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24132发布日期:2018-10-09 22:3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叶面肥料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叶面肥是指以叶面吸收为目的,将作物所需养分直接施用叶面的肥料。叶面肥是营养元素施用于农作物叶片表面,通过叶片的吸收而发挥基功能的一种肥料类型,植物的叶片有上下两层表籽,由表籽细胞组成,表上细胞的外侧有角质层和蜡质,可以保护表籽组织下的叶肉细胞行使光合、呼吸等功能,不受外界不利条件变化的影响,叶片表现还有许多微小的气孔,行使气体更换的功能。叶面肥施加到叶子表面后即可通过微孔渗入到叶片中。但是目前叶面肥料的抑菌杀虫效果并不是很好,导致农作物产量难以提升,因此,研制出一种抑菌杀虫、增产增收的农作物叶面肥料相当有必要。公开号为cn106348942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杀虫叶面肥料,由以下质量分数配方成分组成:氯氰菊酯6-8份、天然维生素2-4份、杀虫菌1-2份、腐植酸螯合微量元素3-5份、氨基寡糖素5-7份、三氯氰戊菊2-4份、雷公藤提取液3-5份、玉米粉6-8份、蒸馏水200-300份。该种叶面肥料可使农作物产量更高,但是实施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成本较高,叶面肥料的抑菌杀虫效果差。授权公开号为cn102336605b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苎麻用氨基酸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肥料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配制而成:氨基酸15~20%、硝酸钾0.5~1%、硫酸钾0.5~1%、硝酸钙0.1~0.3%、硫酸镁0.15~0.3%、硫酸锰0.05~0.1%、五水硫酸铜0.25~0.5%、七水硫酸锌0.25~0.5%、四钼酸铵0.1~0.2%、硫酸亚铁0.2~0.5%、edta铁钠0.5~1.5%、硼酸1~2%、硝酸铵1.5~2.5%、农用硝酸稀土0.05~0.15%、α-奈乙酸0.01~0.03%、复硝酚钠0.1~0.2%、磷酸铵1~5%、其余为水,各组分之和为100%;该种叶面肥料可提高苎麻产量及品质,但其抑菌杀虫功效还需提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该种叶面肥料抗病效果好,增产增收,经济效益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00-400μm,加热升温至42-46℃,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6-8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58-66%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8-52℃后,保温搅拌10-15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0-44℃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0-25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38-42℃,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00-120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8-10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2-46℃,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2-4min后,超声分散8-10min。进一步地,上述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20-380μm,加热升温至43-45℃,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6.5-7.5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60-64%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9-51℃后,保温搅拌11-14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1-43℃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1-24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39-41℃,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05-115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8.5-9.5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3-45℃,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2.5-3.5min后,超声分散8.5-9.5min。更进一步地,上述叶面肥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20μm,加热升温至43℃,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7.5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60%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9℃后,保温搅拌14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1℃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4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39℃,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05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9.5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3℃,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3.5min后,超声分散9.5min。