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02206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肥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专用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茶叶种植地域宽广,东起台湾的阿里山,西至西藏的察隅河谷,南自海南岛的琼崖,北达山东半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茶园的肥料使用从农家肥到复合肥、再到专用肥,在施肥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茶叶种植过程中化肥过多使用、用工成本高、土地板结等问题的出现,制约了茶叶厂的效益,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发明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一种套餐肥,这种肥料既有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的有机肥成分,也有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微生物成分,还有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为茶叶的一个生长周期提供全面的营养,减少茶叶种植过程的用工成本,提高了茶叶的产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涉及一种茶叶专用肥,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有机肥21~40份、尿素4~10份、硫酸钾4~10份、钾长石粉18~22份、过磷酸钙18~25份、复合菌剂0.5份;

所述有机肥由菜籽粕、牛粪、羊粪、菇渣和玉米秸秆混合后发酵制备得到;

所述复合菌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和哈茨木霉的混合菌。

本方案选用的有机肥原料为畜牧业和农业的废弃物,这些原料经过发酵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同时含有多种氨基酸,可长期满足茶叶生长的需要。进而添加微生物后,微生物会定植在茶叶土壤中,可在茶叶根部形成优势菌群,本方案所选的微生物具有生防功能,可以抑制土壤的细菌、真菌性病害。微生物的活动还可以释放肥料中的缓效磷和钾,菌体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还可以供茶叶吸收利用,长期为茶叶提供所需营养。

优选的,所述有机肥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1)将菜籽粕、牛粪、羊粪、菇渣、玉米秸秆按质量比(2.8~3.2):(1.8~2.2):(1.8~2.2):(1.8~2.2):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调节水分至50~60%,按0.2~0.3%的添加量加入发酵菌剂,得发酵原料;

2)将所述发酵原料堆沤22~28天,堆沤过程中,温度55~70℃维持7~10天,待发酵堆温度降至高于堆肥环境温度8~12℃,水分含量降至35%以下时,停止堆沤,得有机肥。

优选的,所述发酵菌剂中主要含有芽孢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菌种具体选择的过程中,主要选择发酵温度和时间能达到本申请的发酵工艺的要求的菌种。

优选的,所述复合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含量大于200亿cfu/g、巨大芽孢杆菌的含量大于150亿cfu/g、胶冻样芽孢杆菌的含量大于50亿cfu/g、哈茨木霉的含量大于10亿cfu/g、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含量大于10亿cfu/g。以上用量确保产品中总菌数能达到2亿cfu/g以上,施入土壤中能形成优势菌群,更好地发挥作用。

上述几种菌均为直接购买得到,购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其中枯草芽孢杆菌的编号为accc10118、巨大芽孢杆菌的编号为accc10010、胶冻样芽孢杆菌的编号为accc10012、哈茨木霉的编号为accc30371、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编号为accc10649。

优选的,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有机肥34~38份、尿素5~6份、硫酸钾5~8份、钾长石粉19~21份、过磷酸钙21~23份、复合菌剂0.5份。

作为最优选的方案,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有机肥35份、尿素5.5份、硫酸钾6份、钾长石粉20份、过磷酸钙22份、复合菌剂0.5份。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份均为重量份,其可为g、kg等常用的重量单位。

本发明所述的肥料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1)将有机肥、尿素、硫酸钾、钾长石粉、过磷酸钙和复合菌剂混合均匀后采用平模造粒机造粒,造粒后在35℃的条件下烘干产品,至水分含量为12%以下;

2)将烘干后的产品与包衣尿素混匀,即得。

优选的,包衣尿素的添加量为肥料总质量的8~12%。包衣尿素也可起到一定的肥效,控制其添加量为上述范围,可与肥料中的其他有效物质一起发挥作用。

本申请的最后一个目的是保护本申请所述茶叶专用肥的应用,每公顷施肥6000kg~8000kg;一次性施肥完成后不需追肥。

本申请所述有机肥料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肥料既有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的有机肥成分,也有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微生物成分,还有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可为茶叶的整个生长周期提供全面的营养。

2)由于本发明的肥料中营养物质丰富全面,微生物的代谢可为其长期提供营养,本发明在一次施肥后不需后续追肥,减少了茶叶种植过程的用工成本的肥料成本,提高了茶叶的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中所述的发酵菌剂由农业部植物营养与生物肥料重点实验室提供,其中的菌种主要包括芽孢杆菌、真菌和放线菌。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茶叶专用肥,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制:

有机肥350kg、尿素55kg、硫酸钾60kg、钾长石粉200kg、过磷酸钙220kg、复合菌剂5kg,所述复合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含量大于200亿cfu/g、巨大芽孢杆菌含量大于150亿cfu/g、胶冻样芽孢杆菌含量大于50亿cfu/g、哈茨木霉含量大于10亿cfu/g、沼泽红假单胞菌含量大于10亿cfu/g。

所述有机肥由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1)将菜籽粕、牛粪、羊粪、菇渣、玉米秸秆按3:2:2:2:1的比例混合均匀后调节水分至55%左右,按0.25%的添加量加入发酵菌剂,得发混合料;

