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5749发布日期:2021-03-19 11:0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连铸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



背景技术:

拉矫机是方坯连铸系统中拉坯和矫直的主要设备。常见的拉矫机主要为钳式拉矫机和牌坊式拉矫机。随着连铸的不断发展,对铸坯内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解决铸坯中心偏析和疏松等缺陷。目前解决此类缺陷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轻压下或者重压下技术。钳式拉矫机和牌坊式拉矫机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轻压下或重压下方面,又有一定缺点。钳式拉矫机和牌坊式拉矫机多为上辊驱动,减速电机悬挂在拉矫机一侧,由于自身结构原因,使得上辊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定倾斜。在实施压下过程中,铸坯受力不均,导致铸坯跑偏或内部质量得不到有效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尤其是具有确保驱动辊装配倾斜度在合理范围,保证最佳的压下效果,保障铸坯内部质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包括

导柱,导柱设置有多个;

底板,多个导柱均匀垂直连接在底板上;

上框架,上框架固定连接在所有导柱的顶端;

下框架,下框架固定连接在所有导柱的底端;

活动框架,活动框架位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每个导柱均穿过活动框架,活动框架与导柱滑动连接;推动机构,推动机构固定连接在上框架上,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活动框架固定铰接;

推动机构,推动机构固定连接在上框架上,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活动框架固定铰接;

自由辊装配,自由辊装配固定连接在下框架上;

驱动辊装配,驱动辊装配固定连接在活动框架上;

动力机构,动力机构连接在驱动辊装配的一端。

所述的导柱设置有四根,所述底板为矩形结构的底板,四根导柱均匀连接在矩形结构底板的四个角上形成矩形框架,所述导柱的中部沿柱身开有通孔。

所述的下框架、活动框架和上框架均包括四个套筒,下框架的四个套筒分别套接在导柱的底部,且四个套筒与导柱之间通过导柱销轴和轴端挡板固定,活动框架的四个套筒滑动连接在导柱的中部,上框架的四个套筒固定连接在导柱的顶部。

所述的下框架的中一组相对应的相邻两个套筒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另一组对应的相邻两个套筒之间连接有轴承座卡座,活动框架的四个套筒之间还连接有第一固定连接件,自由辊装配位于下框架内,驱动辊装配位于第一固定连接件的底部的活动框架内,所述自由辊装配和驱动辊装配的两端均连接有轴承座,所述自由辊装配通过轴承座与轴承座卡座连接在下框架内,所述下框架的四个套筒等高度相对应位置的侧壁上及活动框架的位于第一固定连接件底部的四个套筒等高度相对应位置的侧壁上均连接有凸块,自由辊装配的轴承座与套筒相对应的侧壁和套筒上的凸块通过自由辊轴承座滑块相配合,驱动辊装配轴承座与套筒相对应的侧壁和套筒上的凸块通过驱动辊轴承座滑块相配合,所述动力机构通过防扭平衡体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固定连接件的一侧,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驱动辊装配一端连接。

所述的自由辊轴承座滑块和驱动辊轴承座滑块均固定连接在轴承座与套筒相对应的侧壁上,所述自由辊轴承座滑块和驱动辊轴承座滑块均为“u”型的滑块,“u”型口与套筒上的凸块相配合。

所述的上框架的四个套筒之间连接有第二固定连接件和第三固定连接件,第二固定连接件和第三固定连接件上下平行设置,第二固定连接件和第三固定连接件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第二固定连接件和第三固定连接件中部相对位置上均开有通孔,推动机构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在第三固定连接件上及第二固定连接件,推动机构推动端穿过通孔后通过销轴与活动框架连接。

所述的下框架的四个套筒的顶部还连接有下框架压块,活动框架的四个套筒的上下端均连接有活动框架密封件,上框架的四个套筒的顶部连接有上框架挡环,所述导柱的顶部侧壁上开有环形凹槽,上框架挡环与环形凹槽相匹配且上框架挡环固定在环形凹槽内,上框架通过上框架挡环固定连接在导柱的顶部。

