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定位打孔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32810发布日期:2020-10-30 22:0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定位打孔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定位打孔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加工行业的日益发展,现在的汽车零部件加工逐渐走向专业化。对于汽车相关零件,在其上进行打孔时,对于长宽比很大的汽车相关零部件而言,由于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挠度,进行在长度方向上打孔时,即使进行了定位,也会在打孔时,由于挠度的振动等,使打孔的位置发生误差,对于管状的汽车相关零部件而言,在进行管状圆弧面进行打孔时,需要设置专门的工装对管状部件进行定位,不易找到中心,导致不容易钻孔,进而容易使钻头沿弧面滑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快速定位打孔工装,以通过快速准确的定位解决钻孔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定位打孔工装,设置在机架上,包括:

动模台,其上端连接至竖直方向上动作的驱动机构;

打孔机构,具有设置在动模台下端的打孔液压缸和设置在打孔液压缸下端的钻头;以及

固定机构,设置在动模台下方并固设在机架上,对称设置在打孔机构的两侧;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内具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推杆、一对连接臂、一对l型驱动杆、一对推动杆、一对定位板和至少一对加强杆,所述推杆的下部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下端铰接第一l型驱动杆的长臂端部,所述第一l型驱动杆的拐点处铰接第一推动杆的上端,所述第一l型驱动杆的短臂端部连接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推动杆还铰接有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加强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定位板上,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下端铰接第二l型驱动杆的长臂端部,所述第二l型驱动杆的拐点处铰接第二推动杆的上端,所述第二l型驱动杆的短臂端部连接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推动杆还铰接有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定位板上,所述第一l型驱动杆的长臂中部和第二l型驱动杆的长臂中部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之间形成有夹持定位空间;

所述固定机构上端中部设置有容纳有推杆的导向孔,所述固定机构的下端部设置有内凹腔体,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设置在内凹腔体之间,所述内凹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通道以形成加强杆、l型驱动杆的短臂从容纳腔体和内凹腔体之间的运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机构的上部设置有阶梯型的第一限位部以对连接臂、l型驱动杆的长臂进行限位,所述固定机构的下部设置有阶梯型的第二限位部以对推动杆、l型驱动杆的短臂进行限位,所述固定机构的下端设置有阶梯型的第三限位部以对加强杆进行导向和限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具有向外延伸的阶梯形状。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下端具有向下的斜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具有向内延伸的阶梯形状。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限位部的下端具有向下的斜度,并且该斜度与对应的l型驱动杆的短臂运动趋势路线相吻合。

进一步地,所述推杆的下端为具有外凸弧度的端面,所述导向孔的底部为与推杆下端相吻合的内凹弧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推杆下端与导向孔底部之间设置有压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钻头同侧的定位装置,减少异侧定位时产生的运动误差,实现在动作过程侧的定位打孔过程,通过设置定位装置,在动模台动作的同时对待打孔的零件进行打孔,减少了在同侧调整运动机构位姿而引起的误差以及时间,同时,通过设置稳定的定位机械结构以及相互配合的固定机构,使得整个定位的可靠性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的固定机构2和定位结构的侧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动模台0、推杆1、固定机构2、第一限位部21、第二限位部22、第三限位部23、内凹腔体24、导向孔25、第一连接臂3a、第二连接臂3b、第一l型驱动杆4a、第二l型驱动杆4b、第一推动杆5b、第二推动杆5a、第一加强杆6b、第二加强杆6a、第三加强杆7a、第四加强杆7b、第一定位板8b、第二定位板8a、打孔液压缸9、钻头10、压簧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快速定位打孔工装,设置在机架上,包括:

动模台0,其上端连接至竖直方向上动作的驱动机构(图示未画出,该驱动机构可以是液压缸等能在竖直方向上做直线运动的驱动件);