进一步地,上述叶面肥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微量元素1.8-2.2份;硫化丙烯2.4-2.8份;艾叶油4.5-5.5份;甘草酸1.2-1.8份;芹菜素1.75-2.3份;凹土粉17-19份;丙二醇6.5-7.5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15-1.35份;复合菌粉2.25-2.7份;氨基酸粉2.8-3.2份;天然植物提取液34-38份。更进一步地,上述叶面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微量元素1.8份;硫化丙烯2.4份;艾叶油4.5份;甘草酸1.2份;芹菜素1.75份;凹土粉17份;丙二醇6.5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15份;复合菌粉2.25份;氨基酸粉2.8份;天然植物提取液34份。优选地,上述微量元素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成份组成:钼酸铵1.2份、硫酸锰1.2份、硫酸亚铁2.4份、硼砂2.4份、硫酸锌1.7份、磷酸二氢钾4.5份。优选地,上述复合菌粉采用固氮类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按照质量比1.5:3.5:2.2:1.2充分混制得到的。优选地,上述氨基酸粉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成份组成:甘氨酸1.6份、亮氨酸3.2份、丙氨酸1.4份、色氨酸1.2份、赖氨酸2.2份、谷氨酸2.4份、精氨酸1.2份。进一步地,上述天然植物提取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按重量比3.5:1.2取新鲜的木犀草、橄榄叶,将其捣碎后加入其重量4.5倍的水煎煮35min,超声提取5.2min,离心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3.5倍滤渣重量的水煎煮46min,超声提取3.2min,离心过滤后,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即得。进一步地,上述叶面肥料中还包括重量份数为0.4的表面活性剂。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叶面肥料通过对生产原料的巧妙选用及其制备工艺的创造性改进,原料中硫化丙烯、艾叶油、甘草酸、芹菜素、凹土粉等成份的协同相互作用,使制得的叶面肥料在应用中达到了以下效果:(1)生产原料具备较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及相容性,产品溶液均一稳定,绿色无害,不产生沉淀,易储存;(2)营养全面,肥效持续时间长,利用率高,不易流失,吸收性能好,能够较好的适配、结合有机肥促进作物生长茁壮,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减少畸形率,提高卖相和口感,经济效益好;(3)增强农作物的抗逆能力,病害发生率低,提高成活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种植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作物产量及品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的所有原料及其制取成份均可通过公开的市售渠道获得;实施例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叶面肥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微量元素1.5份;硫化丙烯2份;艾叶油4份;甘草酸1份;芹菜素1.5份;凹土粉16份;丙二醇6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份;复合菌粉2份;氨基酸粉2.5份;天然植物提取液30份;本实施例中微量元素、复合菌粉以及氨基酸粉的选用及制取如下表1所示:表1另外,天然植物提取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按重量比3:1取新鲜的木犀草、橄榄叶,将其捣碎后加入其重量4倍的水煎煮34min,超声提取5min,离心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3倍滤渣重量的水煎煮45min,超声提取3min,离心过滤后,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即得。本实施例中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大体步骤进行: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00μm,加热升温至42℃,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8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58%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8℃后,保温搅拌15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0℃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5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38℃,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00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10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2℃,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4min后,超声分散10min后,加入剩余其它原料混匀即可。实施例2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叶面肥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微量元素1.8份;硫化丙烯2.4份;艾叶油4.5份;甘草酸1.2份;芹菜素1.75份;凹土粉17份;丙二醇6.5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15份;复合菌粉2.25份;氨基酸粉2.8份;天然植物提取液34份。