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5133发布日期:2020-03-24 15:23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拉丝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



背景技术:

拉丝机也被叫做拔丝机,是在工业应用中使用很广泛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五金加工,石油化工,塑料,竹木制品,电线电缆等行业。

现有的拉伸机在使用的过程中,拉丝机动轮对钢丝进行拉丝时,钢丝一次牵拉难度大,同时牵拉时传动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具有钢丝牵拉稳定性高,钢丝拉伸便捷,同时多联牵拉效率高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部依次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转杆、第一驱动转杆、第二传动转杆、第二驱动转杆、第三传动转杆和第三驱动转杆,所述第一传动转杆的表面卡合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转杆的表面卡合有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转杆的表面卡合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转杆的表面卡合有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三传动转杆的表面卡合有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转杆的表面卡合有第三驱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转杆、第一驱动转杆、第二传动转杆、第二驱动转杆、第三传动转杆和第三驱动转杆的两端均卡合有从动齿轮,所述支撑架的外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支撑架并卡合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转杆、第一驱动转杆、第二传动转杆、第二驱动转杆、第三传动转杆和第三驱动转杆的两端均卡合有皮带轮,所述第一驱动转杆和第二传动转杆一端的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转杆和第三传动转杆一端的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驱动轮和第三传动轮之间与第一驱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之间与第一传动轮的一侧均设置有加热筒,所述加热筒固定在支撑架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驱动轮、第三传动轮、第二传动轮和第一传动轮的直径依次递减,且第三传动轮和第二驱动轮的直径相同,第二传动轮和第一驱动轮的直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轮、第一驱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二驱动轮、第三传动轮和第三驱动轮均设置有五个,且第一传动轮、第一驱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二驱动轮、第三传动轮和第三驱动轮之间一一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驱动齿轮共设置有三个,其中一个所述驱动齿轮与第一传动转杆和第一驱动转杆一端的从动齿轮啮合,另一个所述驱动齿轮与第二传动转杆和第二驱动转杆一端的从动齿轮啮合,最后一个所述驱动齿轮与第三传动转杆和第三驱动转杆一端的从动齿轮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筒外筒状结构,所述加热筒的内部安装有电加热电阻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传动转杆和第一驱动转杆一端的从动齿轮通过驱动齿轮进行连接,同时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着驱动齿轮转动,使得第一传动轮和第一驱动轮同角速度转动,提高了第一传动转杆和第一驱动转杆转动的稳定性,使得缠绕在第一传动轮和第一驱动轮表面的钢丝进行牵拉,增加了钢丝牵拉的便捷性,钢丝依次通过第二传动轮与第二驱动轮之间和第三传动轮与第三驱动轮之间进行牵拉,增加钢丝进行牵拉的稳定性,使得钢丝进行逐步牵拉,增加钢丝拉丝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拉丝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从动齿轮和驱动齿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齿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筒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第一传动转杆;21、第一传动轮;3、第一驱动转杆;31、第一驱动轮;4、第二传动转杆;41、第二传动轮;5、第二驱动转杆;51、第二驱动轮;6、第三传动转杆;61、第三传动轮;7、第三驱动转杆;71、第三驱动轮;8、从动齿轮;9、驱动齿轮;10、驱动电机;11、皮带轮;12、加热筒;13、电加热电阻丝。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联拉丝机生产线,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的内部依次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转杆2、第一驱动转杆3、第二传动转杆4、第二驱动转杆5、第三传动转杆6和第三驱动转杆7,第一传动转杆2的表面卡合有第一传动轮21,第一驱动转杆3的表面卡合有第一驱动轮31,第二传动转杆4的表面卡合有第二传动轮41,第二驱动转杆5的表面卡合有第二驱动轮51,第三传动转杆6的表面卡合有第三传动轮61,第三驱动转杆7的表面卡合有第三驱动轮71,第一传动转杆2、第一驱动转杆3、第二传动转杆4、第二驱动转杆5、第三传动转杆6和第三驱动转杆7的两端均卡合有从动齿轮8,支撑架1的外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驱动电机10,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贯穿支撑架1并卡合有驱动齿轮9,驱动齿轮9与从动齿轮8相啮合。

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0选用东莞市胜隆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esa-10s型电机,电加热电阻丝13选用兴化市景泰带热管厂生产的型号为jt380v12kw电热丝。

