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扭曲无关节联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4573发布日期:2019-02-22 20:34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防扭曲无关节联轴器,属于金属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联轴器是指联接两轴或轴与回转件,在传递运动和动力过程中一同回转,在正常情况下不脱开也不改变转动方向和扭矩大小的一种装置。有时也作为一种安全装置用来防止被联接机件承受过大的载荷,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联轴器是机械产品中一种常用的部件。

联轴器常由两半合成,分别用键或紧配合等联接,紧固在两轴端,再通过某种方式将两半联接起来。而连接处就会存在受力能力较低的缺陷,容易造成断裂或弯曲。

由此可见,联轴器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联动的稳定性和传动流畅性。而联轴器的形状一般无法进行有效的改变,无法从形状上进行优化来延长联轴器的使用寿命,所以我们致力于联轴器的材质优化,从根本上增长联轴器的有效使用寿命。铝合金具有较好的性能。

铝合金是指以铝为基础,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元素并控制杂质元素含量而组成的合金体系。铝合金兼具高强度、高硬度和重量轻的优点,适合用作结构材料。但是传统铝合金的材质组成和冶炼工艺无法更好的提升合金性能。

针对传统合金硬度低,不耐磨等缺点,公开号104975221a公开了一种火车联轴器制造方法,其火车联轴器具有耐腐蚀性、耐磨性好,屈服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寿命长的优点。然而,合金钢本身较重,且强度和耐蚀性无法满足在复杂环境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更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防扭曲的可以适应复杂环境的联轴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防扭曲无关节联轴器,所述的联轴器由铝合金制成,所述的铝合金由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浸银竹炭:0.1-0.5%、si:0.05-0.15%、zr:0.1-0.2%、ni:0.04-0.1%、co:0.1-0.2%、余量为al和杂质。

作为优选,所述浸银竹炭的成分由超细竹炭、纳米银颗粒、高岭土粉组成。

进一步优选,所述超细竹炭的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0-90%、纳米银颗粒占浸银竹炭的5-10%、高岭土粉占浸银竹炭的5-10%。

进一步优选,所述浸银竹炭的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10-100颗纳米银/mm2竹炭。

本发明在铝合金材质中,特殊加入了浸银竹炭,竹炭本身可以作为碳元素的一种,对铝合金进行辅助增强,而竹炭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热(散热)、耐高温、耐腐蚀、自润滑、化学稳定性好、热膨胀系数低等一系列的优势,即铝合金可以通过竹炭本身获取这些优点。但是竹炭本身的机械强度较低,且内部带有少量的气孔,会降低铝合金的强度,所以在竹炭的基础上,本发明增加了辅助添加剂——高岭土粉,高岭土的主要材质为铝、硅等的氧化物及组合物,是制备陶瓷的主要原料,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竹炭中,不仅可以填充竹炭的内部气孔,提升竹炭的强度,同时提升合金的耐磨、抗氧化性能,并具有补强的效果。同时,本发明还对竹炭进行浸银处理,由于高岭土粉只能部分填充竹炭内部气孔,且填充强度较弱,这里通过浸银的方式进行气孔填塞,最大限度增加竹炭的密实程度,并使得浸银竹炭材料提升与合金的契合度。

而且,浸银竹炭会增强zr元素的晶粒细化效果,晶粒细化的直观体现便是合金的致密程度及抗热震性的提升。联轴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旋转,同时杆的强度和韧性也需要超过一般的合金,这里需要co元素的联合强化,形成多元素合金相组织。

本发明在合理选用材料配比的同时还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

防扭曲无关节联轴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按上述原料进行称取,将超细竹炭进行真空预加热,再将高岭土粉均匀铺洒于竹炭表面,继续加热并加压形成复合竹炭,然后将纳米银沉积于复合竹炭表面,自然冷却、破碎得浸银竹炭颗粒;

(2)冶炼:将除浸银竹炭外的所有材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液,自然冷却至半固态,将浸银碳颗粒均匀铺洒在半固态合金表面并压入,继续加热至合金呈液态并充分混合,冷却得合金块;

(3)制粉成型:将合金块进行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形成合金粉末,将粉末填入模具中压制成联轴器半成品;