本实施例中微量元素、复合菌粉以及氨基酸粉的选用及制取如下表2所示:表2另外,天然植物提取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按重量比3.5:1.2取新鲜的木犀草、橄榄叶,将其捣碎后加入其重量4.5倍的水煎煮35min,超声提取5.2min,离心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3.5倍滤渣重量的水煎煮46min,超声提取3.2min,离心过滤后,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即得。本实施例中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大体步骤进行: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20μm,加热升温至43℃,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7.5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60%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9℃后,保温搅拌14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1℃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4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39℃,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05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9.5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3℃,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3.5min后,超声分散9.5min后,加入剩余其它原料混匀即可。实施例3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叶面肥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微量元素2份;硫化丙烯2.6份;艾叶油5份;甘草酸1.5份;芹菜素2份;凹土粉18份;丙二醇7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25份;复合菌粉2.5份;氨基酸粉3份;天然植物提取液35份;表面活性剂0.4份。本实施例中微量元素、复合菌粉、氨基酸粉以及表面活性剂的选用及制取如下表3所示:表3另外,天然植物提取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按重量比4:1.5取新鲜的木犀草、橄榄叶,将其捣碎后加入其重量5倍的水煎煮36min,超声提取5.5min,离心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4倍滤渣重量的水煎煮48min,超声提取3.5min,离心过滤后,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即得。本实施例中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大体步骤进行: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50μm,加热升温至44℃,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7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62%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50℃后,保温搅拌12.5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2℃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3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0℃,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10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9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4℃,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3min后,超声分散9min后,加入剩余其它原料混匀即可。实施例4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叶面肥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微量元素2.2份;硫化丙烯2.8份;艾叶油5.5份;甘草酸1.8份;芹菜素2.3份;凹土粉19份;丙二醇7.5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35份;复合菌粉2.7份;氨基酸粉3.2份;天然植物提取液38份;表面活性剂0.5份。本实施例中微量元素、复合菌粉、氨基酸粉以及表面活性剂的选用及制取如下表4所示:表4另外,天然植物提取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按重量比4.5:1.8取新鲜的木犀草、橄榄叶,将其捣碎后加入其重量5.5倍的水煎煮37min,超声提取5.8min,离心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4.5倍滤渣重量的水煎煮49min,超声提取3.6min,离心过滤后,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即得。