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混凝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1495发布日期:2019-01-16 07:36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现代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其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工艺简单、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预拌混凝土是混凝土的一种,是指由水泥、集料、水以及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的、并采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因为现场施工对环境影响较大,所以预拌混凝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混凝土物料混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化学反应,对混凝土流动性、坍塌度损失、和易性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预拌混凝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运送到所需工地中,同时也对混凝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房屋重建的过程中,废旧的楼房拆迁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废的混凝土材料或砖块如果直接丢弃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还会浪费许多有用资源,如果能将其重新利用,会有很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同时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可以加入各种不同性能的外加剂调整、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目前已有的混凝土外加剂可以起到减少拌合用水、增加工作性、控制凝结时间、早强、增强、耐久、染色、引气等作用,但外加剂一般都性能单一,不能满足多种需求,并且也没有能够有效降低高含泥量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外加剂。通过外加剂的使用以及混凝土配方的优化,可以使预拌混凝土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发明人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各组分的比例关系和具体试验得出了一种水泥混凝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混凝土,该混凝土中通过外加剂的加入可以使高含泥量的砂可适用于混凝土中,同时在混凝土中加入部分固体废弃物代替混凝土的成分,降低了成本。

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泥混凝土,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各原料:水泥30-35份、陶瓷废料14-16份、碎石30-35份、废混凝土35-40份、外加剂1-5份、轻质填料10-30份。

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各原料:水泥30份、陶瓷废料16份、碎石35份、废混凝土35份、外加剂3份、轻质填料30份。

优选地,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各原料:水泥35份、陶瓷废料14份、碎石30份、废混凝土40份、外加剂5份、轻质填料10份。

优选地,所述轻质填料为轻质碳酸钙与硅藻土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外加剂,按质量份数计,聚羧酸系减水剂40-50份、纤维素接枝壳聚糖15-20份,烟道沉积物15-20份,硅烷偶联剂5-1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5份、碳化硅1-5份、空心玻璃微珠3-6份、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钛5-10份、明胶粉2-8份。

优选地,所述轻质碳酸钙与硅藻土的重量比为4-6:1。

本发明所产生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在混凝土配方中加入了部分建筑废弃混凝土,经过处理后分别取代了部分砂和碎石,变废为宝,降低了成本。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含泥量的混凝土,该混凝土可以使用含泥量高的砂为原料,通过外加剂的引入含泥量高的混凝土仍然能够满足建筑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水泥混凝土,包括各原料:水泥30份、陶瓷废料16份、碎石35份、废混凝土35份、外加剂3份、轻质填料30份。

其中,所述轻质填料为轻质碳酸钙与硅藻土的混合物,所述轻质碳酸钙与硅藻土的重量比为4:1。

实施例2

一种水泥混凝土,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各原料:水泥35份、陶瓷废料14份、碎石30份、废混凝土40份、外加剂5份、轻质填料10份。

其中,所述轻质填料为轻质碳酸钙与硅藻土的混合物,所述轻质碳酸钙与硅藻土的重量比为6:1。

实施例1和2中所述的外加剂,按质量份数计,聚羧酸系减水剂40-50份、纤维素接枝壳聚糖15-20份,烟道沉积物15-20份,硅烷偶联剂5-1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5份、碳化硅1-5份、空心玻璃微珠3-6份、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钛5-10份、明胶粉2-8份。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混凝土。该水泥混凝土按质量份数计,包括各原料:水泥30‑35份、陶瓷废料14‑16份、碎石30‑35份、废混凝土35‑40份、外加剂1‑5份、轻质填料10‑30份。本发明在混凝土配方中加入了部分建筑废弃混凝土,经过处理后分别取代了部分砂和碎石,变废为宝,降低了成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含泥量的混凝土,该混凝土可以使用含泥量高的砂为原料,通过外加剂的引入含泥量高的混凝土仍然能够满足建筑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淮安市冰青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6.29
技术公布日:2019.0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