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荪的栽培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115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竹荪,应用于竹荪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竹荪,一种很奇特的菌类,因为它独特的外形;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色彩鲜艳,稀有珍贵,竹荪的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竹荪菌体洁白,脆嫩爽口,味道鲜美,是名贵的食用菌,又是医学上的新秀,历史上列为“宫廷贡品”,近代作为国宴名菜,同时也是食疗佳品,还具有特异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荪烹调的菜、肉多日不变馊。

由于竹荪的栽培技术较为困难,产量较低,因此竹荪的价格比较昂贵,为了降低生产产本,一种成本低廉、产量大、适合大面积种植的竹荪变得尤为迫切。

北方大多种植玉米、小麦,每到庄稼采收完成后,农民会通过焚烧的方式来处理秸秆,给大气带来较大的污染,因此政府部门禁止秸秆的焚烧,使得大量的秸秆堆积无法处理,经过各种实验,通过秸秆来栽培竹荪变得可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本低廉、产量大、废物利用、减少污染的竹荪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培养料:选料加工:选择无病虫害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粉,并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去除根泥,然后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粉放入切碎机中切成长度为2-5cm的截断;原料发酵:将截断放入搅拌桶中,使用清水淋透截断,始终保持截断的湿度在70%-90%,并在2-3天后翻推一次,然后再过2-3天翻推一次即可制成培养料;

(2)整地起垄: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化肥使用量少的土壤,在栽培前20天对土壤进行翻晒,翻晒的深度在30-40cm,在栽培前10天将翻晒的土壤敲碎成细土,然后开畦,畦床宽2-3cm,沟宽30-40cm;

(3)栽培:将步骤一制成的培养料铺洒在畦上,铺洒厚度为30-40cm,然后将竹荪菌种切割成2-3cm2大小并铺洒在培养料上,每相邻竹荪菌种之间的距离为10-15cm,然后用畦沟中的土壤均匀覆盖,覆土厚度为2-4cm,然后覆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合理利用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粉,减少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通过上述秸秆在田地里栽培竹荪,成本比在大棚中种植竹荪的成本低,大大的缓解了种植户的种植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荪的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培养料:选料加工:选择无病虫害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粉,并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去除根泥,然后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粉放入切碎机中切成长度为2-5cm的截断;原料发酵:将截断放入搅拌桶中,使用清水淋透截断,始终保持截断的湿度在70%-90%,并在2-3天后翻推一次,然后再过2-3天翻推一次即可制成培养料;

(2)整地起垄: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化肥使用量少的土壤,在栽培前20天对土壤进行翻晒,翻晒的深度在30-40cm,在栽培前10天将翻晒的土壤敲碎成细土,然后开畦,畦床宽2-3cm,沟宽30-40cm;

(3)栽培:将步骤一制成的培养料铺洒在畦上,铺洒厚度为30-40cm,然后将竹荪菌种切割成2-3cm2大小并铺洒在培养料上,每相邻竹荪菌种之间的距离为10-15cm,然后用畦沟中的土壤均匀覆盖,覆土厚度为2-4cm,然后覆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荪的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培养料:选料加工和原料发酵。(2)整地起垄: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化肥使用量少的土壤,在栽培前20天对土壤进行翻晒,翻晒的深度在30‑40cm,在栽培前10天将翻晒的土壤敲碎成细土,然后开畦,畦床宽2‑3cm,沟宽30‑40cm。(3)栽培:将步骤一制成的培养料铺洒在畦上,铺洒厚度为30‑40cm,然后将竹荪菌种切割成2‑3cm2大小并铺洒在培养料上,每相邻竹荪菌种之间的距离为10‑15cm,然后用畦沟中的土壤均匀覆盖,覆土厚度为2‑4cm,然后覆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栽培成本低廉、产量大和减少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李质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果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21
技术公布日:2017.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