本实施例中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大体步骤进行: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380μm,加热升温至45℃,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6.5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64%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51℃后,保温搅拌11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3℃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1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1℃,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15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8.5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5℃,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2.5min后,超声分散8.5min后,加入剩余其它原料混匀即可。实施例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叶面肥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叶面肥料由以下按重量份计的原料组成:微量元素2.5份;硫化丙烯3.5份;艾叶油6份;甘草酸2份;芹菜素2.5份;凹土粉20份;丙二醇8份;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1.5份;复合菌粉3份;氨基酸粉3.5份;天然植物提取液40份;表面活性剂0.6份。本实施例中微量元素、复合菌粉、氨基酸粉以及表面活性剂的选用及制取如下表5所示:表5另外,天然植物提取液通过以下步骤制得:按重量比5:2取新鲜的木犀草、橄榄叶,将其捣碎后加入其重量6倍的水煎煮38min,超声提取6min,离心过滤后向滤渣中加入5倍滤渣重量的水煎煮50min,超声提取4min,离心过滤后,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原体积的1/4即得。本实施例中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按照以下大体步骤进行:ⅰ:取凹土粉研磨至细度为400μm,加热升温至46℃,加入甘草酸和芹菜素混合搅拌6min,搅拌条件下,再加入重量份66%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52℃后,保温搅拌10min,得物料a;ⅱ:搅拌下,取硫化丙烯加入到丙二醇中充分搅拌,加热升温至44℃后,再向其中加入艾叶油缓慢混合搅拌20min,得物料b;ⅲ:取剩余量的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2℃,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微量元素、氨基酸粉,随后在搅拌转速为120r/min条件下保持搅拌8min,得物料c;ⅳ:取物料c,向其中先加入物料b混匀,随后加热升温至46℃,再加入物料a混合搅拌2min后,超声分散8min后,加入剩余其它原料混匀即可。对比例1本对比例涉及一种叶面肥料,相对于实施例1,其组份中少添加了微量元素的使用,其它成份及含量均相同,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近,即在步骤ⅲ中缺少了微量元素的添加制备。对比例2本对比例涉及一种叶面肥料,相对于实施例2,其组份中少添加了复合菌粉的使用,其它成份及含量均相同,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相近,即在步骤ⅳ中缺少了复合菌粉的添加制备。对比例3本对比例涉及一种叶面肥料,相对于实施例3,其组份中少添加了氨基酸粉的使用,其它成份及含量均相同,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近,即在步骤ⅲ中缺少了氨基酸粉的添加制备。对比例4本对比例涉及一种叶面肥料的制备方法,相对于实施例4,其组份中成分及其含量均相同,但其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不同,采用的是简单混制的方法操作,如下:取丙二醇,加入硫化丙烯、艾叶油,充分搅拌混合后,加热升温至42℃,再加入天然植物提取液搅拌15min,之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剩余其它原料混匀即可。对比例5本对比例涉及一种叶面肥料,相对于实施例5,其组份中少添加了硫化丙烯、艾叶油、甘草酸、芹菜素的使用,其它成份及含量均相同,其制备方法相应的做了调整,如下:取凹土粉,加入表面活性剂、微量元素、丙二醇、水溶性青稞β-葡聚糖、复合菌粉以及氨基酸粉充分混合,得预制料;取天然植物提取液,加热升温至42℃,在搅拌条件下将预制料缓慢地加入到天然植物提取液中混匀即可。对比例6本对比例涉及一种叶面肥料,其包括以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成份:氨基酸15~20%、硝酸钾0.5~1%、硫酸钾0.5~1%、硝酸钙0.1~0.3%、硫酸镁0.15~0.3%、硫酸锰0.05~0.1%、五水硫酸铜0.25~0.5%、七水硫酸锌0.25~0.5%、四钼酸铵0.1~0.2%、硫酸亚铁0.2~0.5%、edta铁钠0.5~1.5%、硼酸1~2%、硝酸铵1.5~2.5%、农用硝酸稀土0.05~0.15%、α-奈乙酸0.01~0.03%、复硝酚钠0.1~0.2%、磷酸铵1~5%、其余为水,各组分之和为100%。实施效果为验证本发明之有益效果,将上述实施例1-5及对比例1-6制得的叶面肥作为秋葵以及文旦柚的生长期的叶面施肥,并进行如下大体的试验操作及指标的测试:试验操作:于秋葵、文旦柚生长旺期进行喷施(实施例1-5对应试验地1-5,对比例1-6对应试验地6-11,试验地种植条件均相同),结合有机复合底肥,秋葵采用每隔20天喷施叶面肥一次,喷施量为280g/亩(叶面肥与水稀释率比为1:25),文旦柚采用每隔16天喷施叶面肥一次,喷施量为320g/亩(叶面肥与水稀释率比为1:25),试验期,不额外使用农药化肥进行促生长及病虫害的防治,试验期直至作物成熟,记录作物收成、病害及品质情况。