2)将所述发酵混合料堆沤25天左右,期间维持65℃10天左右,待发酵堆温度降至40℃以下,水分降至30%即得生物有机肥。

所述复合菌剂中的菌由如下方法进行活化:

i.细菌孢子粉的生产:

a.斜面培养:分别将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原始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在30±2℃条件下培养24~36小时;

b.摇床培养:将步骤a培养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在ph7.0~7.5、30℃条件下,160~180r/min摇床培养12~18小时;

c.发酵罐培养:将步骤b培养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在ph7.0~8.0,罐压0.5kg、30℃、通风量1:0.8~1.1条件下,培养48~72小时后,活菌数大于1.0×109cfu/ml,80%菌体成为芽孢时下罐,得到发酵液;

d.将步骤c中得到的发酵液经浓缩后,按适当比例与载体谷壳粉混合干燥制备成各细菌孢子粉;

其中,步骤a中使用的斜面培养基的配方如下:葡萄糖15g、蛋白胨5g、酵母膏5g、琼脂15g和水1000ml;步骤b中使用的种子培养基配方如下:葡萄糖10g牛肉膏5g、酵母粉5g、淀粉10g、豆饼粉5g、磷酸二氢钾0.5g、无水硫酸镁0.2g和水1000ml;步骤c中使用的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如下:玉米粉26kg、豆饼粉16kg、硫酸铵4kg、葡萄糖8kg、酵母粉2.5kg、蛋白胨1.7kg、磷酸二氢钾0.3kg、无水硫酸镁0.12kg和消泡剂50ml,加水至600l。

ⅱ哈茨木霉的生产

a.液体种子的制作方法

将哈茨木霉在pda试管斜面上活化,经活化后然后转接至pda的茄形瓶中培养,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4天。配制哈茨木霉斜面种子液体活化培养基,培养基成分按质量分数计:硫酸铵含量为1.5%、葡萄糖含量为1.2%、吐温80含量为0.2%、余量为水。按上述比例配培养基250ml,121℃灭菌15分钟,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中将培养好的茄子瓶斜面菌苔刮下倒入该液体培养基中,在恒温摇床中培养18小时,培养温度为28℃。检测悬浮液菌落数为1.62*108cfu/ml。检测方法为采用梯度稀释法,用涂布法检测,检测用培养基为pda培养基。

b.三角瓶固体种子制备方法

按麸皮4.8kg,豆粕粉1.2kg,无机盐离子溶液4kg的比例配制固体种子培养基。无机盐离子溶液的成分为:硫酸铵8g、磷酸二氢钾8g、结晶硫酸镁16g、硫酸锰0.8g、硫酸亚铁2.4g、葡萄糖40g,余量为水。配制好培养基后分装至三角瓶,每个三角瓶的装量为90g固体种子培养基。用棉塞塞好羊皮纸绑好口子后灭菌处理,温度121℃,灭菌25分钟。

待固体种子培养基冷却后,在超净工作台中接种培养好的液体种子,接种量为10ml,振荡混合均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日光灯照射下培养,培养温度为24℃。培养时间为4天

c.固体发酵产孢

按麸皮4kg,豆粕粉1kg,无机盐离子溶液5kg的比例配制好固体发酵培养基。无机盐离子溶液的成分为硫酸铵62.5g、磷酸二氢钠20g、磷酸氢二钠20g、磷酸二氢钾12.5g、硫酸镁27.5g、硫酸锰27.5g、蔗糖75g、葡萄糖50g,余量为水。配好后分装至面粉袋灭菌,每袋的装量约为3.3kg,灭菌条件为121℃,灭菌时间30分钟。

将空气过滤器、空气管道、发酵箱进行蒸气灭菌,发酵用不锈钢盘子用高压锅灭菌处理,灭菌条件为121℃,灭菌时间15分钟。并且用过氧乙酸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在超净工作台中接种培养好的固体种子,不锈钢盘子装培养基1kg/盘,接种培养好的固体种子100g,用铲子将种子和固体发酵培养基混合均匀后放入发酵培养箱中培养,日光灯照射下培养,培养温度为25℃,通入无菌空气,通入量为2.5l/min,调节发酵箱中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发酵过程中每隔2~3天翻动一次培养基,培养时间是7天。

d.后处理

培养结束将发酵基质用鼓风热循环烘箱干燥,干燥温度为35℃,干燥粉碎后即得。

ⅲ沼泽红假单胞菌的生产

沼泽红假单胞菌菌剂的制备:

a.斜面培养:将沼泽红假单胞菌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在30℃、光照强度为5000lx条件下培养2~3天;所述斜面培养基为:酵母膏0.2~0.5g、硫酸铵0.5~2g、磷酸氢二钾0.5g、氯化钠0.5g、氯化钙0.1g、琼脂粉16g和水1000ml,ph6.0;

