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908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式作业工具,详细地说,涉及由容置马达的筒状的 壳体来构成作业者持握的握柄部的作业工具的改良。
背景技术
这种作业工具例如记载在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46089号公报(专利文 献1)中。在上述公报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在将容置马达的筒状的马达壳体 作为作业者所持握的握柄部的小型圆盘磨光机(disk grinder)中,在所述握 柄部的外表面上形成用于防滑的凹状的槽或突起,由此提高抓握性。
但是,众所周知,在通过经由电源软线供给的电力来驱动马达的软线式 圆盘磨光机中,在马达壳体的后端部,作为与马达壳体不同的构件而具有筒 状的后盖,该后盖用于容置电源软线和马达的连接中使用的布线部件。
但是,在将马达壳体作为握柄部且在马达壳体后方具有后盖的结构的圆 盘磨光机中,关于握柄的研究还不充分,在这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
专利文献1: JP实用新型注册第2546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工具,其是将壳体作为握柄部且在壳体 上连接着盖的结构的手持式作业工具,在实现提高抓握性上极为有效。
为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优选的方式中,作业工具具有 马达,其用于驱动前端工具;筒状的壳体,其用于容置马达;筒状盖,其连 接到壳体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一侧,用于容置马达动作用部件。此外,对于本 发明的"作业工具",典型地,对被加工材料进行研削作业或研磨作业的电 动圆盘磨光机符合于此,但除打磨器或磨光机那样的研削、研磨用电动工具、 或者用于拧紧作业的角钻、进而用于切断作业的线锯等电动式作业工具等以 外,还广泛包括通过气动马达来驱动前端工具的气动驱动式作业工具。另外, 优选本发明的"筒状盖"构成为相对壳体能够自由装卸,以对应容置部件的维修检查作业,另外,形成为与壳体直径大致相同的筒状,并且,相对壳体 外表面没有高低差而大致在同一面内连接。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方式,由壳体和筒状盖构成作业者持握的握柄部,并 且,在握柄部的外表面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突条部,该突条部从壳体至 筒状盖在长轴方向上延伸。即,根据本发明,从壳体至筒状盖设置防滑用的 突条部,由此,不仅筒状的壳体成为握柄部,而且包括与壳体相连接的筒状 盖在内构成握柄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从壳体至筒状盖的整个比较宽 的区域用作握柄部,能够根据需要用双手持握进行操作。尤其是后侧即筒状 盖一侧与壳体一侧同样地难滑,提高抓握性,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握柄部整 体的抓握性。
此外,本发明的所谓"在长轴方向上延伸"是突条部的延伸方式,不仅 包括在壳体长轴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还包括在壳体长轴方向以倾斜 状(螺旋状)延伸的方式,另外,还包括突条部连续延伸的方式、断续的方 式。另外,从实现提高抓握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本发明中的"突条部"的相 互间隔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在持握住握柄部时,从"指尖与握柄部外表面接
触的程度"至"指尖必定钩在突条部上的程度",具体地说,设定在3mm 8mm 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在壳体外表面和筒状盖外表面的任 一个或两个上标有标识,并且,该标识由从外表面突出的突状物构成。在此 所说的标识广泛包括文字、图形、记号或者由立体图形形成的徽章。根据本 发明,通过由突状物构成将品牌名称或标记图案化的标识,由此能够将该标 识用作握柄部防滑,并且是合理的。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各突条部形成为壳体长轴方向的剖 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山形。而且,在壳体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横向状态 下,对于位于壳体的长轴中心线上侧的区域中的突条部的山形形状,设定成 从基部至顶点的上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比下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长,对于位 于长轴中心线下侧的区域中的突条部的山形形状,设定成从基部至顶点的下 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比上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长。
在将作业工具的朝向确定成壳体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横向的状态下 持握握柄部时, 一般是使手掌碰到握柄部的大致上表面侧,并且使指尖碰到握柄部的下表面侧来持握。以这种握法为前提,在本发明中,位于壳体的长 轴中心线上侧的区域中的突条部的山形形状,是从握柄部外表面至山顶的上 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比下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长的形状,另一方面,位于长 轴中心线下侧的区域中的突条部的山形形状,是从握柄部外表面至山顶的下 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比上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长的形状。通过这样的结构, 在持握握柄部时,手掌以及手指容易碰到握柄部(在持握方向没有突条部的 钩挂感),从而易于持握。另一方面,在持握住的状态下,手指钩住突条部 前端,由此,能够确保难滑。即,在开始持握时不钩挂,在握住的状态下能 够钩住,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易握、难滑这种抓握性被提高的带突条部 的握柄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将筒状的壳体作为握柄部的手持式作业工 具中,在实现提高抓握性上有效的技术。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动圆盘磨光机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示出肋形状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 使用电动圆盘磨光机作为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 方式的电动圆盘磨光机的整体结构的外观图,图2是基于图1的A-A线的剖 视图,图3是基于图1的B-B线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示出肋形状的放大 剖视图。
