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7662发布日期:2019-10-19 04:14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型钢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型钢加工主要分为焊接和热轧两种方式,其中焊接方式因截面和厚度灵活多变而使用广泛。型钢焊接过程大致可分为腹板翼板预组立、腹板翼板焊接为T型钢、T型钢翻转、T型钢翼板组立、T型钢翼板焊接为H型钢,其中腹板翼板预组立至焊接为T型钢的过程、以及T型钢翼板组立至焊接为H型钢的过程,均是在焊接流水线上通过托辊进行输送,这期间需保证腹板与翼板之间保持对中组立,所以需要一种扶正对中装置来完成上述工作。

如申请号为“2014201078687”名称为“H型钢组立对中夹紧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上述扶正对中装置,但该装置中采用较多的丝杠传动以及存在变速机构等,加工制造繁琐,加之该装置在焊接流水线上经常多个配套使用,相互之间动力传递并不容易实现,所以需要单个操作,费时费力,且整体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利于同步驱动的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板料过口,所述机架上设有对称转动安装在所述板料过口两侧的扶正对中转轴,两所述扶正对中转轴上分别设有扶正对中夹持臂,两所述扶正对中转轴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对中驱动臂,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板料过口下方滑动安装有扶正对中驱动杆,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上对称固定设有扶正对中耳板,所述扶正对中耳板与对应侧所述扶正对中驱动臂之间铰接连接有扶正对中连杆,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连接有滑动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扶正对中转轴包括腹板扶正转轴和翼板对中转轴,所述扶正对中夹持臂包括与所述腹板扶正转轴对应的腹板扶正夹持臂、和与所述翼板对中转轴对应的翼板对中夹持臂,所述扶正对中驱动臂包括与所述腹板扶正转轴固定连接的腹板扶正驱动臂、和与所述翼板对中转轴固定连接的翼板对中驱动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包括腹板扶正驱动杆和翼板对中驱动杆,所述扶正对中耳板包括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腹板扶正驱动杆上的腹板扶正耳板、和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翼板对中驱动杆上的翼板对中耳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扶正对中连杆包括连接在所述腹板扶正耳板与对应侧所述腹板扶正驱动臂之间的腹板扶正连杆、和连接在所述翼板对中耳板与所述翼板对中驱动臂之间的翼板对中连杆。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滑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所述腹板扶正驱动杆滑动的扶正驱动装置、和驱动所述翼板对中驱动杆滑动的对中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兼作所述翼板对中驱动臂,所述翼板对中耳板与对应的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之间设置所述翼板对中连杆。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翼板对中转轴中空设置且所述腹板扶正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翼板对中转轴的内孔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腹板扶正夹持臂的自由端设有腹板扶正夹持轮,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的自由端设有翼板对中夹持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扶正驱动装置包括扶正驱动油缸,所述对中驱动装置包括对中驱动油缸。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板料过口,所述机架上设有对称转动安装在所述板料过口两侧的扶正对中转轴,两所述扶正对中转轴上分别设有扶正对中夹持臂,两所述扶正对中转轴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对中驱动臂,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板料过口下方滑动安装有扶正对中驱动杆,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上对称固定设有扶正对中耳板,所述扶正对中耳板与对应侧所述扶正对中驱动臂之间铰接连接有扶正对中连杆,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连接有滑动驱动装置。以驱动杆和连杆使驱动臂发生转动,所述扶正对中夹持臂同步发生转动,可实现扶正对中或者解除扶正对中。整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扶正对中驱动杆可串联固定连接并共用同一所述滑动驱动装置,利于同步驱动。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板料过口;2-腹板扶正转轴;21-腹板扶正夹持臂;22-腹板扶正夹持轮;23-腹板扶正驱动臂;24-腹板扶正驱动杆;25-腹板扶正耳板;26-腹板扶正连杆;27-扶正驱动油缸;3-翼板对中转轴;31-翼板对中夹持臂;32-翼板对中夹持轮;34-翼板对中驱动杆;35-翼板对中耳板;36-翼板对中连杆;37-对中驱动油缸;4-腹板;5-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型钢翼板与腹板扶正对中装置,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有板料过口11,当然优选地所述板料过口11对应焊接流水线的中部位置,方便本实施例进行扶正对中时,翼板5和腹板4能处于焊接流水线中部。

