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应用其的臭氧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47101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应用其的臭氧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其发生器,包含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和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处于介质管内,介质管处于接地电极内,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接地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所述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其各自两个端部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所述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其各自一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所述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或相邻的齿状突起物之间。
【专利说明】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应用其的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臭氧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使用此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设备采用气隙电晕放电式的臭氧发生器一般是将几十乃至上百套或更多的按同心圆方式安装的介质管和放电棒(即内电极)放在一个金属圆柱筒制成的放电室内,高压电极作为内电极,放电室外壳作为外电极。由于臭氧发生器用电极对放电气隙的均匀度要求较高,因此各个部件间的同心度要求也较高,因此为了保证各个部件间的同心度,需要在各个部件间设置一个支撑装置,现有的支撑装置一般是各个部件间设置铁丝网,但由于铁丝网容易变形,不易做到同心圆方式安装使气隙大小不均匀导致放电不均匀,容易导致介质管击穿或破裂,而且还会影响气流的分布和散热,导致臭氧发生器的产量和浓度低下而能耗高,设备安全性差,并且铁丝网也不容易安装在微小气隙中,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安装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提高同心度且容易安装的臭氧发生单元来满足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应用此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同心度低、产量和浓度低、能耗高、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的实质性缺陷,从而提高臭氧的产量和浓度,降低能耗和成本,且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实用性高。
[0004]本发明的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包含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和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处于介质管内,所述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所述介质管处于接地电极内部,所述接地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其特征在于:
[0005](I)所述高压电极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同时,接地电极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或
[0006](2)所述高压电极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介质管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接地电极任一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其中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介质管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
[0007](3)所述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介质管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
[0008](4)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或相邻的齿状突起物之间或套在齿状突起物上,所述支撑装置使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并使接地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
[0009]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可以具体为以下技术特点:
[0010]1.所述支撑装置为条状细线或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
[0011]2.所述支撑装置的材质为金属、玻璃纤维、四氟纤维、碳纤维、聚四氟乙烯(特氟龙)等耐高压和耐氧化的材料的一种或多种。
[0012]3.所述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中至少有一个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包含两个),每两个相邻的高压电极和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每两个相邻的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
[0013]4.所述第一放电气隙的厚度为0.05mm_0.59mm。
[0014]5.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0.05-0.59mm。
[0015]6.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第一放电气隙的1.1~10倍,优选为2-5倍。
[0016]7.所述第一放电气隙的厚度为第二放电气隙的1.1~10倍,优选为2-5倍。
[0017]8.所述需要设置通 孔或齿状突起物的元件端部包含一个管套,所述管套紧密地套设在元件的端部以延长元件端部,所述管套的靠近端部位置设置通孔或在管套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
[0018]9.每个设置通孔的元件的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多排孔径不同的通孔。
[0019]10.所述臭氧发生单元中,在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的一个或两个端部的边缘上设置的是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时,还可以具体为以下特点:
[0020](I)所述齿状突起物是连续或不连续的。
[0021](2)所述支撑装置是条状细线。
[0022](3)所述支撑装置是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
[0023]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