打孔机构,具有设置在动模台0下端的打孔液压缸9和设置在打孔液压缸9下端的钻头10;以及

固定机构2,设置在动模台0下方并固设在机架(图示未画出)上,对称设置在打孔机构的两侧;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2内具有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设置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推杆1、一对连接臂、一对l型驱动杆、一对推动杆、一对定位板和至少一对加强杆,所述推杆1的下部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接臂3a和第二连接臂3b,所述第一连接臂3a的下端铰接第一l型驱动杆4a的长臂端部,所述第一l型驱动杆4a的拐点处铰接第一推动杆5b的上端,所述第一l型驱动杆4a的短臂端部连接第一定位板8b,所述第一推动杆5b还铰接有第一加强杆6b,所述第一加强杆6b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定位板8b上,所述第二连接臂3b的下端铰接第二l型驱动杆4b的长臂端部,所述第二l型驱动杆4b的拐点处铰接第二推动杆5a的上端,所述第二l型驱动杆4b的短臂端部连接第二定位板8a,所述第二推动杆5a还铰接有第二加强杆6a,所述第二加强杆6a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定位板8a上,所述第一l型驱动杆4a的长臂中部和第二l型驱动杆4b的长臂中部铰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定位板8b和第二定位板8a之间形成有夹持定位空间;

所述固定机构2上端中部设置有容纳有推杆1的导向孔25,所述固定机构2的下端部设置有内凹腔体24,所述第一定位板8b和第二定位板8a设置在内凹腔体24之间,所述内凹腔体24的侧壁上设置有导向通道以形成加强杆、l型驱动杆的短臂从容纳腔体和内凹腔体24之间的运动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工作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工装的下方(图示未画出),使用时,将待打孔的部件放置在工作台上,一般的打孔装置上,工作台上会设置有定位夹具,在本方案中,先将待打孔部件放置在工作台上的定位夹具中进行预定位,动模台0带动定位机构往下运动,由于固定机构2固定设置在机架上,定位机构在固定机构2内的容纳腔体和内凹腔体24运动,第一定位板8b和第二定位板8a在内凹腔体24内相反运动,实现放开的动作,待运动到待打孔部件侧,调整好待打孔部件的位置,动模台0带动定位机构往上运动实现第一定位板8b和第二定位板8a在内凹腔体24内相向运动,可以等到定位夹紧后,停止动模台0的动作,打孔液压缸9往下运动,钻头10开始进行钻孔的动作,也可以待定位夹紧步骤开始的同时,打孔液压缸9往下运动,钻头10开始进行钻孔的动作,前一种方式适用于不易定位的部件,后一种方式适用于易于定位的部件同时能更进一步的加快速度,在运动侧进行夹紧定位的动作,缓解钻头10工作时产生的抖动、振动等运动误差,同时由于在动模台0上进行有钻孔和定位的动作,可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具体实施时,为了加强运动连接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推动杆和定位板之前的加强杆还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三加强杆7a和第四加强杆7b。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具体实施时,所述固定机构2的上部设置有阶梯型的第一限位部21以对连接臂、l型驱动杆的长臂进行限位,所述固定机构2的下部设置有阶梯型的第二限位部22以对推动杆、l型驱动杆的短臂进行限位,所述固定机构2的下端设置有阶梯型的第三限位部23以对加强杆进行导向和限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运动的可靠性,更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1、第二限位部22具有向外延伸的阶梯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配合第一连接臂3a的运动路径,更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限位部21的下端具有向下的斜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运动的可靠性,更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三限位部23具有向内延伸的阶梯形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三限位部23的下端具有向下的斜度,并且该斜度与对应的l型驱动杆的短臂运动趋势路线相吻合。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更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所述推杆1的下端为具有外凸弧度的端面,所述导向孔25的底部为与推杆1下端相吻合的内凹弧面,可以进行很好的定心和导向。同时,更具体地,为了保护推杆1以及使整个动作过程更加平稳,所述推杆1下端与导向孔25底部之间设置有压簧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稳定的定位机械结构以及相互配合的固定机构2,使得整个定位的可靠性能得到提高。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