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0912发布日期:2021-04-30 09:4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极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二极管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基本电子器件,包括一个pn结和两个引线,生产过程中引线不能弯曲,因而都需要经过校直后才能够进行包装。

现有的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大多采用相对移动的两个平面对引线进行引直工作,由于引线一端与pn结连接,在引直的过程中,受到pn结的拉扯,导致引线受力不均,引直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引直的过程中,引线受力不均,引直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二极管引直机构及其装置,包括差速组件、驱动组件和撵线组件;

所述差速组件包括第二转盘和两个圆盘,所述第二转盘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多个固定槽沿所述第二转盘周向均匀布置,两个所述圆盘对称布置于所述第二转盘两侧,两个所述圆盘相对的一侧均与所述第二转盘滑动抵接,所述圆盘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圆盘周向依次首尾相接,每个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圆盘的转动方向宽度依次减小;

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转盘和两个所述圆盘同轴且同向转动,两个所述圆盘的转速相同,所述第二转盘的转速小于所述圆盘的转速;

所述撵线组件具有两个第二弧形面,两个所述第二弧形面与两个所述圆盘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弧形面与对应的所述圆盘上的凸起部之间形成一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由于第二转盘与圆盘之间的速度差,二极管的引线与圆盘之间的摩擦力,使引线自转,同时,通过设置的多个凸起部,沿所述圆盘的旋转方向宽度逐渐减小,因此引线在通过撵线组件与圆盘之间的间隙时,二极管的引线的受力,是从靠近pn结一端向外的渐变式受力,就像我们人工操作一样,从靠近pn结一端向外撵,与传统的平面式机械引直相比,二极管的引直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差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图4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撵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料机构与拨料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8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提到的“引直、撵直”词语所表达的含义是将二极管两侧弯折的引线弄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二极管引直机构300包括差速组件320、驱动组件330和撵线组件340,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实施例中的差速组件320包括第二转盘322和两个圆盘324,第二转盘322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多个固定槽沿第二转盘322周向均匀布置,两个圆盘324对称布置于第二转盘322两侧,两个圆盘324相对的一侧均与第二转盘322滑动抵接,圆盘324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部3241,多个凸起部3241沿圆盘324周向依次首尾相接,每个凸起部3241沿圆盘324的转动方向宽度依次减小。

优选的,如图4所示,差速组件320包括第二转轴321、第二转盘322、第二齿轮323、两个圆盘324和两个第三齿轮325,第二转轴321依次穿过其中一第三齿轮325、其中一圆盘324、第二转盘322、另一圆盘324和另一第三齿轮325,第二转轴321与第二转盘322固定连接,两个第三齿轮325均与第二转轴321转动连接,两个第三齿轮325相对的一侧分别与两个圆盘324固定连接,两个圆盘324相对的一侧与第二转盘322滑动连接,第二齿轮323套设于第二转轴321上。

优选的,凸起部3241呈直角三角形状,凸起部3241的直角边贴于对应的圆盘324靠近另一圆盘324一侧的外缘。

如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二转盘322与第二转轴321之间采用键与键槽的配合方式,具体的,第二转盘322的内壁上安装有键,键卡嵌于第而转轴外壁上开设的键槽中。

本申请中第三齿轮325与第二转轴321之间通过轴承3251连接,具体的,轴承3251的内壁与第二转轴321的外壁连接,轴承3251的外壁与第三齿轮325的内壁连接,同上,圆盘324与第二转轴321也采用轴承转动连接。

优选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二极管引直机构300还包括一转料组件310,转料组件310包括第一转轴311、第一齿轮312、第一转盘313和挡板314,第一转轴311与第二转轴321平行设置,第一齿轮312套设于第一转轴311上,第一齿轮312和第二齿轮323啮合,第一转盘313套设于第一转轴311上,第一转盘313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多个固定槽沿第一转盘313周向均匀布置,第一转盘313的另一侧与第二转盘322抵接,第一转盘313上的固定槽正对着第二转盘322上的固定槽,挡板314位于第一转盘313的正下方,挡板314靠近第一转盘313一侧具有第一弧形面3141,第一弧形面3141与第一转盘313的外缘相贴。