[0024]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器具有如下优点:
[0025]1.通过在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的靠近端部位置设置通孔或在其端部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并安装支撑装置,可以有效保证构成臭氧发生单元的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之间具有较高的同心度,确保第一放电气隙和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具有较高的均匀度,不会导致因局部电晕密度过大造成介质管击穿的现象,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26]2.此支撑方式只是在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的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通孔或齿状突起,结构简单易加工,支撑装置可以是条状细线或环状细线,支撑装置结构极其简单,易于制造安装,成本低,但同心度高,可靠性强;
[0027]3.支撑装置是条状细线或环状细线,易于生产制造。可以根据放电气隙的厚度选用相应尺寸的支撑装置。即放电气隙厚度变化时只需要选用不同线径的条状细线或环状细线即可,结构简单、易制造,成本低。
[0028]4.臭氧发生单元气隙放电绝大部分是在两个端部之间,由于支撑装置设置在元件的端部边缘或靠近端部的位置,基本不影响放电气隙内的气流分布,因此该支撑方式能够使气流在相邻的两个元件形成的气隙中均匀分布在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的表面,大大提高了放电的均匀度,有效提高臭氧的产量和浓度;
[0029]5.只需要将支撑装置穿过通孔或卡在齿状突起物的根部,容易安装,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单元的元件端部设置通孔的一个实施例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0031]图2是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单元的元件端部设置齿状突起物的一个实施例的各元件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实施例一
[0033]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4]图1为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介质管和接地电极三种元件的端部设置通孔的技术方案的示意图,其中:
[0035]图1a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
[0036]图1b为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
`[0037]图1c为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同时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
[0038]为了清楚地表示各元件上的通孔和支撑件,图1a~Ic中的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个元件的相互位置为各元件端部的分解示意图的形式。
[0039]如图1a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单元1,包括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种元件,所述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为管状且层层相套安装而成,即高压电极2处于介质管3内部,介质管3处于接地电极4内部,所述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同时在各自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若干个通孔203和403。
[0040]图1a中,在其各自两个端部的部分通孔203和403上分别设置若干个支撑装置204和404,所述支撑装置204和404为粗细小于上述通孔孔径的条状细线。每个支撑装置204穿过高压电极2第一端部201或第二端部202上的一个通孔203,且其两端延伸至高压电极内外两侧的表面上并伸出端部以外使高压电极2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每个支撑装置404穿过接地电极4第一端部401或第二端部402上的一个通孔403,且其两端延伸至接地电极内外两侧的表面上并伸出端部以外使接地电极4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所述支撑装置204和404使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个元件间构成高度同心圆结构安装。
[0041]如图1b中所示,在臭氧发生单元I中,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101的高压电极2的第一端部201和接地电极4的第一端部401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同时分别设置若干个通孔203和403,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102的介质管3的第二端部302上靠近端部的位置也设置若干个通孔303。并在所述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各自端部的部分通孔203、303和403上分别设置若干个支撑装置204、304和404,所述支撑装置204、304和404是条状细线。其中每个支撑装置204穿过高压电极第一端部201上的一个通孔203,且其两端延伸至高压电极第一端部201的内外两侧表面上并伸出高压电极第一端部201以外;每个支撑装置404穿过接地电极4第一端部401的一个通孔403,且其两端延伸至接地电极第一端部401的内外两侧表面上并伸出接地电极第一端部401以外;在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102上,每个支撑装置304穿过所述介质管3第二端部302的一个通孔303,且其两端延伸至介质管3的第二端部的内外两侧表面上并伸出介质管第二端部302以外;支撑装置204和支撑装置304使高压电极2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支撑装置404和支撑装置304使接地电极4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所述支撑装置204、304和404使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个元件间构成高度同心圆结构安装。
[0042]如图1c中所示,与图1a和图1b中不同的是,在臭氧发生单元I中,介质管3的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同时设置若干个通孔303。在介质管3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上,多个支撑装置304分别穿过两个端部上的多个通孔303,且其各自的两端延伸分别至其所穿设的通孔所在端部以外。支撑装置304使高压电极2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并使接地电极4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
[0043]实际应用中,所述支撑装置204和404可以是金属丝、玻璃纤维、四氟纤维、碳纤维、聚四氟乙烯丝(特氟龙)或其他耐高压不易氧化材料的一种或多种。
[0044]为防止其滑落、偏离或弯曲,上述实施例中可将所述支撑装置的两端合并打结或扭结。
[0045]本实施例一中每个设置通孔的端部仅设置一排通孔,实际应用中每个设置通孔的元件的端部位置上可设置多排孔径不同的通孔,相邻的通孔之间沿圆周方向相互错开。为方便安装,处于不同圆周上的通孔的孔径为不同的尺寸,处于相同圆周上的通孔的孔径为相同的尺寸,根据第一放电气隙和第二放电气隙的大小选用相应尺寸的通孔和支撑线来保证构成放电单元的元件间构成 高度同心圆结构安装。
