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管件表面超精研抛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9750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塑料管件表面超精研抛光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塑料管件表面超精研抛光系统。



背景技术:

塑料管件作为化学建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优越的性能,卫生、环保、低耗等为广大用户所广泛接受,塑料件常见的成型方式有注塑、吹塑等,成型过程要使用脱模剂、模具闭合打开会有磨损这都会在塑料件表面产生异物。因为材料、注塑工艺、磨具缺陷会造成的拉丝、飞边、银纹等缺陷,此外脱模、存放、转挂等会造成划伤等缺陷,这些缺陷都需要经过表面处理,保证塑材表面比较光滑,另外打磨、抛光可以提高塑材的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油漆附着。目前塑料管件表面处理的工序一般是先靠人工移动管件到打磨抛光的装置前进行表面处理。这样存在诸多弊端,比如:产品加工时工作人员会产生疲劳,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由于采用人工夹持和放置处理,容易造成对人身的伤害,现有的上料机构结构复杂,操作不便,在产品加工时人为因素影响产品的质量。并且现在的磨头机构不能上下移动,使用过程受到很大限制,适用性低。同时当塑料管件打磨抛光时,采用固定方式多是采用人工抓紧,不仅浪费体力,而且还容易出现抓不牢的情况。并且随着塑料管件的广泛使用,对塑料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而在塑料管件进行表面处理后,需要对塑料管件的壁厚进行测量,从而达到精确的生产和加工,而目前市场上的塑料管件壁厚测量装置,在测量时,仅仅对一个角度的管件进行测量,使测量出现很多的误差,而且在测量过程中由于管件晃动和震动,使测量出现很大偏差,从而影响钢管的生产质量。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以实现自动上料、机械夹紧,并且可以精确测量的塑料管件表面超精研抛光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自动上料、机械夹紧,并且可以精确测量的塑料管件表面超精研抛光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塑料管件表面超精研抛光系统,包括包括上料装置、夹紧定位装置和测量装置,所述夹紧定位装置位于上料装置的出料端;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机座,机座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腿,所述机座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支柱、工作箱、支撑块和支撑座,所述工作箱的内部右侧设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右端设有第一伸缩杆,该第一伸缩杆贯穿工作箱的右侧面并延伸至其外部,且裸露工作箱外部的第一伸缩杆搭接在支撑块上,所述支撑座的上部设有凹槽,且凹槽内设有齿条,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右端通过联轴器与齿条连接,所述支撑座的左端上部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内侧通过活动销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侧面活动连接支杆的一端,所述支杆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夹紧机构连接;

所述工作箱的上部设有上料工作台,所述上料工作台的上表面左端设有第一气泵,所述第一气泵的顶部通过第一伸缩柱与储料槽的左端底部连接,所述上料工作台的上表面中部设有第二气泵,第二气泵的右端设有第二伸缩柱,该第二伸缩柱的右端设有推板,所述上料工作台的上表面右端设有接料槽,所述接料槽的左侧设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活动连接储料槽的右侧,所述储料槽的左端搭接在支柱的顶端,该支柱设在机座的上表面左端,所述储料槽的上表面设有管件,所述储料槽的右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下方的接料槽对应设置,所述储料槽的右端底部设有挡板,该挡板的底部与接料槽连接;

所述夹紧定位装置包括上夹板,所述上夹板的内表面通过凹槽和卡块与上内夹板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的一端通过销接杆与下夹板活动连接,所述下夹板的内表面通过凹槽和卡块与下内夹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夹板远离销接杆的一端通过固定装置与上夹板远离销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内夹板与下内夹板之间形成通腔;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承载装置,所述承载装置的上表面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通过卡接在其正面的滚轮与滑动柱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柱的一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测量装置,所述滑轨还通过卡接在其正面的滑块与第一夹紧装置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紧装置的底部还与设置在承载装置上表面的第一伸缩柱固定连接,所述滑轨右侧设置有第二夹紧装置,所述滑轨前侧还固定安装有承载板;

