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外墙管体加工夹持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90301发布日期:2020-07-24 16:36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外墙管体加工夹持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外墙管体加工夹持工装。



背景技术:

管体为现代管体混凝土建筑物中一种重要且主要的建筑材料,且其可依需求以弯曲、排置、拼接、绑扎等方式使用于建筑物中,其中由于管体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对其进行切断或者对其表面进行打磨处理等操作,那么就得需要一种夹持工装对管体进行夹持,辅助进行操作。

其中当该工装辅助打磨用具进行打磨时,为消除对操作人员的安全隐患,无论是辅助切割机或者打磨机,打磨机和切割机均是固定设置,通过移动管体实现一系列的加工操作,可以有效的消除因的切割机或者打磨机移动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影响,但是随着该工装生产使用中,逐渐的暴露出了该技术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该装置无法实现对管体进行转向,使得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旋转管体,进行打磨面调整,增加了劳动力。

第二,当需要进行按断切割时,该工装进行辅助进给的过程中,管体远离固定的端部易下垂,无法保证管体的同轴度,无法保证切割精度及稳定性。

第三,现有的工装再对不同直径的管体进行固定时,需要更换不同的直径的固定座用以匹配,操作繁琐,效率低。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外墙管体加工夹持工装,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的夹持工装对管体进行转向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旋转管体进行调整,增加了劳动力;进行辅助进给的过程中,管体远离固定的端部易下垂,无法保证管体的同轴度;以及对不同直径的管体进行固定时,需要更换不同的直径的固定座用以匹配,操作繁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外墙管体加工夹持工装,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并列设有两个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通过进给部件同步移动,两个所述支撑杆上分别安装有轴线相平行的支撑轮,两个所述支撑轮之间形成管体支撑空间,所述管体支撑空间的上方还竖直滑动设有压紧轮,所述压紧轮的轴线与所述支撑轮的轴线相平行;所述底板上还并列设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对的侧壁之间分别安装有同轴设置的导向轮,两个所述导向轮之间的区域处于管体支撑空间的延伸方向上,两个所述导向轮的上方还竖直滑动设有辅助压轮。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进给部件包括并列固接于所述底板上的两个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之间转动安装有丝杠,所述丝杠上螺纹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底面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摩擦接触,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固接于所述滑板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两个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导向轮的侧壁上共同固接有第一肋板,所述第一肋板上竖直固接有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侧壁上固接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位于所述支撑轮的上方,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竖向开设有第一矩形滑孔,所述第一矩形滑孔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的底面上固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下端部穿过所述第一矩形滑孔并安装所述压紧轮。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一滑板的上端部固接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上固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部穿过所述第一矩形滑孔并固接有第一转把,且所述第一螺杆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两个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支撑轮的侧壁上共同固接有第二肋板,所述第二肋板上竖直固接有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上开设有避让管体支撑空间的避让孔,所述第二竖板的侧壁上固接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导向轮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板上竖向开设有第二矩形滑孔,所述第二矩形滑孔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的底面上固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下端部穿过所述第二矩形滑孔并安装所述辅助压轮。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二滑板的上端部固接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上固接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上端部穿过所述第二矩形滑孔并固接有第二转把,且所述第二螺杆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上。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辅助压轮通过转盘座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杆的下端部。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上安装有驱动机,并通过所述驱动机驱动所述支撑轮转动。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第一竖板朝向所述导向轮的侧壁固接有抵杆。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导向轮为锥形轮,两个所述锥形轮的小径端相对设置。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其中一个所述支撑座上还安装有用以驱动所述丝杠转动的驱动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中通过两个支撑轮实现对管体进行支撑,通过两个支撑轮之间的渐扩式开角可以实现对不同直径的管体进行支撑,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频繁更换对应直径固定座的问题;通过支撑轮上方的压紧轮实现对管体的上方压紧,使得管体约束于三个轮体之间进行径向限位,且通过支撑轮转动实现了对管体进行转动,切换加工面,省去了人工手动旋转管体的操作;其中通过进给部件实现带动管体进行进给,通过导向轮实现了对管体进行支撑导向,可以有效的防止管体的非固定端出现下垂的现象,保证了管体在加工时的同轴度,保证加工精度;大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加工效率;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支撑杆;3-支撑轮;4-压紧轮;5-支撑板;6-导向轮;7-辅助压轮;8-支撑座;9-丝杠;10-驱动电机;11-第一肋板;12-第一竖板;13-第一安装板;14-第一矩形滑孔;15-第一滑板;16-第一转盘;17-第一滑杆;18-第一转把;19-抵杆;20-第二肋板;21-第二竖板;22-避让孔;23-第二安装板;24-第二矩形滑孔;25-第二螺杆;26-第二转把;27-第二转盘;28-第二滑板;29-第二滑杆;30-转盘座;31-滑板;32-驱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建筑外墙管体加工夹持工装,包括底板1,底板1可以与管体加工装置使用一个底板1,也可以单独设置,底板1上并列设有两个支撑杆2,两个支撑杆2通过进给部件同步移动,两个支撑杆2上分别安装有轴线相平行的支撑轮3,两个支撑轮3之间形成管体支撑空间,管体支撑空间的上方还竖直滑动设有压紧轮4,压紧轮4的轴线与支撑轮3的轴线相平行;底板1上还并列设有两个支撑板5,两个支撑板5相对的侧壁之间分别安装有同轴设置的导向轮6,两个导向轮6之间的区域处于管体支撑空间的延伸方向上,两个导向轮6的上方还竖直滑动设有辅助压轮7。