所述的套筒的管壁厚度为25mm~30mm,所述套筒的内径与导柱的外径公差为0.2mm~0.3mm,活动框架及驱动辊装配的辊倾斜度为0.1mm-0.2mm。

所述的推动机构为液压缸,动力机构为减速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板上还开有定位安装孔,可以将整个拉矫机与拉矫机基础框架连接安装并定位,通过多个导柱用于固定及限定下框架、活动框架和上框架,用于确保驱动辊装配倾斜度在设计范围内,上框架用于固定推动机构的位置,下框架用于固定自由辊装配,且限定活动框架的活动范围及自由辊装配和驱动辊装配的位置,活动框架用于固定驱动辊装配,通过活动框架上下移动调整自由辊装配与驱动辊装配之间的辊缝,动力机构用于给驱动辊装配提供动力,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活动框架及驱动辊装配在导柱的中部上下移动,通过上述结构的拉矫机可以有效的确保驱动辊装配倾斜度在合理范围,以保证最佳的压下效果,从而保障了铸坯内部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柱式拉矫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式拉矫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扭平衡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框架、2-自由辊装配、3-活动框架、4-驱动辊装配、5-导柱、6-上框架、7-液压缸、8-减速电机、9-防扭平衡体、10-水冷罩、11-第一固定连接件、12-第二固定连接件、13-第三固定连接件、21-自由辊轴承座滑块、41-驱动辊轴承座滑块、51-导柱销轴、52-轴端挡板、53-下框架压块、54-活动框架密封件、55-上框架挡环、71-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包括

导柱5,导柱5设置有多个;

底板,多个导柱5均匀垂直连接在底板上;

上框架6,上框架6固定连接在所有导柱5的顶端;

下框架1,下框架1固定连接在所有导柱5的底端;

活动框架3,活动框架3位于上框架6和下框架1之间,每个导柱5均穿过活动框架3,活动框架3与导柱5滑动连接;

推动机构,推动机构固定连接在上框架6上,推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活动框架3固定铰接;

自由辊装配2,自由辊装配2固定连接在下框架1上;

驱动辊装配4,驱动辊装配4固定连接在活动框架3上;

动力机构,动力机构连接在驱动辊装配4的一端。

实际使用时:在底板上还开有定位安装孔,可以将整个拉矫机与拉矫机基础框架连接安装并定位,通过多个导柱5用于固定及限定下框架1、活动框架3和上框架6,用于确保驱动辊装配倾斜度在设计范围内,上框架6用于固定推动机构的位置,下框架1用于固定自由辊装配2,且限定活动框架3的活动范围及自由辊装配2和驱动辊装配4的位置,活动框架3用于固定驱动辊装配4,通过活动框架3上下移动调整自由辊装配2与驱动辊装配4之间的辊缝,动力机构用于给驱动辊装配4提供动力,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活动框架3及驱动辊装配4在导柱5的中部上下移动,通过上述结构的拉矫机可以有效的确保驱动辊装配4倾斜度在合理范围,以保证最佳的压下效果,从而保障了铸坯内部质量。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导柱5设置有四根,所述底板为矩形结构的底板,四根导柱5均匀连接在矩形结构底板的四个角上形成矩形框架,所述导柱5的中部沿柱身开有通孔。

实际使用时:导柱5设置有四根与底板形成矩形框架结构,下框架1、活动框架3和上框架6均套接在四根导柱5上,下框架1固定在导柱5的底部,上框架6固定在导柱5的顶部,活动框架3滑动连接在导柱5的中部,通过这种结构来限制活动框架3的偏斜,从而限制了驱动辊装配4的偏斜,导柱5与活动框架3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通过调整间隙的公差配合,使得活动框架3可以沿导柱5上下顺畅滑动,同时确保驱动辊装配4倾斜度在合理范围,以保证最佳的压下效果,从而保障铸坯内部质量,导柱5在整个拉矫机中起重要支撑作用,为确保导柱5的良好工作环境,在导柱5的中部沿柱身开有通孔,用于冷却介质的通入,导柱5的顶部为冷却介质入口,导柱5的底部侧壁上开有冷却介质出口用于冷却介质的流出,导柱5通过冷却介质的冷却,提高了导柱5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3: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下框架1、活动框架3和上框架6均包括四个套筒,下框架1的四个套筒分别套接在导柱5的底部,且四个套筒与导柱5之间通过导柱销轴51和轴端挡板52固定,轴端挡板52用于固定导柱销轴51,活动框架3的四个套筒滑动连接在导柱5的中部,上框架6的四个套筒固定连接在导柱5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框架1的中一组相对应的相邻两个套筒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加强筋板用于限定套筒的位置,使下框架1更加的稳固,另一组对应的相邻两个套筒之间连接有轴承座卡座,轴承座卡座用于连接自由辊装配2,活动框架3的四个套筒之间还连接有第一固定连接件11,第一固定连接件11用于固定活动框架3的四个套筒位置,自由辊装配2位于下框架1内,驱动辊装配4位于第一固定连接件11的底部的活动框架3内,且自由辊装配2与驱动辊装配4的辊身设置方向一致,所述自由辊装配2和驱动辊装配4的两端均连接有轴承座,所述自由辊装配2通过轴承座与轴承座卡座连接在下框架1内,所述下框架1的四个套筒等高度相对应位置的侧壁上及活动框架3的位于第一固定连接件11底部的四个套筒等高度相对应位置的侧壁上均连接有凸块,自由辊装配2的轴承座与套筒相对应的侧壁和套筒上的凸块通过自由辊轴承座滑块21相配合,驱动辊装配4轴承座与套筒相对应的侧壁和套筒上的凸块通过驱动辊轴承座滑块41相配合,通过该结构可以固定自由辊装配2及驱动辊装配4的位置在框架内不会自身发生偏斜,所述动力机构通过防扭平衡体9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固定连接件11的一侧,防扭平衡体9用于确保动力机构在工作状态下,有防扭平衡体9的软性连接固定,可以让动力机构固定良好,且不会过定义装配,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驱动辊装配4一端连接,用于给驱动辊装配4提供动力。