秋葵一、关于作物增产情况,见下表6;表6:对象产量kg/亩相比以往收成时的增产率(%)试验地1372055.00试验地2377057.08试验地3381058.75试验地4375056.25试验地5364051.67试验地6321033.75试验地7335039.58试验地8310029.17试验地9342042.50试验地10273013.75试验地11289020.41说明,以往普通的叶面肥亩产量约在2400kg左右;由上表6可知,在秋葵的种植栽培中,本发明的叶面肥相比对比例的在增产率提高了9.17-45个百分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益,能够较好地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二、关于作物病害情况,见下表7;表7:由上表7可知,在秋葵的种植栽培中,本发明的叶面肥相比对比例的在病害发生率上降低了2.09-11.28个百分点,成活率提高了6.02-15.84个百分点,在无农药化肥的情况下,防病害效果更好,成活率更高。三、关于作物品质情况,见下表8;表8:由上表8可知,在秋葵的种植栽培中,本发明的叶面肥相比对比例的在外观品相以及口感状况上要更好,且在秋葵畸形率上降低了2.89-11.33个百分点,秋葵作物品质得到较好有效地提升。文旦柚一、关于作物增产情况,见下表9;表9:对象产量kg/亩相比以往收成时的增产率(%)试验地1434035.63试验地2427033.44试验地3452041.25试验地4445039.06试验地5426033.13试验地6381019.06试验地7385020.31试验地8377017.81试验地9408027.50试验地1034406.25试验地11379018.44说明,以往普通的叶面肥亩产量约在3200kg左右;由上表9可知,在文旦柚的种植栽培中,本发明的叶面肥相比对比例的在增产率上提高了5.63-35.00百分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益,能够较好地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二、关于作物病害情况,见下表10;表10:由上表10可知,在文旦柚的种植栽培中,本发明的叶面肥相比对比例的在病害发生率上降低了5.02-14.44个百分点,成活率提高了3.64-13.67个百分点,在无农药化肥的情况下,防病害效果更好,成活率更高。三、关于作物品质情况,见下表11;表11:由上表11可知,在文旦柚的种植栽培中,本发明的叶面肥获得的文旦柚相比对比例的在外观品相以及口感状况上要更好,且在文旦柚畸形率上降低了2.25-17.20百分点,文旦柚作物品质得到较好有效地提升。结合本发明之优异效果,申请人对本发明的部分组分及制备方法进行阐述:(1)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为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具有多种,其中包括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钠(na)、镍(ni)等,微量元素中所含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对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影响都是不同的,有的微量元素配方,可能更适宜某种作物的发育,会促使其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但该种微量元素配方,也有可能不适宜另外一种作物的利用,对作物生长发育帮助很小,若是过量的话甚至可能导致产量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申请人在考量到上述情况后,经大量实验组配出了本发明的微量元素配方,经验证得到该种微量元素配方在应用到叶面肥当中,可更好地提高秋葵和文旦柚的产量和品质;若是其中某种成份改变、添加或者/和缺失将会达不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及目的。(2)氨基酸粉:本发明的叶面肥中之所以含有氨基酸成分,主要是申请人考虑到氨基酸作为构成蛋白质的最小分子可较好的存在于本发明的叶面肥料体系中,具有更易于被作物吸收的特点;在配制氨基酸成份过程中申请人意外发现,按照以下重量份:甘氨酸1.5-2.5份、亮氨酸3-4份、丙氨酸1-2份、色氨酸1-2份、赖氨酸2-3份、谷氨酸2-3份、精氨酸1-2份,组配得到的氨基酸粉能够提高作物抗病性,改善施肥作物品质,刺激和调节作物快速生长,促使植物生长健壮,促进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上述氨基酸成份的选用,并不是申请人随意、不假思索的组合得到的,例如:选用甘氨酸是考虑到其不仅可以提高秋葵和文旦柚的抗逆性,还可增加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酶的活性,促进二氧化碳的渗透,使光合作用更加旺盛,对提高作物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再例如选用色氨酸是考虑到其不仅可以促进秋葵和文旦柚的生长,还可抵抗和消灭作物受病菌的侵害:而不选用类似像酪氨酸、组氨酸、蛋氨酸等的原因是,其对秋葵和文旦柚的生长发育作用较小。(3)复合菌粉:众所周知,微生物菌群会分泌作物所需的氨基酸、梳酸、维他命群、荷尔蒙等,供作物直接或间接吸收,在众多菌剂中,申请人选用以固氮类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按照质量比(1-3):(3-5):(2-3):(1-2)混制得到的复合菌粉是有讲究的,申请人巧妙的将该三种菌剂协同使用到叶面肥当中,能够达到增产增收、抑制病害、提高品质的功效,而换作其它种类的菌种是不行的,成份及含量的改变也会使秋葵、文旦柚的品相、口感及营养含量大打折扣。(4)凹土粉:本发明采用凹土粉作为液态叶面肥的无机载体基质,考虑到其具有较好的吸附性、粘结性,能够很好地保存住肥料中的营养成分,防止其受外界环境影响流失,且能够提高本发明肥料体系的稳定性和应用性。(5)防病害成分:申请人尝试选用硫化丙烯、艾叶油、甘草酸、芹菜素四种成分的协同作用作为叶面肥料的抗菌防病害有效成分,意外地获得了比以往防病害方面更好的效果,并且其天然、绿色、无危害,还能够提高秋葵及文旦柚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含量,一举多用,非常适用于本发明的叶面肥料体系。当然,因为本发明叶面肥的设计思路和发明目的之要求,本发明其余组分选择及含量选择显然也是非显而易见的,绝非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即可轻易想到。这在本发明叶面肥的制备工艺方面有进一步的体现,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看到,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ⅰ-ⅳ四个步骤设计,分批分次加入原料,步骤简单而有序,而非采用现有技术常规的一次性加入,这种工艺是与本发明肥料生产原料组分的特殊配比相适应的,只有采用这种工艺,才能保证叶面肥料反应体系的平稳有序进行,保障最后制备出的叶面肥料的优异特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