进给部件包括并列固接于底板1上的两个支撑座8,两个支撑座8之间转动安装有丝杠9,丝杠9上螺纹连接有滑板31,滑板31的底面与底板1的上表面摩擦接触,两个支撑杆2的底部固接于滑板31的上表面。

两个支撑杆2远离导向轮6的侧壁上共同固接有第一肋板11,第一肋板11上竖直固接有第一竖板12,第一竖板12的侧壁上固接有第一安装板13,第一安装板13位于支撑轮3的上方,第一安装板13上竖向开设有第一矩形滑孔14,第一矩形滑孔14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滑板15,第一滑板15的底面上固接有第一滑杆17,第一滑杆17的下端部穿过第一矩形滑孔14并安装压紧轮4。

第一滑板15的上端部固接有第一转盘16,第一转盘16上固接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的上端部穿过第一矩形滑孔14并固接有第一转把18,且第一螺杆螺纹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3上。

两个支撑板5远离支撑轮3的侧壁上共同固接有第二肋板20,第二肋板20上竖直固接有第二竖板21,第二竖板21上开设有避让管体支撑空间的避让孔22,第二竖板21的侧壁上固接有第二安装板23,第二安装板23位于导向轮6的上方,第二安装板23上竖向开设有第二矩形滑孔24,第二矩形滑孔24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滑板28,第二滑板28的底面上固接有第二滑杆29,第二滑杆29的下端部穿过第二矩形滑孔24并安装辅助压轮7。

第二滑板28的上端部固接有第二转盘27,第二转盘27上固接有第二螺杆25,第二螺杆25的上端部穿过第二矩形滑孔24并固接有第二转把26,且第二螺杆25螺纹连接于第二安装板23上。

辅助压轮7通过转盘座30安装于第二滑杆29的下端部,辅助压轮7通过转动盘安装可以实现根据管体的走向进行自动适应调节摆动,降低磨损。

其中第一转盘16、第二转盘27以及转盘座30的结构均相同,起到支撑转动的作用,结构属于日常所常见的,比如两个盘体同轴转动安装,因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因此不多做赘述。

其中一个支撑杆2上安装有驱动机32,并通过驱动机32驱动支撑轮3转动。

第一竖板12朝向导向轮6的侧壁固接有抵杆19,利用抵杆19可以实现当进给部件带动管体移动时,利用该抵杆19可以对管体端部进行相抵,对管体进行轴向限位。

导向轮6为锥形轮,两个锥形轮的小径端相对设置,实现对管体进行导向限位。

其中一个支撑座8上还安装有用以驱动丝杠9转动的驱动电机10,实现电动控制,方便快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