本实施方案中,第一传动转杆2和第一驱动转杆3一端的从动齿轮8通过驱动齿轮9进行连接,同时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带着驱动齿轮9转动,使得第一传动轮21和第一驱动轮31同角速度转动,提高了第一传动转杆2和第一驱动转杆3转动的稳定性,使得缠绕在第一传动轮21和第一驱动轮31表面的钢丝进行牵拉,增加了钢丝牵拉的便捷性,钢丝依次通过第二传动轮41与第二驱动轮51之间和第三传动轮61与第三驱动轮71之间进行牵拉,增加钢丝进行牵拉的稳定性,使得钢丝进行逐步牵拉,增加钢丝拉丝的安全性。

具体的,第一传动转杆2、第一驱动转杆3、第二传动转杆4、第二驱动转杆5、第三传动转杆6和第三驱动转杆7的两端均卡合有皮带轮11,第一驱动转杆3和第二传动转杆4一端的皮带轮11通过皮带连接,第二驱动转杆5和第三传动转杆6一端的皮带轮11通过皮带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转杆3和第二传动转杆4一端的皮带轮11通过皮带连接,第二驱动转杆5和第三传动转杆6一端的皮带轮11通过皮带连接,同时第一传动转杆2和第一驱动转杆3之间与第二传动转杆4和第二驱动转杆5之间同时第三传动轮61和第三驱动轮71之间均通过从动齿轮8和驱动齿轮9进行传动,增加了转杆之间转动的一致性,提高了动轮对钢丝进行牵拉的稳定性。

具体的,第二驱动轮51和第三传动轮61之间与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传动轮41之间与第一传动轮21的一侧均设置有加热筒12,加热筒12固定在支撑架1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安装在第二驱动轮51和第三传动轮61之间与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传动轮41之间与第一传动轮21的一侧均设置的加热筒12,使得钢丝在拉伸之前进行加热,降低钢丝拉伸的难度,增加钢丝拉伸的安全性。

具体的,第三驱动轮71、第三传动轮61、第二传动轮41和第一传动轮21的直径依次递减,且第三传动轮61和第二驱动轮51的直径相同,第二传动轮41和第一驱动轮31的直径相同。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三驱动轮71、第三传动轮61、第二传动轮41和第一传动轮21的直径依次递减,使得钢丝在移动的过程中进行拉伸,避免钢丝牵拉应力过小造成的损坏,提高钢丝拉伸的安全性。

具体的,第一传动轮21、第一驱动轮31、第二传动轮41、第二驱动轮51、第三传动轮61和第三驱动轮71均设置有五个,且第一传动轮21、第一驱动轮31、第二传动轮41、第二驱动轮51、第三传动轮61和第三驱动轮71之间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一对应的第一传动轮21、第一驱动轮31、第二传动轮41、第二驱动轮51、第三传动轮61和第三驱动轮71,增加钢丝拉伸的稳定性。

具体的,驱动齿轮9共设置有三个,其中一个驱动齿轮9与第一传动转杆2和第一驱动转杆3一端的从动齿轮8啮合,另一个驱动齿轮9与第二传动转杆4和第二驱动转杆5一端的从动齿轮8啮合,最后一个驱动齿轮9与第三传动转杆6和第三驱动转杆7一端的从动齿轮8啮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与驱动齿轮9相啮合的三组从动齿轮8,提高钢丝拉伸的稳定性。

具体的,加热筒12外筒状结构,加热筒12的内部安装有电加热电阻丝13。

本实施例中,通过加热筒12内部的电加热电阻丝13对钢丝进行加热,降低钢丝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用户把钢丝穿过加热筒12并依次缠绕在第一传动轮21和第一驱动轮31的外部后,钢丝缠绕在第二传动轮41和第二驱动轮51的外部后,钢丝缠绕在第三传动轮61和第三驱动轮71的外部,把驱动电机10与外部电源连通,此时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带着驱动齿轮9使得从动齿轮8旋转,同时从动齿轮8带着第一传动转杆2、第一驱动转杆3、第二传动转杆4、第二驱动转杆5、第三传动转杆6和第三驱动转杆7转动,同时皮带轮11之间通过皮带联动,使得第一传动转杆2、第一驱动转杆3、第二传动转杆4、第二驱动转杆5、第三传动转杆6和第三驱动转杆7转动加速度相同,由于第一驱动轮31的直径比第一传动轮21的直径大十分之一,使得钢丝位于第一驱动轮31表面移动速率比第一传动轮21表面移动速率快,使得钢丝拉伸,同时钢丝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加热筒12内部的电加热电阻丝13进行加热,便于对钢丝进行拉伸。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