所述机架1上设有对称转动安装在所述板料过口11两侧的扶正对中转轴,两所述扶正对中转轴上分别设有扶正对中夹持臂,两所述扶正对中转轴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扶正对中驱动臂,所述机架1上位于所述板料过口11下方滑动安装有扶正对中驱动杆,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上对称固定设有扶正对中耳板,所述扶正对中耳板与对应侧所述扶正对中驱动臂之间铰接连接有扶正对中连杆,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连接有滑动驱动装置。当所述滑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滑动时,通过所述扶正对中连杆的传动,所述扶正对中驱动臂发生摆动,所述扶正对中转轴发生转动,所述扶正对中夹持臂起到扶正对中效果,当然所述扶正对中夹持臂上设置腹板扶正夹持部和翼板对中夹持部,所述腹板扶正夹持部和所述翼板对中夹持部分别对腹板4和翼板5起作用。本实施例可根据所需加工型钢的腹板4厚度尺寸和翼板5宽度尺寸,提前设计所述腹板扶正夹持部和所述翼板对中夹持部的夹持间隙宽度。

本实施例为扩大针对不同规格型钢的适用范围,所述扶正对中转轴包括腹板扶正转轴2和翼板对中转轴3,即所述扶正对中转轴分开设置,这样本实施例所述扶正对中夹持臂包括与所述腹板扶正转轴2对应的腹板扶正夹持臂21、和与所述翼板对中转轴3对应的翼板对中夹持臂31,所述扶正对中驱动臂包括与所述腹板扶正转轴2固定连接的腹板扶正驱动臂23、和与所述翼板对中转轴3固定连接的翼板对中驱动臂,所述扶正对中驱动杆包括腹板扶正驱动杆24和翼板对中驱动杆34,所述扶正对中耳板包括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腹板扶正驱动杆24上的腹板扶正耳板25、和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翼板对中驱动杆34上的翼板对中耳板35,所述扶正对中连杆包括连接在所述腹板扶正耳板25与对应侧所述腹板扶正驱动臂23之间的腹板扶正连杆26、和连接在所述翼板对中耳板35与所述翼板对中驱动臂之间的翼板对中连杆36;所述滑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所述腹板扶正驱动杆24滑动的扶正驱动装置、和驱动所述翼板对中驱动杆34滑动的对中驱动装置。通过上述结构,本实施例将腹板扶正和翼板对中分开操作,可针对各种腹板4厚度不同、翼板5宽度不同的型钢进行扶正对中工作,大大提高了适用范围。

本实施例所述腹板扶正夹持臂21的自由端设有腹板扶正夹持轮22,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31的自由端设有翼板对中夹持轮32。通过所述腹板扶正夹持轮22和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轮32使得在实现扶正对中的夹持时,不影响腹板4和翼板5的正常输送。

所述扶正驱动装置包括扶正驱动油缸27,所述对中驱动装置包括对中驱动油缸37。通过油缸的收缩或者伸出,控制对应的夹持臂夹持或者解除夹持,本实施例示意油缸收缩时,夹持臂进行夹持。当然上述两驱动装置也可采用气缸、电动推杆或者电动机通过齿轮控制对应驱动杆上齿条的结构等,这些结构设置都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所述翼板对中转轴3中空设置且所述腹板扶正转轴2转动安装在所述翼板对中转轴3的内孔中,这样可使本实施例结构更紧凑。因腹板4和翼板5在输送过程中,腹板4在上,翼板5在下,所以本实施例对应所述腹板扶正夹持臂21在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31上方,所述腹板扶正驱动臂23位于所述翼板对中驱动臂下方,这样所述腹板扶正转轴2向上向下都伸出所述翼板对中转轴3设置。更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31兼作所述翼板对中驱动臂,所述翼板对中耳板35与对应的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31之间设置所述翼板对中连杆36。

本实施例在工作时,需要对腹板4和翼板5进行扶正对中时,所述扶正驱动油缸27和所述对中驱动油缸37分别收缩,所述腹板扶正夹持臂21和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31可分别被控制进行对腹板4和翼板5的夹持,实现扶正对中效果;当不需要扶正对中时,所述扶正驱动油缸27和所述对中驱动油缸37分别伸出,所述腹板扶正夹持臂21和所述翼板对中夹持臂31分别被控制向两侧张开,解除扶正对中效果。本实施例在至少两个同时使用时,因所述腹板扶正驱动杆24和所述翼板对中驱动杆34分别通过两侧耳板进行连接驱动,所以所有所述腹板扶正驱动杆24可实现同心,因此可串联固定连接,所有所述翼板对中驱动杆34也可实现同心,也可串联固定连接,这样仅通过一个所述扶正驱动油缸27和一个所述对中驱动油缸37即可实现联动控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同步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