(4)成品:将联轴器半成品烧结后热处理得联轴器成品。

本发明在联轴器的制备过程中,利用真空沉积的方法将银沉积于竹炭表面,再依靠加压的方式,将银压入竹炭内部,起到充分填实气孔的效果,显著增大了浸银竹炭的密度,进而提升了合金的致密程度,提升合金的综合性能。而采用粉末冶金的方法进行联轴器的制备,如何获取合适的粉末粒径,对成型烧结的产品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本发明采用循环氢化-去氢化的制粉工艺,不仅获得合适联轴器的颗粒大小,同时能显著降低合金中存在的杂质元素含量。本发明优选对合金块在650℃,0.5mpa的条件下,循环5次获得粒径在10-50μm,o含量低于2000μg/g、h含量低于20μg/g的优质合金粉,最终形成综合性能好的联轴器。一体成型的联轴器不需要中间的连接节点,避免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因为使用频率、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扭曲甚至断裂。

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真空预加热的温度为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碳石墨的温度。

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加压的压力为3-5个大气压。

在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时,其实已经有部分竹炭石墨化,提升竹炭自身的自润滑性能,并提供高岭土进入竹炭内部的途径,且使得银在较小的施加压力下更好的渗入气孔中去。

作为优选,步骤(3)所述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的次数为3-9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中的竹炭本身可以作为碳元素的一种,对铝合金进行辅助增强,而竹炭本身具有良好的导热(散热)、耐高温、耐腐蚀、自润滑、化学稳定性好、热膨胀系数低等一系列的优势。

(2)本发明的高岭土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竹炭中,不仅可以填充竹炭的内部气孔,提升竹炭的强度,同时提升合金的耐磨、抗氧化性能,并具有补强的效果。

(3)本发明还对竹炭进行浸银处理,通过浸银的方式进行气孔填塞,最大限度增加竹炭的密实程度,并使得浸银竹炭材料提升与合金的契合度。

(4)本发明采用循环氢化-去氢化的制粉工艺,不仅获得合适联轴器合金的颗粒大小,同时能显著降低合金中存在的杂质元素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配料:按上述铝合金配比称取原料,包括浸银竹炭:0.3%、si:0.1%、zr:0.15%、ni:0.07%、co:0.15%、余量为al和杂质,其中浸银竹炭由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5%的超细竹炭、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的纳米银颗粒、含量占浸银竹炭的7%的高岭土粉组成,且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50颗纳米银/mm2竹炭;

前处理:将超细竹炭进行真空预加热至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碳石墨,再将高岭土粉均匀铺洒于竹炭表面,继续加热并加4个大气压形成复合竹炭,然后将纳米银沉积于复合竹炭表面,自然冷却、破碎得浸银竹炭颗粒;

冶炼:将除浸银竹炭外的所有材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液,自然冷却至半固态,将浸银碳颗粒均匀铺洒在半固态合金表面并压入,继续加热至合金呈液态并充分混合,冷却得合金块;

制粉成型:将合金块加热至650℃,控制压力0.5个大气压,进行5次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形成合金粉末,将粉末填入模具中压制成联轴器半成品;

成品:将联轴器半成品烧结后热处理得联轴器成品。

实施例2

配料:按上述铝合金配比称取原料,包括浸银竹炭:0.1%、si:0.05%、zr:0.1%、ni:0.04%、co:0.1%、余量为al和杂质,其中浸银竹炭由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0%的超细竹炭、含量占浸银竹炭的10%的纳米银颗粒、含量占浸银竹炭的10%的高岭土粉组成,且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10颗纳米银/mm2竹炭;

前处理:将超细竹炭进行真空预加热至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碳石墨,再将高岭土粉均匀铺洒于竹炭表面,继续加热并加4个大气压形成复合竹炭,然后将纳米银沉积于复合竹炭表面,自然冷却、破碎得浸银竹炭颗粒;

冶炼:将除浸银竹炭外的所有材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液,自然冷却至半固态,将浸银碳颗粒均匀铺洒在半固态合金表面并压入,继续加热至合金呈液态并充分混合,冷却得合金块;

制粉成型:将合金块加热至650℃,控制压力0.5个大气压,进行5次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形成合金粉末,将粉末填入模具中压制成联轴器半成品;

成品:将联轴器半成品烧结后热处理得联轴器成品。

实施例3

配料:按上述铝合金配比称取原料,包括浸银竹炭:0.5%、si:0.15%、zr:0.2%、ni:0.1%、co:0.2%、余量为al和杂质,其中浸银竹炭由含量占浸银竹炭的90%的超细竹炭、含量占浸银竹炭的5%的纳米银颗粒、含量占浸银竹炭的5%的高岭土粉组成,且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100颗纳米银/mm2竹炭;