[0046]每个元件所设的通孔中支撑装置的安装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单个元件上支撑装置的安装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可选:
[0047]1.每个设有通孔的端部上有两个或三个或更多的通孔上安装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每个支撑装置只穿过一个通孔并且其两端均延伸至通孔所在的端部的内外侧表面上或端部以外,如图la、图1b和图1c中所示。
[0048]2.每个设有通孔的端部上有三个或更多的通孔上安装所述支撑装置,所述每个支撑装置连续穿过同一端部上至少两个通孔并且其两端均延伸至通孔所在的端部的内外侧表面上或端部以外。
[0049]3.每个支撑装置穿过一个元件的一个端部的通孔后,其两端分别从元件的内外两侧沿元件的轴向向另一个端部延伸出另一个端部以外。
[0050]4.当一个元件的两个端部都设置通孔时,每个支撑装置同时连续穿过不同端部的通孔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0051]上述2-4所述的支撑装置的安装方式只是常见的几种,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省略其附图。不排除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其他安装方式或对其进行改进,所述其他安装方式或其改进均不超出本发明所述的技术范围。[0052]实施例二:
[0053]以下结合附图2对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54]图2为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介质管和接地电极三种元件端部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的技术方案的示意图,其中:
[0055]图2a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的示意图。
[0056]图2b为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的示意图。
[0057]图2c所述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的示意图
[0058]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单元I,包括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种元件,所述高压电极2、接地电极4和介质管3为管状且层层相套安装而成,即高压电极2处于介质管3内部,介质管3处于接地电极4内部,高压电极2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接地电极4和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与实施例1中不同的是,图2a、图2b和图2c中所示的各元件的端部设置的是若干个连续的齿状突起物。实际应用中所述齿状突起物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0059]如图2a所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的边缘分别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203、403,支撑装置204和404是条状细线。支撑装置204和404分别卡在高压电极2或接地电极4的第一端部201和401和第二端部202和402上相邻的两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之间。
[0060]如图2b所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的第一端部的边缘分别设置若干个连续的齿状突起物203、403,并同时在介质管3的第二端部302的边缘设置若干个连续的齿状突起物303。支撑装置204、304和404为条状细线。支撑装置204和404分别卡在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的第一端部201和401上相邻的两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之间,并绕其内外管壁一周。支撑装置304卡在介质管3的第二端部302上相邻的两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之间,并绕其内外管壁一周。
[0061]为防止其滑落、偏离或弯曲,上述如图2a、图2b中所述支撑线的两端合并打结或扭结。
[0062]如图2c所示,介质管3的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的边缘同时设置若干个连续的齿状突起物303,所述支撑装置304为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其一端套在介质管3的第一端部301的一个齿状突起物303上,另一端沿介质管3的外壁向介质管的第二端部302延伸套在介质管3的第二端部对应位置的齿状突起物上。
[0063]上述图2a_2c中,所述支撑装置204、304和404使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个元件间构成高度同心圆结构安装。
[0064]对于组成臭氧放电单元的各个元件而言,仅一端设置齿状突起物时,其支撑元件及其安装还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0065](I)所述支撑装置是条状细线,支撑装置卡在相邻的两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之间,且每个支撑装置穿过各元件并沿其轴向绕其内外管壁一周或多周后延伸至端部以外。
[0066](2)所述支撑装置是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所述支撑装置穿过各元件并沿其轴向绕其内外管壁一周后在卡套在同一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
[0067](3)所述支撑装置是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所述支撑装置沿各个元件的轴向绕其内外管壁多周后在卡套在一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
[0068]所述臭氧发生单元中,对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中任一个元件而言,其两个端部同时设置齿状突起物时,所述支撑装置的安装方式主要可以为以下几种方式:
[0069](I)所述支撑装置为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其一端套在所述元件第一端部的齿状突起物上,另一端穿过所述元件并沿其内壁向第二端部延伸并穿出后套在所述元件第二端部的齿状突起物上。
[0070](2)所述支撑装置为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其一端套在所述元件第一端部的齿状突起物上,支撑装置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元件并沿其内壁向第二端部延伸并穿出后再沿外壁向第一端部延伸回套在所述元件第一端部的齿状突起物上。
[0071](3)臭氧发生单元中任一元件的两个端部边沿设有齿状突起物时,所述支撑装置为一根条状细线,所述支撑装置同时卡在所述两端同时设有齿状突起物的元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相邻的两个齿状突起物的根部之间,并绕其内外管壁一周或多周。[0072]为了取得良好的放电效果和提高产生的臭氧浓度,实际应用中,实施例一或二所述的放电单元中可以选择设定所述第一放电气隙的厚度为0.05mm-0.59mm之间或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0.05-0.59mm之间。也可以使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第一放电气隙的1.1~10倍,优选为2-5倍;或所述第一放电气隙的厚度为第二放电气隙的1.1~10倍,优选为2-5倍。
