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用大直径内孔镗削刀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6941发布日期:2019-10-19 04:07阅读:2070来源:国知局
车床用大直径内孔镗削刀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床用大直径内孔镗削刀杆。



背景技术:

车床上进行大直径、大深度的内孔镗削加工,要求镗孔刀具刀杆具备足够的长度。常用的圆柱镗孔刀杆,随长度的加长,刚度逐渐减弱。零件大直径内孔镗削对刀杆施加的力矩较大,易使加工过程出现震动与让刀问题,影响零件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床用大直径内孔镗削刀杆。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车床用大直径内孔镗削刀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杆主体,所述刀杆主体为长方体刀杆结构,其截面为矩形,刀杆主体的宽不小于刀杆主体的高,刀杆主体固定于车床方刀架上,刀杆主体前端中部沿纵向设置有用以安装刀具的置刀槽,置刀槽两端贯穿刀杆主体,刀杆主体前端上侧面竖直设置有连通置刀槽的螺纹孔,刀具后端放置在置刀槽内,刀具经与螺纹孔螺纹配合的紧固螺栓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孔沿纵向间隔设置两个。

进一步的,刀杆主体上表面有冷却液导流槽,冷却液导流槽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弧形部、横部,弧形部前端贯穿刀杆主体侧壁形成出口,出口位于置刀槽正上方。

进一步的,出口与安装的刀杆主体的刀具的刀刃端处于同一侧。

进一步的,出口位于刀杆主体左侧面前上部,刀具后端由刀杆主体左侧插入置刀槽,刀具的刃端位于刀杆主体左侧。

进一步的,置刀槽为方形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刀杆刚度好,加工过程可承受扭矩大,不易发生震动,刀具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刀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刀杆与刀具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刀杆主体;11-导流槽、12-螺纹孔、13-置刀槽;2-刀具;3-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车床用大直径内孔镗削刀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杆主体,所述刀杆主体为长方体刀杆结构,其截面为矩形,截面矩形尺寸大,长度增大时仍可保证刀具刚度,方便固定于方刀架上,加工过程可承受扭矩大,不易发生震动,刀杆主体的宽不小于刀杆主体的高,刀杆主体固定于车床方刀架上,刀杆主体前端中部沿纵向设置有用以安装刀具的置刀槽,常用车刀可直接固定于置刀槽上,除进行镗孔加工外,还可实现内螺纹,内槽等形状加工,置刀槽两端贯穿刀杆主体,刀杆主体前端上侧面竖直设置有连通置刀槽的螺纹孔,刀具后端放置在置刀槽内,刀具经与螺纹孔螺纹配合的紧固螺栓锁紧,通过紧固螺栓可将不同类型常用刀具固定于置刀槽,适应不同形状、不同材料零件内表面加工。

在本实施例中,长方体刀杆的截面头到尾尺寸一致,整体刚度好,加工时不发生扭转与震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孔沿纵向间隔设置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刀杆主体上表面有冷却液导流槽,杆表面加工有导流槽,加工大深度零件时,可将冷却液准确输送至加工位置,有效进行冷却润滑,冷却液导流槽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弧形部、横部,弧形部前端贯穿刀杆主体侧壁形成出口,出口位于置刀槽正上方,加工时将冷却液准确引流至加工位置,实现对加工位置冷却润滑。

在本实施例中,出口与安装的刀杆主体的刀具的刀刃端处于同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出口位于刀杆主体左侧面前上部,刀具后端由刀杆主体左侧插入置刀槽,刀具的刃端位于刀杆主体左侧(刀具前端为刃端)。

在本实施例中,置刀槽为方形凹槽。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