如图1所示,总体上看,电动圆盘磨光机101是以下列部分为主体构成, 即,包括主体部103,其形成电动圆盘磨光机101的外轮廓;砂轮119, 其配置在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主体部103主要包括马达壳体105、与 马达壳体105的一端侧连接的齿轮箱体107以及与马达壳体105的另一端侧 连接的后盖109。马达壳体105对应于本发明的"壳体",后盖109对应于
5本发明的"筒状盖",砂轮119对应于本发明的"前端工具"。此外,为了
便于说明,关于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将砂轮119一侧称为前,其相反一 侧称为后。
马达壳体105由中空状的筒状体构成,所述筒状体具有在前端侧形成的 大致方形的方形容置部105a和在方形容置部105a的后侧形成的比该方形容 置部105a小的大致圆形的圆筒容置部105b,并且,方形容置部105a的前端 开口,圆筒容置部105b的后端开口。这样,马达壳体105的结构是在长轴 方向的两端分别开口。在马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的内部空间,容 置有驱动马达111 (参照图2)。驱动马达111对应于本发明的"马达"。 驱动马达111配置为其旋转轴线方向为电动圆盘磨光机101的长轴方向、即 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
如图1所示,在马达壳体105的前端侧即方形容置部105a上连接着齿 轮箱体107,在该齿轮箱体107内容置有用于将驱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传 递至圆盘状的砂轮119的动力传动机构(为了方便省略图示)。此外,砂轮 119被砂轮罩113覆盖后侧的大致半周。驱动马达lll的旋转输出经由动力 传动机构传递至砂轮119作为圆周方向的旋转运动。在马达壳体105的长轴 方向(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一侧(前侧),砂轮119配置为其旋 转轴线与驱动马达111的旋转轴线垂直。
另外,在马达壳体105的另一端一侧即圆筒容置部105b的后端部,连 接有前端开口的中空状的后盖109。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圆盘磨光机101是通 过经由与电源(插座)相连接的电源软线而提供的电力来对驱动马达lll进 行驱动的软线式,在马达壳体105的后端一侧,配置有作为用于向驱动马达 111提供电力的电气部件和布线部件的多个刷、刷保持架、布线等。而且, 这些电气部件和布线部件对应于本发明的"马达动作用部件",并由后盖109 容纳。电气部件和布线部件定期地或者按需要进行维修检查。为了容易地进 行该维修检查作业,后盖109构成为能够自由装卸于马达壳体105上。此外, 在后盖109的侧面,在肋133之间形成有用于导入马达冷却用的外部空气的 通风窗137。
如图1所示,在马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的前侧,设置有能够 操作驱动马达111的电源开关的开关钮(switchknob) 115。因此,作业者持
6握马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并且,操作开关钮115来对驱动马达 lll进行通电驱动,由此,经由动力传动机构来驱动砂轮119旋转,从而能 够适当地对被加工材料进行研削、研磨作业或切断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马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以及后盖109构 成作业者用单手或双手持握来进行操作的把持部131。把持部131对应于本 发明的"握柄部"。为了构成把持部131,后盖109形成为与马达壳体105 的圆筒容置部105b相同的大致圆筒形状(参照图3),并且,其外表面与马 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的外表面没有高低差而连接形成为大致同一 面(参照图1)。把持部131具有双手能够前后持握的长轴方向长度,并且, 把持部131设定为如下这样的粗度在持握住的状态下,大拇指的指尖和食 指的指尖之间能够形成lcm左右的间隙。
在由马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以及圆筒形状的后盖109所构成 的把持部131的外表面,在圆周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用于 防滑的肋133,该肋133沿着把持部131的长轴方向、即主体部103的长轴 方向延伸。肋133对应于本发明的"突条部"。肋133从马达壳体105的圆 筒容置部105b至后盖109连续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肋133设置在把持 部131的除上表面区域以外的侧面以及下表面的各个区域中。
持握把持部131时的抓握性的重要条件是易握、难滑。从这种角度出发, 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在把持部131的圆周方向配置的肋133的相互之间的间隔 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在作业者持握住把持部131时,从A:指尖与把持部131 的把持面(外表面)相接触的程度到B:指尖一定钩在肋133上的程度。根 据实验结果,A条件的间隔大致为3mm, B条件的间隔大致为8mm。艮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肋133的相互间隔设定在3mm 8mm的范围内,由此, 构成易握、且难滑的把持部131。另外,对于肋133的高度,设定为至少超 过O.lmm。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业者持握住把持部131时手掌的大部分所 接触的上表面区域中,不具有肋133。即,把持部131的上表面区域由无凹 凸的圆弧状外表面构成。由此,能够确保手掌接触的舒适性。
另外,如图2 图4所示,在把持部131的外表面上形成的各个肋133 形成为壳体长轴方向的剖面形状大致为三角形的山形。而且,在壳体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电动圆盘磨光机101的横向状态中,尤其如图4中清楚表示
