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机的固定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8804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打磨机的固定座。



背景技术:

打磨机主要用于对产品进行去除毛刺、表面锈蚀处理、表面抛光和打磨洗净等工作,广泛应用与各大领域,然而现有的打磨机主要是人工手握持的打磨机,造成工人工作劳动强度大,粉尘多,工作环境恶劣,特别是对于大型的需要打磨的设备,人需要通过梯子爬上相应的位置进行打磨,打磨危险系数高,且打磨起来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大工件打磨时,工人打磨难度大,且风险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磨机的固定座,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丝杆转动,调整用于固定打磨机构的横梁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调整打磨机构的高度,方便打磨机对不同高度的工件进行打磨,降低了打磨难度和打磨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打磨机的固定座,包括底座、座轴、顶板、底板、用于固定打磨机构的横梁、丝杆、驱动装置和打磨机,所述底座与座轴固定连接,所述座轴的顶端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座轴的下部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座轴上,所述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打磨机,所述横梁设置在顶板与底板之间,所述顶板上固定连接驱动装置,所述丝杆的上端与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丝杆的下端依次穿过顶板、横梁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与丝杆轴承转动连接,所述横梁与丝杆螺纹连接,使得当驱动装置驱动丝杆转动时带动横梁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与丝杆上端固定连接。

为防止运动超限位,导致顶板与横梁上表面碰撞,进而导致电机的憋死烧毁,所述顶板上设有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垂直于顶板且接近开关的感应面朝下,所述接近开关与驱动电机的电源电连接。

为防止运动超限位,导致底板与横梁下表面碰撞,进而导致电机的憋死烧毁,所述底板上设有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垂直于底板且接近开关的感应面朝上,所述接近开关与驱动电机的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下表面设有防止与横梁的上表面接触的缓冲垫,减小刚性接触造成设备的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有防止与横梁的下表面接触的缓冲垫,减小刚性接触造成设备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打磨机的固定座,能够通过控制驱动装置调整打磨机构的高度,方便打磨机对不同高度的工件进行打磨,降低了工人的打磨难度和打磨风险,提高了打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打磨机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打磨机的固定座,包括底座1、座轴2、顶板3、底板4、用于固定打磨机构的横梁5、丝杆6、驱动装置和打磨机,底座1与座轴2固定连接,座轴2的顶端与顶板3固定连接,座轴2的下部与底板4固定连接,横梁5的一端滑动连接在座轴2上,横梁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打磨机,横梁5设置在顶板3与底板4之间,顶板3上固定连接驱动装置,丝杆6的上端与驱动装置固定连接,丝杆6的下端依次穿过顶板3、横梁5和底板4,顶板3和底板4与丝杆6轴承转动连接,横梁5与丝杆6螺纹连接,使得当驱动装置驱动丝杆6转动时带动横梁5上下移动,横梁5上设有打磨机,通过丝杆带动打磨机构上下运动,方便对较高的工件进行打磨。

在一种具体实施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7和减速机8,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机8的输入轴固定连接,减速机8的输出轴与丝杆6上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顶板3上设有接近开关9,接近开关9垂直于顶板3且接近开关9的感应面朝下,接近开关9与驱动电机7的电源电连接。

作为优选,底板4上设有接近开关9,接近开关9垂直于底板4且接近开关9的感应面朝上,接近开关9与驱动电机7的电源电连接。

其中顶板3的下表面设有防止与横梁5的上表面接触的缓冲垫。

而且底板4的上表面设有防止与横梁5的下表面接触的缓冲垫。

工作时,通过驱动电机7驱动丝杆6转动,由于丝杆6与横梁5为螺纹连接,所以当丝杆6转动时横梁5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打磨机构上下运动,方便打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