所述第一夹紧装置包括夹紧盒,在夹紧盒的侧面开设有与开口相对应的通孔,且所述夹紧盒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减压柱和第二伸缩柱,所述减压柱和第二伸缩柱的一端均贯穿夹紧盒并延伸至通孔内;所述减压柱和第二伸缩柱延伸至通孔的一端均安装有弧形块;

所述第二夹紧装置包括夹紧箱,在夹紧箱靠近滑轨的一侧开设有的开口,所述夹紧箱的内部设置有从动滑箱和主动滑箱,所述主动滑箱位于从动滑箱的下方,所述从动滑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压杆,且下压杆的顶端贯穿夹紧箱与设置在夹紧箱顶部的把手固定连接,所述主动滑箱的底部通过支架与夹紧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夹紧箱的内部还设置有电机,在电机的转轴上套接有皮带轮,且皮带轮通过皮带与设置在主动滑箱内部的主动轮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外壳、第二气缸、连接块和卡套,所述外壳的内部设有第二气缸,该第二气缸的顶部通过第二伸缩杆与连接块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上部设有卡套,该卡套贯穿外壳的顶部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卡套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卡套设在外壳内部的外表面和卡套裸露外壳外侧的表面上均设有限位块;所述接料槽的槽内设有缓冲垫,且缓冲垫内设有均匀分布的缓冲弹簧;所述齿轮的齿槽与底部齿条的齿痕相适配;所述工作台两端的支柱和夹紧机构均与工作台紧密贴合。

作为优选的,所述夹紧定位装置上设置有四个定位装置,四个定位装置均贯穿夹紧定位装置并延伸至通腔的内部;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手柄和螺纹杆,所述手柄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所述手柄通过手柄槽和凸块与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远离手柄的一端与半圆头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设置有刻度线,且刻度线上“0”刻度的位置与夹紧定位装置的表面贴合。

作为优选的,所述从动滑箱的底部和主动滑箱的顶部均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槽,在从动滑箱的弧形槽内还设置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的顶端贯穿主动滑箱并裸露在主动轮顶部的弧形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齿轮和齿条相结合,通过转动把夹紧机构上的管件进行运送,减少劳动力,不会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而且省时省力,在气缸和气泵的改进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人工的劳动,达到安全生产的效果,夹紧机构保证了对管件的安全运送,把物料放在磨削机上。

2、采用夹紧定位机构,将夹紧定位装置设置为夹板式结构,结构零件小,降低了使用时所需的占地面积,重量轻,成本低,方便人们使用。同时通过设置定位装置,且定位装置的表面设置刻度线,方便人们进行调节,提高了加工精度,且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3、本实用新型的测量装置通过第一夹紧装置和第二夹紧装置配合,使钢管在夹紧时能够进行转动,能够进行多角度测量,而且减少了钢管的震动和晃动,设置承载板,使钢管防止更加稳固,使钢管测量更加准确,减少了误差的产生,使钢管测量效果更好。

4、本实用新型测量装置的第一夹紧装置通过设置第二伸缩柱和减压柱,通过伸缩对钢管进行夹紧,配合减压柱,防止钢管进行晃动和震动,使测量结构更加精确,设置第一伸缩柱,使第一夹紧装置能够进行移动,方便各种长度和直径的钢管进行夹紧。

