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1590发布日期:2018-11-14 01:43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园林绿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在园林花卉在养护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施肥,耗费人力,会增加养护成本,目前常通过喷洒液态肥料,进行氧护,但是液态肥料容易被雨水冲刷,施肥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营养丰富,肥效长,包膜可降解,不会污染环境。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有机肥料150-200份,尿素15-20份,磷酸钾20-30份,氯化镁2-3份,硼酸钠0.5-1份,硫酸锰0.5-0.7份,硫酸锌0.5-0.7份,氯化铁1-2份,海藻酸钠8-10份,氯化钙8-10份,硅藻土15-25份;其中,有机肥料的原料包括: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和em菌剂。

优选地,硅藻土为300-400目。

优选地,有机肥料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河道淤泥20-30份,蚕沙10-15份,海带渣10-15份,绿豆秸秆30-40份,猪粪40-50份,豆粕20-30份,蘑菇菌渣10-15份,糖渣10-15份,em菌剂3-5份。

优选地,在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将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混匀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杀菌、除臭处理,喷洒em菌剂水溶液,调节温度为35-38℃,保温7-10天,风干得到有机肥料。

优选地,在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混合物的含水量为30-40wt%。

本发明还提出了上述可降解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0.6-0.7倍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溶液a;将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加入溶液a中混匀,然后以1-2滴/秒的速度滴加到氯化钙水溶液中,然后冷冻真空干燥得到多孔颗粒;取剩余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溶液b,用溶液b对多孔颗粒进行包衣,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得到中间颗粒;将中间颗粒与有机肥料混匀得到可降解缓释肥料。

优选地,溶液a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均为1-2wt%。

优选地,氯化钙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5wt%。

优选地,冷冻真空干燥的温度为-10至-15℃,时间为20-24h。

上述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不规定em菌剂水溶液的浓度,根据具体操作确定其浓度。

本发明选用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以合适比例相互配合为园林花卉提供合理养分,并与海藻酸钠水溶液混匀,滴加到氯化钙水溶液中交联形成颗粒,再经冷冻真空干燥得到多孔的颗粒,使得各养分包含在海藻酸钠多孔颗粒中,再经海藻酸钠水溶液包衣并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使得在多孔颗粒的表面均匀包覆着海藻酸钠和硅藻土,从而形成了壳核结构,大大增加了本发明的缓释性能,使得养分能缓慢释放,减少了施肥次数,且海藻酸钠可以生物降解不会污染环境;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相互配合,再经em菌剂发酵得到有机肥料具有丰富养分,且肥效长、能改善土壤状态,em菌剂发酵后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微生物环境,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有机肥料与中间颗粒中的养分相互配合,能长期促进园林花卉健康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有机肥料175份,尿素17份,磷酸钾25份,氯化镁2.5份,硼酸钠0.7份,硫酸锰0.6份,硫酸锌0.6份,氯化铁1.5份,海藻酸钠9份,氯化钙9份,硅藻土20份;其中,有机肥料的原料包括: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和em菌剂。

上述可降解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0.65倍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溶液a;将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加入溶液a中混匀,然后以1滴/秒的速度滴加到氯化钙水溶液中,然后冷冻真空干燥得到多孔颗粒;取剩余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溶液b,用溶液b对多孔颗粒进行包衣,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得到中间颗粒;将中间颗粒与有机肥料混匀得到可降解缓释肥料。

实施例2

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有机肥料150份,尿素20份,磷酸钾20份,氯化镁3份,硼酸钠0.5份,硫酸锰0.7份,硫酸锌0.5份,氯化铁2份,海藻酸钠8份,氯化钙10份,300目硅藻土25份;其中,有机肥料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河道淤泥20份,蚕沙15份,海带渣10份,绿豆秸秆40份,猪粪40份,豆粕30份,蘑菇菌渣10份,糖渣15份,em菌剂3份。