通过上述结构,二极管在进料导轨250中滑动,二极管的pn结沿着两个长条槽拼成的方形槽滑动,二极管两侧的引线沿着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之间的间隙滑动,可保证二极管移动时正好落入固定槽中,当然,并不仅限于上述结构,能实现上述的送料功能即可。

通过第一转盘313的转动,能够很好的衔接进料端与第二转盘322,本申请中的第一转盘313的大小与第二转盘322的大小相同,通过第一齿轮312和第二第二齿轮323的啮合,第一齿轮312和第二齿轮323的大小相同,此时,第一转轴311和第二转轴321的转速相同,由此,第一转盘313和第二转盘322的转速相同,第一转盘313上的固定槽与第二转盘322上的固定槽一一对应,第一转盘313底部通过与挡板314的第一弧形面3141的配合,相比于第二转盘322,第一转盘313上可放置更多的二极管,加快输送二极管的效率。

优选的,二极管引直机构300还包括一拨料组件350,拨料组件350位于第二转盘322的正上方,拨料组件350的底部具有一圆弧面,圆弧面与第二转盘322的外壁相互契合,由于二极管体积小,质量轻,防止二极管无法从第一转盘313上的卡槽3132脱落。

进一步,第一转盘313和第二转盘322上均采用固定槽的形式,可控制进料的速度,只有当第一转盘313上的卡槽3132正对着第二转盘322上的卡槽3132时,第一转盘313上的二极管才能掉落如第二转盘322上的卡槽3132中,通过设置卡槽3132之间的间距,间距越大,进料速度越快,当然不是速度越快越好,本申请中相邻两个卡槽3132之间的间距为三十度,第一转盘313上最多可放置十二个二极管。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330驱动第二转盘322和两个圆盘324同轴且同向转动,两个圆盘324的转速相同,第二转盘322的转速小于圆盘324的转速。

其中,驱动组件330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二转盘322转动,第二驱动件的带动圆盘324转动,第一驱动件的转速小于第二驱动件的转速。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驱动组件330驱动第二齿轮323和第三齿轮325转动,使第二齿轮323的角速度小于第三齿轮325的角速度。

具体的,圆盘324的转动是通过第三齿轮325的转动带动的,第二转盘322的转动是通过第二转轴321的转动带动的,由于第三齿轮325的转速大于第二转盘322的转速,因此差速机构在工作时,第二转盘322和圆盘324同轴转动,但第二转盘322转动的速度小于圆盘324,使圆盘324与二极管的引线发生摩擦,带动引线转动。

如图6所示,优选的,驱动组件330包括电机331、驱动齿轮332、第三转轴333、两个第四齿轮334和第五齿轮335,驱动齿轮332套设于电机331的驱动轴上,第三转轴333与第二转轴321相互平行,两个第四齿轮334和第五齿轮335均套设于第三转轴333上,两个第四齿轮334分别与两个第三齿轮325啮合,第五齿轮335与第二齿轮323啮合。

其中,第二转盘322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固定槽,多个固定槽沿第二转盘322周向均匀布置,二极管卡嵌于固定槽上,且二极管两端的引线凸出于固定槽,并贴于两侧的圆盘324上。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撵线组件340具有两个第二弧形面3431,两个第二弧形面3431与两个圆盘324一一对应,每个第二弧形面3431与对应的圆盘324上的凸起部3241之间形成一间隙。

优选的,撵线组件340包括支架341、固定轴342、两个压板343和与两个气缸344,固定轴342与第二转轴321相互平行,两个压板343均与固定轴342转动连接,两个压板343与两个气缸344一一对应,每个气缸344的伸缩端与对应的压板343的一侧铰接,每个压板343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弧形面3431,两个弧形面与两个圆盘324一一对应,圆盘324的外壁与对应的第二弧形面3431之间形成一间隙。