5、本实用新型测量装置的第二夹紧装置通过设置从动滑箱和主动滑箱,使电机带动主动轮转动,配合从动轮,使钢管在夹紧时能够进行转动,方便了对钢管进行多角度测量,使测量结构更加全面化,设置把手和下压杆,使从动滑箱能够进行调节,满足了各种尺寸的钢管进行夹紧,使适用范围更大,使测量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料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夹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接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夹紧定位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磨削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测量装置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从动滑箱和主动滑箱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座、2支撑腿、3支柱、4工作箱、5支撑块、6支撑座、7控制器、8第一气缸、9第一伸缩杆、10凹槽、11齿条、12支架、13齿轮、14支杆、15夹紧机构、16外壳、17第二气缸、18连接块、19卡套、20上料工作台、21第一气泵、22第一伸缩柱、23储料槽、24第二气泵、25接料槽、26缓冲垫、27立柱、28管件、29挡板、32上夹板、33上内夹板、34销接杆、35下夹板、36下内夹板、37定位装置、38手柄、39螺纹杆、310半圆头、311刻度线、312固定装置、313固定螺钉、314固定螺母、51滑座、52滑槽、53升降装置、54控制销、55 O型环、56开关栓、57气缸、58杆体、59活塞、60活塞杆、66支撑承轴、62底板、63驱动装置、64砂轮、65滑轮、66限位块、67壳体、68电机、69传动机构、70浮动机构、64a垫片、64b固定螺母、71承载装置、72滑轨、73滑动柱、74测量装置、75第一夹紧装置、751夹紧盒、752减压柱、753第二伸缩柱、76第一伸缩柱、77第二夹紧装置、771夹紧箱、772从动滑箱、773主动滑箱、774下压杆、775把手、776电机、777皮带轮、778主动轮、779从动轮、78承载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上料装置、夹紧定位装置、磨削装置和测量装置,所述夹紧定位装置位于上料装置的出料端,磨削装置位于夹紧定位装置的上方,所述测量装置位于磨削装置的出料端。

所述上料装置包括机座1,机座1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腿2,所述机座1的上表面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支柱3、工作箱4、支撑块5和支撑座6,所述工作箱4的内部左侧设有控制器7,所述工作箱4的内部右侧设有第一气缸8,所述第一气缸8的右端设有第一伸缩杆9,该第一伸缩杆9贯穿工作箱4的右侧面并延伸至其外部,且裸露工作箱4外部的第一伸缩杆9搭接在支撑块5上,所述支撑座6的上部设有凹槽10,且凹槽10内设有齿条11,所述第一伸缩杆9的右端通过联轴器与齿条11连接,所述支撑座6的左端上部设有支架12,所述支架12的顶部内侧通过活动销连接有齿轮13,所述齿轮13的侧面活动连接支杆14的一端,所述支杆14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夹紧机构15连接;

所述工作箱4的上部设有上料工作台20,所述上料工作台20的上表面左端设有第一气泵21,所述第一气泵21的顶部通过第一伸缩柱22与储料槽23的左端底部连接,所述上料工作台20的上表面中部设有第二气泵24,第二气泵24的右端设有第二伸缩柱,该第二伸缩柱的右端设有推板,所述上料工作台20的上表面右端设有接料槽25,所述接料槽25的左侧设有立柱27,所述立柱27的顶部活动连接储料槽23的右侧,所述储料槽23的左端搭接在支柱3的顶端,该支柱3设在机座1的上表面左端,所述储料槽23的上表面设有管件28,所述储料槽23的右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与下方的接料槽23对应设置,所述储料槽23的右端底部设有挡板29,该挡板29的底部与接料槽25连接,所述控制器7分别与第一气缸8、第二气缸17、第一气泵21和第二气泵24电连接。

所述夹紧定位装置包括上夹板32,所述上夹板32的内表面通过凹槽和卡块与上内夹板33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32的一端通过销接杆34与下夹板35活动连接,所述下夹板35的内表面通过凹槽和卡块与下内夹板36固定连接,所述下夹板35远离销接杆34的一端通过固定装置312与上夹板32远离销接杆3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内夹板33与下内夹板36之间形成通腔。

所述磨削装置包括滑座51,所述滑座51的顶部开设有滑槽52,所述滑槽5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所述滑座51通过滑槽52与升降装置53活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53包括控制销54,所述控制销54的表面设置有O型环55,所述控制销54的底部设置有开关栓56,所述开关栓56的一端贯穿气缸57且延伸至气缸57的内部,所述气缸57贯穿杆体58且延伸至杆体58的内部,所述气缸57的内部设置有活塞59,且活塞59位于开关栓56的底部,所述活塞59的一侧与活塞杆6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60的另一端贯穿气缸57且延伸至气缸57的外部与支撑承轴6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承轴61与杆体58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装置53的顶部与底板62固定连接,所述底板62的顶部设置有驱动装置63,所述驱动装置6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砂轮64。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承载装置71,所述承载装置71的上表面设置有滑轨72,所述滑轨72通过卡接在其正面的滚轮与滑动柱73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柱73的一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测量装置74,所述滑轨72还通过卡接在其正面的滑块与第一夹紧装置75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5的底部还与设置在承载装置71上表面的第一伸缩柱76固定连接,所述滑轨72右侧设置有第二夹紧装置77,所述滑轨72前侧还固定安装有承载板78。

