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式双工位压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4354发布日期:2018-07-31 18:5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模铸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式双工位压蜡机。



背景技术: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熔模铸造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表面包覆若干层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壳,从而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填砂浇注的铸造方案。由于模样广泛采用蜡质材料来制造,故常将熔模铸造称为“失蜡铸造”。

可用熔模铸造法生产的合金种类有碳素钢、合金钢、耐热合金、不锈钢、精密合金、永磁合金、轴承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和球墨铸铁等。

熔模铸件的形状一般都比较复杂,铸件上可铸出孔的最小直径可达0.5mm,铸件的最小壁厚为0.3mm。在生产中可将一些原来由几个零件组合而成的部件,通过改变零件的结构,设计成为整体零件而直接由熔模铸造铸出,以节省加工工时和金属材料的消耗,使零件结构更为合理。

熔模铸件的重量大多为零点几十牛(从几克到十几千克,一般不超过25千克),太重的铸件用熔模铸造法生产较为麻烦。熔模铸造工艺过程较复杂,且不易控制,使用和消耗的材料较贵,故它适用于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或很难进行其它加工的小型零件,如涡轮发动机的叶片等。

蜡模的制作一般分为合模、浇筑、固化、开模和取出等几个步骤。现在的生产设备大部分均采用单工位设计,由一个操作人员完成全部工作。在浇筑和固化的过程中,该操作人员是空闲状态,如果能够采用双工位或者多工位的设计,减少操作人员处于空闲状态的时间,则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工作节拍紧凑的回转式双工位压蜡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转式双工位压蜡机,包括回转台、注蜡机和定位部分;

所述回转台包括支撑台、垂直固定安装在支撑台上的定位环、与定位环转动连接的工作台、固定在工作台外壁上的齿圈、固定安装在工作台上的伺服电机、与伺服电机输出轴连接的伺服减速机和安装在伺服减速机输出轴上的齿轮;

所述齿轮与齿圈啮合;

所述注蜡机包括蜡液箱、与蜡液箱顶部连接的空压机、与蜡液箱底部连接的输料软管、固定在工作台上的辅助支架、水平固定在辅助支架上的导向管、与导向管滑动连接的料嘴和气动推杆A;

所述料嘴的输入端与输料软管的自由端连接;

所述气动推杆A的一端与导向管连接,另一端与料嘴连接;

所述定位部分包括与辅助支架滑动连接的滑动座、固定在滑动座上的过渡料嘴、设在滑动座一端的定位柱、固定在工作台上的定位套、与过渡料嘴一端连接的输料管和气动推杆B;

所述气动推杆B的一端与辅助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滑动座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过渡料嘴包括本体、与本体一端贯通的左腔体和与本体另一端贯通的右腔体;

所述左腔体和右腔体贯通;所述左腔体的内径小于右腔体的内径;

所述左腔体的内径与过渡料嘴的外径匹配。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本体上设有锥形过渡口;所述锥形过渡口较大的一端与本体的一端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左腔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定位柱包括定位杆A和设在定位杆A上的锥形突起A;所述定位套包括定位杆B和设在定位杆B上的锥形凹陷B;所述锥形突起A与锥形凹陷B相匹配。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定位柱的数量为三根;所述定位套的数量与定位柱的数量相同。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工作台上对称设有两组定位套;每组所述定位套的数量为三根。

本实用新型产生的积极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效率更高。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工位设计,采用两套模具进行生产。工作人员位于一个工位,浇筑工序位于另一个工位,浇筑工序和取出工序同时进行。完成后,工作台转动,将模具带到下一个工位。在工作台转动的过程中,浇筑完成的蜡模进行固化,另外一套模具同时完成合模工序,两套模具进入工位后,浇筑和取出工序再次同时进行。相当于一个操作人员同时使用两套设备进行生产,这样就能够将原来的生产节拍提高一倍, 生产效率也能够提高一倍。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三点定位,定位更加准确。本实用新型采用定位柱和定位套组合定位的方式,定位时,定位柱上的锥形突起A插入到定位杆B内的锥形凹陷B内,通过机械定位来实现模具的定位,定位速度快,定位准确。特别是采用了三点定位的原理,通过三个接触点确定一个定位平面,定位干扰因素少,定位误差小,能够使模具准确合模,生产出高质量的蜡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过渡料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定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定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定位套在工作台上的分布示意图;

其中:11支撑台、12定位环、13工作台、14齿圈、15伺服电机、16伺服减速机、17齿轮、21蜡液箱、22空压机、23输料软管、24辅助支架、25导向管、26料嘴、27气动推杆A、31滑动座、32过渡料嘴、33定位柱、34定位套、35输料管、36气动推杆B、321本体、322左腔体、323右腔体、324锥形过渡口、331定位杆A、332锥形突起A、341定位杆B、342锥形凹陷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5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转式双工位压蜡机,包括回转台、注蜡机和定位部分;

所述回转台包括支撑台11、垂直固定安装在支撑台11上的定位环12、与定位环12转动连接的工作台13、固定在工作台13外壁上的齿圈14、固定安装在支撑台11上的伺服电机15、与伺服电机15输出轴连接的伺服减速机16和安装在伺服减速机16输出轴上的齿轮17;