的那样,以主体部103的长轴中心线为基准,位于该长轴中心线的上侧的区 域中的肋133的山形形状形成为顶点(山顶)的内角平分线大致朝向斜下方 那样的锯齿形状,另一方面,位于长轴中心线的下侧的肋133的山形形状形 成为顶点的内角平分线大致朝向斜上方那样的锯齿形状。即,对于上侧的肋 133来说,从相当于与把持部131的外表面131a的分支点的基部133a至顶 点133b的上表面一侧的倾斜面133c的距离设定得比下表面侧的倾斜面133d 的距离长,对于下侧的肋133来说,从基部133a至顶点133b的下表面侧的 倾斜面133d的距离设定得比上表面侧的倾斜面133c的距离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马达壳体105的圆筒容置部105b 的侧面区域中,设置有由文字或者符号表示的标识135,该标识135由从圆 筒容置部105b的侧面突出的突状物构成(标识)。即,标识135设置于在 作业者例如用右手把持把持部131时拇指的指尖能够接触的位置,对拇指起 到防滑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圆盘磨光机101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操作开关钮115 来对驱动马达11进行通电驱动时,砂轮119进行旋转运动。通过将砂轮119 推碰到被加工材料上,从而能够对该被加工材料进行研削和研磨等规定的加 工作业。
在进行上述加工作业时,用单手或者双手持握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圆盘磨 光机101的把持部131而进行操作,所述把持部131由马达壳体105的圆筒 容置部105b以及后盖109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马达壳体105的 圆筒容置部105b至后盖109设置防滑用的肋133,从而不仅包括马达壳体 105,而且包括与该马达壳体105相连接的后盖109构成把持部131。因此, 尤其是后盖109与马达壳体105侧同样地难滑,从而提高了抓握性。其结果 是,能够提高把持部131整体的抓握性。
另外,把持部131具有能够用双手持握的长度。因此,在用双手持握把 持部131时,对双手确保相同程度的抓握性,从而能够稳定地握住。另外, 在用单手持握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改变把持部131的长轴方向的持握位置, 从而容易使用。另外,肋133在把持部131的长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圆周 方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因此,在提高与圆周方向相关的抓握性上尤其有效。
但是,在作业者持握把持部131的情况下, 一般的是一边使手掌碰到把
持部131的大致上表面侧, 一边使指尖碰到把持部131的下表面侧来持握。 因此,手掌以及手指根侧以从上方覆盖把持部131的方式碰到把持部131的 外表面,指尖侧以从下侧包住把持部131的方式碰到把持部131的外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长轴中心线,上侧的肋133是山形的顶点133b(山顶) 的内角平分线大致朝向斜下方的大致锯齿状的山形形状,下侧的肋133是顶 点133b的内角平分线大致朝向斜上方的大致锯齿状的山形形状。SP,肋133 的突出方向沿着为了持握把持部131而使手掌以及手指碰到的方向,另一方 面,为在握入把持部131时手掌以及手指钩住的方向。由此,能够阻力感小 地进行持握,且在持握住的状态下很难滑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135由突状物形成,对于把持部131起到 防滑作用,由此,标识135具有两种功能,并且具有合理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131的肋133连续地设置在主体部103 的长轴方向上,但也可以是断续的方式。另外,在把持部131的圆周方向上 等间隔地设置肋133,但是不限于等间隔的方式。另外,沿着长轴方向直线 状地设置肋133,但也可以相对于长轴线设置成倾斜状(螺旋状)。另外, 肋133的剖面形状是大致三角形的山形,但也可以形成为大致半圆弧形,或 四边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说明了电动圆盘磨光 机,但不限于电动圆盘磨光机,只要是如下结构的作业工具就能够适用以 马达壳体为握柄,在该马达壳体的后侧具有容置向驱动马达提供电力的部件 的盖构件。另外,不限于电动式,也可以适用于由气动马达驱动前端工具的 气动式的作业工具。
权利要求
1. 一种作业工具,具有马达,其用于驱动前端工具;筒状的壳体,其用于容置所述马达;筒状盖,其连接于所述壳体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一侧,用于容置马达动作用部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壳体和所述筒状盖构成作业者持握的握柄部,并且,在所述握柄部的外表面上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突条部,所述突条部从所述壳体至所述筒状盖在长轴方向上延伸。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外表面和所述筒状盖外表面的任一个或两个上标有标识,并 且,所述标识由从所述外表面突出的突状物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突条部的所述壳体长轴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的山形,在 所述壳体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横向状态下,对于位于所述壳体的长轴中心 线上侧的区域中的突条部的山形形状,设定成从基部至顶点的上表面侧的倾 斜面距离比下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长,对于位于长轴中心线下侧的区域中的 突条部的山形形状,设定成从基部至顶点的下表面侧的倾斜面距离比上表面 侧的倾斜面距离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将壳体作为握柄部且在壳体上连接着盖的结构的手持式作业工具中,在实现提高抓握性上很有效的技术。该作业工具具有马达(111),其用于驱动前端工具(119);筒状的壳体(105),其用于容置马达(111);筒状盖(109),其连接到壳体(105)的长轴方向的一端一侧,用于容置马达动作用部件,由壳体(105)以及筒状盖(109)构成作业者握住的握柄部(131),并且,在握柄部(131)的外表面上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突条部(133),该突条部(133)从壳体(105)至筒状盖(109)在长轴方向上延伸。
文档编号B24B23/02GK101468446SQ20081017826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6日
发明者蜂须贺智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