滑动地位于两个承载部之间,并在装置本体内可滑动地连接在线性滑轨。此外,在装置本体内部容置空间内的角隅分别有滚轮设置在其中,防护带则设置在装置本体的容置空间内,围绕并贴靠于滚轮的外围,且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滑座的两端。其中,两个承载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防护带的宽度,且防护带位于承载部的下方,并与承载部具有预定距离,以避免外部的异物进入线性滑轨的内部。

作为优选,承载部具有三角形状结构,且承载部的顶面并邻近于开口处具有阶梯部,而承载部的顶面邻近于阶梯部具有C字型沟槽,C字型沟槽为向上的开放设置。

作为优选,承载部相对于阶梯部的一侧具有斜面部,且阶梯部的端部突出于斜面部。

作为优选,阶梯部具有长边部以设置于阶梯部的端部。

作为优选,滑座为T字型结构,滑座与承载部平行的部分的宽度大于开口的宽度,以承载在承载部上,滑座与承载部垂直的部分的宽度小于开口的宽度而容置于开口内。

作为优选,滑座进一步包含平台,所述平台设置于滑座位于装置本体内的底部,且平台在装置本体内与线性滑轨可滑动的连接。

作为优选,线性滑轨一体成形于装置本体的底部。

作为优选,滑座的一端具有驱动体,驱动体连接于装置本体内部的齿排。

作为优选,齿排位于平行滑座的移动方向的装置本体内的一侧面。

作为优选,防护带的其中一端固定于驱动体。

【实用新型作用与效果】

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将两个承载部与滑座之间存在空隙缩至极小。在不影响滑座在轨道上滑动的条件下,同时也达到避免异物等从滑座与承载部之间的缝隙进入装置本体中,进而避免异物落入装置本体内部的齿排上而影响线性滑动的流畅度及整个直线滑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本体一体成形地具有承载部,其包含相对的两个滑轨,其具有三角形状的结构,同时滑轨的顶面具有C字型沟槽,从而达到优良的结构强度。

(3)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装置本体的开口处具有阶梯状的设置,使T字型滑座在线性滑轨上移动的同时更稳固地承载于承载部上而不左右偏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元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正视图、侧视图及图2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具有装置本体10、滚轮30、滑座40及防护带50。装置本体10本身为一体成型的长方体结构,在内部具有容置空间,且装置本体10的底部具有线性滑轨43,而顶面相对应的具有长条型的开口,开口20的两侧具有相对的两个承载部21。此外,多个滚轮30 设置在装置本体10内部的容置空间内,特别是在容置空间的各角隅;即,容置空间的各角隅可具有一个或多个滚轮30。滑座40可滑动位于两个承载部21之间,并可滑动地连接线性滑轨43。防护带50围绕并贴靠在装置本体10内的多个滚轮30的外围,而位于装置本体 10的容置空间中,且防护带5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滑座40的两端。其中,两个承载部2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防护带50的宽度,且防护带50位于装置本体10的开口20的下方,并与两个承载部21 具有预定距离,例如极尽贴近的但无接触的极小距离。

简单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是在装置本体10 的开口20下方设置防护带50,在如图3的一实施例中,二承载部21 之间的距离等于防护带50的宽度。此外,防护带50与承载部21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极尽贴近的但无接触的极小距离)而避免与承载部21的摩擦,因此不会影响到装置本体10原有的运作效果。

进一步来说,如图3及图4所示,装置本体10的开口 20的两侧具有相对的两个承载部21,承载部21呈三角形状结构一体成形在装置本体10上,装置本体10优选可为铝合金,且承载部21 的顶面并邻近于开口20处具有阶梯部211,而承载部21的顶面邻近于阶梯部211具有C字型沟槽214,C字型沟槽214为朝上开放设置。其中承载部21相对于阶梯部211的一侧具有斜面部213,且阶梯部 211的端部突出于斜面部213。阶梯部211的端部还具有长边部212。

简单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在装置本体10的开口20的两端具有呈三角形状结构设置在装置本体10上的承载部21,使两个承载部21之间的距离得以减小。同时,具有阶梯部211设置于承载部21的顶面相邻于装置本体10的开口20处,使滑座40能够沿着阶梯部211的形状以卡接方式固定在装置本体10的开口20的两个承载部21 上,使滑动过程为直线而不容易偏移。此外,承载部21的顶面相邻于阶梯部211的一侧具有C字型沟槽214,C字型沟槽214中具有埋入式的感应沟槽。且,上述结构的配置亦可达到优良的结构强度。

更详细来说,此外,在滑座40位于装置本体10内的一端具有驱动体41,而在装置本体10内平行于滑座40的移动方向的一侧面具有齿排60,驱动体41与齿排60在装置本体10内相啮合传动,从而通过驱动体41的运作而带给滑座40在线性滑轨43滑动的动力。同时,防护带50的其中一端固定于驱动体41,另一端则固定于滑座40的另一端,由于防护带50在装置本体10的内部贴合于滚轮30,在移动的状态下,滚轮30的转动可使得防护带50对应于滑座40的移动而移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滑座40为T字型结构,滑座40与承载部21平行的部分的宽度大于所述两个承载部21之间的距离,以将滑座40承载于承载部21上,滑座40与承载部21垂直的部分其宽度小于所述两个承载部21之间的距离而容置于所述装置本体10 的开口20内。

即滑座40通过宽度大于两个承载部21之间的距离的部分可滑动的设置在承载部21上,而滑座40的宽度小于两个承载部21 之间的距离的部分则可以穿过装置本体10的开口20而设置在装置本体10中。

进一步来说,滑座40进一步在其底部包含平台42,即平台42位于装置本体10内,且平台42在装置本体10内与线性滑轨43可滑动的连接。其中,线性滑轨43与装置本体10一体成型的设置在装置本体10的底部。

此外,装置本体10内的滑座40及驱动体41通过齿排 60而移动。详细来说,驱动体41固定设置在滑座40在装置本体10 内的一端,而驱动体41例如可具有齿轮,其与齿排60啮合,而当驱动体41的齿轮转动时,由于齿排60为固定设置,从而滑座40获得动力而进行滑动。与此同时的,防护带50在装置本体10中也可以通过滚轮30的转动而移动,因此防护带50能够对应于滑座40的滑动而移动,使整个直线传动过程中即使来回重复多次或移动至任何位置,都能有防护带50遮蔽装置本体10的开口20,并将承载部21与滑座40之间的空隙缩小到异物无法穿过的距离,以避免异物掉落入装置本体10中,进而避免装置本体10中齿排60的污染,以增加整个直线滑动装置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带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的放大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其整体结构与配置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或类似,而主要不同处在于,两个承载部21之间的距离小于防护带50的宽度,而通过此配置可更进一步地防止异物掉落至装置本体10内部。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符号说明】

10:装置本体

20:开口

21:承载部

30:滚轮

40:滑座

41:驱动体

42:平台

43:线性滑轨

50:防护带

60:齿排

211:阶梯部

212:长边部

213:斜面部

214:C字型沟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