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5包括夹紧盒751,在夹紧盒751的侧面开设有与开口相对应的通孔,且所述夹紧盒751内壁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减压柱752和第二伸缩柱753,所述减压柱752和第二伸缩柱753的一端均贯穿夹紧盒751并延伸至通孔内;所述减压柱752和第二伸缩柱753延伸至通孔的一端均安装有弧形块。

所述第二夹紧装置77包括夹紧箱771,在夹紧箱771靠近滑轨72的一侧开设有的开口,所述夹紧箱771的内部设置有从动滑箱772和主动滑箱773,所述主动滑箱773位于从动滑箱772的下方,所述从动滑箱77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压杆774,且下压杆774的顶端贯穿夹紧箱771与设置在夹紧箱771顶部的把手775固定连接,所述主动滑箱773的底部通过支架与夹紧箱77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夹紧箱771的内部还设置有电机776,在电机776的转轴上套接有皮带轮777,且皮带轮777通过皮带与设置在主动滑箱773内部的主动轮778传动连接。

所述夹紧机构15包括外壳16、第二气缸17、连接块18和卡套19,所述外壳16的内部设有第二气缸17,该第二气缸17的顶部通过第二伸缩杆与连接块18连接,所述连接块18的上部设有卡套19,该卡套19贯穿外壳16的顶部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卡套19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卡套19设在外壳16内部的外表面和卡套19裸露外壳16外侧的表面上均设有限位块;所述接料槽25的槽内设有缓冲垫26,且缓冲垫26内设有均匀分布的缓冲弹簧;所述齿轮13的齿槽与底部齿条11的齿痕相适配;所述工作台20两端的支柱3和夹紧机构15均与工作台20紧密贴合。

所述夹紧定位装置上设置有四个定位装置37,四个定位装置37均贯穿夹紧定位装置31并延伸至通腔的内部;所述定位装置37包括手柄38和螺纹杆39,所述手柄38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所述手柄38通过手柄槽和凸块与螺纹杆39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39远离手柄38的一端与半圆头310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9的表面设置有刻度线11,且刻度线11上“0”刻度的位置与夹紧定位装置的表面贴合。

所述升降装置53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滑轮65,两个滑轮65卡接在底座顶部的滑槽52内;所述滑槽52的末端均设置有限位块66,且限位块66的底部与底座6的顶部焊接;所述驱动装置63包括壳体67,所述壳体67的内部设置有电机68,所述电机68与传动机构69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机构69远离电机68的一端设置有浮动机构70,浮动机构70设置为弹簧;所述砂轮64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垫片64a,所述垫片64a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螺母64b。

所述从动滑箱772的底部和主动滑箱773的顶部均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槽,在从动滑箱772的弧形槽内还设置有从动轮779;所述主动轮778的顶端贯穿主动滑箱773并裸露在主动轮778顶部的弧形槽内。

工作原理:

使用时,通过控制器7分别控制第一气缸8、第二气缸17、第一气泵21和第二气泵24的运动,把管件28放到储料槽23上,第一气泵21把储料槽23的左端顶起,管件28靠自身的重量滚动,从通孔内落到接料槽25内,此时第二气泵24通过推板把管件28送到夹紧机构15上夹紧,同时第一气缸8上的第一伸缩杆9拉动齿条11运动,齿条11带动齿轮13转动,同时齿轮13在转动的状态下把夹紧机构15送到托料机构一侧,把管件28放到托料机构上,工作时,根据不同的条件运用滑轮15和升降装置3调节磨头装置的左右距离和上下高度,调节后,通过电机18转动带动砂轮64运作,实现磨削工作。磨削完以后将管件放到测量装置上进行测量。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