进一步的所述的自由辊轴承座滑块21和驱动辊轴承座滑块41均固定连接在轴承座与套筒相对应的侧壁上,所述自由辊轴承座滑块21和驱动辊轴承座滑块41均为“u”型的滑块,“u”型口与套筒上的凸块相配合,通过该结构可以固定自由辊装配2和驱动辊装配4位置,同时在进行拆卸时可以向上滑出便于拆卸,进而使自由辊装配2和驱动辊装配4自身在框架内不会发生偏斜,保证了自由辊装配2和驱动辊装配4在工作时更稳定。

实施例4:

参照图1和图2,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上框架6的四个套筒之间连接有第二固定连接件12和第三固定连接件13,第二固定连接件12和第三固定连接件13上下平行设置,第二固定连接件12和第三固定连接件13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板,通过加强筋板使第二固定连接件12和第三固定连接件13之间更加的稳固,第二固定连接件12和第三固定连接件13中部相对位置上均开有通孔,推动机构通过法兰固定连接在第三固定连接件13及上第二固定连接件12,推动机构推动端穿过通孔后通过销轴71与活动框架3连接,用于给活动框架3提供上下滑动的力,使活动框架3可以在导柱5的中部可以顺畅滑动。

实施例5: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下框架1的四个套筒的顶部还连接有下框架压块53,下框架压块53一侧与导柱5的侧壁固定,下框架压块53另一端通过螺钉与下框架1的四个套筒的上端面连接,下框架压块53用于导柱5起到固定支撑以及密封作用,活动框架3的四个套筒的上下端均连接有活动框架密封件54,活动框架密封件54的一端与活动框架3的四个套筒的上下端面通过螺钉连接,活动框架密封件54的另一侧壁与导柱5的侧壁相接触,活动框架密封件54采用橡胶密封件,活动框架密封件54用于确保活动框架3在上下滑动时与导柱5运行顺畅,且内部润滑介质有良好润滑环境,活动框架3在导柱5中部位置上下运行时可以清理导柱5上裸露部分粘着的杂质,从而确保活动框架3与导柱5的配合精度,上框架6的四个套筒的顶部连接有上框架挡环55,所述导柱5的顶部侧壁上开有环形凹槽,上框架挡环55与环形凹槽相匹配且上框架挡环55固定在环形凹槽内,上框架6通过上框架挡环55固定连接在导柱5的顶部,上框架挡环55用于固定上框架6。

实施例6: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套筒的管壁厚度为25mm~30mm,保证套筒的使用强度,所述套筒的内径与导柱5的外径公差为0.2mm~0.3mm,即保证导柱5与套筒管体的相对运动,有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达到最佳安装效果,活动框架3及驱动辊装配4的辊倾斜度为0.1mm-0.2mm,即为驱动辊装配4倾斜度在合理范围。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推动机构为液压缸7,动力机构为减速电机8。

实施例8:

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的方法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方坯轻压下或大压下导柱式拉矫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导柱5限定下框架1、活动框架3和上框架6的位置,用于确保驱动辊装配4倾斜度在设计范围内;

步骤二:自由辊装配2可拆卸连接在下框架1上,驱动辊装配4可拆卸连接在活动框架3上,自由辊装配2和驱动辊装配4的设置方向一致,动力机构给驱动辊装配4提供动力,驱动驱动辊装配4转动,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活动框架3在导柱5的中部上下移动;

步骤三:当需要工作时,推动机构推动活动框架3带动驱动辊装配4下压,当不需要工作时,推动机构提升活动框架3及驱动辊装配4上升。

所述驱动辊装配4倾斜度在设计范围内为0.1mm-0.2mm。

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小及控制驱动辊装配4的倾斜度,从而保证驱动辊装配4最佳的压下效果,从而保障铸坯内部质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其都在该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