所述齿轮17与齿圈14啮合;

所述注蜡机包括蜡液箱21、与蜡液箱21顶部连接的空压机22、与蜡液箱21底部连接的输料软管23、固定在支撑台11上的辅助支架24、水平固定在辅助支架24上的导向管25、与导向管25滑动连接的料嘴26和气动推杆A27;

所述料嘴26的输入端与输料软管23的自由端连接;

所述气动推杆A27的一端与导向管25连接,另一端与料嘴26连接;

所述定位部分包括与辅助支架24滑动连接的滑动座31、固定在滑动座31上的过渡料嘴32、设在滑动座31一端的定位柱33、固定在工作台13上的定位套34、与过渡料嘴32一端连接的输料管35和气动推杆B36;

所述气动推杆B36的一端与辅助支架24连接,另一端与滑动座31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过渡料嘴32包括本体321、与本体321一端贯通的左腔体322和与本体321另一端贯通的右腔体323;

所述左腔体322和右腔体323贯通;所述左腔体322的内径小于右腔体323的内径;

所述左腔体322的内径与过渡料嘴32的外径匹配。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本体321上设有锥形过渡口324;所述锥形过渡口324较大的一端与本体321的一端贯通连接,另一端与左腔体322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定位柱33包括定位杆A331和设在定位杆A331上的锥形突起A332;所述定位套34包括定位杆B341和设在定位杆B341上的锥形凹陷B342;所述锥形突起A332与锥形凹陷B342相匹配。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定位柱33的数量为三根;所述定位套34的数量与定位柱33的数量相同。

作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所述工作台13上对称设有两组定位套34;每组所述定位套34的数量为三根。

工位有两个,一个为浇筑工位,一个为取模工位。浇筑工位处进行蜡模的浇筑工序,取模工位处操作人员将模具内的蜡模取出,两套模具在两个工位之间循环交替,完成生产。

进行生产时,伺服电机15动作,通过伺服减速机16、齿轮17和齿圈14带动工作台13转动,通过控制伺服电机15的工作时长和间隔时间,能够使工作台13转动180°后停止一段时间,再反向转动180°后在停止一段时间,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在停止时间内进行浇筑和取出工序,在转动时进行浇筑、固化和开模工序。这样相当于一个操作人员同时使用两台压蜡机进行生产,生产效率提升一倍。

首先安装模具,模具原本分为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将移动部分固定安装到滑动座31上,固定部分安装到工作台13上,安装方式使用螺栓连接,保证连接紧固。上部分的浇筑口与过渡料嘴32的自由端连接,用卡箍将连接处紧固或者直接采用法兰连接。每一组定位套34的数量为三根,分布在两根位于模具固定部分的两侧,靠近操作侧的数量为一根,目的是方便操作人员进行工作,模具一共需要安装两套。此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模具的数量也可以增加,但需要配套增加浇筑部分的数量和工作台13的直径。

工作时,伺服电机15首先动作,通过伺服减速机16、齿轮17和齿圈14带动工作台13转动,使定位部分回到初始位置,此时伺服电机15停止动作,气动推杆A27开始动作。

气动推杆B36动作,推动滑动座31向下滑动,到定位柱33上的锥形突起A332插入到定位套34上的锥形凹陷B342后停止动作,此时模具的移动部分与固定部分贴合,在其内部形成浇筑腔体。

接着气动推杆A27动作,推动料嘴26沿着导向管25向前滑动,至料嘴26插入到过渡料嘴32的左腔体322后停止。料嘴26在插入到左腔体322之前,会首先经过锥形过渡口324,锥形过渡口324是一个喇叭口,在料嘴26插入的过程中,锥形过渡口324能够起到过渡和辅助定位的作用,料嘴26在与锥形过渡口324接触后,会沿着其内壁滑动到左腔体322中。

右腔体323的内径大于左腔体322的内径,在浇筑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增大蜡液流量和降低蜡液流速的作用,使浇筑腔体能够被完整填充,既避免了流速过快造成的蜡模每部中空,又避免了流速过慢导致的浇筑腔体局部空腔现象。

浇筑时,空压机22动作,向蜡液箱21内注入压缩空气,蜡液箱21内的蜡液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沿着输料软管23、料嘴26、过渡料嘴32和输料管35流到浇筑腔体内完成浇筑工序。

浇筑完成后,气动推杆A27动作的,带动料嘴26回到初始位置,然后伺服电机15动作,带动工作台13转动,将浇筑完成的模具转动到操作人员的面前。在转动的过程中,蜡液凝固,同时气动推杆B36动作,带动滑动座31回到初始位置,将制作好的蜡模暴露出来,此时另一套模具也完成合模工序。

转动完成后,操作人员将蜡模从模具中取出,此时,另外一个工位进行浇筑,浇筑和取出同步进行,完成后,伺服电机15动作,再次更换两套模具的位置。如此就完成了一个生产节拍,重复此生产节拍,就能够进行连续生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