其中,通过气缸344带动压板343绕着固定轴342转动,从而可调节第二弧形面3431与圆盘324外壁之间间隙的大小,使用更加灵活。

二极管引直装置包括上述的二极管引直机构300,还包括机架100、进料机构200和出料机构400,进料机构200、二极管引直机构300和出料机构400均固定于机架100上,沿第二转盘322的转动方向,撵线组件340位于进料机构200和出料机构400之间,进料机构200将二极管导入到第二转盘322的固定槽上,并通过二极管引直机构300完成整个引直的过程,出料机构400将第二转盘322上的二极管导出,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

本实施例中的进料机构200的作用是将二极管导入到第二转盘322上的固定槽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固定槽由环形槽3131和两组卡槽3132组成,环形槽3131形成于第二转盘322的外壁上,两组卡槽3132分别位于第二转盘322两侧的外缘上,每组卡槽3132均包括多个卡槽3132,每组中的多个卡槽3132沿第二转盘322周向均匀布置,每个卡槽3132均与环形槽3131连通,其中一组中的多个卡槽3132与另一组中的多个卡槽3132一一对应,二极管的pn结卡嵌于环形槽3131中,二极管两端的引线分别从两侧的卡槽3132中穿出,故而,进料机构200要能将二极管按上述方式导入到固定槽中。

优选的,进料机构200包括固定架210、连接板220、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固定架210固定于机架100上,连接板220与固定架210连接,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均固定于连接板220上,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之间形成进料轨道,二极管沿进料导轨250长度方向滑动,进料导轨250的出料端正对着第二转盘322上的固定槽。

其中,进料导轨250由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长条槽,二极管的pn结沿长条槽的长度方向移动,二极管两侧的引线位于长条槽外,并且位于第一导板230和第二导板240之间。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出料机构400内具有一出料导轨,出料机构400靠近圆盘324的一侧具有两块挡板314,两块挡板314均固定于出料机构400上,两块挡板314与两个圆盘324一一对应,两块挡板314的一端分别穿过圆盘324的固定槽上二极管两端引线的运动轨迹,两块挡板314的另一端与出料机构400的进料端连接。

本申请中的出料机构400的结构与进料机构200的结构类似,都具有一导料的轨道,不同之处在于,出料机构400上还包括两块挡块420,如图8-9所示,用于将撵线完后的二极管导入到出料轨道410中。

工作流程:可通过震动盘也可以手动将二极管放入到进料机构200的进料导轨250中,二极管随着进料导轨250向下运动,直至运动到与第一转盘313抵接,第一转盘313转动,二极管两侧的引线卡入卡槽3132中,随着第一转盘313的继续转动,二极管运动至与左下方的第二圆盘324上(为便于理解,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直至二极管两侧的引线卡入第二圆盘324上的卡槽3132中,二极管随着第二圆盘324的转动而转动,当二极管转动至圆盘324与压板343之间的间隙时,二极管引线一侧与压板343的第二弧形面3431抵接,由于圆盘324的高于第二转盘322的转速,二极管引线的另一侧受到圆盘324的切向力和压力,在切向力的作用下带动引线自转,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引线撵直,通过圆盘324上设置有凸起部3241,随着圆盘324的转动,圆盘324上凸起的部分与引线接触面接触面积,由小变大交替布置,撵线的过程由靠近pn结一端向外进行,引直效果更好。

通过设置第二齿轮323的角速度小于第三齿轮325的角速度,第二转盘322的转速小于圆盘324的转速,由于第二转盘322带着二极管转动,由于第二转盘322与圆盘324之间的速度差,二极管的引线与圆盘324之间的摩擦力,使引线自转,同时,通过设置的多个凸起部3241,使圆盘324外壁上凸起的部分,沿圆盘324的旋转方向宽度逐渐减小,因此引线在通过撵线组件340与圆盘324之间的间隙时,二极管的引线的受力,是从靠近pn结一端向外的渐变式受力,就像我们人工操作一样,从靠近pn结一端向外撵,撵直后的引线被挡块420挡住,并导入到出料轨道410中,与传统的平面式机械引直相比,二极管的引直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