b.种子液制备:将步骤a培养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中,在温度为28~30℃,光照强度为5000lx条件下,静置培养72小时;所述种子培养基为:酵母膏0.5~1g、硫酸铵0.5~2g、磷酸氢二钾0.5g、磷酸二氢钾0.5g、氯化钠0.5g、硫酸镁0.5g、氯化钙0.1g和水1000ml,ph6.0;

c.扩大培养:将步骤b培养的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温度为25~30℃、光照强度为5000~6000lx条件下,静置发酵培养5~7天后,待发酵液呈棕红色时结束发酵,得到发酵液;所述发酵培养基为:酵母膏1.0~2.0g、丙酸钠1.5~3.0g、硫酸铵2.5~3.0g、磷酸氢二钾0.5g、磷酸二氢钾0.5g、氯化钠0.5g、硫酸镁0.5g、氯化钙0.1g和水1000ml,ph6.0;

d将步骤c中得到的发酵液低速离心浓缩、按照适当比例与载体谷壳粉混合干燥制备成菌粉即为沼泽红假单胞菌菌剂。

本实施例所述肥料的制备方法为:

1)将有机肥、尿素、硫酸钾、钾长石粉、过磷酸钙和复合菌剂混合均匀后采用平模造粒机造粒,造粒后在35℃的条件下烘干产品,至水分含量为12%以下;

2)将烘干后的产品与包衣尿素混匀,即得,所述包衣尿素的添加量为每吨产品添加包衣剂110kg。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茶叶专用肥,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制:

有机肥210kg、尿素70kg、硫酸钾100kg、钾长石粉220kg、过磷酸钙250kg、复合菌剂5kg。有机肥的制备和复合菌剂的制备同实施例1,其制备方法也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茶叶专用肥,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制:

有机肥400kg、尿素50kg、硫酸钾40kg、钾长石粉180kg、过磷酸钙180kg、复合菌剂5kg。有机肥的制备和复合菌剂的制备同实施例1,其制备方法也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茶叶传统的常用肥料,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比例进行配制,发酵纯饼肥12kg、尿素2.08kg、过磷酸钙9.6kg、硫酸钾3.6kg。

其中,发酵纯饼肥的制作方法如下:按质量计,市售发酵菌剂(菌剂含量≥200亿/g,含芽孢杆菌群、乳酸菌群、曲霉菌群、5406菌群)以0.2%的添加量加入到纯饼肥中,拌匀后调节水分至55%左右,堆体55℃以上维持15天左右,堆体温度超过60℃则进行翻堆处理,待堆体水分降至30%以下即得发酵纯饼肥。

对比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茶叶传统专用肥,按如下重量份的原料比例进行配制,发酵厩肥60kg、尿素2.08kg、过磷酸钙9.6kg、硫酸钾3.6kg。

其中,发酵厩肥制作方法如下:按质量比,厩肥95份、菜粕5份、市售堆肥菌剂(菌剂含量≥200亿/g,含芽孢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0.2份,将三种材料混合均匀后调节水分至55%堆肥发酵。堆体55℃以上维持20天左右,堆体温度超过60℃则进行翻堆处理,待堆体水分降至30%以下即得发酵厩肥。

实验例

实验时间从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地点在浏阳市淳口镇当地茶厂。茶叶品种为当地品种,茶叶树龄8年,土壤的基础理化性状为:ph值5.2,有机质75.2g/kg,全氮173mg/kg,速效磷19.6mg/kg,速效钾165mg/kg。

1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是40m2。t1处理为ck,不施肥;t2处理为采用对比例1进行施肥(每个小区施肥30kg)夏季追肥:尿素1kg;秋季追肥:尿素1kg。t3采用对比例2进行施肥(每个小区施肥30kg),夏季追肥:尿素1kg;秋季追肥:尿素1kg。t4处理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方法生产的套餐肥(每个小区施用套餐肥30kg),不需追肥;t5处理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生产方法的套餐肥(每个小区施肥30kg),不需追肥。t6处理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生产方法的套餐肥(每个小区施肥30kg),不需追肥。施肥方法是沿茶树树冠滴水线垂直开沟均匀施肥,开沟深度为20cm左右,施肥后及时回填覆盖。

2指标测定方法

2.1生长指标测定

2.1.1新梢长度

新梢基部至顶梢基部的长度。每个处理选取三株茶树,每棵茶树选取20个新梢,枝条相对一致,做好标记,每隔三到五天观察一次,并分别记录。

2.1.2芽头数

即当年每株茶树在一段时间内萌发新梢的个数。每个处理随机选取20株茶树,观察并记录它们在一段时间内的新梢的个数,最后取平均值。

2.1.3百芽重

各处理区内随机取样100个相同展叶数的新梢或采下的混合新梢,称重,三次以上的平均值,即为该新梢的百芽重。

2.1.4产量

各处理产量春季、夏季、秋季三季分别计产,采摘时鲜叶要求1芽2叶的比例占70%以上,其他的为1芽2叶以上,各小区分别称重鲜叶,取平均值。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处理对茶叶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表1不同处理对茶叶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施用本发明的肥料能有效改善茶叶农艺性状。

3.2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表2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施用本发明的肥料较常规施肥增产效果明显,尤其是实施例1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