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59791发布日期:2018-11-24 12:0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复合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不断攀升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必须高产品优。近几年,我国为解决病虫害对于有机水稻种植的威胁,推出了多种有机水稻专用肥,但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了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而且产量低,质量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所得复合肥不仅营养丰富,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养分利用率极高,同时可改善土壤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提高水稻产量。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鸡粪、腐熟牛粪、茶籽粕、花生壳粉、秸秆粉、沸石粉、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加入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得到发酵料;

s2、向发酵料中加入edta螯合锰、三硝酸六尿素合铁、硫酸铵、磷酸氢铵、草木灰、钙镁磷肥、石膏粉、疏水缓释剂混合均匀,造粒,干燥得到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

优选地,s1中,鸡粪、腐熟牛粪、茶籽粕、花生壳粉、秸秆粉、沸石粉、煅烧高岭土、em菌种原液的重量比为60-70:20-30:15-25:16-24:5-15:4-8:4-8:0.2-0.4。

优选地,s1中,将鸡粪、腐熟牛粪、茶籽粕、花生壳粉、秸秆粉、沸石粉、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至含水量为28-34wt%,加入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4-6天,发酵温度为30-40℃,得到发酵料。

优选地,s2中,发酵料、edta螯合锰、三硝酸六尿素合铁、硫酸铵、磷酸氢铵、草木灰、钙镁磷肥、石膏粉、疏水缓释剂的重量比为70-90:2-4:1-2:22-28:6-14:20-30:18-24:2-4:3-5。

优选地,s2中,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二氧化硅水凝胶、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匀质处理得到疏水缓释剂。

优选地,s2的疏水缓释剂制备工艺中,二氧化硅水凝胶、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水、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氧化聚乙烯蜡的重量比为6-12:0.2-0.4:0.2-0.4:30-50:4-8:2-4:4-8。

优选地,s2中,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二氧化硅水凝胶、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40-60min,搅拌温度为140-150℃,匀质处理至粒径为40-50nm,得到疏水缓释剂。

优选地,s2的疏水缓释剂制备工艺中,二氧化硅水凝胶的质量分数为24-30wt%、平均粒径为25-30nm。

本发明采用疏水缓释剂与发酵料复配,相互间分散程度极高,不仅营养更丰富,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养分利用率极高,同时可改善土壤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可根据生长特点,一次性施肥满足水稻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稻产量;以硫酸铵、磷酸氢铵、草木灰、钙镁磷肥、edta螯合锰、三硝酸六尿素合铁、石膏粉复合为基料,在水稻载苗前直接与土壤混合,施用后具有起效快的特点,但肥效短,配合疏水缓释剂与沸石粉、煅烧高岭土作用,不仅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缓解土壤板结,有效抑制土壤中影响水稻生长的虫害和细菌,而且具有一定的拒水效果,包覆在颗粒表面,可有效降低肥料颗粒由于快速吸水导致营养物质释放过快的情况,显著降低后期追肥次数。

本发明的疏水缓释剂中,将具有低表面能的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对二氧化硅水凝胶复配,经过氧化聚乙烯蜡乳化分散,通过热处理水解缩合,可在载体表面形成一层具有纳米超疏水表面,具有一定的拒水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60kg鸡粪、30kg腐熟牛粪、15kg茶籽粕、24kg花生壳粉、5kg秸秆粉、8kg沸石粉、4kg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至含水量为34wt%,加入0.2kg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6天,发酵温度为30℃,得到发酵料;

s2、向90kg发酵料中加入2kgedta螯合锰、2kg三硝酸六尿素合铁、22kg硫酸铵、14kg磷酸氢铵、20kg草木灰、24kg钙镁磷肥、2kg石膏粉、5kg疏水缓释剂混合均匀,造粒,干燥得到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

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6kg质量分数为30wt%、平均粒径为25-30nm的二氧化硅水凝胶、0.2k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4k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0kg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8kg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2kg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8kg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40min,搅拌温度为150℃,匀质处理至粒径为40nm,得到疏水缓释剂。

实施例2

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70kg鸡粪、20kg腐熟牛粪、25kg茶籽粕、16kg花生壳粉、15kg秸秆粉、4kg沸石粉、8kg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至含水量为28wt%,加入0.4kg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4天,发酵温度为40℃,得到发酵料;

s2、向70kg发酵料中加入4kgedta螯合锰、1kg三硝酸六尿素合铁、28kg硫酸铵、6kg磷酸氢铵、30kg草木灰、18kg钙镁磷肥、4kg石膏粉、3kg疏水缓释剂混合均匀,造粒,干燥得到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

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12kg质量分数为24wt%、平均粒径为25-30nm的二氧化硅水凝胶、0.4k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2k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0kg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4kg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4kg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4kg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60min,搅拌温度为140℃,匀质处理至粒径为50nm,得到疏水缓释剂。

实施例3

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64kg鸡粪、28kg腐熟牛粪、18kg茶籽粕、22kg花生壳粉、8kg秸秆粉、7kg沸石粉、5kg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至含水量为32wt%,加入0.25kg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5.5天,发酵温度为33℃,得到发酵料;

s2、向85kg发酵料中加入2.5kgedta螯合锰、1.7kg三硝酸六尿素合铁、24kg硫酸铵、12kg磷酸氢铵、22kg草木灰、22kg钙镁磷肥、2.5kg石膏粉、4.5kg疏水缓释剂混合均匀,造粒,干燥得到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

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8kg质量分数为28wt%、平均粒径为25-30nm的二氧化硅水凝胶、0.25k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35k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5kg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7kg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2.5kg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7kg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45min,搅拌温度为146℃,匀质处理至粒径为40-50nm,得到疏水缓释剂。

实施例4

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66kg鸡粪、22kg腐熟牛粪、22kg茶籽粕、18kg花生壳粉、12kg秸秆粉、5kg沸石粉、7kg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至含水量为30wt%,加入0.35kg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4.5天,发酵温度为37℃,得到发酵料;

s2、向75kg发酵料中加入3.5kgedta螯合锰、1.3kg三硝酸六尿素合铁、26kg硫酸铵、8kg磷酸氢铵、28kg草木灰、20kg钙镁磷肥、3.5kg石膏粉、3.5kg疏水缓释剂混合均匀,造粒,干燥得到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

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10kg质量分数为26wt%、平均粒径为25-30nm的二氧化硅水凝胶、0.35k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25k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5kg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5kg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3.5kg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5kg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55min,搅拌温度为144℃,匀质处理至粒径为40-50nm,得到疏水缓释剂。

实施例5

一种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65kg鸡粪、25kg腐熟牛粪、20kg茶籽粕、20kg花生壳粉、10kg秸秆粉、6kg沸石粉、6kg煅烧高岭土混合均匀,加水至含水量为31wt%,加入0.3kgem菌种原液充分混合,发酵5天,发酵温度为35℃,得到发酵料;

s2、向80kg发酵料中加入3kgedta螯合锰、1.5kg三硝酸六尿素合铁、25kg硫酸铵、10kg磷酸氢铵、25kg草木灰、21kg钙镁磷肥、3kg石膏粉、4kg疏水缓释剂混合均匀,造粒,干燥得到高产绿色水稻专用复合肥。

疏水缓释剂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9kg质量分数为27wt%、平均粒径为25-30nm的二氧化硅水凝胶、0.3k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3k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0kg水混合均匀,搅拌状态下依次加入6kg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3kg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6kg氧化聚乙烯蜡,继续搅拌50min,搅拌温度为145℃,匀质处理至粒径为40-50nm,得到疏水缓释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