[0073]上述实施例1和2中,所述通孔或齿状突起物直接设置在各元件的端部。而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在需要设置通孔或齿状的元件端部设置一个管套以延长元件端部,所述管套紧密地套设在元件的端部,在所述管套的靠近端部位置设置通孔或将管套的边缘设置成齿状。
[0074]上述实施例中的同一个臭氧发生单元所包含的元件在各自的端部设置的是均是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在实际应用中,同一个臭氧发生单元所包含的元件中,不同的元件中可以同时设置通孔和齿状突起物;同一元件上还可以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或其他在同一个臭氧发生单元的端部通孔和齿状突起物的组合应用方式。
[007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单元,所述臭氧发生单元采用本发明目的一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特别是实施例一或二中的臭氧发生单元,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一和二及附图中的描述,鉴于本发明仅对臭氧发生单元进行创新,未对臭氧发生器的具体结构进行改变,因此此处对臭氧发生器的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0076]本发明的臭氧发生单元可应用于各类臭氧发生器中。
[0077]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仍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进行等同替换,任何这些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包含高压电极(2)、接地电极(4)和介质管(3)三种元件和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2)处于介质管(3)内,所述高压电极(2)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所述介质管(3)处于接地电极⑷内,所述接地电极⑷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其特征在于: (1)所述高压电极(2)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同时,接地电极(4)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或 (2)所述高压电极(2)—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介质管(3) —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接地电极(4)任一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其中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101),介质管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102); (3)所述介质管(3)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介质管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 (4)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或相邻的齿状突起物之间或套在齿状突起物上,所述支撑装置使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并使接地电极(4)与介质管⑶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2)、接地电极(4)和介质管(3)中至少有一个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包含两个),每两个相邻的高压电极(2)和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每两个相邻的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状突起物是连续或不连续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气隙(6)的厚度为0.05mm-0.59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气隙(5)的厚度为0.05-0.59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电气隙(6)的厚度为第一放电气隙(5)的1.1~10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电气隙(5)的厚度为第二放电气隙(6)的1.1~10倍。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2)、介质管(3)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其中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上的通孔位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101),介质管(4)上的通孔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102)。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3)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同时设置若干个通孔。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3)的两个端部的边缘上同时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极(2)、介质管(3)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其中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上的齿状突起物位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101),介质管(3)上的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102)。
14.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需要设置通孔或齿状的元件端部包含一个管套,所述管套紧密地套设在元件的端部以延长元件端部,所述管套的靠近端部位置设置通孔或将管套的边缘设置成齿状。
15.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条状细线。
16.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
17.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设置通孔的元件的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多排孔径不同的通孔。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的材质为金属、玻璃纤维、四氟纤维、碳纤维、聚四氟乙烯(特氟龙)的一种或多种。
19.一种臭氧发生器,包含若干个臭氧发生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单元为上述1-18之一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
【文档编号】C01B13/11GK103508424SQ201210207086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0日
【发明者】王梅燕, 陈健 申请人: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