前处理:将超细竹炭进行真空预加热至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碳石墨,再将高岭土粉均匀铺洒于竹炭表面,继续加热并加4个大气压形成复合竹炭,然后将纳米银沉积于复合竹炭表面,自然冷却、破碎得浸银竹炭颗粒;

冶炼:将除浸银竹炭外的所有材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液,自然冷却至半固态,将浸银碳颗粒均匀铺洒在半固态合金表面并压入,继续加热至合金呈液态并充分混合,冷却得合金块;

制粉成型:将合金块加热至650℃,控制压力0.5个大气压,进行5次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形成合金粉末,将粉末填入模具中压制成联轴器半成品;

成品:将联轴器半成品烧结后热处理得联轴器成品。

实施例4

配料:按上述铝合金配比称取原料,包括浸银竹炭:0.3%、si:0.1%、zr:0.15%、ni:0.07%、co:0.15%、余量为al和杂质,其中浸银竹炭由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5%的超细竹炭、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的纳米银颗粒、含量占浸银竹炭的7%的高岭土粉组成,且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50颗纳米银/mm2竹炭;

前处理:将超细竹炭进行真空预加热至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碳石墨,再将高岭土粉均匀铺洒于竹炭表面,继续加热并加3个大气压形成复合竹炭,然后将纳米银沉积于复合竹炭表面,自然冷却、破碎得浸银竹炭颗粒;

冶炼:将除浸银竹炭外的所有材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液,自然冷却至半固态,将浸银碳颗粒均匀铺洒在半固态合金表面并压入,继续加热至合金呈液态并充分混合,冷却得合金块;

制粉成型:将合金块加热至600℃,控制压力0.3个大气压,进行3次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形成合金粉末,将粉末填入模具中压制成联轴器半成品;

成品:将联轴器半成品烧结后热处理得联轴器成品。

实施例5

配料:按上述铝合金配比称取原料,包括浸银竹炭:0.3%、si:0.1%、zr:0.15%、ni:0.07%、co:0.15%、余量为al和杂质,其中浸银竹炭由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5%的超细竹炭、含量占浸银竹炭的8%的纳米银颗粒、含量占浸银竹炭的7%的高岭土粉组成,且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50颗纳米银/mm2竹炭;

前处理:将超细竹炭进行真空预加热至竹炭表面出现黏滑态碳石墨,再将高岭土粉均匀铺洒于竹炭表面,继续加热并加5个大气压形成复合竹炭,然后将纳米银沉积于复合竹炭表面,自然冷却、破碎得浸银竹炭颗粒;

冶炼:将除浸银竹炭外的所有材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液,自然冷却至半固态,将浸银碳颗粒均匀铺洒在半固态合金表面并压入,继续加热至合金呈液态并充分混合,冷却得合金块;

制粉成型:将合金块加热至700℃,控制压力0.7个大气压,进行9次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形成合金粉末,将粉末填入模具中压制成联轴器半成品;

成品:将联轴器半成品烧结后热处理得联轴器成品。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6铝合金原料中浸银竹炭的含量为0.05%。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7铝合金原料中浸银竹炭的含量为0.55%。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8浸银竹炭的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9颗纳米银/mm2竹炭。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9浸银竹炭的纳米银颗粒在超细竹炭上的分布为101颗纳米银/mm2竹炭。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10超细竹炭加热时表面未出现黏滑态碳石墨。

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11超细竹炭加热后完全呈黏滑态碳石墨。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12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的次数为1次。

实施例13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13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的次数为10次。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1的铝合金成分中不含浸银竹炭。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2的浸银竹炭中不含高岭土粉。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3直接将浸银竹炭与其他原料混合熔融形成合金块。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对比例4不对合金块进行循环氢化-去氢化处理。

将实施例1-13及对比例1-4的联轴器进行测试,测试其强度、伸长率、耐腐蚀性和硬度,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13及对比例1-4中联轴器的性能

表中耐蚀性数据是指联轴器表面出现蚀点的时间,而材料和工艺上的变化会对产品的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尽管对本发明已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并引证了一些具体实施例,但是对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来说,只要不离开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作各种变化或修正是显然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