上述可降解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0.7倍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1wt%溶液a;将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加入溶液a中混匀,然后以2滴/秒的速度滴加到质量分数为3wt%氯化钙水溶液中,然后调节温度为-15℃,冷冻真空干燥20h得到多孔颗粒;取剩余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1wt%溶液b,用溶液b对多孔颗粒进行包衣,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得到中间颗粒;将中间颗粒与有机肥料混匀得到可降解缓释肥料。

实施例3

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有机肥料200份,尿素15份,磷酸钾30份,氯化镁2份,硼酸钠1份,硫酸锰0.5份,硫酸锌0.7份,氯化铁1份,海藻酸钠10份,氯化钙8份,400目硅藻土15份;其中,有机肥料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河道淤泥30份,蚕沙10份,海带渣15份,绿豆秸秆30份,猪粪50份,豆粕20份,蘑菇菌渣15份,糖渣10份,em菌剂5份;

在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将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混匀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杀菌、除臭处理,喷洒em菌剂水溶液,调节温度为35℃,保温10天,风干得到有机肥料,其中,混合物的含水量为30wt%。

上述可降解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0.6倍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2wt%溶液a;将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加入溶液a中混匀,然后以1滴/秒的速度滴加到质量分数为5wt%氯化钙水溶液中,然后调节温度为-10℃,冷冻真空干燥24h得到多孔颗粒;取剩余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2wt%溶液b,用溶液b对多孔颗粒进行包衣,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得到中间颗粒;将中间颗粒与有机肥料混匀得到可降解缓释肥料。

实施例4

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有机肥料170份,尿素18份,磷酸钾22份,氯化镁2.8份,硼酸钠0.6份,硫酸锰0.65份,硫酸锌0.55份,氯化铁1.7份,海藻酸钠8.5份,氯化钙9.5份,300目硅藻土23份;其中,有机肥料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河道淤泥22份,蚕沙13份,海带渣11份,绿豆秸秆38份,猪粪43份,豆粕27份,蘑菇菌渣11份,糖渣13份,em菌剂3.5份;

在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将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混匀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杀菌、除臭处理,喷洒em菌剂水溶液,调节温度为38℃,保温7天,风干得到有机肥料,其中,混合物的含水量为40wt%。

上述可降解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0.63倍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1.8wt%溶液a;将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加入溶液a中混匀,然后以1滴/秒的速度滴加到质量分数为5wt%氯化钙水溶液中,然后调节温度为-10℃,冷冻真空干燥23h得到多孔颗粒;取剩余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1.8wt%溶液b,用溶液b对多孔颗粒进行包衣,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得到中间颗粒;将中间颗粒与有机肥料混匀得到可降解缓释肥料。

实施例5

一种可降解缓释肥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有机肥料180份,尿素16份,磷酸钾28份,氯化镁2.2份,硼酸钠0.8份,硫酸锰0.55份,硫酸锌0.65份,氯化铁1.3份,海藻酸钠9.5份,氯化钙8.5份,400目硅藻土17份;其中,有机肥料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河道淤泥28份,蚕沙11份,海带渣13份,绿豆秸秆32份,猪粪47份,豆粕23份,蘑菇菌渣13份,糖渣11份,em菌剂4.5份;

在有机肥料的制备过程中,将河道淤泥、蚕沙、海带渣、绿豆秸秆、猪粪、豆粕、蘑菇菌渣、糖渣混匀得到混合物;对混合物进行杀菌、除臭处理,喷洒em菌剂水溶液,调节温度为37℃,保温9天,风干得到有机肥料,其中,混合物的含水量为35wt%。

上述可降解缓释肥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0.67倍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1.2wt%溶液a;将尿素、磷酸钾、氯化镁、硼酸钠、硫酸锰、硫酸锌、氯化铁加入溶液a中混匀,然后以2滴/秒的速度滴加到质量分数为3.5wt%氯化钙水溶液中,然后调节温度为-13℃,冷冻真空干燥21h得到多孔颗粒;取剩余的海藻酸钠加入水中混匀得到质量分数为1.2wt%溶液b,用溶液b对多孔颗粒进行包衣,在包衣的同时,加入硅藻土,得到中间颗粒;将中间颗粒与有机肥料混匀得到可降解缓释肥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