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吸震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7552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研磨吸震垫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吸震垫,尤指一种用于研磨装置的吸震垫。



背景技术:

在许多制造业的加工过程中,都需要进行金属表面材质的研磨抛光,以提升后续加工的成功率,而现有技术中金属表面的研磨,其是通过自动化的步骤完成,精确地说,该自动化过程是利用一机械手臂上装设有一研磨件,该研磨件上进一步设有可拆卸并替换的砂纸,通过机械手臂在待研磨的金属表面均匀地来回滑动,使砂纸能够完整地针对该加工表面进行研磨。

其中,在进行加工前,由于待研磨的金属表面上可能会有较大且不均匀的突出物或颗粒,为避免机械手臂的研磨件扫过该处时因颗粒而产生震荡,进而损害到研磨件或是机械手臂本身,因此现有技术的研磨件上,通常会固设有一具吸震功能的吸震垫,该吸震垫与砂纸之间是可分离地相结合,通过此一吸震垫使研磨件与砂纸之间间隔开来,因此,当砂纸扫过较不平整的加工表面时,产生的震荡可被吸震垫吸收而减缓其传到研磨件或是机械手臂本身的能量,降低机械手臂损毁的可能性。

然而,虽然吸震垫相较于每次用完就必须更换的砂纸而言,为耐用性较高的产品,但长期使用下来,吸震垫也会因为反复使用或是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而产生氧化等因素而损毁,而现有技术的吸震垫又是与研磨件不可分离地相固设,换言之,当吸震垫到达需要替换的程度时,必须将整颗研磨件由机械手臂上拆卸下来,并利用特殊加工方式将吸震垫与研磨件分离后,换上新的吸震垫方能继续使用,但对于加工较为频繁的使用者来说,频繁使用会加速吸震垫的损耗,因此须时常将研磨件拆下以更换吸震垫,因而降低了整体加工过程中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研磨吸震垫,通过将研磨吸震垫与研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由原先的固设转变为可拆卸地相连接,来达到加速更换研磨吸震垫以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

为达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研磨吸震垫,其设于一研磨件及一砂纸之间,且该研磨吸震垫包含一吸震垫本体、一第一结合件及一第二结合件,该第一结合件及该第二结合件分别设置于该吸震垫本体的相对两侧面,该第一结合件与该研磨件可分离地相连接,该第二结合件与该砂纸可分离地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的设置,使研磨吸震垫不仅能够快速地更换必须汰换的砂纸,当吸震垫本体不敷使用时,使用者亦能够快速地将该研磨吸震垫与相连接的研磨件分离,而不必将整颗研磨件由机械手臂上拆卸下来,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更换研磨吸震垫的效率上具有显著的提升。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研磨吸震垫,其中该第一结合件为黏扣带。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研磨吸震垫,其中该第二结合件为黏扣带。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研磨吸震垫,其中该吸震垫本体的材质为乳胶。

进一步而言,前述的研磨吸震垫,其中该吸震垫本体的材质为海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搭配研磨件及砂纸的平面组装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研磨吸震垫 11 吸震垫本体

12 第一结合件 13 第二结合件

91 机械手臂 92 研磨件

93 砂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研磨吸震垫10包含有一吸震垫本体11、一第一结合件12及一第二结合件13,第一结合件12及第二结合件13分别设置于吸震垫本体11的相对两侧面。

本实施例中,吸震垫本体10的材质为乳胶或海绵,但不以此为限,仅要能够达到吸收震荡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件12为一黏扣带,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为其他具结合功能的组件。

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件13为一黏扣带,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为其他具结合功能的组件。

本实施例中,研磨吸震垫10的外型为圆柱状,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为其他形状。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搭配一机械手臂91、一研磨件92及一砂纸93共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结合件12与机械手臂91的研磨件92可分离地相连接,且第二结合件13与砂纸93可分离地相连接,但不以此为限,本实用新型亦可颠倒使用,亦即可通过第一结合件12与砂纸93相结合,通过第二结合件13与研磨件92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结合件12及第二结合件13皆为黏扣带,且相对应的研磨件92及砂纸93上亦设置有可与之相结合的黏扣带,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组装上十分便利,当研磨吸震垫10产生耗损时,使用者可快速将研磨吸震垫10由研磨件92上拆卸下来,并同时与砂纸93分离后,便可立即更换并装设新的研磨吸震垫10,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